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探究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zhuru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同时是中国丰富文化的载体。本文以韩翃《寒食》为例,探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从《寒食》中探寻文化的印记,验证文学本身就是文化。
  古今中外的专家学者对文化的概念一直处于探究和摸索当中,文化的概念有多种解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的产物。同时,它也是一种历史现象和社会历史的积淀。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等。文化最突出、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文学,文学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关于什么是文学,它的界定意义相比文化更为明确。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戏剧、小说、散文等形式,抒发作者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文学本身就是文化,这是对文化与文学关系最恰当的阐述。
  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而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更是数不胜数。本文以唐代诗人韩翃的《寒食》为例,探究其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容。
  一、韩翃的《寒食》
  (一)韩翃《寒食》析渊
  《寒食》有云:“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漢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首诗的大致含义是,晚春,长安城的柳树飘红。寒食节的东风吹着皇城的柳树。晚上,汉宫送上蜡烛,赏赐诸侯,烟飘到皇帝最宠幸的朝臣家。在众多关于寒食节的诗作中,韩翃的这一首诗可谓是独具特色。因为这首诗,成就了韩翃官场事业中的一段佳话。根据孟棨《本事诗》记载,德宗时制诰缺乏人才,中书省提名请求御批,德宗批复说:“与韩翃”。当时有两名韩翃,所以中书省同时以两人的名义提交。德宗批与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韩翃。虽然这是一个传说,但它显示了《寒食》的广泛传播和人们对他的欣赏。
  (二)韩翃《寒食》析义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这两句话描述了春城花开柳树飘扬的景色“无处”是指花儿多而广,“飞花”是指盛开鲜花的盛况。春天到了,长安城到处都是飞花飞絮,一派绚丽多姿的景象。“东风”是指春风,“玉柳斜”是指故宫里柳树摇曳的姿态。这是寒食节期间京都的白天景色。接下来写宫殿的夜景,“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据记载,天黑的时候,皇上送给太监的蜡烛在皇宫里传递。烛光燃烧,轻烟升起,卷起,袅袅的轻烟飘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
  二、寒食节
  寒食节是农历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一两天。节日开始,不生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追悼、郊游、秋千、蹴鞠、铅钩、斗鸡等习俗。寒食节有2 000多年的历史,一度被称为中国人的第一个祭祀日。寒食节也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命名的节日。
  (一)寒食节的来历
  1.远古“改火”说
  寒食节,又称“禁烟节”“百五节”,是古代“变火”的传统。初春时节,气候干燥,不仅人们储存的烧火材料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也容易引起山火。在这个季节,古人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禁火”的火种全部熄灭,然后再钻火石把新火取出来,作为新的一年生产生活的起点,称之为“变火”或“求新火”。
  2.“介子推”说
  介子推在介休绵山被焚,也被认为是寒食节的起源,最早见于西汉桓谭《新论·卷十一·离事》,后陆续记载于《后汉书·郡国志·太原郡》《后汉书·周举传》、曹操《明罚令》、《晋书·石勒传》、郦道元《水经注·汾水》、北魏《齐民要术·煮醴酪》、南宋周密《癸辛杂识》、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等典籍。其中,《新论》记载:“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虽有病缓急,犹不敢犯。”《后汉书·周举传》称:“太原一郡,每冬中辄有一月寒食,莫敢烟爨。”古代生产力低下,绝火一月致使“老少不堪,岁多死者”,周举为此亲临介子推庙,献上祭文说因禁火而有损生命健康,并不是贤者的本意,借此声明将一月寒食改为五日。曹操《明罚令》记载:“冬至后一百有五日,皆绝火寒食。”
  (二)寒食节习俗
  寒食节期间,有参观陵墓、禁烟、祭祖、寒食、栽柳、郊游、蹴鞠、植树、秋千、赏花、斗鸡、宴请等活动。
  1.禁火
  寒食节在古代也被称为“禁烟节”。每个家庭都禁止生火。所有人都吃冷食。百姓因为寒食习俗,每年都要病死不少人,老人小孩尤甚,后赵的石勒、北朝的元宏都曾下令禁断寒食,但由于人们对先人的不懈追求,从东汉到南北朝,它屡禁屡盛,唐朝皇室也承认寒食节并参与其中。在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中,有“且将新火试新茶”,说的正是诗人在冷食后沏茶的行为。在山西,禁止烧火和冷食的习惯主要是一天,只有少数地方仍然禁止三天生火。
  2.拜祖
  南北朝以前到唐代,寒食节被视为“野祭”。唐朝时,它被编入《开元礼》“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扫(寒食拜扫附)”中,成为正式承认和提倡的吉礼之一。后来,它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圣贤,百姓上坟等。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圪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
  3.饮食
  冷食包括冷食粥、冷食面、冷食糖浆、清净米饭等;冷食供应包括面燕、蛇锅兔、枣糕、青稞、神驹等;有春酒、新茶、春甜水等几十种饮品,大多意义深远。如祭祀蛇和兔子,俗话说:“蛇兔必富。”意为企盼民富国强;子推燕,取介休方言,意为念念不忘介推高风亮节。
  在寒食节期间,民俗以蒸燕子、花果等庆祝。燕子、花果等都是面粉做的。蒸好后上色,插在枣树的针叶上,可以作为室内装饰,也可以作为赠礼。
  三、“五侯”
  韩翃《寒食》诗中的“汉宫”是指唐宫,正如“汉家”“汉帝”是指“唐家”“唐帝”一样,那么汉代的“五侯”自然是指唐朝的“五侯”。关于“五侯”,《文选·鲍照》:“五侯相饯送,高会集新丰。”李善注:“《汉书》曰:成帝悉封舅王谭、王立、王根、王逢时、王商为列侯,五人同日封,故世谓之‘五侯’。”有《水经注·易水》为证:“五公,犹王兴五子也。光武初即位,封为五侯。元才北平侯,益才安喜侯,显才蒲阴侯,仲才新市侯,季才为唐侯,所谓中山之五王也。”
  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世急转直下,皇帝的权力相对弱化,贵族亲属、近臣、太监等势力的权力日益膨胀。这些贵族、朝臣、太监在普通朝臣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受到皇帝的宠爱。因此,唐朝的“五侯”应指的就是这些人。
  通过对禁火禁烟的“寒食”习俗和“五侯”的分析研究,人们不难理解韩翃《寒食》的深层含义。这首诗的前两句是关于寒食节的一般场景描写。烟火是这个节日最大的禁忌。而第三、四句中又有“传递蜡烛”“轻烟”的出现。与前两句寒食节场景的描写形成鲜明对比。蜡烛来自“汉宫”,轻烟弥漫在“五侯家”,说明“五侯”的特权以及来自“汉宫”的纵容,此诗是对当时权势显赫、作威作福的“五侯”的深刻讽刺。
  (淮北师范大学)
  作者简介:许常艳(1994-),女,山东潍坊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学科教学。
其他文献
本文从神话原型的角度研究福克纳的《熊》,以福克纳的宗教神学思想对小说的三大原型意象熊、土地、国家进行神话原型解析,通过坎贝尔神话、上帝契约神话和上帝之城的神话构建出福克纳关于英雄、土地和国家的“理想国”神话。  《熊》是福克纳小说《摩西,去吧》中的一个短篇,是福克纳最伟大的短篇小说之一。《熊》五分之三的篇幅描述少年艾萨克在斯潘、康普生等长辈的带领下猎杀熊老本的故事,而其余五分之二的篇幅重点阐述了卡
期刊
门巴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门巴族虽然没有属于本民族的专属文字,但门巴族的神话传说、酒歌、诗歌等独特的民族文学艺术,使门巴族在文化传承中虽有着无本民族文字的弱势,却依然将本民族文化艺术进行有效积累传承。这些优秀的民族艺术,即包含无文字民族文化传承的基本情况、整体规律的个性,又从侧面提供了了解人类文明全面、整体发展进程,体现了民族特色的真实性。  文字的缺失是民族发展进程中的文化悲剧性
期刊
中国绘画立足于传统的中国文化思想,画者在自然中感受自然,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中国绘画具有浓厚的人文精神,有别于以理性科学为主导的西方绘画。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之风的兴盛促使中国画的发展无论是技法还是理论都达到了新的高度,人文精神得到充足的体现。本文分别从绘画理论、“写意”的表现手法、笔墨的变化三个方面阐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传统绘画的人文精神,以期提高人们对中国传统绘画的认知程度,加深对人文精神的
期刊
汉字是书法艺术的载体,书法艺术是在汉字书写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汉字的发展经由具体象形走向抽象表意;而书法艺术的发展,是从象形走向更高层次的艺术象形。在汉字形体的演变中,由篆书简化为隶书,而后草、楷、行等书体相继产生,原始的象形已被抽象的线条所代替,看似象形对书法艺术影响变小了,而实际上它仍然对书法品评、书法抒情和创作、书法势态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书法以汉字为载体,即汉字是书法艺术的物质表现形式。
期刊
陶瓷艺术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艺术形式,应用范围十分广泛。陶瓷雕塑作为陶瓷文化艺术形式的显著代表,具有审美价值高、内蕴情感丰富以及装饰性强的特点。为了能够将陶瓷雕塑的艺术形式完美地展现出来,要做好对陶瓷雕塑表现手法的研究。陶瓷雕塑的表现手法最常见的有中国画式写意表现法和超写实表现法。本文将对陶瓷雕塑文化的特点和表现手法进行具体的阐述。  我国陶瓷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直至今天仍然在很好地延续。陶
期刊
史实是历史教学的基本依托。在史实中包含着很多历史的细节,这些细节看似微小,如果在教育中运用得当,却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习者很容易在理科的课程上通过解题的方式活跃、思考起来,可是到了历史学习上却“动”不起来。历史充满了魅力,《百家讲坛》受到大众热捧,正是说明历史的魅力所在。历史学科并没有一个公式型的定律,学习者不是通过运算,而是通过表达、讨论的活动来学习。教育者必须要在课程中铺垫好大量的历史
期刊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所蕴含的各种学说流派经过时间的沉淀,逐渐形成了我国代代相传的传统文化典型特征,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通过建筑设计、色彩等表现出来。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师应在运用传统文化元素的特点上不断进行创新,并与现代设计融合于一体,形成中国特色的设计新理念与艺术形式。  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千年的沉淀和涤荡,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审美集体意识,一些古典的文化元素深藏着中国文
期刊
文化在各个研究领域都占据着基础地位,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在互联网时代的传承发扬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补子纹样属于传统文化领域的细小分支,补子纹样的再设计不仅可以丰富现代设计中的装饰元素,还是弘扬传统文化课题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向。本文从明清补子纹样的概述及演变历程入手,分析了再设计的意义,进而对表现手法做了详细的叙述。  一、清朝补子纹样概述  补子指明清时期王公所着官服上缝缀的两块方形布,前后各一块,既
期刊
婚姻爱情是人类的永恒主题,明末清初出现的才子佳人小说便以男女婚姻爱情为主要内容,流传至今。才子佳人小说中所描写的女主人公的形象相较以前有所不同,美貌、善良、温柔、才气成为她们新的代名词。在此基础上,女性的婚姻观也发生了改变。研究女性的婚姻观对于这一阶段乃至我国整个历史阶段中的女性形象以及男女婚姻状况有着一定意义。  明清时期才子佳人小说影响很大,它是在明末进步社会思潮影响下的、表现作者爱情婚姻理想
期刊
作为一种极富艺术性的装饰形式,现代陶艺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如何科学环保地处理废渣陶艺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问题。本文从陶艺原料的探讨和分析入手,分析废渣制作的过程,进而讨论废渣陶艺设计在环境艺术设计的前景和意义,为现代陶艺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发展提供可行的思路。  作为世界上较早发明陶器的国家,国人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制陶技术、提高艺术审美,陶瓷器不再局限于人们生活的简单生活用具和建筑材料。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