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高职毕业生总体就业质量不高,无论是薪酬水平、就业满意度、专业对口率,表现都只是差强人意。毕业生就业质量亟待提升。本文从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和学生个人层面进行探析,分析出“政府宏观推进,优化结构升级;企业转变人才观,健全实习制度;高职院校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学生个人提高素质,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的培养路径。
关键词:高职;就业能力;培养路径
G717.38
在我国,进入高校接受教育的人数越来越多,因此髙校毕业生数不断见涨。 高职毕业生就业是高等教育人力资源配置的重要部分,也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达到699万人次,到2015年毕业生人数就达到史上最多的749万(如图),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目前在“就业难”的大局势下,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表现出一些积极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在就业率维持在较高水平、就业形式多样化、毕业生择业观念务实,没有好高骛远。但是也有两个主要问题:一是结构性就业问题,即毕业生专业结构性就业问题,表现为市场对专业的需求冷暖不一,毕业生素质水平与市场需求水平间切合度不高。特别我们经常在媒体中看见这样的标题“高薪难聘高级技工”,“人才市场上难找人才”。二是选择性就业问题,即部分毕业生就业期望与实际情况有落差因而选择待业。招聘会上用人单位与应届毕业生“难牵手”现象普遍。
一、 导致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1. 高校扩招,导致不断增加的学生人數加剧了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自2000年开始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我国高校每年输出的毕业生数都呈现直线上涨,我国高职院校在不断发展之余,毕业生数也不少。在新增岗位数增幅不大的情况下,岗位供给与毕业生的供给增长速度不一致,较大量增加的求职人数减小了就业弹性的系数。市场上就业弹性不高,就业活力小,容易产生僧多粥少的就业局面。
2. 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对职业性强的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当前产业结构、行业格局的调整,市场上需求量最大的是本科层次的毕业生,这对高职毕业生就业无疑形成了一定的挤压。高职毕业生进入市场后,如果其素质不满足市场需求,则很难在市场上站稳脚跟。毕业生素质与市场需求间存在差异也加剧了市场上人才资源的利用缺口,企业无法找到合适的人才,毕业生无法实现就业矛盾产生。
3.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趋同,缺乏特色。
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普遍趋同,有明显地域或者明显的专业特色的高职院校数量不多。很多高职院校将自身等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学校发展照搬、照抄本科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象很是普遍。而且在“升格”热潮推动下, 很多高职院校是由中职发展而来,在升级的过程中,往往急功近利,没有长远的规划,做不到依附地区经济发展,不能做好衔接。往往导致而其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甚至有背离市场走向的情况。专业设置欠缺规范化、系统化。
4. 毕业生对择业的标准多元化
虽然大部分毕业生就业趋于务实,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标准的不断提高。不少毕业生就业预期与实际的落差大,功利性不断凸显。这与有些本科毕业生存在的就业期望高现象一致。与此同时还存在高职毕业生对就业形势的认识不够成熟。不少毕业生选择以高姿态进入市场,因此在市场很难找到心仪的工作。
由上可见,高职毕业生就业受到市场、学校、个人三方利益相关主体的主要影响。这为接下来寻求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难题提供了解决的思路。
二、促进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对策与路径
1. 社会层面
首先是政府要从宏观层面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通过设立第三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或者从行政税费上给予第三产业发展一定的优惠,放宽第三产业投资主体和对外投资限制,能够有效拓宽就业渠道和完善就业激励政策。从政策层面进一步推进地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拓展就业领域。加大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财政金融支持,吸引更多的企业集团登陆当地,对发展较好的企业集团进行表彰和鼓励等,以有效的促进放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质量的提高,最终以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实现,而这也将为这些企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促进良性互动的发展。特别此刻的金融危机背景下,需要政府出台一系列措施促进毕业生就业。
首先,企业需要转变“重学历、轻能力”的不合理的用人观。社会上长久以来一直有存在学历歧视的有色眼镜,这严重阻碍了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实现。在现代企业中,人才是竞争获得胜利的最主要的资本,为此各企业在想方设法的提高自己员工的素质。但是有些企业认为学历层次越高,劳动者的素质水平就高,能够更好的接受工作任务。非高学历毕业生不要。还有的企业用学历层次装点门面。还有部分的用人单位认为本科层次的学生能够让企业减少员工的培训费用,减少培训支出。正是这种种的原因,造成许多只需要专科层次的工作却硬要本科层次去做。造成人才高消费。所以企业或用人单位应从实际出发,转变“重学历、轻能力”人才观念,重点考察毕业生的职业实力,从而实现岗位与毕业生能力的有效对应。
其次,企业要加强与学校的交流合作。《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职业教育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这有利于减少企业的搜寻成本,也可以提高员工的就业质量,也可以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储备和培养人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高校层面
毕业生就业是检验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试金石,对于高职院校的发展尤其如此,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也是造成其生源存在潜在危机的重要原因。面对高职人才素质与市场需求存在缺口和就业质量不高等问题,高职院校要及时进行教育反思。
―是明确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 我国高职高专院校一般规模较小,师资参差不齐,社会的认可度并不高。因为我国各地区招生时高职高专院校往往排在最后几个批次,招收的高考学生的分数整体较低,为保障生源数量,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普遍不高,从而使得部分毕业生进入市场后存在素质需求缺口。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学校的“升格”诉求,高职院校应该突出自身职业特色,而不是跟风进行人才培养。学校应立足当地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背景,积极组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最起码不要让“缺少工作经验”成为单位拒绝大学生的理由。根据自身实际走有特色的发展道路,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推进产学研结合,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二是采用激励政策,鼓励学生务实就业
我国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将推动高职教育必然走向改革发展的道路。高职院校应主动寻求保障学生生源质量的对策,在把好学生生源质量关的同时,鼓励学生务实就业。切实落实国家发布促进就业的激励政策,如到艰苦边远地区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还有凡是接受的单位,该单位所在地应准予落户。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国家进一步放宽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市场准入,降低注册门槛。国家还给予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一定的贷款额度的财政贴息扶持,实习毕业生创业税费减免政策。在学校提供资金和政策服务的同时,加强政、校、企合作,打出学校的品牌专业和特色。
三是改革高职人才培养,不做本科院校的“压缩饼干”。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十四条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问题的重要途径,改革招生和教学模式,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为基本职能改革高职人才培养。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普遍存在课程教学模式老旧,也普遍存在与本科院校课程建设同质化的问题,以及高职教师普遍存在缺乏职业过程知识,理论与实践脱离等问题。这一系列的问题往往也导致了毕业生对高等教育教学的高期待和和低回报的落差。高职教育的本质决定了它强调实践的学科知识体系。其实无论是从学生的角度,还是企业需求的角度都要求学校课程设置不应过分的强调理论化,而且课程内容必须紧跟时代,不断更新以掌握前沿知识。高职院校教师实现专业化建设。教师必须具备职业过程知识,能够结合企业发展需求调整相应的教育教学内容,并能根据信息时代的进步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四、毕业生自身的层面
首先,树立合理的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阶段,毕业生就业观念呈现社会形式认识不清、期望值偏高或偏向舒适等认识误区,使其在就业市场中碰到更多挫折。作为毕业生一定要做好自身的定位,加强内在修养,明确就业目标,端正的就业观念。当前社会的发展需要知识范围深且广的劳动者,为此毕业生应努力扩充自己的知识,养成广泛学习、读书看报和自我学习提高的习惯,紧跟时代潮流。毕业生需具备较好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在掌握好专业素质的同时,从思想道德修养、文明礼貌、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到性格、毅力、智商、情商等许多方面加强实践学习。其次,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够让毕业生客观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势,发现自己的缺点。以便更准确的找到定位,能够更快的为毕业后的就业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肖贻杰.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构成因子及现状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2,(29)
[2]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EB/OL]. ht-tp: / / www. 5qiuxue. com / zhaosheng / jiuyeli / xinwen. htm
,2005- 04 - 30 /2011 - 03 - 03.
[3]邱國丹.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能力素质模型的构建与应用[J]. 教育与职业,2009,( 16)
关键词:高职;就业能力;培养路径
G717.38
在我国,进入高校接受教育的人数越来越多,因此髙校毕业生数不断见涨。 高职毕业生就业是高等教育人力资源配置的重要部分,也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达到699万人次,到2015年毕业生人数就达到史上最多的749万(如图),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目前在“就业难”的大局势下,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表现出一些积极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在就业率维持在较高水平、就业形式多样化、毕业生择业观念务实,没有好高骛远。但是也有两个主要问题:一是结构性就业问题,即毕业生专业结构性就业问题,表现为市场对专业的需求冷暖不一,毕业生素质水平与市场需求水平间切合度不高。特别我们经常在媒体中看见这样的标题“高薪难聘高级技工”,“人才市场上难找人才”。二是选择性就业问题,即部分毕业生就业期望与实际情况有落差因而选择待业。招聘会上用人单位与应届毕业生“难牵手”现象普遍。
一、 导致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1. 高校扩招,导致不断增加的学生人數加剧了毕业生就业的难度。
自2000年开始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我国高校每年输出的毕业生数都呈现直线上涨,我国高职院校在不断发展之余,毕业生数也不少。在新增岗位数增幅不大的情况下,岗位供给与毕业生的供给增长速度不一致,较大量增加的求职人数减小了就业弹性的系数。市场上就业弹性不高,就业活力小,容易产生僧多粥少的就业局面。
2. 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对职业性强的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当前产业结构、行业格局的调整,市场上需求量最大的是本科层次的毕业生,这对高职毕业生就业无疑形成了一定的挤压。高职毕业生进入市场后,如果其素质不满足市场需求,则很难在市场上站稳脚跟。毕业生素质与市场需求间存在差异也加剧了市场上人才资源的利用缺口,企业无法找到合适的人才,毕业生无法实现就业矛盾产生。
3.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趋同,缺乏特色。
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普遍趋同,有明显地域或者明显的专业特色的高职院校数量不多。很多高职院校将自身等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学校发展照搬、照抄本科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象很是普遍。而且在“升格”热潮推动下, 很多高职院校是由中职发展而来,在升级的过程中,往往急功近利,没有长远的规划,做不到依附地区经济发展,不能做好衔接。往往导致而其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甚至有背离市场走向的情况。专业设置欠缺规范化、系统化。
4. 毕业生对择业的标准多元化
虽然大部分毕业生就业趋于务实,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标准的不断提高。不少毕业生就业预期与实际的落差大,功利性不断凸显。这与有些本科毕业生存在的就业期望高现象一致。与此同时还存在高职毕业生对就业形势的认识不够成熟。不少毕业生选择以高姿态进入市场,因此在市场很难找到心仪的工作。
由上可见,高职毕业生就业受到市场、学校、个人三方利益相关主体的主要影响。这为接下来寻求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难题提供了解决的思路。
二、促进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对策与路径
1. 社会层面
首先是政府要从宏观层面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通过设立第三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或者从行政税费上给予第三产业发展一定的优惠,放宽第三产业投资主体和对外投资限制,能够有效拓宽就业渠道和完善就业激励政策。从政策层面进一步推进地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拓展就业领域。加大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财政金融支持,吸引更多的企业集团登陆当地,对发展较好的企业集团进行表彰和鼓励等,以有效的促进放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质量的提高,最终以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实现,而这也将为这些企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促进良性互动的发展。特别此刻的金融危机背景下,需要政府出台一系列措施促进毕业生就业。
首先,企业需要转变“重学历、轻能力”的不合理的用人观。社会上长久以来一直有存在学历歧视的有色眼镜,这严重阻碍了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实现。在现代企业中,人才是竞争获得胜利的最主要的资本,为此各企业在想方设法的提高自己员工的素质。但是有些企业认为学历层次越高,劳动者的素质水平就高,能够更好的接受工作任务。非高学历毕业生不要。还有的企业用学历层次装点门面。还有部分的用人单位认为本科层次的学生能够让企业减少员工的培训费用,减少培训支出。正是这种种的原因,造成许多只需要专科层次的工作却硬要本科层次去做。造成人才高消费。所以企业或用人单位应从实际出发,转变“重学历、轻能力”人才观念,重点考察毕业生的职业实力,从而实现岗位与毕业生能力的有效对应。
其次,企业要加强与学校的交流合作。《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职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职业教育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推动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密切结合。”这有利于减少企业的搜寻成本,也可以提高员工的就业质量,也可以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储备和培养人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高校层面
毕业生就业是检验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试金石,对于高职院校的发展尤其如此,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也是造成其生源存在潜在危机的重要原因。面对高职人才素质与市场需求存在缺口和就业质量不高等问题,高职院校要及时进行教育反思。
―是明确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 我国高职高专院校一般规模较小,师资参差不齐,社会的认可度并不高。因为我国各地区招生时高职高专院校往往排在最后几个批次,招收的高考学生的分数整体较低,为保障生源数量,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普遍不高,从而使得部分毕业生进入市场后存在素质需求缺口。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学校的“升格”诉求,高职院校应该突出自身职业特色,而不是跟风进行人才培养。学校应立足当地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背景,积极组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最起码不要让“缺少工作经验”成为单位拒绝大学生的理由。根据自身实际走有特色的发展道路,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推进产学研结合,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二是采用激励政策,鼓励学生务实就业
我国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将推动高职教育必然走向改革发展的道路。高职院校应主动寻求保障学生生源质量的对策,在把好学生生源质量关的同时,鼓励学生务实就业。切实落实国家发布促进就业的激励政策,如到艰苦边远地区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还有凡是接受的单位,该单位所在地应准予落户。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国家进一步放宽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市场准入,降低注册门槛。国家还给予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一定的贷款额度的财政贴息扶持,实习毕业生创业税费减免政策。在学校提供资金和政策服务的同时,加强政、校、企合作,打出学校的品牌专业和特色。
三是改革高职人才培养,不做本科院校的“压缩饼干”。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十四条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问题的重要途径,改革招生和教学模式,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为基本职能改革高职人才培养。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普遍存在课程教学模式老旧,也普遍存在与本科院校课程建设同质化的问题,以及高职教师普遍存在缺乏职业过程知识,理论与实践脱离等问题。这一系列的问题往往也导致了毕业生对高等教育教学的高期待和和低回报的落差。高职教育的本质决定了它强调实践的学科知识体系。其实无论是从学生的角度,还是企业需求的角度都要求学校课程设置不应过分的强调理论化,而且课程内容必须紧跟时代,不断更新以掌握前沿知识。高职院校教师实现专业化建设。教师必须具备职业过程知识,能够结合企业发展需求调整相应的教育教学内容,并能根据信息时代的进步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四、毕业生自身的层面
首先,树立合理的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阶段,毕业生就业观念呈现社会形式认识不清、期望值偏高或偏向舒适等认识误区,使其在就业市场中碰到更多挫折。作为毕业生一定要做好自身的定位,加强内在修养,明确就业目标,端正的就业观念。当前社会的发展需要知识范围深且广的劳动者,为此毕业生应努力扩充自己的知识,养成广泛学习、读书看报和自我学习提高的习惯,紧跟时代潮流。毕业生需具备较好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能力,在掌握好专业素质的同时,从思想道德修养、文明礼貌、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到性格、毅力、智商、情商等许多方面加强实践学习。其次,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够让毕业生客观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势,发现自己的缺点。以便更准确的找到定位,能够更快的为毕业后的就业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肖贻杰.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构成因子及现状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2,(29)
[2]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EB/OL]. ht-tp: / / www. 5qiuxue. com / zhaosheng / jiuyeli / xinwen. htm
,2005- 04 - 30 /2011 - 03 - 03.
[3]邱國丹.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能力素质模型的构建与应用[J]. 教育与职业,2009,(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