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的英汉文化差异

来源 :疯狂英语·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fj0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教学在一定意义上是文化的教学。中西两种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给文化交流构成了障碍,给英语教学造成了困难。为使学生在交际过程中顺利地进行交流,英语教学中应重视中西文化差异问题。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差异;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7) 04-0057-2
  
  Abstract: 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Therefore, language teaching is, in some ways, the teaching of culture. 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great importance should be attached to those differences so that people can express themselves properly during verbal intercourse.
  Key words: English teaching, cultural differences, teaching method
  
  1.引言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常把英汉文化等同,忽略了文化的差异,在理解方面造成了许多误区,阻碍了外语水平的提高,影响了教学效果。
  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来看: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了该民族文化的内涵,它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之中并且反映该民族的信仰和情感。(何筱莉,2001: 40-42)人生活在社会文化环境中,一切行为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文化模式的制约,语言交际行为也不例外。由此可见,外语教学不能脱离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和历史。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联系,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对英汉文化差异的感知。
  教育部英语课程研制小组(1999)已把“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培养初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列入英语课程的内容和目标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26)PEP(人教版)小学英语教材在此方面的特点是:双向式交流、跨文化交际。力求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情况的同时,也学会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自己国家的情况。这样,学生在与外国人交流时,不仅仅是听者,也能做到有话可说,真正实现跨文化交际。比如:五年级上册分别在各单元“Good to know”这个板块介绍了中国名字当中姓在前名在后的习惯,以及西方国家与星期有关的常见节日 ;介绍了中国表示良好祝愿的传统美食,以及与家务劳动有关的安全常识 ;另外还介绍了西方常见建筑物的英语名称和我国国宝大熊猫的有关知识,巧妙融合了与各单元话题相关的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生活。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介绍文化背景,传达文化信息。在实际教学当中教师可以根据文化部分的内容请程度较好的学生进行表演,并且让学生努力把学到的文化知识讲述给其他人听,或者布置作业让他们去查阅更多相关方面的知识,讲给其他同学听。
  英汉文化差异是多方面的,对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带来的干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词汇的文化内涵差异
  
  词汇教学的难点是某些词语的文化内涵。词汇的文化内涵一般指其感情色彩、风格意义和比喻意义等。(刘道伍,2001: 44-46)对某些单词的理解,中西两种价值观就有两种不同的看法,ambition(野心)一词,本身具有褒贬两种含义。我们常用其贬义表示“野心勃勃”,而美国人却常取褒义表示“有雄心壮志”。如学生对母语词语简单地从字面附会,认为汉语的“哪里”一词的英语的对应词是“where”,结果闹出了人人皆知的受到外国人赞扬时用“Where? Where?”回答的笑话。
  即使是Hello/Hi/Sorry/Pardon等形式上极为简单的表达,给予学生困扰的并不是如何准确发音和正确拼写,而是如何得体运用。对于这一类词语,教师应着重介绍或补充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必要时进行英汉文化比较,使学生不但知道它们的表层词义,更能了解其文化内涵。
  
  3.思维方式的差异
  
  除了语言本身所承载的文化涵义外,西方国家的思维方式有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蕴。由于思维方式等不同,中西方人接受赞扬、祝贺时的反应也有很大区别。西方人听此类话语后会毫不犹豫地说:“Thank you!”;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中国人在待人接物,举止言行总考虑温文尔雅,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
  在感谢方面也有很大差异,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 :“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4.对隐私的界定差异
  
  中国人初次见面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人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英语国家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再如中国人表示关心的“你去哪儿?”(Where are you going?)和“你在干什么?”(What are you doing?)在英语中就成为刺探别人隐私的审问监视别人的话语而不受欢迎。在教材中“What’s your name?”、“How old are you?”出现的频率相当高,但对于它在何种情况下使用却鲜有解释。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在谈话时一般先介绍自己的名字,如“I am...”对方自然会即刻说出自己的姓名。即使在填写表格、面谈等场合需要问及姓名时,一般也只说“Your name, please?”或“May I know your name?”
  
  5.称谓上的差异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 :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们对母语是英语的长辈称“Uncle Smith”、“Aunt Brown”,对方听了会觉得不太顺耳。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 Tom”。学生知道teacher的含义是“老师”,也就相应地把“王老师”称为Teacher Wang。其实,英语中teacher只是一种职业 ;汉语有尊师的传统,“教师”已不仅仅是一种职业,而成为一种对人的尊称。由于这种文化上的差异,造成学生的简单理解。同样还把汉语中习惯上称呼的“张医生”、“王护士”称为Doctor Zhang,Nurse Wang。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 Miss,Mrs.等。如 :在中国称中年以上的人为“老”,是尊敬的表示;可在西方,“老”却意味着衰朽残年、去日无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讳“老”、都不服“老”。在美国老人普遍得不到尊重的社会里,老人们养成了不服老,坚持独立的习惯。所以美国的老人都不喜欢别人称其为老人(elderly people),在美国都用“年长的公民”(senior citizens)这一委婉语来指代老人。
  针对以上差异及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在英语教学中除了注重教材各单元C部分“Good to know”的文化教学外,平时的教学也应注意文化的导入,加强英汉文化差异的比较,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小学生的思维形式是以鲜明的形象性和具体特征思维为主,这就要求我们小学英语教学要特别注意使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等生动展现目标文化的各个方面,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使语言和语言依附的文化结合起来。
  在进行对话教学时,除了要让学生记住相关的交际用语,传授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还应该设置特定的交际语境,灵活选用适当的训练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口头或笔头、双边或多边的言语实践活动。角色表演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例如,在六年级学过有关问路的对话之后,教师就可以将学校所在市区的主要街道、商店、车站、邮局等建筑物画成一幅示意图,用不同标志表示对话者的所在位置和目的地,并随时将其变换方位,让学生分别扮作旅客和民警,进行问路、指路的情景对话。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培养学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
  
  该文同时发表在“雅信达英语互动网”www.EnglishVod.net和“认真企业网站”www.TopEnglish.net。
  
  参考文献
  何筱莉. 关于外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思考[J]. 国外外语教学,2001 :40-42.
  刘道伍. 汉英文化对比与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J]. 池州师专学报,2001(2):44-4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国家英语课程标准,2001:26.
其他文献
1.引言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社会和文化的折射,因而性别偏见在男女社会中地位不平等的现象反映到语言中是很自然的。但是,语言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女性地位的进一步提高,语言中的性别差异现象将会逐步改变。社会语言学家指出,语言的结构、词汇及用法与持该语言的性别角色之间存在一定联系,但并非讲两种不同的语言,只是同种语言的不同变体。因而,语言反映社会的
摘 要:图形/背景和突显观分别是认知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和重要观点。本文试从该理论和观点出发并对照传统语法,探讨两者在英语简单句(如对称句、含地点的简单句和“there be”句型)句法分析中的作用,阐明其可以系统地解释句法的多样性。  关键词:图形/背景;突显;简单句;传统语法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9)08-0094-3    Ab
翻译出版机构作为社会存在之实体,承载着翻译出版的各个环节,其出版、发行翻译出版物,在实现自身利润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译学研究。本文在对翻译出版机构各微观运作过程进
本文通过对中国—东盟博览会标语英译的检讨,提出以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目的论"来指导标语英译,按照"易记难忘、韵律铿锵、言简意赅、注重修辞"的原则,锤炼译文,更好地实现中国与
摘 要:这项教学研究主要介绍了终身学习的理念和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把这一理念贯穿于高职外语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切实提高高职学生的外语能力。  关键词:终身学习;外语教学;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0)09-0143-4
摘 要: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一直是英汉翻译中存在的一大难题。英汉翻译受生活环境、历史、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文化差异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例证,指出译者在进行翻译时要提高文化差异意识,熟悉多种文化,灵活处理因文化背景不同而造成的交际障碍。  关键词:英汉翻译;文化差异;文化意识;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2)11-0166-3 d
摘 要:英语读、听技能的训练与提高通常涉及到三种输入模式(视、听以及视听)。本文将通过认知负荷理论的相关内容,探讨视觉输入模式和视听输入模式对二语语篇理解的影响;并借助认知负荷理论的分散注意力效果、形式效果和重复效果,分析视觉输入优于视听输入的原因。  关键词:认知负荷;视觉输入;视听输入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0)06-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