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江边上连家船

来源 :海峡摄影时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sto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闽江两岸,有一个族群叫疍民,他们源于古代的百越,长期以来浮舟泛居于船中,一家人吃、住都在船上,以船谋生,过着漂泊的水上生活。
  上世纪50年代起,当地政府陆续安排福州疍民上岸,到了上世纪90年代,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已定居陆上。随着时代的变迁,闽江两岸原有的码头如今建起了一座座高楼,很多疍民也过起了城市居民的生活。
  在福州闽江大桥菖蒲水域,如今仍然可以看到许多小渔船,他们是这些福州疍民的后代,由于他们从小就生活在船上,虽然现在住在岸上了,但他们仍然喜欢船上的生活,每天开着小船游走在江中打鱼。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后代陆续转向陆地生活,他们也许将成为闽江岸的最后的疍民。
  “一年中有半年是淡季,到了冬天,捕的鱼就很少了,一年到头,毛收入也就万把元钱”,疍民许月英在船上出生,在船上结婚,在船上生子,“我爷爷奶奶,我丈夫的爷爷奶奶,都靠捕鱼为生,没有房子,没有田地。”
  “连家船”渔民,如今一般有两条船,一条是废弃的水泥船,停泊在河边,那是他们的栖身之所;另一条是手划的小木船,那是他们捕鱼谋生的工具。
  许月英家的船边上,是一溜近20条“连家船”,形成一个水上“自然村”。她公公婆婆的船便在隔壁,公公刘宝福80多岁了,已经无法外出捕鱼,每天都在船上守着已经中风20多年、无法起身走动的老伴。刘宝福每个月可以领到70元钱的基础养老金,加上刘生根等3个儿子每家每月50元钱的赡养费,老夫妻俩艰难度日。
  尽管每月只出50元钱赡养费,但对许月英来说,这也是一笔不算小的开支。许月英有两个孩子,女儿刘小庆24岁,由于读不起书,早早便在附近的工厂里打工了,儿子今年11岁,正是读书的年龄,由于夫妻两个时常外出捕鱼,只好每个月花300元钱,把儿子寄宿在班主任家中。
  在村里,像许月英家这样的渔民依然只是少数,许多船民依旧以船为家。
  尽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但走进疍民薛明华的“连家船”,眼前的景象还是出乎想象。一条连头连尾五六米长的水泥船,便是他居住了十多年的家,船头是破旧的煤气灶,再过来是一张吃饭用的小方桌,挤在一张床边上,这是薛明华和妻子的“大床”;大床背后,一道竹帘相隔,是儿子的“小床”;再往后,到船尾,便是一个简易的厕所——船尾木板上挖一个洞,直通河里。“这条买来的二手船是水泥船,已经不错了,我们之前住的都是木船,雨天漏水,夏天蚊子做窝,刮台风怕翻船,条件不知道要差多少呢。”薛明华说。
  年长的船民们告诉记者,由于渔家日子清苦,多年来,岸上人家不会把女儿嫁给渔家儿子,渔家女儿也很难嫁入岸上人家,这些年,甚至还有几个已婚的船家妇女,因为不堪忍受生活的艰辛,离婚出走。
  生活的艰辛,让渔民充满了上岸的渴望,而越来越逼仄的生存空间,则让他们感到了上岸的紧迫。
  “鱼越来越难捕了”,渔民胡正弟言语中颇多无奈,这位48岁的渔民满脸沧桑,捕了30年的鱼,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足足老上10岁。
  胡正弟说,抓不到鱼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路越造越多、房子越盖越多,水域面积不断减少,越来越多的河网被隔断,渔民的捕捞空间不断缩小;二是工厂越来越多,水质差了,河里的鱼少了。“十几年前旺季时一天能捕两三百元钱的鱼,现在虽然鱼的价格比以前高了,但旺季一天最多也就能卖一两百元。”
  渔民沈二宝告诉记者,其实大多数渔民自己也知道,上岸已是大势所趋,但渔民们忧心的是,一来无钱上岸建房买房,二则渔民大多年纪偏大,文化程度低,思想观念落后,除了捕鱼,无其他技能,要弃船上岸,从事其他行业,难度很大。
其他文献
安泰河是福州众多内河中处于市中心的一条,它的前身是唐五代罗城护城河。它东起古仙桥,经武安桥向西沿秀冶里、朱紫坊、桂枝里、玉山涧至仓角头,通湖桥稍向西北,经斗门桥在观音桥与文藻河汇合转西行,在西关水闸与白马河相交汇。河道全长2520米,平均宽度9米。  安泰河位于福州市鼓楼区中心,是市区东西走向的一条主要内河。它的前身是五代时闽王王审知所建罗城的护城河。水从琼东河入古仙桥下,经武安桥(秀冶巷口)、津
期刊
摄影感言  摄影让我更多地了解社会,感悟自然,体味人生;让我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张扬个性;让我享受生活,享受艺术,收获友谊。感谢摄影用影像理解世界。摄影是一种瞬间的视觉艺术,早一点或晚一点按动快门,都意味着永远丧失了最关键的那个瞬间。作为一个真正的摄影者来说,需要的不是器材的高档,而是镜头后面的那双眼睛。
期刊
“五六十年代河边捉鱼;七八十年代河边灭蚊子;九十年代河边捞垃圾……”上个世纪短短40余年间,在一些老福州人的眼里,福州内河变了几副面孔。古代扩城、地理变迁、交通水运三大原因促成现在“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福州。  汉代开始 六次大扩城  “最早的内河,其实就是护城河,从唐代到明代,一直没变。”福州民俗专家方炳桂披露他对内河的新研究。  福州内河如此多,是古代扩城、地理变迁、交通水运三大原因造成的。
期刊
白马河从台江帮洲路漳江入口处,经义洲白马桥,穿越新辟的大庆路,北上注入西湖。这条河道至今仍通舟楫。如果端午时节,人们还可在河岸绿林间,观赏往来龙舟竞渡,为民间习俗文化的一大景观。河水应江潮涨落,古有“白马观潮”风光。  【繁荣前生】  著名木材贮运场  和历史文明相伴而生的白马河具体有多久的历史,很难考证。但是,这条河作为历史上有名的三大木材集散地之一,让人印象深刻。  据历史记载:“清朝年间,闽
期刊
在涌动的商潮中,许多“老商业”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这些老商业或代表了一个传统消费时代的终结,或开启了一种新的生活消费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的退出是福州现代商业发展的缩影。  2014年4月1日,在福州经营了19年的麦当劳东街店正式关闭,它的关闭让很多福州消费者都想起了台江百货、华联商厦、茶亭街、东街口天桥、上海西餐厅、外文书店等近20年仍在记忆中却已逝去的老商圈、老商业街和老店。在这些地方,排
期刊
海史回溯 “开门节度”王审知  福州市鼓楼区庆城路,闽王祠。这座静静地立在城市喧嚣中的千年古祠,原本是闽王王审知的府邸。说起王审知,在众多专家看来,这是一位鼓励贸易、招徕海中番夷商贾的良主明君。  晚唐五代时期,由于北方战乱,中国通往西域的陆上丝绸之路受阻,对外经贸交流重心渐渐向海上转移,这为福州与中原地区交流以及发展海外贸易创造了有利条件。王审知治闽时期,他“尽去繁苛,纵其贸易”,开辟甘棠港作为
期刊
老建筑群的“养老”问题,似乎比人们想象的要复杂艰巨。能否成为福建第二个“鼓浪屿”暂且不论,但在专家眼里,厦门近年来探索的鼓浪屿保护开发模式,可望成为借鉴。  立法明确“修旧如旧”  2000年,厦门市正式出台了《厦门经济特区鼓浪屿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308幢老建筑随即被列入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名录。之后,厦门快速开展修缮工程,首批101幢老建筑依据“修旧如旧”给予修缮。2009年,厦门专门对《条例
期刊
“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清代硕学通儒、《福建通志》总纂陈衍,写下这两句诗时,一定没想到,自己不经意间创下了一个第一。这是三坊七巷第一次被用到诗句,并且见诸记载。  三坊七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的重要标志,是一处延续千年的城市商、住社区,位于福州城区山水格局的中心地带。遗产地范围南起安泰河,北至杨桥路(原杨桥巷),东至八一七路(南街),西抵仓前河(今安泰河),占地面积40.03公顷。三
期刊
在宋元时期的一个秋冬时节,泉州的远航船队驾着长风浩浩荡荡分别从东方第一大港——刺桐港以及沿海的法石港、石湖港、祥芝港、深沪港、东石港等港口出发,经南海群岛、印度洋、波斯湾、北非、地中海沿岸,驶向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次年夏日,船队又乘着东南风返航。去时满载着丝绸、陶瓷、糖、茶、铁器等货物,回来时运载着异域的钻石、玳瑁、玛瑙、药材、香料、玻璃工艺品等,却比原来少很多,也轻得多。凭借航海经验,船
期刊
沙雕艺术起源于美国,20世纪初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和加利福尼亚州海岸举行了各种沙雕竞赛和活动,艺术家从中学习了各种技巧和经验,并把它发展成为巨型雕塑。  沙雕只能用沙和水为材料,雕塑过程中不允许使用任何化学粘合剂,通过艺术家的创作把沙堆积并凝固起来然后雕琢成各种各样的造型,呈现艺术迷人的视觉奇观。沙雕作品完成以后经过表面喷洒特制的胶水加固,在正常情况下一般可以保持几个月。由于沙雕会在一时间内自然消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