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于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关键历史阶段:这既是发展的黄金期,同时也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历史的发展已经证明了这一点。虽然我国建立了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但与之相配套的利益均衡机制还未完善,因而有可能导致社会利益格局失衡、社会矛盾复杂,这些不和谐因素已渐渐成为影响我国继续发展的阻力。在此背景下,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谓适逢其时、意义深远。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通过构建和谐社会,改变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利益关系失衡的状况,促进社会关系向平衡协调的方向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总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我们也发现,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在某种程度上有些脱节,具体表现为:经济发展一直在持续,并且速度很快,而社会发展却在一定程度上停滞不前,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阶层差距等呈现出扩大的趋势。广大老百姓在享受改革开放初期的普遍实惠之后逐渐拉开差距,社会不同群体间的利益失衡问题日益凸显。
存在决定意识,阶层利益关系的变化必然使处在各个阶层位置上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也发生变化,而利益分配的失衡更导致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心态失衡。改革之初,各个社会阶层都从改革中获取了普遍实惠,几乎所有社会成员都体会到了从普遍不富裕到财富有一定增加的喜悦。然而,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人们发现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从市场经济大潮中淘到黄金,社会资源由于种种原因逐渐向强势群体及阶层集中,于是社会成员的心态逐渐发生了变化,产生了落差感。如果这种利益的分化是建立在社会公正的基础上,那么这种落差感还不至于特别强烈。但是,在改革进程中却出现了不少腐败和社会不公现象,一些人通过非法手段暴富,一些垄断部门和行业获得额外的高收入,这都使未获得利益阶层以及利益受损阶层感到极不公平和强烈不满,促使许多社会成员心态失衡。
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带来社会财富的增长,但在财富的增长过程中,如果不注重对社会各个阶层和群体利益的协调,就不会带来整个社会的和谐。因此,我们要反思当前我国存在的社会失衡现象,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来具体分析目前我国的社会现状,认真思考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的科学构想,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一是融入全球化浪潮,大力发展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虽然没有使用“全球化”这一词汇,但其“世界历史思想”实际上就是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的精辟阐述。“由于需要不断扩大产品的销路,资产阶级就不得不奔走全球各地。它不得不到处钻营,到处落户,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既然榨取全世界的市场,这就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历史从此由一国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闭关自守和自给自足状态已经消逝,现在代之而起的已经是各个民族各方面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了。物质的生产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推动这一世界历史进程的关键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发展,在当时表现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改进了生产工具,使交通工具极其便利,并把生产出来的商品销售到世界各地。这就告诉我们,由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发展,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在目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任何闭关锁国政策、闭门造车行为都只能造成社会生产力的停滞甚至倒退。因此,我国唯有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才能更好地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进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是增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物质基础的迫切需要。
二是促进社会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邓小平同志讲过,“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正如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一样,贫穷的社会也不可能实现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财富的积累为基础。但经济发展了,社会也要发展,富裕并不是和谐社会的充要条件,还要看财富怎么分配,利益怎么协调。因此,在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如何有效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今天不得不面对的重大课题。马克思、恩格斯提出过对未来社会的科学设想,“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未来社会将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灭私有制的基础上,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极大地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使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都形成和谐的关系。这种科学的社会构想,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矛盾与问题,要解决这些矛盾与问题,就必须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也必须从国情出发,必须结合当前的历史条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但人口多、底子薄始终是我国最大的国情,由此造成的“僧多粥少”的分配难题及社会利益的失衡现象,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大阻力。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告诉我们,共产主义社会不可能一步建成,必须脚踏实地完成历史赋予的阶段性使命。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当前最大的战略任务。这就要求整个经济和社会要协调发展,必须改变当前社会利益格局失衡状况,努力缩小区域、城乡和阶层差距,最终达到城乡一体化、人民共同富裕。同时,和谐社会不仅要达到利益层面的协调,还要造成价值观念层面的和谐与认同。只有这样,才真正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的价值。“和谐社会”的本质在于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的价值,最终形成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闪烁着人文主义的光辉,同时也在人文关怀方面指引着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马克思、恩格斯曾深刻地揭示并且批判了资本主义的交换关系及其本质,认为这种关系不仅存在于经济领域,同样也存在于社会领域,即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市场化了。这种交换关系“使人与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任何联系了”,这种关系的本质就是把人变成物,“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代替了无数特许和自力挣得的自由”。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尽管与马克思当时所描述的资本主义社会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因市场经济天然地存在着“交换关系”,这就使得我国的社会成员或多或少地也会受到一些影响,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的观念逐渐改变着相当一部分人的思想和行为,引起了社会关系的紧张。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关系庸俗化、人的价值和尊严边缘化的现象必须引起重视和加以解决,我们不能坐视人与人的关系被庸俗化为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人的价值和尊严在交换中丢失。因此,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的价值。这就要求在积极借鉴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西方价值观念的基础上,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既尊重人又体现人的价值的社会主义伦理。□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责任编辑:袁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人民总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我们也发现,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在某种程度上有些脱节,具体表现为:经济发展一直在持续,并且速度很快,而社会发展却在一定程度上停滞不前,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和阶层差距等呈现出扩大的趋势。广大老百姓在享受改革开放初期的普遍实惠之后逐渐拉开差距,社会不同群体间的利益失衡问题日益凸显。
存在决定意识,阶层利益关系的变化必然使处在各个阶层位置上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也发生变化,而利益分配的失衡更导致相当一部分社会成员心态失衡。改革之初,各个社会阶层都从改革中获取了普遍实惠,几乎所有社会成员都体会到了从普遍不富裕到财富有一定增加的喜悦。然而,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人们发现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从市场经济大潮中淘到黄金,社会资源由于种种原因逐渐向强势群体及阶层集中,于是社会成员的心态逐渐发生了变化,产生了落差感。如果这种利益的分化是建立在社会公正的基础上,那么这种落差感还不至于特别强烈。但是,在改革进程中却出现了不少腐败和社会不公现象,一些人通过非法手段暴富,一些垄断部门和行业获得额外的高收入,这都使未获得利益阶层以及利益受损阶层感到极不公平和强烈不满,促使许多社会成员心态失衡。
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带来社会财富的增长,但在财富的增长过程中,如果不注重对社会各个阶层和群体利益的协调,就不会带来整个社会的和谐。因此,我们要反思当前我国存在的社会失衡现象,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来具体分析目前我国的社会现状,认真思考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的科学构想,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一是融入全球化浪潮,大力发展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虽然没有使用“全球化”这一词汇,但其“世界历史思想”实际上就是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的精辟阐述。“由于需要不断扩大产品的销路,资产阶级就不得不奔走全球各地。它不得不到处钻营,到处落户,到处建立联系”,“资产阶级既然榨取全世界的市场,这就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历史从此由一国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闭关自守和自给自足状态已经消逝,现在代之而起的已经是各个民族各方面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了。物质的生产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推动这一世界历史进程的关键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发展,在当时表现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改进了生产工具,使交通工具极其便利,并把生产出来的商品销售到世界各地。这就告诉我们,由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发展,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在目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任何闭关锁国政策、闭门造车行为都只能造成社会生产力的停滞甚至倒退。因此,我国唯有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才能更好地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综合国力,进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是增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物质基础的迫切需要。
二是促进社会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邓小平同志讲过,“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正如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一样,贫穷的社会也不可能实现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财富的积累为基础。但经济发展了,社会也要发展,富裕并不是和谐社会的充要条件,还要看财富怎么分配,利益怎么协调。因此,在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如何有效构建和谐社会是我们今天不得不面对的重大课题。马克思、恩格斯提出过对未来社会的科学设想,“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未来社会将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消灭私有制的基础上,消除阶级之间、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极大地调动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使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都形成和谐的关系。这种科学的社会构想,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矛盾与问题,要解决这些矛盾与问题,就必须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也必须从国情出发,必须结合当前的历史条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但人口多、底子薄始终是我国最大的国情,由此造成的“僧多粥少”的分配难题及社会利益的失衡现象,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大阻力。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告诉我们,共产主义社会不可能一步建成,必须脚踏实地完成历史赋予的阶段性使命。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当前最大的战略任务。这就要求整个经济和社会要协调发展,必须改变当前社会利益格局失衡状况,努力缩小区域、城乡和阶层差距,最终达到城乡一体化、人民共同富裕。同时,和谐社会不仅要达到利益层面的协调,还要造成价值观念层面的和谐与认同。只有这样,才真正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的价值。“和谐社会”的本质在于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的价值,最终形成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闪烁着人文主义的光辉,同时也在人文关怀方面指引着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马克思、恩格斯曾深刻地揭示并且批判了资本主义的交换关系及其本质,认为这种关系不仅存在于经济领域,同样也存在于社会领域,即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市场化了。这种交换关系“使人与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任何联系了”,这种关系的本质就是把人变成物,“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代替了无数特许和自力挣得的自由”。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尽管与马克思当时所描述的资本主义社会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因市场经济天然地存在着“交换关系”,这就使得我国的社会成员或多或少地也会受到一些影响,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的观念逐渐改变着相当一部分人的思想和行为,引起了社会关系的紧张。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关系庸俗化、人的价值和尊严边缘化的现象必须引起重视和加以解决,我们不能坐视人与人的关系被庸俗化为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人的价值和尊严在交换中丢失。因此,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的价值。这就要求在积极借鉴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西方价值观念的基础上,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既尊重人又体现人的价值的社会主义伦理。□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责任编辑: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