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僵尸正在接近”
20多个僵尸浑身“血迹”斑斑,踉踉跄跄地徘徊在麦迪逊广场外的街头。在市中心,还有一些僵尸在布鲁克林大桥上穿梭……也许是嫌朝九晚五的上班路上还不够刺激,2010年的万圣节是一个星期二,勇敢的纽约人还需在这些僵尸大军中杀出重围,奔出一条血路去上班。
当然,这只是万圣节活动的一幕,所有的僵尸都是由人类扮演的。来自布鲁克林区的58岁保姆琳达·埃莫瑞说:“我很喜欢僵尸,喜欢任何跟僵尸有关的东西。”此次的僵尸大游行改变了她平常的上班路线。她说:“你每天上下班可以看见很多东西,但看不见这个。”
面对这些惨白的、眼眶青肿的演员,有些行人看起来被吓坏了,也有的和琳达·埃莫瑞一样掏出手机拍起了照片。更多的人还是各自赶路。例如音频工程师埃里克·马查多,他正在前往新泽西上班的路上,丝毫不为眼前所动,车子经过他们的时候,他甚至对车窗外这些只有在噩梦中才会出现的东西连看都没看一眼。
这只是万圣节的序曲,一如这场个性表演是为了宣传美国经典电影有线电视台即将在万圣节首播的僵尸题材连续剧《行尸走肉》。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惊悚电影发布会”成了万圣节的另一个标志。在好莱坞电影市场几乎每个档期都有一批特定制作的影片,在万圣节南瓜灯或明或灭的一片诡异气氛里,看一部惊悚电影,无疑令人大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就像一到光棍节院线里都在嫁剩女,一到情人节院线里都在谈恋爱,万圣节也是猛鬼见光的好时节。有意思的是,万圣节不仅成全了恐怖惊悚片的制片方,它也是检验一部恐怖片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
例如在2011年11月1日万圣节到来之前,美国一家零售商夏季对1086位18岁以上的消费者今年万圣节的着装造型做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电视剧类造型中最受欢迎的是前文提到的僵尸剧《行尸走肉》, 并且31%的调查者想在今年万圣节扮演其中的“僵尸”造型,稳居第一。这部一年前万圣节首映的电视剧成了大赢家。
如果说,几年前,人们在万圣节最喜欢的鬼怪还是吸血鬼的话,那么这几年,僵尸无疑成为了人们的新宠。在文学艺术作品里,吸血鬼往往高贵而俊美,等于性感的叛逆者:尖牙咬入温暖的颈窝、在身体插入笔直的木桩无疑饱含了最基本的性暗示。但僵尸形象中并没有隐含深层次的弗洛伊德理论,他们毫无精细可言,没有性暗示,也一点都不性感。
不过有人发现,吸血鬼和僵尸似乎是硬币的两个面:吸血鬼冷酷、孤傲、昼伏夜出,正如青春期的男孩;僵尸则沉默寡言,凶残,丑陋,头脑简单,脾气狂躁,也同样是十几岁男孩的典型特征。由是看来,《植物大战僵尸》的拥趸们能与《暮光之城》的粉丝平分秋色,甚至大有交集,这一点都不奇怪。
南瓜之夜
传统的万圣节之夜的重要主角当然是南瓜。
南瓜灯,又叫杰克灯。一个名叫杰克的人,爱喝酒也爱恶作剧。一天他把恶魔骗上了树,随即在树桩上刻了个十字,恐吓恶魔令他不敢下来,然后杰克就与恶魔约法三章,让恶魔答应施法让杰克永远不会犯罪为条件让他下树。杰克死后,其灵魂却既不能上天堂又不能下地狱,只好到处游荡徘徊,他找到一个萝卜,挖空了中间,放些烧红的煤块,好在黑暗中找路。而古老的萝卜灯到了今天,则演变成了南瓜,这就有了万圣节的标志:看过蒂姆·伯顿导演的《断头谷》的人,一定对它记忆犹新。
尽管万圣节前夜已变成一年中最热闹节日之一,但在欧美人中,已经很难问清楚,万圣节为什么如此受人欢迎。就像这个节日到底从何而来,已经难以考究。
最普遍的看法是,那是源于基督诞生前的古西欧凯尔特人。凯尔特人的新年在11月1日,新年前夜,凯尔特人把年轻人集合到一起,戴着各种怪异面具,拎着刻好的萝卜灯(南瓜灯是后期习俗,古西欧最早没有南瓜),他们游走于村落间。这在当时实则为一种秋收的庆典。万圣节的另一个有趣内容是“糖果或者捣乱”,这习俗却始于公元9世纪的欧洲基督教会。那时的11月2日,被基督徒们称为 “万灵之日”。在这一天,信徒们跋涉于僻壤乡间,挨村挨户乞讨用面粉及葡萄干制成的“灵魂之饼”。据说捐赠糕饼的人家都相信教会僧人的祈祷,期待由此得到上帝的佑护,让死去的亲人早日进入天堂。
不过,这种挨家乞讨的传统传到现在演变成了孩子们提着南瓜灯笼挨家讨糖吃的游戏:打扮成鬼精灵模样的孩子们敲开房屋的门,千篇一律地都要发出“不给糖就捣蛋”的威胁,而主人自然不敢怠慢,忙声说“请吃!请吃!”同时把糖果放进孩子们随身携带的大口袋里。
不断深化的万圣节
公元1世纪,占领了凯尔特部落领地的罗马人也渐渐接受了万圣节习俗,但从此废止了烧活人祭死人的野蛮做法。
在表面上看来,凯尔特人被罗马人融合,但凯尔特人的文化依然难以消散,例如凯尔特新年夜前(即“万圣节”)的祭祀庆典从未真正消除,不过以巫术的形式出现。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的万圣节里,还留有巫婆的扫帚、黑猫、咒语等痕迹。
尽管现在的巫婆和黑猫形象,大都有友善可爱和滑稽的脸。不过在没有职业巫婆的年代,对于黑猫来说,万圣节依然是一年中最“悲惨”的日子。一直以来,人们没有忘记把它和邪恶联系在一起。英国皇家防止虐待动物协会的一项记录表明,往往在临近万圣节的前几周,英国故意虐待黑猫的案例数出现上升。
该慈善机构称,不仅如此,动物收容所里的黑猫等待领养的时间比其它猫都要长,这或许是因为那些与之相关的迷信说法。这个说法似乎和万圣节同源,来自于凯尔特人的古老风俗,还有一些人认为与中世纪时期的一种黑猫引发鼠疫的说法有关。美国惊悚小说家爱伦·坡曾于1843年發表了一本名为《黑猫》的短篇小说更是深化了人们的这种印象。
有意思的是,万圣节就像一个容器,内容在不断填充,它变得更好玩,更充满了戏谑。还记得去年的美国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吧?由于美国民众对英国石油公司这家石油巨头于漏油事故的处理耿耿于怀,该公司工程师的一套溅满油污的连衫裤工作服一度成为美国最热销的万圣节服饰之一,在万圣节之前就被售出万余套。
就像该服装制造商“欢乐世界”公司执行副总裁艾伦·盖勒所说:“万圣节经济能映射现实。我们喜欢在节日庆祝中略微加些社会元素。”
20多个僵尸浑身“血迹”斑斑,踉踉跄跄地徘徊在麦迪逊广场外的街头。在市中心,还有一些僵尸在布鲁克林大桥上穿梭……也许是嫌朝九晚五的上班路上还不够刺激,2010年的万圣节是一个星期二,勇敢的纽约人还需在这些僵尸大军中杀出重围,奔出一条血路去上班。
当然,这只是万圣节活动的一幕,所有的僵尸都是由人类扮演的。来自布鲁克林区的58岁保姆琳达·埃莫瑞说:“我很喜欢僵尸,喜欢任何跟僵尸有关的东西。”此次的僵尸大游行改变了她平常的上班路线。她说:“你每天上下班可以看见很多东西,但看不见这个。”
面对这些惨白的、眼眶青肿的演员,有些行人看起来被吓坏了,也有的和琳达·埃莫瑞一样掏出手机拍起了照片。更多的人还是各自赶路。例如音频工程师埃里克·马查多,他正在前往新泽西上班的路上,丝毫不为眼前所动,车子经过他们的时候,他甚至对车窗外这些只有在噩梦中才会出现的东西连看都没看一眼。
这只是万圣节的序曲,一如这场个性表演是为了宣传美国经典电影有线电视台即将在万圣节首播的僵尸题材连续剧《行尸走肉》。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惊悚电影发布会”成了万圣节的另一个标志。在好莱坞电影市场几乎每个档期都有一批特定制作的影片,在万圣节南瓜灯或明或灭的一片诡异气氛里,看一部惊悚电影,无疑令人大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就像一到光棍节院线里都在嫁剩女,一到情人节院线里都在谈恋爱,万圣节也是猛鬼见光的好时节。有意思的是,万圣节不仅成全了恐怖惊悚片的制片方,它也是检验一部恐怖片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
例如在2011年11月1日万圣节到来之前,美国一家零售商夏季对1086位18岁以上的消费者今年万圣节的着装造型做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电视剧类造型中最受欢迎的是前文提到的僵尸剧《行尸走肉》, 并且31%的调查者想在今年万圣节扮演其中的“僵尸”造型,稳居第一。这部一年前万圣节首映的电视剧成了大赢家。
如果说,几年前,人们在万圣节最喜欢的鬼怪还是吸血鬼的话,那么这几年,僵尸无疑成为了人们的新宠。在文学艺术作品里,吸血鬼往往高贵而俊美,等于性感的叛逆者:尖牙咬入温暖的颈窝、在身体插入笔直的木桩无疑饱含了最基本的性暗示。但僵尸形象中并没有隐含深层次的弗洛伊德理论,他们毫无精细可言,没有性暗示,也一点都不性感。
不过有人发现,吸血鬼和僵尸似乎是硬币的两个面:吸血鬼冷酷、孤傲、昼伏夜出,正如青春期的男孩;僵尸则沉默寡言,凶残,丑陋,头脑简单,脾气狂躁,也同样是十几岁男孩的典型特征。由是看来,《植物大战僵尸》的拥趸们能与《暮光之城》的粉丝平分秋色,甚至大有交集,这一点都不奇怪。
南瓜之夜
传统的万圣节之夜的重要主角当然是南瓜。
南瓜灯,又叫杰克灯。一个名叫杰克的人,爱喝酒也爱恶作剧。一天他把恶魔骗上了树,随即在树桩上刻了个十字,恐吓恶魔令他不敢下来,然后杰克就与恶魔约法三章,让恶魔答应施法让杰克永远不会犯罪为条件让他下树。杰克死后,其灵魂却既不能上天堂又不能下地狱,只好到处游荡徘徊,他找到一个萝卜,挖空了中间,放些烧红的煤块,好在黑暗中找路。而古老的萝卜灯到了今天,则演变成了南瓜,这就有了万圣节的标志:看过蒂姆·伯顿导演的《断头谷》的人,一定对它记忆犹新。
尽管万圣节前夜已变成一年中最热闹节日之一,但在欧美人中,已经很难问清楚,万圣节为什么如此受人欢迎。就像这个节日到底从何而来,已经难以考究。
最普遍的看法是,那是源于基督诞生前的古西欧凯尔特人。凯尔特人的新年在11月1日,新年前夜,凯尔特人把年轻人集合到一起,戴着各种怪异面具,拎着刻好的萝卜灯(南瓜灯是后期习俗,古西欧最早没有南瓜),他们游走于村落间。这在当时实则为一种秋收的庆典。万圣节的另一个有趣内容是“糖果或者捣乱”,这习俗却始于公元9世纪的欧洲基督教会。那时的11月2日,被基督徒们称为 “万灵之日”。在这一天,信徒们跋涉于僻壤乡间,挨村挨户乞讨用面粉及葡萄干制成的“灵魂之饼”。据说捐赠糕饼的人家都相信教会僧人的祈祷,期待由此得到上帝的佑护,让死去的亲人早日进入天堂。
不过,这种挨家乞讨的传统传到现在演变成了孩子们提着南瓜灯笼挨家讨糖吃的游戏:打扮成鬼精灵模样的孩子们敲开房屋的门,千篇一律地都要发出“不给糖就捣蛋”的威胁,而主人自然不敢怠慢,忙声说“请吃!请吃!”同时把糖果放进孩子们随身携带的大口袋里。
不断深化的万圣节
公元1世纪,占领了凯尔特部落领地的罗马人也渐渐接受了万圣节习俗,但从此废止了烧活人祭死人的野蛮做法。
在表面上看来,凯尔特人被罗马人融合,但凯尔特人的文化依然难以消散,例如凯尔特新年夜前(即“万圣节”)的祭祀庆典从未真正消除,不过以巫术的形式出现。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的万圣节里,还留有巫婆的扫帚、黑猫、咒语等痕迹。
尽管现在的巫婆和黑猫形象,大都有友善可爱和滑稽的脸。不过在没有职业巫婆的年代,对于黑猫来说,万圣节依然是一年中最“悲惨”的日子。一直以来,人们没有忘记把它和邪恶联系在一起。英国皇家防止虐待动物协会的一项记录表明,往往在临近万圣节的前几周,英国故意虐待黑猫的案例数出现上升。
该慈善机构称,不仅如此,动物收容所里的黑猫等待领养的时间比其它猫都要长,这或许是因为那些与之相关的迷信说法。这个说法似乎和万圣节同源,来自于凯尔特人的古老风俗,还有一些人认为与中世纪时期的一种黑猫引发鼠疫的说法有关。美国惊悚小说家爱伦·坡曾于1843年發表了一本名为《黑猫》的短篇小说更是深化了人们的这种印象。
有意思的是,万圣节就像一个容器,内容在不断填充,它变得更好玩,更充满了戏谑。还记得去年的美国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吧?由于美国民众对英国石油公司这家石油巨头于漏油事故的处理耿耿于怀,该公司工程师的一套溅满油污的连衫裤工作服一度成为美国最热销的万圣节服饰之一,在万圣节之前就被售出万余套。
就像该服装制造商“欢乐世界”公司执行副总裁艾伦·盖勒所说:“万圣节经济能映射现实。我们喜欢在节日庆祝中略微加些社会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