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对近年来我省节约型社会建设的简要回顾
近年来,江苏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通过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省万元GDP能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十个百分点,资源综合利用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三十多个百分点,江苏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清洁生产和新型墙体材料运用等指标名列前茅,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全国生态示范区数量居全国第一。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各个环节上看,我省取得了许多富有成效的经验,并涌现出一大批典型。比如,在节能方面,江苏着力开发新型能源,大力降低重点行业和企业能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取得显著成效。涌现了如南京中电、沙钢集团以及苏源公司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等典型和经验;在节地方面,江苏通过严格控制项目用地指标,使开发区成为全省产业集聚区和经济发展的带动辐射区。在推进城市化和乡镇、村的整合过程中,强化了节地意识,提高了土地节约集约化利用水平。特别是来自江阴的“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的土地“三集中”举措,已在全省实施并得到了国家的肯定和推广。
江苏很早就提出要建设一个青山常在、碧水长流、清新怡人的绿色江苏,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明确从企业、园区和城市三个层次进行全面系统推进,确立了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的立体思维。现在,江苏又被确定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省份。其中,以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等为代表的园区,大力推进节约型、循环型、生态型园区建设,实现从“科技型园区”向“生态型园区”的升级典型,实施“绿色高新区”的创建活动,为江苏的循环经济发展和节约型社会建设树立了榜样。
二、“十一五”期间全省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工作重点和目标
由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我省资源需求迅猛增长同资源不足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因此,江苏省将继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地、节材、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快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的转变,为实现我省“两个率先”战略目标,提供重要的资源和环境支撑。
一是坚持开源节流并重、节约优先的原则,以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为重点,构建节约型社会。在节约用地方面,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控制城市无序扩张,建设紧凑型城市。加强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在节约能源方面,做好重点耗能企业和年能耗5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对家电产品和照明产品实施强制性能效标识管理,鼓励推广使用高效节能产品;积极建设和推广节能建筑和太阳能建筑;鼓励使用节能型交通工具;在工业园区推广热电联产和余热利用,鼓励使用太阳能产品。在节水方面,实施农业节水灌溉,推广使用工程灌溉技术、喷灌、滴灌等设备,使灌溉利用系数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推广住宅用水中水回用,做好高耗水企业节水技术改造;实施一批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示范工程。在节材方面,鼓励使用新材料、再生材料,加强金属材料、木材、水泥等材料的节约代用;积极采用新型建筑材料,推广应用高性能、低材耗、可再生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在促进资源综合利用方面,以粉煤灰、煤矸石、尾矿和冶金、化工废渣及有机废水综合利用为重点,推进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
二是以新型工业化为导向,大力推行“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发展模式,建立政府大力推进、市场有效驱动、公众自觉参与的循环经济发展机制。在推进企业内部小循环方面,依法加大企业清洁生产实施力度,支持企业通过生态设计、研发,加快产品的绿色升级换代,实现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的资源利用和生态影响最小化,加快形成“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生产模式。在推进产业园区中循环方面,以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循环链建设为主要途径,建立起以二次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循环经济机制。加快产业园区的生态化转向,积极推进零排放工业示范区建设。在推进社会大循环方面,按照建设生态社区和生态城镇的要求,规划建设节能型城镇,减少资源消耗。推行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建立起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循环经济社会体制。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积极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全国生态示范区。培育再生资源回收产业,建立社会化的废物回收系统。
三、江蘇省进一步落实节约型社会建设措施
在“十一五”时期,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富民优先、科技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的优先战略,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
一是加强规划指导。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编制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加快编制《江苏省节约型社会建设纲要》以及节能、节地、节材、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的专项规划,形成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配套的节约资源的规划体系。
二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坚决遏制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高耗水和浪费资源的产业的盲目发展,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和产业转型,实现与资源能源供应、交通运输配置、市场供需、环境容量相适应的、比较合理的产业布局。
三是推进资源利用的科技进步。加快资源节约领域的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应用示范,增强对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支撑作用。启动江苏省能源产业科技示范工程,重点推进新能源集中利用、节能降耗、节材等关键技术的攻关、示范及产业化。加强废弃物资源化处置、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重建等技术的研究开发、集成应用和示范工程建设。加快建设新材料基地,鼓励和推广新材料开发和应用。
四是积极推行有利于资源节约的财税政策和价格机制。在理顺现有收费和资金来源渠道的基础上,研究建立和完善资源开发与生态补偿机制。落实国家鼓励生产、使用节能、节水、节约资源产品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
五是建立节约资源标准体系。制定和完善主要耗能、耗水行业和企业的能耗限额、取水定额、城乡建设用地标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标准;推行节能、节水产品、节能建筑性能检测认证制度和用能设备效能标识制度,建立高能耗、高物耗设备和产品强制淘汰制度;完善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健全计量技术体系,形成覆盖全省的省、市、县三级计量检测网络等。
六是完善节约资源的法律法规。尽快研究出台一批与节约资源和资源综合利用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和省政府规章。
近年来,江苏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通过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省万元GDP能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十个百分点,资源综合利用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三十多个百分点,江苏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清洁生产和新型墙体材料运用等指标名列前茅,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全国生态示范区数量居全国第一。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各个环节上看,我省取得了许多富有成效的经验,并涌现出一大批典型。比如,在节能方面,江苏着力开发新型能源,大力降低重点行业和企业能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取得显著成效。涌现了如南京中电、沙钢集团以及苏源公司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等典型和经验;在节地方面,江苏通过严格控制项目用地指标,使开发区成为全省产业集聚区和经济发展的带动辐射区。在推进城市化和乡镇、村的整合过程中,强化了节地意识,提高了土地节约集约化利用水平。特别是来自江阴的“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的土地“三集中”举措,已在全省实施并得到了国家的肯定和推广。
江苏很早就提出要建设一个青山常在、碧水长流、清新怡人的绿色江苏,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途径,明确从企业、园区和城市三个层次进行全面系统推进,确立了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的立体思维。现在,江苏又被确定为全国循环经济试点省份。其中,以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等为代表的园区,大力推进节约型、循环型、生态型园区建设,实现从“科技型园区”向“生态型园区”的升级典型,实施“绿色高新区”的创建活动,为江苏的循环经济发展和节约型社会建设树立了榜样。
二、“十一五”期间全省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工作重点和目标
由于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我省资源需求迅猛增长同资源不足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因此,江苏省将继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地、节材、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快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的转变,为实现我省“两个率先”战略目标,提供重要的资源和环境支撑。
一是坚持开源节流并重、节约优先的原则,以节地、节能、节水、节材为重点,构建节约型社会。在节约用地方面,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控制城市无序扩张,建设紧凑型城市。加强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在节约能源方面,做好重点耗能企业和年能耗5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对家电产品和照明产品实施强制性能效标识管理,鼓励推广使用高效节能产品;积极建设和推广节能建筑和太阳能建筑;鼓励使用节能型交通工具;在工业园区推广热电联产和余热利用,鼓励使用太阳能产品。在节水方面,实施农业节水灌溉,推广使用工程灌溉技术、喷灌、滴灌等设备,使灌溉利用系数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推广住宅用水中水回用,做好高耗水企业节水技术改造;实施一批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示范工程。在节材方面,鼓励使用新材料、再生材料,加强金属材料、木材、水泥等材料的节约代用;积极采用新型建筑材料,推广应用高性能、低材耗、可再生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在促进资源综合利用方面,以粉煤灰、煤矸石、尾矿和冶金、化工废渣及有机废水综合利用为重点,推进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
二是以新型工业化为导向,大力推行“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发展模式,建立政府大力推进、市场有效驱动、公众自觉参与的循环经济发展机制。在推进企业内部小循环方面,依法加大企业清洁生产实施力度,支持企业通过生态设计、研发,加快产品的绿色升级换代,实现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的资源利用和生态影响最小化,加快形成“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生产模式。在推进产业园区中循环方面,以企业之间、产业之间的循环链建设为主要途径,建立起以二次资源的再利用和再循环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循环经济机制。加快产业园区的生态化转向,积极推进零排放工业示范区建设。在推进社会大循环方面,按照建设生态社区和生态城镇的要求,规划建设节能型城镇,减少资源消耗。推行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建立起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循环经济社会体制。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积极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全国生态示范区。培育再生资源回收产业,建立社会化的废物回收系统。
三、江蘇省进一步落实节约型社会建设措施
在“十一五”时期,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富民优先、科技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的优先战略,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
一是加强规划指导。把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编制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的重要指导原则,加快编制《江苏省节约型社会建设纲要》以及节能、节地、节材、节水、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的专项规划,形成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配套的节约资源的规划体系。
二是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坚决遏制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高耗水和浪费资源的产业的盲目发展,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和产业转型,实现与资源能源供应、交通运输配置、市场供需、环境容量相适应的、比较合理的产业布局。
三是推进资源利用的科技进步。加快资源节约领域的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应用示范,增强对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支撑作用。启动江苏省能源产业科技示范工程,重点推进新能源集中利用、节能降耗、节材等关键技术的攻关、示范及产业化。加强废弃物资源化处置、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重建等技术的研究开发、集成应用和示范工程建设。加快建设新材料基地,鼓励和推广新材料开发和应用。
四是积极推行有利于资源节约的财税政策和价格机制。在理顺现有收费和资金来源渠道的基础上,研究建立和完善资源开发与生态补偿机制。落实国家鼓励生产、使用节能、节水、节约资源产品方面的税收优惠政策。
五是建立节约资源标准体系。制定和完善主要耗能、耗水行业和企业的能耗限额、取水定额、城乡建设用地标准、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标准;推行节能、节水产品、节能建筑性能检测认证制度和用能设备效能标识制度,建立高能耗、高物耗设备和产品强制淘汰制度;完善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健全计量技术体系,形成覆盖全省的省、市、县三级计量检测网络等。
六是完善节约资源的法律法规。尽快研究出台一批与节约资源和资源综合利用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和省政府规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