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11月2-5日在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景城学校举行的江苏省初中体育与健康优秀课评比活动圆满落下帷幕。本次参赛选手都是通过区、市、省层层选拔后进入最后的现场实践课总决赛。要想入围,唯有拥有扎实的文字功底、精良的教学素养、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才能过关斩将,从全省优秀教师中脱颖而出。在本次比赛的选拔、现场实践课总决赛准备过程中,笔者对《水平四技巧(滚翻类)之远撑前滚翻》一课进行了精心设计,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教材分析
远撑前滚翻是前滚翻的延伸和鱼跃前滚翻的基础,属于过渡教材。远撑前滚翻技术与前滚翻技术相比较有如下三个改变:一是身体姿态的改变。前滚翻是蹲撑,远撑前滚翻是蹲立;手臂由静止撑垫到主动前撑;二是动力的改变。下肢蹬地力量加大,积极将身体重心前移,打破原有身体的平衡状态;三是从技术结构上,远撑前滚翻较“蹲撑”前滚翻,在空间上有“位移”的本体感觉,导致学生有胆怯的心理。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应逐渐改变“运动条件”,循序渐进诱导学生学会远撑前滚翻。
根据教材技术特点及结构特征,本节课的重点是:远撑、蹬地用力;难点是:屈肘、低头团身的衔接。
二、教学流程及教学各环节的设计理念
教学环节1:队列队形练习
队列队形行进中良好的身体姿态、规范的动作演练能归正学生在后续教学中严肃认真的学练态度,这样既能提高练习效果又能规避因不规范的练习造成的运动损伤。
设计理念:队列队形常以乏味示人,笔者在设计时为了增强队列队形可看性和技术含量,设计了与课堂主场地相适应的横队右转弯走,与主场地衔接,同时起到了分组的作用。
教学环节2:巧妙设计热身活动
经过队列队形练习后,学生们一人一垫,让安安静静在场地等待的垫子“推”动起来。推垫子必须是“手撑脚蹬”才能向前推动。这一游戏自然地将本堂课中的主要身体姿态“远撑、蹬地用力”植入其中,让学生初步建立肌体感。同时,滚翻类技巧中,低头团身是跟随始终的身体姿态,所以在热身操环节,笔者将低头团身、撑地蹬地等动作设计成一套热身操,为后续教学作铺垫。
设计理念:体育课的气氛应该是满堂欢快、形散神聚的。笔者在队列队形的练习后,还体育课堂以“真面目”——动。难道垫子在学生身边,仅仅是用来作为前滚翻道具吗?垫子不可动,只能在原地,就为了体操课堂的“器材规整”吗?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进行了思考,并根据初中学生最喜欢动感的心理认为,只要规范了练习要求,他们一定能做好。于是在热身部分,笔者大胆设计了游戏“推推乐”,在音乐陪伴下学生们欢快地将垫子推动起来,沿着场地轨迹前行如行云流水,满场欢乐。其中也有笔者的担忧:垫子推起来了,怎么能回到预设的练习场地?于是,就设计了换个方向推回来的环节。每一个环节,预设各种可能的情况,解决这些“可能”的发生,课堂便不会出现“放出去收不回的尴尬”。
教学环节3:围绕教材重难点开展教学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能够根据教材特点抓住重点,根据技术特性和学生情况突破难点的方法,便是好方法。本节课设计以逐渐改变“运动条件”,引导学生从身体姿态上、动力逐渐改变下开展教学。分别在远度1下引导改变身体姿态:蹲立、远撑,同时加大下肢蹬地力度,轻松远撑过远度1,顺利完成前滚翻;在远度2时,蹲立远撑的身体姿态又无法完成滚翻动作了,那改变“远撑”为“摆撑”,提高“撑”的远度。
此时,经过诱导性学练后,随着远度的不断增大,远撑前滚翻的难点“显山露水”:在摆撑幅度加大和下肢蹬地动力加大的情况下,学生在摆撑撑垫的同时,“屈肘低头团身滚动”的衔接出现困难,于是在教学中设计了“推小车”滚翻的辅助练习环节。本节课中的“推小车”只“推”不“前行”,学生“屈肘低头”滚动向前,在同伴助力下,让学生们真切感受远撑时身体在空中的瞬间动作体验。
设计理念:在设计这一环节时,笔者曾经顾虑:这是两个人的合作练习,关键技术是“帮助者”能否稳稳地将“练习者”的双腿抬起。学生都有俯卧撑的技能基础,只要在练习中告知“帮助者”双脚前后站立不移动便能开展练习,于是大胆地将这一环节设计融入课堂。事实证明,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是可行的、有效的。从侧面说明,只要设计的手段是符合学生生理特點和技能要求的、方法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生必定认真对待。
教学环节4:均衡身体运动负荷,设计补偿性运动内容
本节课主教材是远撑前滚翻,运动强度适中,那么,在副教材中,应该让学生动起来,跑起来,运动强度大起来。于是就利用垫子作为障碍,设计了“过障碍”练习。
设计理念:“运动技能”教学应该是“运动促进健康”的教学。一堂让学生受益的体育课,学生不但能学会技术,同时体能应该得到有效增进。在“过障碍”活动中,以相同时间内过障碍的多少来决定胜负,激发初中生的好胜心,在有限的时间内争取更多的次数,这样运动强度就加大了。
三、特色亮点
从教育学角度看体育课,一堂有可看性的体育课应该是教学各部分环环相扣、承上启下,技术结构相辅相成;教学方法有新意、有质感、耐人寻味的。本堂课在设计中,凸显以下细节与亮点:
1.场地布置美而简,组织调动简而精。从队列队形后的八路纵队走向练习场地,到练习中的集合和分组,场地布置美、队伍调动简,充分将课堂时间用于教与学。
2.教学语言精而准。体育课堂教学对体育教师语言的要求是精讲多练、言简意赅,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活动中去。本节课中,教师的专业术语力求准而易懂、语言表达力求精而掌握好时机;口令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特有的“语言”力求适时而干脆、清晰。
3.课堂演绎有主线,课程价值多元化:育知、育德为育人。体育课程承载的价值不是单一的,本节课结合体操技术,精心设计教学语言,逐渐引入,层层推进“育德于技能、寓技能于生活”的课程理念。以“生活中你们有被绊倒的经历吗?”为导入语;“生活中困难时时处处有,你们要靠自己努力前行,你行的”为形式,激发学习热情;用“前行方向靠自己掌控,努力程度由你决定,你试了吗?”鼓励学生学习;“同伴困难之时,别忘了提供强有力的帮助,帮助要可靠”激励学生“你们安全了、你们的家庭就幸福了,老师就放心了”等形式升华主题。
4.学练分层,关注个体。本课学练形式有个人练习,基本技术、小组协作练习,互学互助、异质分层,男女生在不同“运动条件”下完成不同的“运动课题”等不同的练习形式,实现人人都有“跳一跳”就能达成的学习目标,尊重个体差异,有效促进个性化发展。
四、改进与提高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生成过程,在课堂生成中有很多可变的因素,导致课堂教学落实中的某些环节有待商榷、改进、提高:
1.课堂中的集合次数稍多了些。本次比赛,按大会安排,在课间将穿插专家点评,所以所有项目均在操场上举行,以利于来自全省的观摩教师能相对集中一起看课、评课、探讨。本节体操课在足球场开展教学,操场区域大,在教学中唯恐学生听不清,所以在教学环节推进中,集合的次数比预设的多,说明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需要提升。
2.整堂课的场地安排是圆形,在课堂教学中讲解与示范的面需考虑周全。
3.“推小车”作为辅助手段,在本堂课中得以实施,并收到一定效果。但该手段实施的时机是否可以提前?比如在远度2后便实施该辅助手段,效果是否更好,应在后续实践中进一步验证。
一、教材分析
远撑前滚翻是前滚翻的延伸和鱼跃前滚翻的基础,属于过渡教材。远撑前滚翻技术与前滚翻技术相比较有如下三个改变:一是身体姿态的改变。前滚翻是蹲撑,远撑前滚翻是蹲立;手臂由静止撑垫到主动前撑;二是动力的改变。下肢蹬地力量加大,积极将身体重心前移,打破原有身体的平衡状态;三是从技术结构上,远撑前滚翻较“蹲撑”前滚翻,在空间上有“位移”的本体感觉,导致学生有胆怯的心理。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应逐渐改变“运动条件”,循序渐进诱导学生学会远撑前滚翻。
根据教材技术特点及结构特征,本节课的重点是:远撑、蹬地用力;难点是:屈肘、低头团身的衔接。
二、教学流程及教学各环节的设计理念
教学环节1:队列队形练习
队列队形行进中良好的身体姿态、规范的动作演练能归正学生在后续教学中严肃认真的学练态度,这样既能提高练习效果又能规避因不规范的练习造成的运动损伤。
设计理念:队列队形常以乏味示人,笔者在设计时为了增强队列队形可看性和技术含量,设计了与课堂主场地相适应的横队右转弯走,与主场地衔接,同时起到了分组的作用。
教学环节2:巧妙设计热身活动
经过队列队形练习后,学生们一人一垫,让安安静静在场地等待的垫子“推”动起来。推垫子必须是“手撑脚蹬”才能向前推动。这一游戏自然地将本堂课中的主要身体姿态“远撑、蹬地用力”植入其中,让学生初步建立肌体感。同时,滚翻类技巧中,低头团身是跟随始终的身体姿态,所以在热身操环节,笔者将低头团身、撑地蹬地等动作设计成一套热身操,为后续教学作铺垫。
设计理念:体育课的气氛应该是满堂欢快、形散神聚的。笔者在队列队形的练习后,还体育课堂以“真面目”——动。难道垫子在学生身边,仅仅是用来作为前滚翻道具吗?垫子不可动,只能在原地,就为了体操课堂的“器材规整”吗?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进行了思考,并根据初中学生最喜欢动感的心理认为,只要规范了练习要求,他们一定能做好。于是在热身部分,笔者大胆设计了游戏“推推乐”,在音乐陪伴下学生们欢快地将垫子推动起来,沿着场地轨迹前行如行云流水,满场欢乐。其中也有笔者的担忧:垫子推起来了,怎么能回到预设的练习场地?于是,就设计了换个方向推回来的环节。每一个环节,预设各种可能的情况,解决这些“可能”的发生,课堂便不会出现“放出去收不回的尴尬”。
教学环节3:围绕教材重难点开展教学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能够根据教材特点抓住重点,根据技术特性和学生情况突破难点的方法,便是好方法。本节课设计以逐渐改变“运动条件”,引导学生从身体姿态上、动力逐渐改变下开展教学。分别在远度1下引导改变身体姿态:蹲立、远撑,同时加大下肢蹬地力度,轻松远撑过远度1,顺利完成前滚翻;在远度2时,蹲立远撑的身体姿态又无法完成滚翻动作了,那改变“远撑”为“摆撑”,提高“撑”的远度。
此时,经过诱导性学练后,随着远度的不断增大,远撑前滚翻的难点“显山露水”:在摆撑幅度加大和下肢蹬地动力加大的情况下,学生在摆撑撑垫的同时,“屈肘低头团身滚动”的衔接出现困难,于是在教学中设计了“推小车”滚翻的辅助练习环节。本节课中的“推小车”只“推”不“前行”,学生“屈肘低头”滚动向前,在同伴助力下,让学生们真切感受远撑时身体在空中的瞬间动作体验。
设计理念:在设计这一环节时,笔者曾经顾虑:这是两个人的合作练习,关键技术是“帮助者”能否稳稳地将“练习者”的双腿抬起。学生都有俯卧撑的技能基础,只要在练习中告知“帮助者”双脚前后站立不移动便能开展练习,于是大胆地将这一环节设计融入课堂。事实证明,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是可行的、有效的。从侧面说明,只要设计的手段是符合学生生理特點和技能要求的、方法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生必定认真对待。
教学环节4:均衡身体运动负荷,设计补偿性运动内容
本节课主教材是远撑前滚翻,运动强度适中,那么,在副教材中,应该让学生动起来,跑起来,运动强度大起来。于是就利用垫子作为障碍,设计了“过障碍”练习。
设计理念:“运动技能”教学应该是“运动促进健康”的教学。一堂让学生受益的体育课,学生不但能学会技术,同时体能应该得到有效增进。在“过障碍”活动中,以相同时间内过障碍的多少来决定胜负,激发初中生的好胜心,在有限的时间内争取更多的次数,这样运动强度就加大了。
三、特色亮点
从教育学角度看体育课,一堂有可看性的体育课应该是教学各部分环环相扣、承上启下,技术结构相辅相成;教学方法有新意、有质感、耐人寻味的。本堂课在设计中,凸显以下细节与亮点:
1.场地布置美而简,组织调动简而精。从队列队形后的八路纵队走向练习场地,到练习中的集合和分组,场地布置美、队伍调动简,充分将课堂时间用于教与学。
2.教学语言精而准。体育课堂教学对体育教师语言的要求是精讲多练、言简意赅,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活动中去。本节课中,教师的专业术语力求准而易懂、语言表达力求精而掌握好时机;口令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特有的“语言”力求适时而干脆、清晰。
3.课堂演绎有主线,课程价值多元化:育知、育德为育人。体育课程承载的价值不是单一的,本节课结合体操技术,精心设计教学语言,逐渐引入,层层推进“育德于技能、寓技能于生活”的课程理念。以“生活中你们有被绊倒的经历吗?”为导入语;“生活中困难时时处处有,你们要靠自己努力前行,你行的”为形式,激发学习热情;用“前行方向靠自己掌控,努力程度由你决定,你试了吗?”鼓励学生学习;“同伴困难之时,别忘了提供强有力的帮助,帮助要可靠”激励学生“你们安全了、你们的家庭就幸福了,老师就放心了”等形式升华主题。
4.学练分层,关注个体。本课学练形式有个人练习,基本技术、小组协作练习,互学互助、异质分层,男女生在不同“运动条件”下完成不同的“运动课题”等不同的练习形式,实现人人都有“跳一跳”就能达成的学习目标,尊重个体差异,有效促进个性化发展。
四、改进与提高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生成过程,在课堂生成中有很多可变的因素,导致课堂教学落实中的某些环节有待商榷、改进、提高:
1.课堂中的集合次数稍多了些。本次比赛,按大会安排,在课间将穿插专家点评,所以所有项目均在操场上举行,以利于来自全省的观摩教师能相对集中一起看课、评课、探讨。本节体操课在足球场开展教学,操场区域大,在教学中唯恐学生听不清,所以在教学环节推进中,集合的次数比预设的多,说明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需要提升。
2.整堂课的场地安排是圆形,在课堂教学中讲解与示范的面需考虑周全。
3.“推小车”作为辅助手段,在本堂课中得以实施,并收到一定效果。但该手段实施的时机是否可以提前?比如在远度2后便实施该辅助手段,效果是否更好,应在后续实践中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