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HP和Matrix的开发园区用地评判与产业挂钩对策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jial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开发园区建设正处于快速推进阶段,但同时存在空间开发秩序混乱,土地利用粗放、土地生态环境降低等问题,制约园区扩区升级及未来产业发展。在此,综合运用AHP、多因子加权分析法及Matrix互斥矩阵等模型算法,以滁州市域13个省级及以上开发园区为实证,分维评价各开发园的适宜性与集约性,综合评价并划分为挖潜开发型、限制开发型、拓展开发型、重点开发型、过渡开发型等5种开发类型,分区提出土地利用空间开发策略及产业布局发展对策,为开发园区未来制定土地利用与产业发展政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适宜性;集约性;AHP;Matrix;开发园区
  中图分类号F30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31(2014)14-01-06
  Development Zone Land Evaluation and Industry Hook Countermeasures Based on AHP and Matrix
  ——A Case of 13 Development Zones at the Provincial Level and Above in Chuzhou City
  Liu Rui1,2 et al.
  (1Land Development and Re-cultivation Preparation Center of Anhui Province,Hefei 230601,China;2Anhui Provincial Institute of Land Surveying and Planning,Hefei 230601,China)
  Abstract:China development zone construction is in a stage of rapid advance. Bu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of absence space development order,extensive land use,reducement l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t the same time. That will restrict zone expansion upgrade and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As case of 13 development zones at the provincial level and above in chuzhou district. Integrating use of AHP,weighted factor analysis method and Matrix muter,fractal dimension evaluate the suitability and intensive of development zones,comprehensive evaluate and divide into potential development,limit development,expand development,key development,transitional development. Parity put forward land use spac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and industry layout development strategy,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of compiling land use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olicy for the development zone in the future.
  Key words:Suitability;Intensive;AHP;Matrix;Development Zone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多种形式的开发区建设取得了蓬勃发展,各种开发区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助推器”,已经成为区域内外经济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支撑平台,对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不可否认,中国开发区建设总体上取得骄人成绩,但部分开发园区一味强调招商引资力度,不断降低门槛,甚至“零地价”,注重企业的数量而忽视企业质量,推动园区面积规模盲目扩展,导致空间扩张冲动难以遏制、土地利用粗放、区域空间开发秩序混乱、生态环境风险等现象[2-3]。在此情景下,国家不断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开发区用地与产业管理,地方政府部门也探索解决园区土地瓶颈,强化产业项目落地的用地保障。与此同时,诸多学者以开展土地评价研究为基础,提出相关对策建议,综观当前研究动态,评价类型主要有节约集约利用评价[4-6]、用地生态适宜度评价[7-8]及用地效益评价[9-10],单维度类型评价颇多,但多维度综合评价较少,且评价对象多以单个开发园区为主,多园区综合比较分析较少。基于此,综合采用AHP、多因子加权分析法及Matrix互斥矩阵,以典型省际交界区域的滁州市域13个省级及以上开发园区为研究对象,分别评价各开发园的适宜性与集约性,加以综合评价并划分开发类型,探讨土地开发利用方向及策略,针对性提出产业发展相关对策,为开发园区制定未来产业发展政策提供参考。
  1 研究区概况
  滁州市位于安徽省东部,现辖琅琊区、南谯区、天长市、明光市、凤阳县、定远县、来安县和全椒县等8个县(市、区),面积达1.35万km2。滁州市域区位优势明显,属于长江三角洲城市延绵带腹地区,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重要的“一翼”和“前沿”。滁州市作为安徽东大门,与江苏省的南京市、扬州市、淮安市紧邻,特别是天长市域伸入江苏省腹地,开发园区定位及布局、社会经济发展受江苏省辐射影响颇大,是一个典型省际交界地域。市域已形成家电、机械、纺织、化工、农副产品和非金属矿产深加工等支柱产业,产业结构体系基本构建,现有1个国家级、12个省级开发园区,是工业发展及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滁州市紧抓皖江大开发及承接产业转移的契机,加快大滁城建设步伐,地域统一规划,科学合理推进工业园区建设,产城一体化推进,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打造城镇密集区,提高区域竞争力,成为南京都市圈西北部城镇密集区,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及技术转移先导区。   注:根据二调分类体系,限制用地界定为基本农田、林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及水库水面之和。
  3.2 数据来源与说明 根据指标体系应对数据资料,大致可分区域与开发园区两个层次范围,其中,坡度及高程数据是通过国际科学数据服务平台下载的空间分辨率为30m×30m的DEM数据产品并经过ArcGIS整理分析得出,城镇化率来源于各区县社会经济统计年鉴,设出口(站)的高速公路(铁路)、国省道条数根据滁州市域综合交通现状图并结合各开发园区网站介绍资料整理,限制开发用地占比和耕地占比来源于各区县第二次土地调查更新成果汇总整理,水网长度以各区县第二次土地调查变更数据底图库并经过GIS空间分析得出。开发园区集约性评价所对应指标数据均来源于与2012年省级及以上开发园区土地利用情况调查成果汇总。
  3.3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3.3.1 确定比较标度 根据层次分析法的两两比较的标度和判断原理,运用模糊数学理论方法可得出如下比较标准,如表2所示。
  表2 两两比较标度
  [标准值\&定义\&说明\&1\&同样重要\&因素Xi与Xj的重要性相同\&3\&稍微重要\&因素Xi的重要性稍微高于Xj\&5\&明显重要\&因素Xi的重要性明显高于Xj\&7\&强烈重要\&因素Xi的重要性强烈高于Xj\&9\&绝对重要\&因素Xi的重要性绝对高于Xj\&]
  注:标准值2、4、6、8分别表示上述两相邻标准值判断的中值;若Xi与Xj重要性比较得Wij,则Xi与Xj比较得1/Wij。
  3.3.2 构造判断矩阵 整理指标体系且详细阐述各指标含义,并附有两两比较标度值表,分发至相关领域专家,采用各专家对两两比较值的众数作为两两比较的最终值,汇总整理比较值并构建AHP的判断矩阵。以开发园区的开发适宜程度准则层为例,构造判断矩阵:
  A=[1151351433341]
  3.3.3 求解判断矩阵 导入matlab7.0软件,分别得到矩阵分量[W]及最大特征根[λmax],[W]=(-0.1741-0.8081-0.5627),[λmax]=3.0055
  其中对[W]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权重W=(0.1127 0.5231 0.3642)。
  3.3.4 层次单排列和一致性检验 计算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检验其一致性指标CI:
  CI=[λmax-nn-1]=[3.0055-32=]0.0028
  为了检验判断矩阵是否具有令人满意的一致性,需要将CI与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进行比较,得到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例CR。由于维数为n=3,查表可知RI=0.58,则有CR=[CIRI]=[0.00280.58]=0.0048<0.1。
  因此,通过一致性检验,确认准侧层相关元素相对于次目标的权重大小。采用同样的方法,确定指标层及准则层的各项指标权重。
  3.4 适宜度评价 根据适宜度评价指标数值分布,将8个指标对区域影响评价程度划分为高、较高、一般、低等4类等级,分别对应赋予9、6、3、1的属性值,以此确定各评价对象的各项指标属性值(表3)。通过多因子加权分析法,得出各开发园区的适度度评价结果(表4、图3)。从评价结果分析,最大为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琅琊经济技术开发区,均达到6.685 4,较大值集中于滁州市辖区及与江苏省际交界区域;最小为定远盐化工业园,评价值也有2.462 4,较小值主要位于定远县及非市县区所辖的开发园区;最大值将近最小值的3倍,适宜程度变化幅度较大,但凤阳工业园区、明光工业园区、来安汊河经济开发区、天长经济开发区、来安经济开发区等主要集中于3~5范围。根据适宜度评价值及评价对象特性,选取2.817 6、3.545 6、4.850 7作为阈值点,将13个开发园区划分为4个开发适宜程度类型,分别对应低适宜、一般适宜、较高适宜、高适宜等4个适宜度等级。
  表3 开发园区适宜性参评因子及指标赋值
  [评价指标\&坡度
  (°)\&高程
  (m)\&城镇化率
  (%)\&设出口(站)的
  高速公路(铁路)\&国省道条数(条)\&限制开发用地占比(%)\&耕地占比
  (%)\&水网密度
  (m/km2)\&分级标准
  和分值\&高适宜(9)\&0~2\&≤25\&≥60\&≥4\&≥4\&≤10\&≤30\&≤800\&较高适宜(6)\&2~8\&25~60\&60~40\&3\&3\&10~40\&30~40\&800~1000\&一般适宜(3)\&6~15\&60~200\&40~20\&2\&2\&40~50\&40~50\&1000~1500\&低适宜(1)\&>15\&>200\&<20\&≤1\&≤1\&>50\&>50\&>1500\&]
  3.5 集约度评价 采用最大值—最小值法,对集约度评价指标值进行标准化,运用多因子加权综合模型,评价滁州市域开发园区的用地集约度。从评价结果分析(表4、图3),特别是县级市辖的天长经济开发区超过国家级开发区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方面,表明整个滁州市域开发园区集约程度整个不高,另一方面,工业用地开发建设是开发园区用地集约利用的主要特征,可从指标权重值加以反映;集约度最大值是天长经济开发区,达到0.669 4,最小值是明光工业园区,只有0.212 2,集约水平相差甚远;从地域空间分布分析,市辖区及紧邻江苏省际交界区的开发园区集约化水平普遍较高,特别是位于镇区但紧邻江苏省的天长秦栏经济开发区、来安汊河经济开发区集约化水平相对较高,位于西北部的定远、凤阳、明光所辖开发园区集约化程度普遍偏低,主要在于工业化发展水平较低且投资效益不优越,制约用地集约水平提高。按照集约度值从大到小排序,结合滁州市域开发园区发展实际及划分类型成片化,拟以集约度数值范围(0.212 2~0.297 3)、(0.312 4~0.365 1)、(0.406 6~0.483 6)、(0.629 9~0.669 4)等4个值域,对应将开发园区的集约程度划分为低集约、一般集约、较高集约、高集约等4个级别。   表4 滁州市域开发园区适宜度及集约度评价值
  [评价单元\&适宜度\& 集约度 \&评价值\&等级\&评价值\&等级\&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6.6854\&高\&0.6299\&高\&琅琊经济技术开发区\&6.6854\&高\&0.3651\&一般\&南谯工业园区\&5.4998\&高\&0.4836\&较高\&来安经济开发区\&3.1089\&一般\&0.4066\&较高\&来安汊河经济开发区\&4.3580\&较高\&0.3167\&一般\&全椒经济开发区\&5.5129\&高\&0.3545\&一般\&定远工业园区\&2.8176\&低\&0.3124\&一般\&定远盐化工业园\&2.4624\&低\&0.2762\&低\&凤阳工业园区\&4.8507\&较高\&0.2973\&低\&凤阳硅工业园区\&2.7172\&低\&0.2548\&低\&天长经济开发区\&3.5456\&一般\&0.6694\&高\&天长秦栏经济开发区\&2.5031\&低\&0.4646\&较高\&明光工业园区\&4.6760\&较高\&0.2122\&低\&]
  
  
  图3 滁州市域开发区适宜性与集约性分布
  3.6 综合评判 根据Matrix互斥矩阵,结合开发园区集约度和适宜度的评价等级,将13个开发园区归入到对应矩阵方格单元,实现开发园区用地综合评判(图4)。挖潜开发型包括定远工业园区、定远盐化工业园、凤阳硅工业园区3个开发园区,适宜程度低、集约程度均处于平均水平以下,均位于滁州西北部社会经济相对落后县域;受土地开发适宜性制约,开发园区建设以内部挖潜为主,重视土地利用产出效率,提高土地利用集约水平。限制开发型有天长经济开发区、天长秦栏经济开发区2个开发园区,均位于天长市域,其与江苏省际交界,是滁州县域经济发展最好地区,工业化及产业化发展迅速,虽土地开发适宜程度不高,但凭借独特的区位优势及历史发展基础,工业发展水平较高,用地集约化程度仍较高;限制土地大规模扩展开发,并以土地引导带动园区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土地二次开发利用。拓展开发型包括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南谯工业园区,土地开发适宜程度较高且集约化程度达到平均水平以上,土地开发优越条件且带来用地效益提升;加快园区扩区升级,有序推进开发园区外延拓展,做大做强园区实力及竞争力,成为整个区域承接产业的重点载体。重点开发型有琅琊经济技术开发区、全椒经济开发区、凤阳工业园区、明光工业园区等4个开发园区,开发适宜程度相对较高,但用地集约化程度不高;优先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发挥适宜开发优势条件,拓展开发用地空间,培育成为区域未来重点产业园区。过渡开发型位于来安经济开发区、来安汊河经济开发区,均位于来安县境内,土地开发适宜度及用地集约度均处于适中水平,处于过渡调整阶段;力争在现有开发适宜条件下,指导产业升级发展,提高用地产出效率。
  
  图4 滁州市域开发园区用地综合评判结果
  4 产业挂钩对策分析
  针对滁州市域5个开发园区类型,紧扣划分类型思路及技术路线,结合各开发园区产业现状,分区划提出产业挂钩对策。(1)挖潜开发型:开发园区所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以加强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口,提高园区土地开发适度程度;依托区域产业发展的盐、硅等资源禀赋优势,大力发展区域盐化工、硅(玻璃)的主导产业,横纵向拉伸主导产业链,完善产业结构体系。(2)限制开发型:尽快改善针对外向型产业发展的交通基础条件,特别处于省际交界区与融入江苏省交通区域主干网,提高土地开发适宜程度;以区域产业基础为依托,整合园区产业链,做大做强优势主导产业,形成区域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格局;充分发挥省际交界区位优势,创造有利承接产业转移的产业发展环境,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3)拓展开发型:主要位于滁州主城区,是市域产业起步发展最早园区,也是产业发展最为成熟区域,但城区建设布局,园区拓展空间受到约束;产业发展趋向应以占地少,产出多的高端产业转型,引导及带动整个市域主导产业发展;政府牵头、企业自愿,尝试建立市域产业合作园区,缓解建设用地供需矛盾,促进产业资源优势互补,带动市域产业协调发展。(4)重点开发型:促进产业发展集中化、规模化发展,提高产业用地效益;依托区位条件或资源禀赋的优势,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步伐,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围绕园区主导产业定位,园区扩区升级与产业发展并举,逐步形成合理的区域产业链。(5)过渡开发型:立足区位优势条件,加快承接产业转移步伐,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加强园区周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产业发展环境,尽快实现园区开发转型,打造滁州市域未来重点产业园区。
  5 结论与讨论
  以承接转移产业项目及开发园区开发利用为研究背景,以典型省际交界区域的滁州市域13个省级及以上开发园区为研究对象,运用AHP和多因子加权分析法,分别评价开发园区的适宜性及集约性;引用Matrix互斥矩阵,构建适宜性与集约性的逻辑关系模型,将开发园区划分为挖潜开发型、限制开发型、拓展开发型、重点开发型、过渡开发型等5个类型;针对不同开发类型园区,分区化提出产业相关对策,为园区制定未来产业发展政策提供参考。综观当前开发园区评价,单个层面评价较为丰富,但综合性评价却为数不多,本文开发园区综合评判仅考虑到作为主流评价类型的适宜性及集约性,评价总体思路及技术路径可以推广运用到类似区域,但在指标体系及权重、评价结果划分及类型确定等方面,有待因地制宜地商榷。
  参考文献
  [1]张晓欢,常旭,沈体雁.中国开发区研究热点问题[J].特区经济,2012,(8):242-244.
  [2]耿海清.我国开发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1):1-4. (下转8页)
  (上接5页)
  [3]中华环保联合会.关于我国部分工业园区环境问题的调查报告[EB/OL].(2010-10-29)[2011-11-20].http://wenku.bai du.com/ view/7dde2603bed5b9f3f90f1cc2.html.
  [4]王梅,曲福田.昆山开发区企业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构建与应用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4,18(6):22-27.
  [5]侯丹,丁锐,李双异,等.辽宁省国家级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潜力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3):104-107.
  [6]周钧,周伟苠.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研究——以苏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J].现代经济探讨,2008,(9):34-38.
  [7]王慧.基于GIS的工业园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6(11):83-85.
  [8]郭志贤,茹建峰.神府榆横煤田能源开发区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对策[J].水土保持通报,1999,19(5):59-62.
  [9]王兴平,崔功豪.中国城市开发区的空间规模与效益研究[J].城市规划,2003,27(9):6-11.
  [10]朱传军,卢新海,韩长生.基于模糊积分的开发区土地经济效益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09,23(5):53-58.
  [11]黄贯虹,方刚.系统工程方法与应用[M].广州:暨南大学出社,2005:103-105.
  (责编:张长青)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地膜覆盖栽培和膜上覆土栽培条件下,进行了不同栽培模式对播种深度土壤温度、马铃薯生育期、产量和主要经济性状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播种深度和膜上覆土对马铃薯播种深度土壤温度和出苗期等早期生育进程影响较大,但膨大期、成熟期等后期生育进程基本趋向一致。播种深度10cm、膜上覆土3cm,有利于克服后期高温延长生育期和促进种薯膨大,折合单位产量达39 183.75kg/hm2,大薯率达63%,经济效
期刊
摘 要:为了对绵杂麦168进行更好地推广和产后加工的应用,该文对大田生产的绵杂麦168品质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绵杂麦168只有绵阳和德阳的全粉灰分与广元之间、绵阳与德阳面团的稳定时间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余品质指标在地区间无显著差异;其蛋白质与湿面筋和吸水率、形成时间与降落值、软化度与吸水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而软化度与稳定时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大田生产上,只有绵杂麦168的吸水率和稳定时间、绵
期刊
摘 要:基于泰州地区4个站点最近50a逐年的年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平均风速等气象资料,使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曼-肯德尔突变分析方法,从多个角度综合分析最近50a泰州地区气候变化趋势和特点。结果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泰州地区年平均气发生突变,气温变暖趋势明显,兴化、泰州、泰兴、靖江等依次从北到南增温趋势越来越高;年平均相对湿度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及90年代前期发生突变,下降
期刊
摘 要:该文从发展现代农业对职业农民的需要与目前农业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规模、质量之间的矛盾进行,分析提出了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为加快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农民,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提供人才支撑。  关键词:阜阳市;职业农民;农业职业教育;农业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31(2014)14-18-03  农业是根本,教育为
期刊
摘 要:目的:试验金银花硝基缓释专用肥肥效。方法: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以铵态氮复合肥为对照,观测硝基缓释专用肥不同施肥梯度下金银花生长、产量与品质指标。结果:施用硝基缓释专用肥促进了金银花生长及其产量的提高。B2、B3的株高、分枝数、单叶鲜重达到了显著差异水平;B1、B2、B3分别增产4.07%、9.58%、11.29%,B2、B3达到了显著差异水平。施用硝基缓释专用肥对金银花绿原酸含量影响明显,B
期刊
摘 要:介绍了2006-2013年东海县灰飞虱及其传毒病害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的发生情况,分析了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灰飞虱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灰飞虱;病害;防治;东海县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5-91-02  灰飞虱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之一,主要为害早、中稻秧田和本田分蘖期的稻苗。除以成虫刺吸为害外,还传播水稻黑条矮缩病和条纹叶枯
期刊
摘 要:利用统计资料和文献数据,结合国内外研究,确定吉林省畜禽粪尿资源的计算参数和计算方法。根据吉林省2011年畜禽饲养量的统计数据估算了吉林省畜禽粪尿产生量、污染物产生量及其流失量。结果表明:2011年吉林省畜禽粪尿总量为7614.99万t,畜禽粪尿污染物产生量910.86万t,污染物流失总量为273.26万t,吉林省畜禽粪尿单位耕地负荷为11.16t/hm2。畜禽粪尿总量集中分布在长春、四平、
期刊
摘 要:植物学是高等院校农学类各专业的基础课之一。植物学双语教学对紧跟国际植物学学科前沿、促使植物学教学内容与国际接轨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植物学课程改革和实践,该文从教学内容选择与安排、教学手段与方法改革、注重教学评价对双语教学在植物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双语教学;植物学;探索;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5-16
期刊
摘 要:农业现代化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农村实用人才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人才保障。该文分析了湖南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认为湖南农村人才培养存在结构分布不合理、培养机制不完善,培养方式不健全等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对策建议。主要包括:立足省情培养农林实用人才,依靠良好机制选人用人,为创业兴业人才营造良好环境等。以期为湖南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对安全食品的需求与日俱增,在这种矛盾关系下,“社区支持农业”模式应运而生。该文从“社区支持农业”的概念及其模式中的产销与安全健康、科教一体化模式进行论述,并进行分析。  关键词:社区支持农业;食品安全;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 F3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8-13-02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近年来“苏丹红、三聚氰胺、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