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则关于各个陆块的碰撞体制,这些造山带处的会聚样式和各次碰撞的时间向有争议,横穿中国东部的几条遣山带无疑却是处在先前的会聚板块边缘的位置上。对中国东部、蒙古和苏联远东南部的构造研究表明,华南块体与华北—中国东北褶皱带联合体在晚三叠世—早体罗世时相互碰撞,又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时一块与欧亚会聚缝合,接着,在中、晚白垩世,锡霍特阿林—日本块体也与欧亚会聚缝合。上述讲法的证据如下:①一条晚三叠世——早白垩世的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带呈线状由秦岭往东经大别山延伸直达淮阳地块。蛇绿岩、复理石沉积、俯冲带混杂岩、指示北倾俯冲的对变质带和秦岭石炭纪到晚三叠世的海相地层划定了华北与华南块体之间缝合线的界限;②一条曲折的超镁铁岩、兰片岩、硅质至中性的岩浆活动带以及向西和北倾倒的褶皱和逆断层从鄂尔多斯盆地的西缘经内蒙古中部和大兴安岭东部延伸直达黑龙江。再结合以中侏罗世—早白垩世的不整合,可认为中国东部块体沿此带缝合到了欧亚陆块之上;③沿中国东部乌苏里江的一条伴有超镁铁岩、复理石层、兰片岩和俯冲带混杂岩的褶皱逆断层带表明,中、晚白垩世时锡霍特阿林—日本块体沿一条西倾的俯冲带缝合到了欧亚之上。同样,对中国南部和东南亚地区的构造研究也揭示了以缝合线为界的各种地体的一种复杂的区域性镶嵌。这些地体在晚三叠世和早侏罗世时集结于杨子克拉通的东、西和南缘。这种讲法的证据如下:①一条南北向的蛇绿岩、兰片岩、钙碱性火山岩和俯冲带混杂岩带,包括出露在四川龙门山的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整个晚三叠世的强烈变形的海相地层,同可可西里山的蛇绿岩带一起井入了云南中部的哀牢山—滕条河蛇绿岩和兰片岩带,沿这条带,松潘—甘孜复杂体和掸—泰—马来亚块体与杨子克拉通相连;②哀牢山—滕条河的东南延伸部分分叉成越南北部南东向的昆象带及老挝与泰国东部南北向的巴莱—郎勃拉邦带。蛇绿岩带、钙碱性火山岩带和晚三叠世的强烈变形作用带分别把印支块体和掸—泰—马来亚块体与杨子克拉通分隔了开来。这些调查结果与以前关于亚洲东南部于晚古生代固结的解释明显不同,并对泛大陆实体的存在提出了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