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之我见

来源 :考试·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cfanz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化应运而生并且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真确认识网络文化体系,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意见或建议,是每社会工作者必须关注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网络 文化建设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962(2013)06(b)-0204-02
  网络文化是人类文化在网络技术条件下的衍生。既然是一种衍生文化,表明它是同人类文化既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而又有其特殊性。网络文化具有很强的继承性,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在传统文化的根基上衍生出来的;独有特点表明网络文化有很强的独立性,可以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存在于文化世界。网络文化是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现代人类文化,包括网络技术文化、网络制度文化、网络行为文化、网络心理文化、网络内容文化。所谓网络文化就是网络技术基础、制度、行为、心理、内容文化的综合文化。
  1、正确认识网络文化体系
  现在我国的网络文化体系是由搜索引擎、网络论坛、网络游戏、即时通讯、博(播)客、手机短信等网络文化元素构成。其中,搜索引擎文化是一种网络技术基础文化。网络论坛文化已成为网络文化体系中最活跃的文化元素。由于网络论坛有很多人参与,即时互动、讨论交流、去中心化等特征,它已经成为群众表达民意的平台,并构建了一种新的社区文化。可以这样说,网络论坛文化是当前网络文化体系中一种比较成熟的网络文化,它对于网民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个性心理等都产生着重要影响,因此,重视对网络论坛文化资源的开发,对于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游戏文化是网络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是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游戏文化是一种新兴文化,是一种平等参与、交互传动的艺术,它的形成对于民族文化、对于青少年都产生着重要影响。提倡积极健康的网络游戏文化,杜绝那些充满色情、暴力、复仇、颓废的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误导和毒害,是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摆在管理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即时通信文化是随着网络文化形成而出现的又一种网络文化形态,它是利用网络技术为网民搭建的一种互动平台。网络的出现就意味着通信工具的改变,就意味着人们交往方式的改变,于是在虚拟环境下的虚拟交往方式也就应运而生。要注意研究即时通信的安全机制、标准化和市场运营模式、系统设计等问题,还要注意研究即时通信在社会文化层面所产生的影响、在网络文化系统所产生的影响,以便有效的对即时通信活动实施管理。
  博(播)客文化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的传播方式的出现,既由传统的“广播”过程转变为受众之间互动的“网播”过程。近年来微博大行其道意味着网络时代虚拟世界的民主化程度的提高,意味着民众化的语言平台已经形成,意味着民众对信息或知识的共享、协作程度的增强。在越来越多的国民“知微博”的局面下,网络的透明化越来越被重视。但是,博(播)客文化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博主们发表的观点过于主观、片面,这有待于在实践中探索解决的良方。
  手机文化是同信息社会的实现和通讯技术的发展相联系的。手机文化领域也不可忽视。当前涉及到手机文化的内容大致有;手机文化界定、手机文化理论体系、手机文化形态、手机语言文化、手机短信文化、手机技术文化、手机文化政策、手机文化地位等。随着3G网络的覆盖,智能手机的问世,手机上网非常便捷,促使手机文化与网络文化的更快发展。时下最流行的微信,是伴随以苹果为代表的智能化手机的普及而产生的,一个小小的软件威力巨大,短时间内便覆盖了国内近四亿人。微信同时具备语音、视频、短信、微博等诸多功能,信息上传、转发,异地交友非常便捷,以至于国内几大通讯运营巨头都感到自己的蛋糕被切掉一大块。
  2、正确认识网络文化的特点
  概括的说,目前的网络文化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2.1 继承性
  人们常说网络媒介是分众化媒介,网络传播是点对点的传播。从某种意义上看,这种“分众化”和“点对点”同传统的人际传播并没有什么大的差别,只是信息的传播中介和距离发生了变化。传统的人际传播基本上是在双方相互看得见、听得见的范围内传播,而网络传播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无距离或无地域限制的传播。
  2.2 自由性
  在网络道德与法制并不健全的今天,人们可以借助于网络自主的传输自己认为可以传输的信息,不受任何约束。网络技术基础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自由的信息交流方式,传播者可以自主地同网络人中的任何人交流信息,实现人际互动,不受时间、空间、身份的限制。因此,任何一个网民都必须正确地认知网络文化的非中心说。
  2.3 开放性
  网络技术基础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开放的信息交流方式。网络传播虽然是一种人际传播,但是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人际传播,它是一种完全开放的人际传播,只要在网上碰面,不管认识与否,可以不问姓名、不问职业、不问年龄、不问性别地域文化层次等,便可自由地交流信息。
  2.4 集群性
  由于网络文化是一种许多人共同参与的文化,其中任何一种文化形态的变化都会对网络文化的整体产生影响。从网络集群文化的个体来分析,对网络文化影响最大的是网络技术基础文化和网络功能文化,它们是网络内容文化的核心,决定着网民对网络文化的认知度和利用度。因此,要把握网络文化的多变性特点,必须从把握网络内容文化结构及其个体文化形态人手。
  2.5 及时性
  从网络文化与信息文化的关系分析,网络文化就是信息文化。但是,网络文化的形成后于信息文化,它表明网络文化又不能等同于信息文化。从网络文化的核心内容来说,信息是网络文化构成的重要元素。根据信息价值的特点分析,及时性是信息价值实现和增殖的关键,离开了时间,就无法确定信息的价值。正由于信息的这种特点决定了网络文化的及时性特征。所以,时效是衡量网络文化价值的尺度。   2.6 非理性
  网络文化是一种俗文化,是为了满足所有民众需要的文化,它具有鲜明的反理性特征。比如现在网民习惯使用的“人肉搜索”、“囧”为标志的网络语言,是网民都懂得其含义并习惯使用的概念和语言。如果从理性的角度去分析这些概念和语言是讲不通的。比如网民在网上常常会说:“今天你囧了吗?”这是何意?只有网民们知道。如果把这种文化现象同各地区的民俗文化联系起来分析,有许多类似之处,这是值得认真研究的网络文化现象。
  可以预见,由于网络文化发展迅速,它的许多特征要么还未完全显露出来,要么还尚未被认知,即使这些已经认识到的特征,也还是会发生变化。这是认识网络文化特征的一种科学态度,会更有利于网络文化的发展。
  3、管理网络文化要有针对性
  我国的文化管理是管理系统中的薄弱环节,对网络文化的管理更是如此,其表现是:手段单一,多为行政管理。出现这种现象,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不了解网络文化体系,不认识网络文化的特点,因此不能对症下药,也就拿不出具体的管理办法,只好采用最省力的手段一一行政管理,指令性的让网络文化运营者这样做或那样做。从表面上看,对网络文化在实施管理,实际上并不能发挥管理对网络文化活动的指导作用。
  网络文化是一种俗文化,即大众文化,是普通流行的文化,它具有通俗性,具有习惯性,有时还具有不自觉的低俗性。比如鲁迅先生早年谈到的国骂一一“他妈的”是通俗并广泛流行的一种低俗文化现象。在网络文化范畴内也有许多这样的低俗文化,应该如何管理呢?简单地用行政管理的方法去阻止“国骂”是不可能的。提高网民的个人素质说来容易做起来难。用屏蔽或是完全仰仗防火墙也不能一劳永逸,正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大禹冶水用疏导的办法解决问题,那么对于网络文化的低俗化现象能否考虑以俗治俗呢?历史上许多俗文化都是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条件下经过很长的时间才形成的;而网络文化这种俗文化是在短时间内形成的,常常是在现代已有的文化内涵不能满足网民所需求的情况下才出现的俗文化。这告诉管理者两个问题:一是对网络文化的管理要有超前意识,应在某种网络文化现象出现之前就有一套可行的对策,以便引导网络文化的发展;二是创造新的、科学的、大众化的网络文化占领市场,非科学的、低俗的网络文化就失去了存在的环境条件。实施这种管理方法的前提是科学的认识网络文化,并且也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否则,以俗治俗的管理是不可能有成效的。
  网络文化的管理还应注意指导性管理与制度化管理的科学结合。指导性管理是一种建立在网民高素质和高自律能力基础上的管理,它强调网民的自觉性。目前网民多是年轻人,要提高指导性管理效果,一项重要工作是提高网民的素质,强化对网民的培训。在信息社会,对网民的培训不仅是加强网络文化管理所必需的,而且是信息社会提高信息利用率所必须的。现在所出现的网络文化现象,基本上都是自发形成的,如果能够加强对网络文化活动的指导,一定会提高网络文化的质量。制度化管理是网络文化管理的一种重要形式,是网络文化活动规范化的保证。目前对网络文化管理还缺乏制度化,多是一些条例性的规定,又常常出现在某种网络文化现象之后,它只能起到限制某种网络文化现象的作用,很难规范网络文化行为。强调制度化管理,其目的是保证网络文化健康的发展,从制度上起到促使指导性管理效用的实现。
  总之,要促进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网络文化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是要在探索和建立中国式网络文化模式上下功夫。正如胡锦涛同志曾提出的“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推动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繁荣发展。”一种网络文化模式的建立并不是凭借人们的主观意志,而是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在我国,科学的基础就是指:中国的文化基础和现实状况、中国网络技术基础及其发展前景、中国网民的文化素养以及其他方面的素养、中国人民对网络文化的认知度和利用度等。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网络文化模式,网络文化的作用才能真正的得到发挥。
其他文献
【摘要】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党和国家人民的希望,是时代的先锋,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班主任是大学生全方位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一蹯人。争儆优秀大学班主任,抓好工作落实,全面提升管理能力和发展能力。本文就争做优秀大学班主任谈几点粗浅的看法,旨在对提高大学班主任的自身素质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 班主任 优秀 素质 能力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期刊
马尔科夫链蒙特卡罗方法(MCMC方法)产生于19世纪50年代初期,是在Bayes理论框架下,由计算机进行模拟的蒙特卡洛方法,该方法将Markov过程引入到Monte Carlo模拟中,实现抽样分布随模拟的进行而改变的动态模拟。
期刊
【摘要】《公共管理学》开列为公共选修课目的在于普及公共管理知识,树立科学的公共管理观念,这符合公共选修课通识教育的目的。在课程教学与课程管理中,教师需要考虑到公共选修课的特殊性以及《公共管理学》课程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并实施课程管理,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的。  【关键词】公共管理学 公共选修课 教学方法 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
期刊
【摘要】近几年来,大学生犯罪呈上升趋势,因此进行大学生司法安全教育,以预防和防止学生犯罪,是一个非常紧迫和重要的任务。大学生违法犯菲的原因固然很多,但综合起来不外乎家庭、学校,社会及自身等因素,其中学生自身素质差是最终导致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根本原因·高校作为教育育人的高等学府,对于大学生犯罪其有一定的教育和管理责任,需要改变观念,重视大学生司法簧全教育,预防和防止大学生犯罪。  【关键词】大学生
期刊
本文的标题是一句诗,同时又是一句耐人寻味的富有人生哲理的箴言。其实,它也是一位偏远农村中学校长、物理老师的一篇教学论文的题目,它凝聚了这位在山区教育战线上摸爬滚打20多年的教师的几多艰辛,几多心血,几多体会,几多荣耀!  如果你有机会来到云阳县美丽的红狮中学校园,你定会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他或是巡视于教学楼,生活区,和师生员工商量或探讨着什么;或是驻足于校园内的宣传橱窗前,沉思默想,还不时在笔记本
期刊
【摘要】综合实践课程是高中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可以通过实践课堂,密切联系社会生活,体验生活,从而形成白己的价值观。本文以高中综合实践课程为研究对象,旨在高中实施实践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关键词】高中 综合实践课程 实施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a)-0023-01  进行21世纪以来,全球教育界都开始探究课程的
期刊
【摘要】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管理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分析了目前本科院校影响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主要因素,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质量管理的主要措施,意在促使质量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本科 毕业论文(设计) 质量 研究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a)-0011
期刊
近几年中招数学试题对初中数学教材所有知识的覆盖面都在百分之七十左右,根据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原则,试题中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相关的重点知识,出现的频率更高,重点突出在以函数为中心,应用函数的观点可高品味的处理方程、不等式等内容,三角形、四边行、平面直角坐标系等有关知识及其运用。试题还加强了在运用知识中对基本数学思想及能力的,考察,因此,试题难度有所增加,客观题中也加强了对运算能力,逻辑思
期刊
1 引言  1.1国内外文体学研究成果综述  文体学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的修辞论,而现代文体学的创始人则是文体学家巴利,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现代文体学逐渐兴盛,“形式文体学”、“功能文体学”等流派纷呈。  而文体学在中国国内的研究大概在解放后逐渐出现,资料(胡壮麟,刘世生2000)显示。我国修辞学与文体学的研究论文在新中国成立到1999年的50年间,达到了1446篇之多。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对文体学
期刊
1 运用多媒体营造口语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口语练习的兴趣  随着推进教学方法改革,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不断推进,多媒体以其视听结合、图文并茂的优势特征逐步为教育工作者所采用,成为推进素质教改的辅助教学工具。长期以来,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过于单调,教学往往延续“一言堂”式的灌输模式,学生学英语无激情,为数不少的学生均认为学英语的目标旨在考试需要,背离了英语交际这一根本目的,更忽略了语言教学的应用性。有鉴于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