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英文歌曲已经广泛深入每个人的生活中,在教育教学方面也影响深远。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和新课标的新要求,教师在英语教学中需要通过更多创新的形式授课,要用丰富多彩的课堂内容充实学生的英语学习。英文歌曲是有效的教育手段,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英文歌曲 英语教学 中学英语 促进学习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产生十足的动力,挖掘自己学习的潜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对英语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英语课堂中适当引用英文歌曲,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变乏味枯燥的学习为生动的学习,优美的旋律能激发学生对英文的喜爱,从而使学生形成浓厚的兴趣。
一、英文歌曲在教学中运用的依据
1.心理学依据。根据心理学的理论,中学的学生是从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的思维主要靠形象的思维来支持。英语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抽象思维,要想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理解,需要通过生动的形象思维来辅助。比如说英语单词的学习和背诵,如果单单使学生死记硬背,记忆的效率不会太高,然而在英文歌曲里面的生词,因为有悠扬的旋律配合,使歌曲成为生动的语言,学生便能深深地记住。英文歌曲不仅使学生在艺术的氛围里活跃课堂气氛,更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
2.生物学依据。生物学告诉我们,人类掌管音乐的思维主要靠右脑,听英文歌曲有助于学生开辟右脑的思维,刺激右脑发育,为学生的英文知识的学习制造快感。右脑的灵活运用更能激活左脑,而左脑正是控制人类进行语言控制的大脑,左脑和右脑的相互交替,使思维的发展和语言的学习能相得益彰,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起学生的口语能力和语感。
3.唯物主义的认知规律。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告诉我们,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对于知识的掌握,是学生的理性认识;而通过英文歌曲向学生表现英语,学生感知到的是感性认识。根据认识论,我们能了解到,英文歌曲带给学生感性认识,这种方式能激发学生的理性认识,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英文知识。
二、英文歌曲的选择方式
1.旋律优美。优美的旋律可以让学生的听觉产生美的享受,使学生对其产生向往,从而能用心聆听,并从中学习到蕴含的词汇和语法时态。优美的旋律更可以让课堂更具艺术美感。
2.词句易理解。中学生的英文水平还相对有限,英文歌曲辅助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因此,在选取英文歌曲时,一定要选择容易理解的词句,不要挑选隐晦难懂的歌词,以便能更好地辅助学生学习。
3.歌曲内容要健康向上。中学生是身心迅速发展的群体,因此,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内容一定要健康向上,在满足教学目的的前提下,要选取具有正能量的歌曲,使学生身心受到鼓舞,不仅学习知识,更在意志品质方面给学生好的指引。
三、英文歌曲在教学中的运用
1.发音训练方面。英文歌曲中有很多是节奏轻快且容易上口的,其歌词往往具有简单性和重复性,许多歌曲、民谣等就像中文里的顺口溜,使学生在学习发音时有很好的训练功能,歌曲本身的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反复吟咏,从而起到发音训练的效果。
2.听力训练方面。英文歌曲中常常有很多口语的成分,常常给学生灌输英文歌曲辅助学习,可以加强学生的听力水平,并且使学生在放松的心情下学习,听英文歌不同于普通听力训练的紧张气氛,常常欣赏英文歌曲可以让学生熟悉英语,热爱英语,使得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由自主地主动进行听力训练。
3.语法时态训练方面。歌曲之所以朗朗上口,是因为其歌词的时态具有单一特点,我们在每个时态学习时,完全可以选择通篇歌词都是同一时态的歌曲对学生进行训练,寓教于乐,使学生对于学习的内容印象深刻。另外,在从句训练上也是如此,可以在学习从句时选取从句单一的歌曲授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加强式的语法学习。
4.英汉互译训练。英文歌曲中很多形式都像一首首精美的诗词,学生可以在欣赏英文歌曲后试着翻译歌曲,在了解歌曲内容的同时也能增加英文的文化底蕴,通过翻译实践来增强语感。同时,音译和意译常常会形成不同的效果,可以让学生对比两种方式的韵味,在歌声中提高对英语学习的领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英文翻译产生兴趣,英文翻译的水平也会不断地提高。
通过对英文歌曲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我们发现,英文歌曲在中学生的学习中有着科学的依据,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甚至在上层建筑上都对学生的英文学习有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教师在平日的教学中,一定要紧扣学习目标,根据学生的成长状况选取有针对性,易于学习,积极向上的英文歌曲辅助学习,对学生的知识养成和品质养成提供有益的借鉴。英文歌曲在听、说、译三个方面都能对学生进行生动的训练,对于学生英文语感的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彭启荣.英文歌曲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2(12).
[2]赵子璇.英文歌曲在英语语言教学中的优越性[J].小作家选刊,2014(07).
[3]薛小芳.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英语教学施[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
[4]陈玉勤.英文歌曲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 2009(35).
【关键词】英文歌曲 英语教学 中学英语 促进学习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产生十足的动力,挖掘自己学习的潜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对英语教学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英语课堂中适当引用英文歌曲,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变乏味枯燥的学习为生动的学习,优美的旋律能激发学生对英文的喜爱,从而使学生形成浓厚的兴趣。
一、英文歌曲在教学中运用的依据
1.心理学依据。根据心理学的理论,中学的学生是从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的思维主要靠形象的思维来支持。英语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抽象思维,要想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理解,需要通过生动的形象思维来辅助。比如说英语单词的学习和背诵,如果单单使学生死记硬背,记忆的效率不会太高,然而在英文歌曲里面的生词,因为有悠扬的旋律配合,使歌曲成为生动的语言,学生便能深深地记住。英文歌曲不仅使学生在艺术的氛围里活跃课堂气氛,更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
2.生物学依据。生物学告诉我们,人类掌管音乐的思维主要靠右脑,听英文歌曲有助于学生开辟右脑的思维,刺激右脑发育,为学生的英文知识的学习制造快感。右脑的灵活运用更能激活左脑,而左脑正是控制人类进行语言控制的大脑,左脑和右脑的相互交替,使思维的发展和语言的学习能相得益彰,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起学生的口语能力和语感。
3.唯物主义的认知规律。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告诉我们,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对于知识的掌握,是学生的理性认识;而通过英文歌曲向学生表现英语,学生感知到的是感性认识。根据认识论,我们能了解到,英文歌曲带给学生感性认识,这种方式能激发学生的理性认识,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英文知识。
二、英文歌曲的选择方式
1.旋律优美。优美的旋律可以让学生的听觉产生美的享受,使学生对其产生向往,从而能用心聆听,并从中学习到蕴含的词汇和语法时态。优美的旋律更可以让课堂更具艺术美感。
2.词句易理解。中学生的英文水平还相对有限,英文歌曲辅助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因此,在选取英文歌曲时,一定要选择容易理解的词句,不要挑选隐晦难懂的歌词,以便能更好地辅助学生学习。
3.歌曲内容要健康向上。中学生是身心迅速发展的群体,因此,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内容一定要健康向上,在满足教学目的的前提下,要选取具有正能量的歌曲,使学生身心受到鼓舞,不仅学习知识,更在意志品质方面给学生好的指引。
三、英文歌曲在教学中的运用
1.发音训练方面。英文歌曲中有很多是节奏轻快且容易上口的,其歌词往往具有简单性和重复性,许多歌曲、民谣等就像中文里的顺口溜,使学生在学习发音时有很好的训练功能,歌曲本身的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反复吟咏,从而起到发音训练的效果。
2.听力训练方面。英文歌曲中常常有很多口语的成分,常常给学生灌输英文歌曲辅助学习,可以加强学生的听力水平,并且使学生在放松的心情下学习,听英文歌不同于普通听力训练的紧张气氛,常常欣赏英文歌曲可以让学生熟悉英语,热爱英语,使得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由自主地主动进行听力训练。
3.语法时态训练方面。歌曲之所以朗朗上口,是因为其歌词的时态具有单一特点,我们在每个时态学习时,完全可以选择通篇歌词都是同一时态的歌曲对学生进行训练,寓教于乐,使学生对于学习的内容印象深刻。另外,在从句训练上也是如此,可以在学习从句时选取从句单一的歌曲授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加强式的语法学习。
4.英汉互译训练。英文歌曲中很多形式都像一首首精美的诗词,学生可以在欣赏英文歌曲后试着翻译歌曲,在了解歌曲内容的同时也能增加英文的文化底蕴,通过翻译实践来增强语感。同时,音译和意译常常会形成不同的效果,可以让学生对比两种方式的韵味,在歌声中提高对英语学习的领悟,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英文翻译产生兴趣,英文翻译的水平也会不断地提高。
通过对英文歌曲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我们发现,英文歌曲在中学生的学习中有着科学的依据,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甚至在上层建筑上都对学生的英文学习有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教师在平日的教学中,一定要紧扣学习目标,根据学生的成长状况选取有针对性,易于学习,积极向上的英文歌曲辅助学习,对学生的知识养成和品质养成提供有益的借鉴。英文歌曲在听、说、译三个方面都能对学生进行生动的训练,对于学生英文语感的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彭启荣.英文歌曲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2(12).
[2]赵子璇.英文歌曲在英语语言教学中的优越性[J].小作家选刊,2014(07).
[3]薛小芳.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英语教学施[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
[4]陈玉勤.英文歌曲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 20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