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1年,中国恢复高考第四年,16岁的陈方若考入上海交通大学。这一年报考人数259万,录取28万人。
本科毕业,陈方若选择去美国继续深造。1992年他获得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博士学位。大洋彼岸,邓小平在这年发表了南巡讲话,为新时期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同年经国务院批准上海市浦东新区于10月11日设立。
美国,老布什的“加强政府干预”时期即将结束,克林顿上台,主张鼓励创新,美国迎来经济高增长、低通胀的“新经济”时代。
此时,博士毕业的陈方若决定进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就职。
这一年,他27岁。
商学院与实践“离得太远”
2018年,结束美国哥大25年任教生涯,陈方若出任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經济与管理学院新一任院长。
“纵横交错、知行合一”,一上台,陈方若便带领安泰经管学院吹响改革的号角。
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是与时代结合的产物,商学院则更不例外。经济结构、社会形态在更迭,商学院的发展模式也要应时而变。
身处商学院,让陈方若着实感受到商学的研究、教学与实践“离得太远”,而其实这种“脱节”也并不是一两天了。
曾经走在商学院发展前列的美国同样也面临着这个难题。
从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攻读工商管理学位的学生人数快速增长,但绝大多数商学院都没有在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上进行改革和试验。这种长时间的固步自封,使美国的工商管理教育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人们开始质疑商学院真正的价值,批判商学院的声音日益增多。
20世纪80年代,美国产品在国际以及国内市场上,面对自日本、欧洲甚至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竞争,节节败退,出现了国家贸易及预算双重赤字问题。更是有人指责美国工商管理教育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眼光短浅、金钱挂帅、缺乏领导才能,也缺少对组织的忠诚。
虽然商学院工商管理教育变革呼声也时常传出,但从本质上并没有改变最核心的东西,在内行人眼中只不过都是做一些表面的文章。
如今,中国改革开放已40年,细数中国的企业战略管理也四十多年了,从1978—1991年萌芽和产生、1992—2001年发展和确立、2002年至今的成长和国际化,国内MBA教育理念也从1983年的萌芽到如今全国共有258所院校获批开展MBA教学任务。
商学院应建立什么样的机制以适应新经济时代的要求?商学院培养出什么样的人能融入瞬息万变的环境?
“纵横交错、知行合一”!这是陈方若给出的回答。
“纵横交错、知行合一”
或许确实感同身受太深,这位“新掌门”真的想为商学院变革做点什么。
2018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落地行业研究院。目的是以横向思维为基,加深对行业的纵向研究,实现学术研究在穷理和务实间的平衡,使商学研究最终走到实践中去。
此番成立行业研究院会以行业为“抓手”,通过实践性研究的积累,形成系统的行业体系框架,后期也将基于研究产出标准化产品,如在研究中形成的行业报告、行业论文、行业著作、建立丰富案例库、举办论坛等以促进更多专业交流。
行业研究是综合性的东西,安泰行业研究院下决心要以做学术的精神来做行业研究,从学科角度切入,然后去生根,纵深发展。
传统的横向教育,仅从某个学科的角度灌输知识,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容易产生碎片化效果,横向思维在为企业提供解决方案时,也缺少系统性。
“大家可能今天为企业解决一个问题,项目结束后就结束了,然后再到另外一个企业解决另外一个问题,对老师会有不断的经验累积和成长,但对于学院没有任何积累,知识散落在行业内,拎不出脉络结构”。在陈方若看来这是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这恰恰也是纵向研究要与传统以学科为导向的横向研究相辅相成,实现共同发展的原因。
设立行业研究院对商学院来说是一个很新鲜的事物。目前看,陈方若的改革思路可谓是“史无前例”,也正由于它是新事物,因此仍处于摸索推进的过程。
首轮行业研究团队申请中,安泰经管学院180名教师中有75位教师申请,形成跨学科、跨院校、跨组织的研究团队。目前已组建25个团队,分三个档次,分别为重点资助项目、一般资助项目和培育项目。
“在这之前我们也与老师们做了很多沟通,开始大家存在一些误解。所以最终达到这样的参与数量,其实比我预想的要好很多。”从陈方若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改革初期的步履维艰。
行业研究院明确以行业定位为最重要的概念。申请时必须要对研究的行业做出清晰的定义,研究方向要细化,不可泛而不精。
安泰行业研究院的初衷是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实现与业界更好的交流与合作。陈方若强调,申请研究行业的定位务必要与业界所定义的行业相吻合,研究团队和企业家对于选定行业在方向理解上要实现共通统一,避免“所研非所物”的现象,“说的要是同一个事儿”。
“就是希望我们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可以比较容易跟外界对接,因为原来学校是以学科方式为主,而企业是不以学科来思考问题的。”这也是陈方若在具体推进中的担忧之一。
与近年如雨后春笋出现的企业商学院相比,高校商学院“纸上谈兵”不接地气,给一些企业商学院创造了机会。实战经验确实是企业商学院的强项,但作为有担当的中国高等学校,安泰的责任最重要的是创造知识。
对实际问题进行非常严谨的思考、研究、探索,在陈方若看来这需要很多学科交叉的积累。
在学科上的多年积累,是研究行业、企业问题很重要的基础,这是学院派的优势。
此外,行业研究院也在与外界资源衔接中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包括校友企业、非校友企业、政府部门和其他科研高校,以及交大内部自身的跨学院、跨学科的强强联合。 安泰经管学院拥有大量优秀教师和企业校友,可以在校友的支持下通过校友会实现行业研究对接。
仅仅立足学科发展会存在视野比较小的弊端,但以行业为研究对象后,一开始就将视野对应行业,通过分阶段长期的积累,把一个行业吃透,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企业的解决方案会更好实现、真正帮助到企业。
“我们会和校友们交流,大家是否有愿意加入哪个行业研究团队实现对接,我相信校友会可以把这个事情做好,然后我们每个团队可以对应着校友代表的企业实现无缝对接,研究团队走访企业,去企业内调研,了解企业面临的问题,对于研究团队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上海有很多优势的地域性企业,也有未来重点发展的行业,这也会影响到安泰未来的行业研究方向,安泰也会更多融合地域性特征在里面。
陈方若认为商学院本土化很重要,这几乎是一个必要条件。本土熟悉的企业故事更利于学生授课过程中的交流沟通,因此,取样分析中国本土的一些案例就显得非常重要。不过本土也只是最基础的一些东西,由于国内商学院发展的历史较短,仅30余年,企业的案例应该是更多元化的,在服务本土基础上也会让行业研究迈向国际。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苦恼
建立行业研究院后,曾经单一的考核体系需要优化,陈方若称要引进多元评价体系,行研团队的标准化产品等要在评价体系内体现出来。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目前行业研究方面并无评价体系可以参考,因此建立一个评价体系要做很多投入,这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评价体系除了内部专业上的评价更要结合外界的力量,考核外部應用实际产生的影响和作用。而且体系建立后最终更做到与现有体系的融合,即横向以学科为导向的发展继续前行,叠加纵向评价体系,形成全光谱运作。
陈方若说:“想要把一件事情做好,一定要有非常清晰的路径,速度可能不会太快,但方向要非常明确。”
有清晰的理念、清晰的框架非常重要,但“开先河”走在前列的位置,大环境往往也给行业研究院的进程带来阻力。
“你在大环境里面得生存,你肯定还得关注这些大环境给你定的一些指标、标准。所以这对我们是一个阻力。因为我们现在做的很多事情,包括行业研究这些事情,可能在现有大环境的评价体系中没有很受重视。”
改革阻力不仅来自评价体系的建立,参与者价值观的树立,更多还来自于学术界。行业研究院的系列做法等于扩张了学术的定义,原来都是横向的学术,现在要将纵向上的发展也纳入学术,将行研视为学术的另外一种形式。
上海交大安泰行业研究院的做法相当于拓展了学术的内涵跟外延。“很多商学院现在还没考虑到这一点,以前大家也都在说这件事情,但是都没有做得非常好。没有改变最核心的东西,改变表面的东西,所以最后效果都不会太好。” 陈方若说安泰行业研究院决心要真正改变核心的东西,就是说,怎么定义什么是商学院的学术。
从0到1的过程都肯定是艰难的,陈方若坦言他们要在现有的大环境里面生存好,同时更要突破走出一条新路。当然,他们也早已做好迎接风雨的准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