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班群化下的大学生交友观与网络素养研究

来源 :河南教育·高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8303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笔者在新媒体班群化这一时代发展特征下,研究大学生的交友观和网络素养,以及影响大学生交友观和网络素养发展的因素。笔者也为新媒体班群化下的大学生交友观和网络素养的培养,提出了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班群;大学生;交友观;网络素养
  一、有关“班群”的知识
  在新媒体当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名为“班群”。班群,即网络中的一种社会群体,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共同认同和团结感的人所组成的集合,群体内的成员相互作用和影响,共享着特定的目标和期望。
  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当中的人际交往也逐步发展,“网络班群”开始出现。人们通过班群,在网络上进行群体中的交往,可以比在现实生活中更加自由地表达个人的观点,但这样也容易产生一些网络素养问题和交往问题。在新媒体班群化的环境下,大学生的交友观与网络素养问题也是令人深思的问题。
  二、新媒体班群化下的大学生交友观和网络素养
  新媒体班群化使大学生的交友方式更加多元化、更加自由,但也增加了大学生交友的不稳定性。现代大学生在交友时更注重自由和趋同的爱好。在新媒体班群化的影响下,大学生很容易在网络上找到一批志同道合的“人士”。便捷、迅速的网络对大学生交友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处于新媒体班群化下的交友也存在着很多不稳定性。
  处于新媒体班群化的大环境下,大学生的网络素养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目前,很多大学生认为网络素养主要包括网络价值判断的能力、选择信息的能力、传播信息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和技术使用的能力等。这说明大学生对网络素养有一定的了解,但不够全面,仍缺乏深度的认识。大学生的网络素养依然存在着网络选择信息的能力欠缺、价值判断不准确、心理素质不强等问题。
  三、影响大学生交友观和网络素养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应该说对于大学生的交友观和网络素养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的社会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某些社会问题会造成一定的社会不信任感,从而影响大学生内心对于社会的看法。同时,社会风气的影响也使得目前的大学生在寻找朋友的时候更为谨慎。处于社会的大环境下,大学生本身的素养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网络素养受影响更是无法避免。
  (二)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可以说是影响大学生交友观和网络素养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价值观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的价值观。有的父母对子女非常严厉,也过度保护,这样就使得一些大学生的心理相对比较脆弱,交友过于谨慎。而有的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则比较放纵,使得一些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非常任性,很难与人相处,自身的素养也不是很高。
  (三)教育因素
  这里所说的教育因素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指的是中学阶段的教育。目前,中学阶段的教育主要还是以课本学习为主,更多的是为了能够应对高考的压力。这种体制虽然推动了大学生在中学阶段智力思维水平的提高,但是,没有能从多角度来推动教育的个性化和学生全方位的成长。第二类主要指的是大学阶段的教育。大学对于大学生交友和网络素养的实践相对来说形式较为单一,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以及正确的引导。
  (四)网络与媒体因素
  目前,网络与媒体在传递信息的时候欠缺对信息的筛选与监管能力,使得大学生在不够严谨的环境下接受信息。同时,一部分主流社交媒体在一些信息传递方面存在着主观臆断、缺乏客观评价等问题,给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五)大学生自身因素
  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对其交友观和网络素养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大学生缺乏培养自身正确价值观的意识,也缺乏与身边人沟通的经验和能力,并且很多大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个性,缺少宽容、忍让等品质,这也会导致个体在交友过程中产生一些问题。
  四、改善大学生交友观和网络素养的建议
  (一)政府
  1.国家的高度重视
  新媒体的建设与使用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国家应当采用更加完善的措施,对新媒体的良好发展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在国家的积极倡导下,发展一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新媒体,促进大学生交友观与网络素养的发展。
  2.完善法规和监管体系
  通过立法规范,对新媒体进行更好地监管,使得更多的大学生能够不受侵害并且从中获益,在法律、法规的保护下,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交友观与网络素养。
  3.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
  政府应当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对于新媒体的信息发布进行监管,同时,政府的舆情监管也要到位。新媒体已经成为了信息的聚集地,一定影响力的舆情引导对于目前的舆论导向和媒介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校园
  1.加强校园新媒体平台的建设
  大学生是使用网络的重要群体,高校应当充分利用新媒体,发挥正能量,将正能量带入校园新媒体的建设当中。近年,各省市都在开展网络文化工作室的申报,2015年教育部审批通过了20个优秀高校网络文化工作室和12个高校网络文化工作室培育对象,这给高校网络文化平台的搭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利环境。
  2.让校园新媒体平台更加多样化
  大学生群体具有一定的个性,他们的想法总是多样的,因此,校园新媒体的内容建设非常关键。贴近校园,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并提升大学生目前的新媒体责任感,正是校园新媒体应当重视并且加以发展的正确方向。
  3.学会利用校园组织与新媒体平台之间的关系进行宣传
  校园组织是展示学生风采的重要平台,将校园组织以及校园活动进行进一步的宣传是非常有必要的,而新媒体因为传播速度快、形式多样等特点,更应当被好好利用;利用微信公共号、易班平台等,将校园文化送上新媒体,用新媒体方式沟通串联。
  4.通过多种形式宣传网络素养教育
  通过线下调研,笔者发现,大学生网络素养的确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加强对网络素养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采用心理讲座、媒介素养课程、心理咨询室、社会实践等形式。
  (三)新媒体
  1.加强新媒体技术和内容方面的突破
  在新媒体的发展当中,务必要注意新媒体技术方面的开发,在功能上能够保证管理的便捷,丰富新媒体自身的内容。一些新媒体应该学习商业媒体的不断创新,开发新功能的学习,贴近大学生的需要。
  2.加强新媒体自身的监管体系建设,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新媒体自身的约束和监管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自身的监管,尤其是新媒体本身的发展理念更是决定了新媒体未来的发展方向。很多商业社交媒体,多少都有点外资背景,在监管上更要动脑筋、下功夫。
  (四)大学生自身
  1.学会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
  大学生要想塑造更加正确的网络素养,最基础的就是培养自身的个人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一点可以通过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来实现,包括阅读优秀书籍,参与体育活动和学校活动等。
  2.学会从更多的角度分析问题,接收信息
  现代大学生的信息接收度相对于以前的大学生要开放很多,信息既给大学生带来了一定的便利,也使得大学生在众多冗杂的信息当中不知道如何判断,因此,学会灵活地选择和理性地判断是非常重要的。
  3.学会利用更加民主的方式为校级新媒体平台出谋划策
  这些民主的方式包括民主提案的方式、社团规划的方式等,完全可以让大学生自主参与,自主管理,教师只作为指导和监管,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陈浩,吴世文.新媒体事件中网络班群的自我赋权——以“华南虎照片事件”为例[J].新闻前哨,2008,(12).
  责编:夜 雨
其他文献
肾移植术后肺部真菌感染发病率不断增加,各致病菌的胸部影像学表现相互重叠较多,综述不同真菌肺部感染的病理、影像学表现,着重总结特征性表现,以提高对各类真菌感染评价的准确性
摘 要:传统的课堂教学在教学目的、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和师生关系上都存在着生命缺失的现象,课堂教学中对生命价值和存在的忽视是当前教育异化的根本原因所在,因而课堂教学需要重视和加强对生命的观照。观照生命的课堂教学具有生命化、生活化、个性化、情感性和体验性等特质,其价值期许在于确保生命健康、提高生命质量、淬炼生命智慧、升华生命境界和铸造生命品质。  关键词:观照;生命;课堂教学  什么是教育?教育研究者
可靠性设计是为了保证系统的可靠性而进行的分析与设计技术,它是通过系统的电路与结构设计来实现的。本文举例介绍了发电厂热工检修中的实际应用以供分享。
作为法治化建设国家,而高素质的法律专业性人才对我国法治化建设来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法学教育工作应当充分树立起自身的责任感,但从我国当前情况来看,在法学教育中存在
2011年12月7日下午,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展丁主持召开全省部分高校负责人座谈会.听取部分高校负责同忐的意见和建议。他强调,高校是育人的高地、集聚的高地、创新的高
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是和谐社会的本质规定,也是高校德育的价值追求。高校德育必须实现从工具理性德育向价值理性德育转变,从知识本位德育向养成本位德育转变,从灌输德育向
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化和公共事业的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必将需要更多的社区工作者来从事政府下放的工作。这对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规格也应进行
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是企业党建工作的使命。党建引领着生产经营方向,生产经营实绩是对党建工作成效的最好检验。实现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就是要把党建工作贯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技术和人才的竞争。高技术产业,作为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世界经济当中的地位越来越
摘要: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仍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价值认知的现象。面对世情、国情、社情的新变化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新特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应突出主体性、在场性、互动性,在基于时代特征、问题意识、主体反思的基础上,在教育教学范式上,应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育体系、从单向灌输向体知合一、从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的转型。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在场性:互动性  教育部2015年9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