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耄耋之年创办享誉海内外的《稻香湖》诗刊,说明了艾砂、马乙亚两位老人既是现代诗歌的举火者,又是现代诗歌的守望者。
一本崭新的《稻香湖》诗刊,飞落在山东安丘县青云湖畔我的家,打开2012年春天的这个上午。
随后电话打进北京,千里之外,一位老妇人,一位诗歌的老妈妈的声音,电话那头响起……
艾砂、马乙亚,是一对穿越了半个多世纪风雨的诗坛伉俪。2006年,他们的爱情故事就被中国妇女报社评为“中国十大经典爱情故事”之一,进而在《中国妇女报》、《中关村》、新浪网、搜狐网、维普网、《老年人》、《齐鲁文学》等全国报刊、网络上刊登、转载并广为传播,在民间广为流传。建国前,他们都是我党的地下工作者,由于工作的频繁接触和对诗歌的共同爱好,两人开始了沉默而热烈的“地下”恋情。沈阳解放后,这对恋人从“地下”走出来深情拥抱,可谓因诗相爱,因诗而悲,因诗而苦,因诗而伉俪。两位老人不仅是诗人,更应当被视为老一辈革命家,更是现代诗歌的举火者、守望者。他们夫妇二人都是从青少年时代即“以笔代枪”、“以诗为刀”投身到伟大的反法西斯的抗日战争中,四十年代时,艾砂即担任过《东北军工报》的主编,马乙亚亦曾在进步报刊《东塔》月刊、《时报》、《新报》任过编辑。建国后,艾砂曾任《红旗报》主编,马乙亚曾任《红旗报》编辑。他们夫妇二人在共同走过的五十年生命旅途中,已先后出版《星火情》、《野草集》、《梦园情》、《南国情》、《不了情》、《草原上的足迹》、《凹凸情》、《—滴水流动的声音》等诗集。
我是在2006年认识艾砂、马乙亚两位前辈的,那年五月,我有机会参与北京“第二届中华青少年文学书画摄影大赛”组委会的组编工作,在北京先后做了三个月的短期停留。五月的—个周末,我们办公室一行四人,随时任大赛组委会副秘书长的王耀东老师一起,从东三环线上中国文联大楼附近的团结湖路北口出发,坐了一个半小时的公交车,来到了位于海淀区苏家坨镇后沙涧村的“梦园”。在这座“庭院深深,绿荫遮日,葡架送爽,蝶舞花丛,瓜果飘香”的农家四合院里,我们参观了《稻香湖》诗刊编辑室、两位老前辈的起居室、茶憩室、书画创作室、书房等。
《稻香湖》诗刊编辑室的书桌上,厚厚一摞全国各地飞来的稿件、老花镜、老式钢笔和一缕五月的阳光,——此刻,这画面又从那段时光中穿越而来。
在这座小院里,通过马乙亚老师的介绍,我们了解了《稻香湖》诗刊的诞生经历:上世纪80年代初,艾砂和马乙亚,这对历经劫难的老夫妻,在胡风事件彻底平反昭雪以后,从北疆林区回到了久违的故园,到了老年从工作岗位上彻底退下来后,他们决定回到北京市海淀区苏家坨镇后沙涧村,因为这里是艾砂老师的故土。在这座“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葡萄冬有雪”的小村子里,两位老人每日里谈诗论画,清享晚年。一日,马乙亚建议艾砂说:“夕阳残照,我们拥有的时日已不多,趁腿脚尚健,去全国各地走走,游览祖国的山河吧。”艾砂摸着头顶上稀少的华发,沉思良久后对老伴说:“我们俩从相识、相恋到长相守,都是以诗传情,以诗为伴,诗歌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啊!现逢昌平盛世,那些莫须有的罪名、桎梏早己除掉,我们还是继续写诗吧!”马乙亚颔首含笑。那年正是逢诗坛泰斗臧克家90华诞,夫妇俩前去祝寿,席间艾砂说起想以家乡的“稻香湖”为名,筹办民间诗刊辅植后人事。臧老一听大为赞赏,高兴地写下“稻香湖”刊头,从而奏响了《稻香湖》诗刊的序曲。1999年早春二月,《稻香湖》诗刊披着艾砂夫妇用辛勤织就的五彩霞光降临在“梦园”。创刊以水,《稻香湖》诗刊面向全球华人爱诗者,面向于平民百姓,作者遍及全国内地、台湾、香港、日本、美国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海内外新老诗人们的推崇。
古稀之年创办《稻香湖》诗刊,更有力地说明了艾砂、马乙亚两位老人,既是现代诗歌的举火者,又是现代诗歌的守望者。从1999年至今,《稻香湖》诗刊在两位诗坛园丁的精心哺育下,已走过了13个年头的风风雨雨,一年4期,至今已连续出版了50多期。成了北京海淀的一种品牌文化,中国诗坛的名刊,还被海外不少诗人誉为“国刊”!
那次拜访,两位老人还赠予《梦园情》、《南国情》、《不了情》、《草原上的足迹》、《凹凸情》等几部诗集。其中的《凹凸情》是两位老诗人合著的第四部诗集,也是这对患难夫妻的心血之著。诗集共有六辑,由240多篇文章组成。第一辑《抗战回眸》、第二辑《情的底蕴》、第三辑《乡土情深》、第四辑《激情花瓣》、第五辑《凹凸意境》、第六辑《诗心交汇》。集中收录贺敬之、臧克家、钟鼎文、雁翼、流沙河、梁上泉等名家题辞,还有贺敬之、臧克家、徐放、柯岩、卫汉青、梅志、绿原、牛汉、蔡丽双等著名诗人作家的珍贵合影画面。
诗集中的佳作可谓不胜枚举,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最使人百读不厌的有《一滴》、还有《叮咛》、《祖父》、《妈妈的手》、《河·岸》、《罗盘》、《残粒》、《没有刈断的那根》、《残粒》等诗歌。
其中,曾经刊发在《诗刊》(2004年11期)上的诗歌《一滴》,堪称诗人艾砂、马乙亚在新时期标志性的代表诗作。
一滴
一滴情也不轻施
一滴露也洒落禾间
一滴水要升腾成云
一滴血叙述祖宗的恩典
珍惜一滴情
挽生民之涂炭
珍惜一滴血
去喂磅礴的河山
珍惜—滴水
润活乾涸的古楼兰
一滴,亿滴
易滴,亦滴
淌出戈壁的塞北江南
在诗人的笔下,一滴水,一滴血,一滴情的“轻施”和“洒落”都缘为一种“恩典”,那是“祖宗”的“恩典”。诗人用很少的文字,将个体感觉、生命体验、民族情感熔于一炉,达到了以少许胜多诈的艺术效果。读之怎能不让人心潮澎湃,心灵升华?
另一首被人广为传诵的诗歌是一首爱情诗,叫做《河·岸》,也是两位老诗人爱情的写照,
诗中这样写到:
紧紧相连,日日相依
你没有抛弃过我,
我没有疏远过你
我们远
如天之涯,海之角
我们近
你头枕着我
我胸贴着你
一个喧哗,咆哮
一个沉默,无语
天天互相抚摸握手
一万年也要合枕共眠
在2012年的春天,艾砂已是九十岁的高龄,知心伴侣马乙亚也是八十七岁的高龄,他们在人生的路上,就这样一路走来。面向北京——向艾砂、马乙亚致以诗礼!致以千里的祝福。这个上午,我与《稻香湖》诗刊、《凹凸情》在一起;与艾砂、马乙亚两位诗歌前辈共有的美好记忆在一起。
一本崭新的《稻香湖》诗刊,飞落在山东安丘县青云湖畔我的家,打开2012年春天的这个上午。
随后电话打进北京,千里之外,一位老妇人,一位诗歌的老妈妈的声音,电话那头响起……
艾砂、马乙亚,是一对穿越了半个多世纪风雨的诗坛伉俪。2006年,他们的爱情故事就被中国妇女报社评为“中国十大经典爱情故事”之一,进而在《中国妇女报》、《中关村》、新浪网、搜狐网、维普网、《老年人》、《齐鲁文学》等全国报刊、网络上刊登、转载并广为传播,在民间广为流传。建国前,他们都是我党的地下工作者,由于工作的频繁接触和对诗歌的共同爱好,两人开始了沉默而热烈的“地下”恋情。沈阳解放后,这对恋人从“地下”走出来深情拥抱,可谓因诗相爱,因诗而悲,因诗而苦,因诗而伉俪。两位老人不仅是诗人,更应当被视为老一辈革命家,更是现代诗歌的举火者、守望者。他们夫妇二人都是从青少年时代即“以笔代枪”、“以诗为刀”投身到伟大的反法西斯的抗日战争中,四十年代时,艾砂即担任过《东北军工报》的主编,马乙亚亦曾在进步报刊《东塔》月刊、《时报》、《新报》任过编辑。建国后,艾砂曾任《红旗报》主编,马乙亚曾任《红旗报》编辑。他们夫妇二人在共同走过的五十年生命旅途中,已先后出版《星火情》、《野草集》、《梦园情》、《南国情》、《不了情》、《草原上的足迹》、《凹凸情》、《—滴水流动的声音》等诗集。
我是在2006年认识艾砂、马乙亚两位前辈的,那年五月,我有机会参与北京“第二届中华青少年文学书画摄影大赛”组委会的组编工作,在北京先后做了三个月的短期停留。五月的—个周末,我们办公室一行四人,随时任大赛组委会副秘书长的王耀东老师一起,从东三环线上中国文联大楼附近的团结湖路北口出发,坐了一个半小时的公交车,来到了位于海淀区苏家坨镇后沙涧村的“梦园”。在这座“庭院深深,绿荫遮日,葡架送爽,蝶舞花丛,瓜果飘香”的农家四合院里,我们参观了《稻香湖》诗刊编辑室、两位老前辈的起居室、茶憩室、书画创作室、书房等。
《稻香湖》诗刊编辑室的书桌上,厚厚一摞全国各地飞来的稿件、老花镜、老式钢笔和一缕五月的阳光,——此刻,这画面又从那段时光中穿越而来。
在这座小院里,通过马乙亚老师的介绍,我们了解了《稻香湖》诗刊的诞生经历:上世纪80年代初,艾砂和马乙亚,这对历经劫难的老夫妻,在胡风事件彻底平反昭雪以后,从北疆林区回到了久违的故园,到了老年从工作岗位上彻底退下来后,他们决定回到北京市海淀区苏家坨镇后沙涧村,因为这里是艾砂老师的故土。在这座“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葡萄冬有雪”的小村子里,两位老人每日里谈诗论画,清享晚年。一日,马乙亚建议艾砂说:“夕阳残照,我们拥有的时日已不多,趁腿脚尚健,去全国各地走走,游览祖国的山河吧。”艾砂摸着头顶上稀少的华发,沉思良久后对老伴说:“我们俩从相识、相恋到长相守,都是以诗传情,以诗为伴,诗歌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啊!现逢昌平盛世,那些莫须有的罪名、桎梏早己除掉,我们还是继续写诗吧!”马乙亚颔首含笑。那年正是逢诗坛泰斗臧克家90华诞,夫妇俩前去祝寿,席间艾砂说起想以家乡的“稻香湖”为名,筹办民间诗刊辅植后人事。臧老一听大为赞赏,高兴地写下“稻香湖”刊头,从而奏响了《稻香湖》诗刊的序曲。1999年早春二月,《稻香湖》诗刊披着艾砂夫妇用辛勤织就的五彩霞光降临在“梦园”。创刊以水,《稻香湖》诗刊面向全球华人爱诗者,面向于平民百姓,作者遍及全国内地、台湾、香港、日本、美国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海内外新老诗人们的推崇。
古稀之年创办《稻香湖》诗刊,更有力地说明了艾砂、马乙亚两位老人,既是现代诗歌的举火者,又是现代诗歌的守望者。从1999年至今,《稻香湖》诗刊在两位诗坛园丁的精心哺育下,已走过了13个年头的风风雨雨,一年4期,至今已连续出版了50多期。成了北京海淀的一种品牌文化,中国诗坛的名刊,还被海外不少诗人誉为“国刊”!
那次拜访,两位老人还赠予《梦园情》、《南国情》、《不了情》、《草原上的足迹》、《凹凸情》等几部诗集。其中的《凹凸情》是两位老诗人合著的第四部诗集,也是这对患难夫妻的心血之著。诗集共有六辑,由240多篇文章组成。第一辑《抗战回眸》、第二辑《情的底蕴》、第三辑《乡土情深》、第四辑《激情花瓣》、第五辑《凹凸意境》、第六辑《诗心交汇》。集中收录贺敬之、臧克家、钟鼎文、雁翼、流沙河、梁上泉等名家题辞,还有贺敬之、臧克家、徐放、柯岩、卫汉青、梅志、绿原、牛汉、蔡丽双等著名诗人作家的珍贵合影画面。
诗集中的佳作可谓不胜枚举,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最使人百读不厌的有《一滴》、还有《叮咛》、《祖父》、《妈妈的手》、《河·岸》、《罗盘》、《残粒》、《没有刈断的那根》、《残粒》等诗歌。
其中,曾经刊发在《诗刊》(2004年11期)上的诗歌《一滴》,堪称诗人艾砂、马乙亚在新时期标志性的代表诗作。
一滴
一滴情也不轻施
一滴露也洒落禾间
一滴水要升腾成云
一滴血叙述祖宗的恩典
珍惜一滴情
挽生民之涂炭
珍惜一滴血
去喂磅礴的河山
珍惜—滴水
润活乾涸的古楼兰
一滴,亿滴
易滴,亦滴
淌出戈壁的塞北江南
在诗人的笔下,一滴水,一滴血,一滴情的“轻施”和“洒落”都缘为一种“恩典”,那是“祖宗”的“恩典”。诗人用很少的文字,将个体感觉、生命体验、民族情感熔于一炉,达到了以少许胜多诈的艺术效果。读之怎能不让人心潮澎湃,心灵升华?
另一首被人广为传诵的诗歌是一首爱情诗,叫做《河·岸》,也是两位老诗人爱情的写照,
诗中这样写到:
紧紧相连,日日相依
你没有抛弃过我,
我没有疏远过你
我们远
如天之涯,海之角
我们近
你头枕着我
我胸贴着你
一个喧哗,咆哮
一个沉默,无语
天天互相抚摸握手
一万年也要合枕共眠
在2012年的春天,艾砂已是九十岁的高龄,知心伴侣马乙亚也是八十七岁的高龄,他们在人生的路上,就这样一路走来。面向北京——向艾砂、马乙亚致以诗礼!致以千里的祝福。这个上午,我与《稻香湖》诗刊、《凹凸情》在一起;与艾砂、马乙亚两位诗歌前辈共有的美好记忆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