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社会,素质教育的深入和人才的需求给教育带来了新的观点及方法,数学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创造力及想象力的发展,希望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保护并提高其核心素养。导学式教学法能够将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下面是我对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应用该方法进行的研究。
一、导学式教学法对数学教学的积极作用
在当前教学环境中,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及效果、小学生的综合能力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小学生不仅具有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及学习能力欠缺的特点,其在学习兴趣、注意力及自主学习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小学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且欠缺实践活动的学科,学生在面对固化的知识时会产生明显的抵触心理,影响教学效果的提升,有关教师应正确认识小学生的阶段性特点,积极转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进而提升授课质量。导学式教学法是一种“导”“学”协调进行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果,能够使教师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讨、自主实践,进而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其学习质量及效率。
在小学阶段,学生培养的主要目标在于学习能力及思维能力等的基础学习,从而为其未来的学业及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增强综合实力。应用导学式教学法,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启蒙教育,使其掌握主动学习、逻辑思维及数学思维等多方面的学习方法;还能通过实践对所学知识进行检验,将数学融入实际生活中,用知识解决问题,用理性的思维判断问题,进而逐渐提升其综合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还可以养成科学的学习及行为习惯,对其未来生活大有裨益。由此可见,有关教师应认识到导学式教学法的价值,改善教学方法,并通过有效地引导逐步提升小学数学的授课质量,帮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及探究等多方面的能力,提升其核心素养。
二、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创设问题情景,提高学习兴趣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中,由于该学科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中普遍存在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而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小学生又普遍存在缺乏自主学习及自我控制能力的情况,其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不高,甚至会出现开小差等课堂现象,课堂效果并不理想。对于此类问题,教师可以应用导学式教学法帮助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其在思考问题中找到学习乐趣、集中注意力,进而提升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解答“小红的父亲在今年的国庆节要带一家人去某景点旅行(家人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小红),爸爸让小红去买票,该景点票价分单人票和团体票两种,单人票为成人160元/人,儿童40元/人;团体票为100元/人,5人及以上方可购买,小红怎样买票最划算”这一问题时可以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用提问的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首先,在展示题目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你读懂了吗?这道题问的是什么?”其次,请学生解答前面提出的小问题,引导学生们仔细阅读题干,找到“问题”。再次,提问学生:“你能理解这两种不同的买票方法吗?分别要怎样购买?”学生会进行思考,对比出两种不同方法的差别,并将题干中的人物分成“成人”“小孩”及“团体”,找到最划算的“买票”方法,然后教师就可以进一步引导:“假设你是小红,你会怎样购买?”最后,通过之前问题的积累,学生能够给出题目答案。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进行创新式提问,如:“假设小红的小伙伴也参与旅游,此时票价如何购买?”“一次性购买三张票可以打九折,又该怎样购买?”或请学生自己创设问题,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问题进行思考并设计问题,其能主动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出结果。在以往的教学中,应用导学式教学法进行提问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学生的积极性普遍得到提升,对数学问题的兴趣也在不断加强,还能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充分发挥想象力设计问题。由此可见,应用该方法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对提升其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及创造能力也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二)联系实际生活,增强实践能力
数学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探究性,对于小学生来说不容易接受,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启发,结合上文中提到的问题情景,教师应在提问中进行引导,切记不要“满堂灌”,也不要举一些“华而不实”的教学例子,应尽可能融入学生生活,使其能在生活中发掘数学知识,感知数学的魅力。而数学学科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一门学科,将其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能有效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进而提升学习效果,对小学数学教学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也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知识的学习中增添生活气息,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例如,教师在讲解平面几何或立体几何图形的有关内容时就可以将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先以长方形为例,教师可以以身边的黑板、课桌等为参照物,引导学生对物体进行分析,并将不同物体进行对比。经过思考,学生能够发现黑板与课桌各个角均为直角且对边相等的共同点,教师可以在此时引入长方形的性质特点。再以长方体为例,教师可以在讲授过长方形的基础上引入“高”,引导学生分析粉笔盒、挂式空调或较厚的书本等物体,找到对边平行且相等、全部角都为直角等特点,进而引入性质及判定方法。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不同形状的物品,这样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于图形知识的理解,并能使其积极发现身边的数学,进而感受到学科的魅力,提升学习兴趣及自主思考的能力。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应用导学式教学法进行引导。例如,教师可以开展“量一量”等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对接触的形形色色的物体进行测量,建立起数学思维,进而不断加深对各种长度单位的换算及应用。通过此类办法,能够将学科知识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其在生活中应用数学思想,并能使其逐渐养成数学思维的习惯,使其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能够掌握理性的判断能力,进而获得人生上的升华,帮助其塑造健全人格。
(三)加强导学教学,增强教学效果
导学式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对学生自主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等的培育,能与数学教学的目的相结合,进而增强教学效果。在实际的小學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少“做”多“说”,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供发挥空间,进而提升其综合能力。教师在讲授某一课程时不应局限于学生能否解出答案,而应将学生是否掌握规律、是否进行独立思考、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等作为教学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
例如,教师在讲授重量单位的应用相关知识时就可以通过案例进行引导。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具等展示熊猫、猫头鹰及人类的图片,请学生依据以往看过的实际动物及人物猜测重量,出示“猫头鹰的体重是1500~3000( )、熊猫的体重是60~110( )、普通成年人的体重100~120( )”等题目,请学生在括号内填上适合的单位。经过分析,学生可以填上“公斤、克、斤、千克”等数量单位,教师要检查学生对于重量应用的正确性,并对其进行引导。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引导中也要注重学生的状态,避免挫伤其积极性,进而降低授课效果,教师应用正面、积极的态度对学生进行公平的评价,保护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力。
与此同时,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合作探究”也是常用的教学方法,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教师单纯注重教学氛围,而忽视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的“技能”,也就是忽略学生掌握探究能力及自主学习的提升,虽然课堂氛围较活跃,但实际的教学效果不升反降,使探究课堂成为“花架子”。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还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自己变成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领导者”,开展自主探究及合作探究的教学活动,并注重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及探究,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其在合作中增强学习能力、发现个人价值,在活动中收获合作的快乐和交流的乐趣,进而逐渐提升其核心素养。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重视导学式教学的积极作用,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能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获得综合能力的提升。
(责任编辑 袁 霜)
一、导学式教学法对数学教学的积极作用
在当前教学环境中,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及效果、小学生的综合能力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小学生不仅具有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及学习能力欠缺的特点,其在学习兴趣、注意力及自主学习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小学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且欠缺实践活动的学科,学生在面对固化的知识时会产生明显的抵触心理,影响教学效果的提升,有关教师应正确认识小学生的阶段性特点,积极转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进而提升授课质量。导学式教学法是一种“导”“学”协调进行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果,能够使教师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讨、自主实践,进而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其学习质量及效率。
在小学阶段,学生培养的主要目标在于学习能力及思维能力等的基础学习,从而为其未来的学业及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增强综合实力。应用导学式教学法,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启蒙教育,使其掌握主动学习、逻辑思维及数学思维等多方面的学习方法;还能通过实践对所学知识进行检验,将数学融入实际生活中,用知识解决问题,用理性的思维判断问题,进而逐渐提升其综合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还可以养成科学的学习及行为习惯,对其未来生活大有裨益。由此可见,有关教师应认识到导学式教学法的价值,改善教学方法,并通过有效地引导逐步提升小学数学的授课质量,帮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及探究等多方面的能力,提升其核心素养。
二、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创设问题情景,提高学习兴趣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中,由于该学科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中普遍存在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而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小学生又普遍存在缺乏自主学习及自我控制能力的情况,其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不高,甚至会出现开小差等课堂现象,课堂效果并不理想。对于此类问题,教师可以应用导学式教学法帮助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其在思考问题中找到学习乐趣、集中注意力,进而提升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解答“小红的父亲在今年的国庆节要带一家人去某景点旅行(家人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小红),爸爸让小红去买票,该景点票价分单人票和团体票两种,单人票为成人160元/人,儿童40元/人;团体票为100元/人,5人及以上方可购买,小红怎样买票最划算”这一问题时可以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用提问的形式吸引学生注意力。首先,在展示题目后,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你读懂了吗?这道题问的是什么?”其次,请学生解答前面提出的小问题,引导学生们仔细阅读题干,找到“问题”。再次,提问学生:“你能理解这两种不同的买票方法吗?分别要怎样购买?”学生会进行思考,对比出两种不同方法的差别,并将题干中的人物分成“成人”“小孩”及“团体”,找到最划算的“买票”方法,然后教师就可以进一步引导:“假设你是小红,你会怎样购买?”最后,通过之前问题的积累,学生能够给出题目答案。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进行创新式提问,如:“假设小红的小伙伴也参与旅游,此时票价如何购买?”“一次性购买三张票可以打九折,又该怎样购买?”或请学生自己创设问题,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问题进行思考并设计问题,其能主动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出结果。在以往的教学中,应用导学式教学法进行提问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学生的积极性普遍得到提升,对数学问题的兴趣也在不断加强,还能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充分发挥想象力设计问题。由此可见,应用该方法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对提升其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及创造能力也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二)联系实际生活,增强实践能力
数学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探究性,对于小学生来说不容易接受,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启发,结合上文中提到的问题情景,教师应在提问中进行引导,切记不要“满堂灌”,也不要举一些“华而不实”的教学例子,应尽可能融入学生生活,使其能在生活中发掘数学知识,感知数学的魅力。而数学学科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一门学科,将其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能有效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进而提升学习效果,对小学数学教学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也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知识的学习中增添生活气息,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生活中的数学。例如,教师在讲解平面几何或立体几何图形的有关内容时就可以将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先以长方形为例,教师可以以身边的黑板、课桌等为参照物,引导学生对物体进行分析,并将不同物体进行对比。经过思考,学生能够发现黑板与课桌各个角均为直角且对边相等的共同点,教师可以在此时引入长方形的性质特点。再以长方体为例,教师可以在讲授过长方形的基础上引入“高”,引导学生分析粉笔盒、挂式空调或较厚的书本等物体,找到对边平行且相等、全部角都为直角等特点,进而引入性质及判定方法。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不同形状的物品,这样能够有效加深学生对于图形知识的理解,并能使其积极发现身边的数学,进而感受到学科的魅力,提升学习兴趣及自主思考的能力。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应用导学式教学法进行引导。例如,教师可以开展“量一量”等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对接触的形形色色的物体进行测量,建立起数学思维,进而不断加深对各种长度单位的换算及应用。通过此类办法,能够将学科知识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其在生活中应用数学思想,并能使其逐渐养成数学思维的习惯,使其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都能够掌握理性的判断能力,进而获得人生上的升华,帮助其塑造健全人格。
(三)加强导学教学,增强教学效果
导学式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对学生自主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等的培育,能与数学教学的目的相结合,进而增强教学效果。在实际的小學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少“做”多“说”,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供发挥空间,进而提升其综合能力。教师在讲授某一课程时不应局限于学生能否解出答案,而应将学生是否掌握规律、是否进行独立思考、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等作为教学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
例如,教师在讲授重量单位的应用相关知识时就可以通过案例进行引导。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具等展示熊猫、猫头鹰及人类的图片,请学生依据以往看过的实际动物及人物猜测重量,出示“猫头鹰的体重是1500~3000( )、熊猫的体重是60~110( )、普通成年人的体重100~120( )”等题目,请学生在括号内填上适合的单位。经过分析,学生可以填上“公斤、克、斤、千克”等数量单位,教师要检查学生对于重量应用的正确性,并对其进行引导。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引导中也要注重学生的状态,避免挫伤其积极性,进而降低授课效果,教师应用正面、积极的态度对学生进行公平的评价,保护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力。
与此同时,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合作探究”也是常用的教学方法,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教师单纯注重教学氛围,而忽视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的“技能”,也就是忽略学生掌握探究能力及自主学习的提升,虽然课堂氛围较活跃,但实际的教学效果不升反降,使探究课堂成为“花架子”。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还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自己变成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领导者”,开展自主探究及合作探究的教学活动,并注重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及探究,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其在合作中增强学习能力、发现个人价值,在活动中收获合作的快乐和交流的乐趣,进而逐渐提升其核心素养。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重视导学式教学的积极作用,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景、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能在数学知识的学习中获得综合能力的提升。
(责任编辑 袁 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