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的基础教育存在着比较严重的“童年误用”问题。笔者采用国际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试图对基础教育的度与舵进行中观化的把握。提出儿童需要儿童的方式,基础教育中的误用比童年的虚置更可怕。基础教育的最大贡献就是提供一个最适时、最匹配的教育,给孩子一个幸福而又有意义的童年。为此,基础教育需要激活多样化的嬉游活动,全铺年段性的教育产品,迟延进驻套装知识,科学地设定入学门槛以及真性化运作“儿童CE”。
关键词:童年;误用;适时;匹配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1)05-0007-04
陶行知先生半个多世纪之前,倡导“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今天看来,仍极具教育前沿的意味。对于基础教育来说,儿童的生活即基础教育。那么,什么样的儿童生活才是真正的基础教育呢?笔者以为,在当下,要更好地践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就必须用“儿童的方式”来解决童年问题和基础教育问题。
一、聚焦教育的激素——中国教育的“童年误用”现象
儿童是人生的一个奇迹,也是人生的一个秘密。中国人对于儿童的认知,远没有达到对外部世界、物质世界那样的程度,很容易对童年产生误读。另外,信息社会的超速发展,带来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当下的儿童将会面临更大的未来挑战。为未来提前做好准备,成为众多家长的共同信念。教育超前倾泻、学习课程前移成为一股浩浩荡荡的潮流,我国当前的儿童教育正处在严重的危机之中。早早地让孩子上特长班学琴、学画、学英语、学奥数,早早地向幼儿灌输拼音、识字、唐诗、加减法等知识,这样的状况愈演愈烈,反常竟然成为一种常态。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也难以扭转局面。事实上,中国的家长都有一种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恐惧。
然而,教育上的“过度努力”常常事与愿违。几年前,上海某著名中学的副校长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学生从小学开始被家长逼着做了上万道数学题,获得数学奥林匹克奖后,他发誓从此再也不碰数学了。这显然是早期教育的误用惹的祸。
真正适时的教育不是长跑比赛,万万急不得。龙应台有一本畅销书,叫《孩子你慢慢来》。她在书中讲得很有道理,孩子是不会真正输在起跑线上的;输掉的,只能是家长的耐心、信心和平常心,是孩子真正的童年,持续的发展力。儿童的学习自有儿童的特点。早期教育如果输入大量的知识,高强度地训练技能,儿童在短期内在所学领域可能表现得“出类拔萃”,但这相当于使用了激素,是有副作用的,孩子会缺乏持续发展力。在情急之下,我们忽略了最为重要的一点,儿童早期教育最重要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小心翼翼地保护、滋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可惜的是,我们很多的早期教育恰恰是急功近利地以提前展开课程学习、培养“小大人”为目标,以磨灭、摧毁孩子的童心和创造力为能事的。1981年,吴健雄教授就认为,是培育人还是追求高分是教育目的的分野。她还指出因材施教培育人和一味追求高分是互斥的。二者只能选其一,不可兼得。
二、寻找审视的参照物——中外童年教育的比较研究
美国的初等教育“水平很低”,尤其是在数学方面。中国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到了美国,美国的老师会告诉他:你在小学阶段可以不用再学习数学了。显然,美国教育界非常注重保护孩子的学习欲望,等到学生的数学能力发展了以后,再对他们进行后续有难度的数学教育。在淡化数学等课程知识的学习的同时,他们腾出手来重视学生的情感发展,他们要求学生轻松、兴奋、有趣、活跃、善于社交、热爱自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的教育对学生人格、个性发展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充分的尊重,使得美国的基础教育成为名副其实的爱的教育。与此相反,中国的许多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名成家,在子女教育方面不但喜欢“超前”,而且热衷“超速”。这种违背孩子的心理发展、生命体验方式的做法,只能是一种舍本求末的愚蠢行为,在误用中破坏了孩子的智力金矿。美国有个学者认为,从10岁到20岁,人的发展的重点应该是在情感方面;从20岁到30岁,心智的感知能力和智能上的推理能力,则为发展的重点所在。成熟的情感是思想正确、敏慧的先决条件。智能的成长发生于我们发展过程的后半段。如果是这样,我们是否感到,我们以往的基础教育正好搞反了呢?中国的基础教育存在着严重的误用呢?
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日本一直倡导“宽松教育”,反对知识和技能的“灌输式”教育。日本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确立为:学生具有丰富的人性和社会性,具有自立于国际社会的日本人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开展宽松的活动,发展个性教育等。正是因为日本近20年的“宽松教育”,中国的基础教育和日本相比就显得很有“优势”。在一些交流活动中,我们会发现中国孩子的英语水平普遍比日本孩子高一截;中国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精神远远超出日本学生;中国学生似乎每人都有特长。以至于日本也有人在冷峻地反思自己的教育。其实,中国的基础教育是成功还是失败,我们自己要持一种审慎的态度。教育不但要考虑有什么,更要考虑没有什么。因为教育上更多的拥有,注定会有更多的失去。在走过了基础教育、中等教育之后,中日两国学生的成功与失败是不是正好又换了个位置呢?
总之,中国基础教育因误用而无用甚而有害,表现在对人文素养的忽视,表现在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侧重理论、侧重书本,侧重于少数几门“主科”。与我国的基础教育强调数理解题训练相对应的是,美国的基础教育强调的是语言表达能力与人际沟通能力的训练。我国学校在语言方面的训练,重视的是记忆背诵名家的名篇,并模仿名家的写作方式写命题作文。由此最终造成了学生人文能力与创造能力的薄弱。根据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21个国家的基础教育进行调查的结果,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世界第一,但中国孩子的创造力在所有参加调查的国家中却排名倒数第五。看来,我们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应该明了,对于人的可持续发展来说,人文素养的培养比数理能力的培养更基础。
三、抵制童年误用的策略——儿童的生活与方式即良好的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中的误用比童年的虚置更可怕。我们需要奉行自然教育的理念。正如卢梭所言,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如果说教育即生长,那么,教育的使命就应该是为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最好的环境首先就是自由的时间。儿童必须有充裕的时间体验和沉思,才能自由地发展其心智能力。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学生没有了童年的余裕,一切都塞得满满的,不是珍惜时间,而是残酷的破坏甚至是无意的迫害。还是纪伯伦说得好:“你若满嘴食物,怎能开口歌唱?”
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必须确立这样的儿童观: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蒙台梭利首先明确地肯定了儿童的人格价值。杜威也指出,儿童期生活有其内在的品质和意义,不可把它当作人生中一个未成熟阶段,只想让它快快地过去。实际上,人生的各个阶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尤其儿童期,原是身心生长最重要的阶段,也应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教育的最大贡献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又有意义的童年,以此为他们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奠定良好的基础。如果整个成人世界强行把功利目标加载于童年马车上,使儿童不堪重负,导致童年的快速消逝乃至死亡,那将是对儿童的最大戕害,是基础教育的最大败笔。儿童需要儿童的方式,我们不能自以为是地搞所谓的超前教育。我们要警惕基础教育中的误用,宁可虚置,也不可误用。
(一)嬉游活动的多态型激活。儿童拥有玩的权利。玩对于儿童来说就是最好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是童年的快乐源泉。如果我们要遵守儿童最大利益原则——把儿童的最大利益作为我们的首要考虑,我们就应该真诚地规划好儿童的嬉游活动,把儿童的嬉游活动当作活动本身的唯一目标。特别是在电子媒介时代,儿童被电子媒介催赶着滑过童年期。为了延展小学生的童年,为了不让小学生错过童年,我们有必要成为一种积极游戏的推动者。我们要带领小学生重拾地域传统游戏,让儿童在10岁前完成应当做的嬉游乐事:在河边草地上打滚;捏泥团;采集青蛙卵;在窗台上种水芹;用沙子堆城堡;爬树;在院子挖个洞穴;堆雪人;参加一次“探险”;养小动物;能认出5种鸟类;骑自行车穿过泥水坑;做一个风筝并放上天;在公园找10种不同的叶子;种菜……我们要让小学生充分地享受田园嬉游的快乐:放牧丛林,享受树趣;走进村野,享受农趣;投入体验,享受节趣;课间穿插,享受戏趣;融入水乡,享受水趣;走进江滩,享受苇趣;制作放飞,享受筝趣;实地制作,享受车趣;比拼晋级,享受拍趣;亲近自然,享受捕趣;现场采摘,享受采趣;劳动体验,享受割趣;设置擂台,享受斗趣;实战演习,享受武趣;亲近动物,享受养趣……我们还可以让儿童享受游戏化的课余生活:像俄罗斯那样让儿童接受“补充教育”,像德国那样让孩子爱上“儿童大学”,像美国那样让学生在“公民学校”里学技能。嬉游活动在基础教育阶段有合适的位置、合理的比例,发生教育误用的可能性就会小得多。
(二)教育产品的年段性全铺。教育误用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童年教育产品的年段不确定性。比如,一些儿童游戏,对于激发儿童的游戏精神是颇有益处的。然而,我们的儿童游戏似乎属于所有的儿童。我们很少看到儿童游戏产品上标明的适合年段。一些具有思维开发功能的数学教育产品,学龄前儿童在使用,小学生也在使用。值得我们警惕的是,一种游戏产品或数学教育产品使用年段的覆盖面越大,越有可能存在着与年龄不相符合的误用。在这个方面,儿童文学作品,包括科普作品在内,我们的作者和出版社好像心中大多没有清晰的具体年龄的孩子,只有一个朦朦胧胧的儿童印象。其实,在儿童阅读产品上应该明确标示其适合哪个年龄或年段的儿童阅读。最好要有专门的儿童阅读研究机构进行相关适应年段的严格认证。此外,还要重视儿童教育产品的全面化推出。必须有丰富的适合各个年龄的童年产品供教师、学生和家长选择,能够充分满足各种类型儿童成长的合理需求。如果适应每个年龄的童年教育产品标示更清晰了,选择空间也更大了,如果我们还能够让教师、家长完全相信这些适时产品比超前灌注下一年段的套装知识更重要,更具有潜在的发展性价值,那么,家长就可能放弃超前的知识教育——与儿童的年龄不相称的纯知识教育。
(三)套装知识的迟延性进驻。套装知识,往往因为和儿童经验的剥离而缺乏必要的活性。套装知识过早地进驻儿童的世界,包括拼音字母、数学运算、科学技术等等,都会挤兑学生的想象力发展空间,儿童也就被逼迫着过早地告别“最后的雪人”。因此,在小学阶段,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要大幅度地降低学习的难度。尤其是数学课程,可将高年级的课程“还给”初中。我们不能再以研究性学习的名义没有限度地提高数学教材的难度。如果数学教材难倒学生难倒教师,连教师都必须去进行“适应性”训练,这就不正常了。其实,教材内容难度降低了,只要其知识的还原性工作做得好,课程开发水平反而提高了,就有可能达到“美国水平”。因为匹配儿童的课程,保护儿童缪斯性的课程才是高水平的课程。课程开发水平的高低并不和其难度呈正相关。再比如,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不宜开设得过早,到小学高年级比较适宜。科学与童话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思维冲突。科学世界在儿童视野的过早明晰,童话世界必然会过早地倒塌。所以,即使要开设科学课程,也要尽量回避那些和小学经典童话有冲突的科学知识。毕竟,破坏儿童的“想象世界”的课程与教学都是一种不可原谅的误用。
(四)入学门槛的科学化设定。中国儿童越来越早地被推入小学的大门,这就埋下了儿童期误用的祸根。在这个方面,我们的家长与教育工作者最好要有国际视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流行让孩子晚上学。至今,仍然有家长认为让孩子晚上学好。前英国教师协会主席德博拉·罗森女士也指出,家长不应该强迫孩子在7岁之前就开始接受学校正规教育。如果一个孩子5岁时就上学,由于大脑发育不成熟,心智也不够成熟,很容易出现自理能力、动作水平、人际交往、情绪控制等方面的障碍。而且会对他们社会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造成极大的伤害。要有效规避风险,我们就必须提高小学入学的门槛,等待儿童达到必须的成熟度再进入小学校园,投入和他们的年龄、心理、思维相匹配的学习活动。在这之前,幼儿园对他们来说是最合适的地方,有他们更喜欢、更适应的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过早入学,导致大量儿童的不适应,是有问题的。统一规定入学年龄,也未必科学。儿童入学的年龄最终应该由孩子的成熟度来决定。欧洲国家检验一个孩子是否到了该上学的年龄有一个很简单的程序:把一个苹果和一枚硬币放在孩子面前,如果孩子选择了硬币,那就说明孩子的心智已经足够成熟,可以入学了。我们是否可以仿效欧洲的做法,由医学专家和教育专家联手共创中国的入学年龄评估机制,让儿童发展状态评估团对每个孩子做一个成熟度的评估。我们弃用人为规定的方式,而采取“教育专家和儿科专家联合评估+家长自主”的机制来决定5岁至7岁的孩子何时上学的问题。这也许是一个比较积极的设想。它有助于完成中国基础教育入学门槛的科学化设定的任务。
(五)儿童CE的真性化运作。儿童有不可剥夺的参与权。他们有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利。我们成人必须赋予儿童以表达自我诉求的权利,自我选择的权利,让他们拥有一定的表决权。我们在校园内要健全儿童CE组织,开展儿童表达运动。所谓儿童CE,就是允许儿童表达,把儿童的表达看成是儿童的权利,所有的成人都有义务倾听儿童的诉求表达。我们可以建立校园小通讯社,完全由儿童自主管理,包括确立新闻选题、组织采访、写稿以及编辑,然后由校园媒体来播发他们的新闻。CE成员的表达内容,不仅体现出儿童自己的生活状态、行为表现,更包含着他们对所在成长的社会的观察和思考。儿童CE组织,要让儿童感觉到整个世界都是开放的。如果,我们让儿童CE展开真性化的运作,我们就能及时听到儿童的心声,捕捉到他们脉搏的跳动,也就能及时发现教育的误用和对孩子造成的伤害,从而迅速反思、调整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们每个成人都应该拿出最大的诚意,尽到我们应该履行的义务,去倾听儿童的自由表达,确认我们教育行走的适切路径。
Primary Education and Wrong Ideas on Children's Growth
ZHU Guo-zhong
(Tongzhou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Nantong 226300, China)
Abstract:There exist wrong ideas on children's growth in China's basic education. This essay puts forward the ideas that children education need adopt the unique style of their own, and that wrong ideas on children's growth are much worse than wasting their time. Basic education should contribute the most timely and proper education to children's growth, and provide them with a happy and meaningful childhood. To achieve the goal, basic education must take som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such as various games, educational products, delaying ready-made knowledge, scientific standards of entering school, and authentic operation of CE.
Key words:childhood; wrong idea; timely; proper
关键词:童年;误用;适时;匹配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1)05-0007-04
陶行知先生半个多世纪之前,倡导“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今天看来,仍极具教育前沿的意味。对于基础教育来说,儿童的生活即基础教育。那么,什么样的儿童生活才是真正的基础教育呢?笔者以为,在当下,要更好地践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就必须用“儿童的方式”来解决童年问题和基础教育问题。
一、聚焦教育的激素——中国教育的“童年误用”现象
儿童是人生的一个奇迹,也是人生的一个秘密。中国人对于儿童的认知,远没有达到对外部世界、物质世界那样的程度,很容易对童年产生误读。另外,信息社会的超速发展,带来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当下的儿童将会面临更大的未来挑战。为未来提前做好准备,成为众多家长的共同信念。教育超前倾泻、学习课程前移成为一股浩浩荡荡的潮流,我国当前的儿童教育正处在严重的危机之中。早早地让孩子上特长班学琴、学画、学英语、学奥数,早早地向幼儿灌输拼音、识字、唐诗、加减法等知识,这样的状况愈演愈烈,反常竟然成为一种常态。教育主管部门三令五申,也难以扭转局面。事实上,中国的家长都有一种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恐惧。
然而,教育上的“过度努力”常常事与愿违。几年前,上海某著名中学的副校长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学生从小学开始被家长逼着做了上万道数学题,获得数学奥林匹克奖后,他发誓从此再也不碰数学了。这显然是早期教育的误用惹的祸。
真正适时的教育不是长跑比赛,万万急不得。龙应台有一本畅销书,叫《孩子你慢慢来》。她在书中讲得很有道理,孩子是不会真正输在起跑线上的;输掉的,只能是家长的耐心、信心和平常心,是孩子真正的童年,持续的发展力。儿童的学习自有儿童的特点。早期教育如果输入大量的知识,高强度地训练技能,儿童在短期内在所学领域可能表现得“出类拔萃”,但这相当于使用了激素,是有副作用的,孩子会缺乏持续发展力。在情急之下,我们忽略了最为重要的一点,儿童早期教育最重要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小心翼翼地保护、滋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可惜的是,我们很多的早期教育恰恰是急功近利地以提前展开课程学习、培养“小大人”为目标,以磨灭、摧毁孩子的童心和创造力为能事的。1981年,吴健雄教授就认为,是培育人还是追求高分是教育目的的分野。她还指出因材施教培育人和一味追求高分是互斥的。二者只能选其一,不可兼得。
二、寻找审视的参照物——中外童年教育的比较研究
美国的初等教育“水平很低”,尤其是在数学方面。中国小学三年级的孩子到了美国,美国的老师会告诉他:你在小学阶段可以不用再学习数学了。显然,美国教育界非常注重保护孩子的学习欲望,等到学生的数学能力发展了以后,再对他们进行后续有难度的数学教育。在淡化数学等课程知识的学习的同时,他们腾出手来重视学生的情感发展,他们要求学生轻松、兴奋、有趣、活跃、善于社交、热爱自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美国的教育对学生人格、个性发展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充分的尊重,使得美国的基础教育成为名副其实的爱的教育。与此相反,中国的许多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名成家,在子女教育方面不但喜欢“超前”,而且热衷“超速”。这种违背孩子的心理发展、生命体验方式的做法,只能是一种舍本求末的愚蠢行为,在误用中破坏了孩子的智力金矿。美国有个学者认为,从10岁到20岁,人的发展的重点应该是在情感方面;从20岁到30岁,心智的感知能力和智能上的推理能力,则为发展的重点所在。成熟的情感是思想正确、敏慧的先决条件。智能的成长发生于我们发展过程的后半段。如果是这样,我们是否感到,我们以往的基础教育正好搞反了呢?中国的基础教育存在着严重的误用呢?
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日本一直倡导“宽松教育”,反对知识和技能的“灌输式”教育。日本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确立为:学生具有丰富的人性和社会性,具有自立于国际社会的日本人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开展宽松的活动,发展个性教育等。正是因为日本近20年的“宽松教育”,中国的基础教育和日本相比就显得很有“优势”。在一些交流活动中,我们会发现中国孩子的英语水平普遍比日本孩子高一截;中国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精神远远超出日本学生;中国学生似乎每人都有特长。以至于日本也有人在冷峻地反思自己的教育。其实,中国的基础教育是成功还是失败,我们自己要持一种审慎的态度。教育不但要考虑有什么,更要考虑没有什么。因为教育上更多的拥有,注定会有更多的失去。在走过了基础教育、中等教育之后,中日两国学生的成功与失败是不是正好又换了个位置呢?
总之,中国基础教育因误用而无用甚而有害,表现在对人文素养的忽视,表现在基础教育课程的设置侧重理论、侧重书本,侧重于少数几门“主科”。与我国的基础教育强调数理解题训练相对应的是,美国的基础教育强调的是语言表达能力与人际沟通能力的训练。我国学校在语言方面的训练,重视的是记忆背诵名家的名篇,并模仿名家的写作方式写命题作文。由此最终造成了学生人文能力与创造能力的薄弱。根据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21个国家的基础教育进行调查的结果,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世界第一,但中国孩子的创造力在所有参加调查的国家中却排名倒数第五。看来,我们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应该明了,对于人的可持续发展来说,人文素养的培养比数理能力的培养更基础。
三、抵制童年误用的策略——儿童的生活与方式即良好的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中的误用比童年的虚置更可怕。我们需要奉行自然教育的理念。正如卢梭所言,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如果说教育即生长,那么,教育的使命就应该是为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最好的环境首先就是自由的时间。儿童必须有充裕的时间体验和沉思,才能自由地发展其心智能力。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学生没有了童年的余裕,一切都塞得满满的,不是珍惜时间,而是残酷的破坏甚至是无意的迫害。还是纪伯伦说得好:“你若满嘴食物,怎能开口歌唱?”
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必须确立这样的儿童观: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蒙台梭利首先明确地肯定了儿童的人格价值。杜威也指出,儿童期生活有其内在的品质和意义,不可把它当作人生中一个未成熟阶段,只想让它快快地过去。实际上,人生的各个阶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尤其儿童期,原是身心生长最重要的阶段,也应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教育的最大贡献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又有意义的童年,以此为他们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奠定良好的基础。如果整个成人世界强行把功利目标加载于童年马车上,使儿童不堪重负,导致童年的快速消逝乃至死亡,那将是对儿童的最大戕害,是基础教育的最大败笔。儿童需要儿童的方式,我们不能自以为是地搞所谓的超前教育。我们要警惕基础教育中的误用,宁可虚置,也不可误用。
(一)嬉游活动的多态型激活。儿童拥有玩的权利。玩对于儿童来说就是最好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是童年的快乐源泉。如果我们要遵守儿童最大利益原则——把儿童的最大利益作为我们的首要考虑,我们就应该真诚地规划好儿童的嬉游活动,把儿童的嬉游活动当作活动本身的唯一目标。特别是在电子媒介时代,儿童被电子媒介催赶着滑过童年期。为了延展小学生的童年,为了不让小学生错过童年,我们有必要成为一种积极游戏的推动者。我们要带领小学生重拾地域传统游戏,让儿童在10岁前完成应当做的嬉游乐事:在河边草地上打滚;捏泥团;采集青蛙卵;在窗台上种水芹;用沙子堆城堡;爬树;在院子挖个洞穴;堆雪人;参加一次“探险”;养小动物;能认出5种鸟类;骑自行车穿过泥水坑;做一个风筝并放上天;在公园找10种不同的叶子;种菜……我们要让小学生充分地享受田园嬉游的快乐:放牧丛林,享受树趣;走进村野,享受农趣;投入体验,享受节趣;课间穿插,享受戏趣;融入水乡,享受水趣;走进江滩,享受苇趣;制作放飞,享受筝趣;实地制作,享受车趣;比拼晋级,享受拍趣;亲近自然,享受捕趣;现场采摘,享受采趣;劳动体验,享受割趣;设置擂台,享受斗趣;实战演习,享受武趣;亲近动物,享受养趣……我们还可以让儿童享受游戏化的课余生活:像俄罗斯那样让儿童接受“补充教育”,像德国那样让孩子爱上“儿童大学”,像美国那样让学生在“公民学校”里学技能。嬉游活动在基础教育阶段有合适的位置、合理的比例,发生教育误用的可能性就会小得多。
(二)教育产品的年段性全铺。教育误用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童年教育产品的年段不确定性。比如,一些儿童游戏,对于激发儿童的游戏精神是颇有益处的。然而,我们的儿童游戏似乎属于所有的儿童。我们很少看到儿童游戏产品上标明的适合年段。一些具有思维开发功能的数学教育产品,学龄前儿童在使用,小学生也在使用。值得我们警惕的是,一种游戏产品或数学教育产品使用年段的覆盖面越大,越有可能存在着与年龄不相符合的误用。在这个方面,儿童文学作品,包括科普作品在内,我们的作者和出版社好像心中大多没有清晰的具体年龄的孩子,只有一个朦朦胧胧的儿童印象。其实,在儿童阅读产品上应该明确标示其适合哪个年龄或年段的儿童阅读。最好要有专门的儿童阅读研究机构进行相关适应年段的严格认证。此外,还要重视儿童教育产品的全面化推出。必须有丰富的适合各个年龄的童年产品供教师、学生和家长选择,能够充分满足各种类型儿童成长的合理需求。如果适应每个年龄的童年教育产品标示更清晰了,选择空间也更大了,如果我们还能够让教师、家长完全相信这些适时产品比超前灌注下一年段的套装知识更重要,更具有潜在的发展性价值,那么,家长就可能放弃超前的知识教育——与儿童的年龄不相称的纯知识教育。
(三)套装知识的迟延性进驻。套装知识,往往因为和儿童经验的剥离而缺乏必要的活性。套装知识过早地进驻儿童的世界,包括拼音字母、数学运算、科学技术等等,都会挤兑学生的想象力发展空间,儿童也就被逼迫着过早地告别“最后的雪人”。因此,在小学阶段,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要大幅度地降低学习的难度。尤其是数学课程,可将高年级的课程“还给”初中。我们不能再以研究性学习的名义没有限度地提高数学教材的难度。如果数学教材难倒学生难倒教师,连教师都必须去进行“适应性”训练,这就不正常了。其实,教材内容难度降低了,只要其知识的还原性工作做得好,课程开发水平反而提高了,就有可能达到“美国水平”。因为匹配儿童的课程,保护儿童缪斯性的课程才是高水平的课程。课程开发水平的高低并不和其难度呈正相关。再比如,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不宜开设得过早,到小学高年级比较适宜。科学与童话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思维冲突。科学世界在儿童视野的过早明晰,童话世界必然会过早地倒塌。所以,即使要开设科学课程,也要尽量回避那些和小学经典童话有冲突的科学知识。毕竟,破坏儿童的“想象世界”的课程与教学都是一种不可原谅的误用。
(四)入学门槛的科学化设定。中国儿童越来越早地被推入小学的大门,这就埋下了儿童期误用的祸根。在这个方面,我们的家长与教育工作者最好要有国际视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流行让孩子晚上学。至今,仍然有家长认为让孩子晚上学好。前英国教师协会主席德博拉·罗森女士也指出,家长不应该强迫孩子在7岁之前就开始接受学校正规教育。如果一个孩子5岁时就上学,由于大脑发育不成熟,心智也不够成熟,很容易出现自理能力、动作水平、人际交往、情绪控制等方面的障碍。而且会对他们社会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造成极大的伤害。要有效规避风险,我们就必须提高小学入学的门槛,等待儿童达到必须的成熟度再进入小学校园,投入和他们的年龄、心理、思维相匹配的学习活动。在这之前,幼儿园对他们来说是最合适的地方,有他们更喜欢、更适应的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过早入学,导致大量儿童的不适应,是有问题的。统一规定入学年龄,也未必科学。儿童入学的年龄最终应该由孩子的成熟度来决定。欧洲国家检验一个孩子是否到了该上学的年龄有一个很简单的程序:把一个苹果和一枚硬币放在孩子面前,如果孩子选择了硬币,那就说明孩子的心智已经足够成熟,可以入学了。我们是否可以仿效欧洲的做法,由医学专家和教育专家联手共创中国的入学年龄评估机制,让儿童发展状态评估团对每个孩子做一个成熟度的评估。我们弃用人为规定的方式,而采取“教育专家和儿科专家联合评估+家长自主”的机制来决定5岁至7岁的孩子何时上学的问题。这也许是一个比较积极的设想。它有助于完成中国基础教育入学门槛的科学化设定的任务。
(五)儿童CE的真性化运作。儿童有不可剥夺的参与权。他们有参与家庭、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权利。我们成人必须赋予儿童以表达自我诉求的权利,自我选择的权利,让他们拥有一定的表决权。我们在校园内要健全儿童CE组织,开展儿童表达运动。所谓儿童CE,就是允许儿童表达,把儿童的表达看成是儿童的权利,所有的成人都有义务倾听儿童的诉求表达。我们可以建立校园小通讯社,完全由儿童自主管理,包括确立新闻选题、组织采访、写稿以及编辑,然后由校园媒体来播发他们的新闻。CE成员的表达内容,不仅体现出儿童自己的生活状态、行为表现,更包含着他们对所在成长的社会的观察和思考。儿童CE组织,要让儿童感觉到整个世界都是开放的。如果,我们让儿童CE展开真性化的运作,我们就能及时听到儿童的心声,捕捉到他们脉搏的跳动,也就能及时发现教育的误用和对孩子造成的伤害,从而迅速反思、调整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们每个成人都应该拿出最大的诚意,尽到我们应该履行的义务,去倾听儿童的自由表达,确认我们教育行走的适切路径。
Primary Education and Wrong Ideas on Children's Growth
ZHU Guo-zhong
(Tongzhou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Nantong 226300, China)
Abstract:There exist wrong ideas on children's growth in China's basic education. This essay puts forward the ideas that children education need adopt the unique style of their own, and that wrong ideas on children's growth are much worse than wasting their time. Basic education should contribute the most timely and proper education to children's growth, and provide them with a happy and meaningful childhood. To achieve the goal, basic education must take som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such as various games, educational products, delaying ready-made knowledge, scientific standards of entering school, and authentic operation of CE.
Key words:childhood; wrong idea; timely; pro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