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实施人文教育的途径。因为阅读教学不仅具有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价值,还具有陶冶情操的作用。本文根据新课程标准颁行后,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出现的一些困惑,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两个角度来反思其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看法。
【关键词】阅读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作为高中语文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一直处于教学效率高与低争论的风口浪尖。上个世纪以吕叔湘先生为代表的业内行家批评语文教学费时多,收效慢,现代文阅读教学是主要的批判对象;本世纪新的高中语文课文课程标准颁行后,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依旧受到质疑。有两篇文章可以看作是这种质疑的代表。南开大学文学院徐江先生在《人民教育》2005年第9期上发表的《中學语文“无效教学”批判》一文中指出:“语文教学质量搞不上去归根结底是语文界对自己的教学缺少理性认识,换句话说,人们还不能进行理性教学”,他认为“语文教学其实存在两个基本问题——该教的教得不太好,不该教的教得又太多”。缘于此,我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两个角度来反思其中所存在的无效性教学现象,以期与广大同行探讨,并求得业内外专家的指正。
语文阅读课堂上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就是教学内容与听读读写的规范要求不一致,语文课程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有规范可循的,因而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考虑这些内容与听说读写的规范之间的对应关系。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课堂教学:淡化整体。写景散文如《荷塘月色》的教学,在整体结构尚未梳理清楚的背景下,就让学生划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然后读读议议;文艺小说、戏剧,如《雷雨》的教学,喜欢单纯把对主人公的语言、行动等作描写的语段挑出来,在课堂上作静态的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他们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也指出应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有自己的感受与体验”,“有较强的文体意识和创新精神”。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为我们的教学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个性,关注终身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阅读教学中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各层次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强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学生个性得到健康发展的同时为其终身阅读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教学永不枯竭的动力。一种好的教学方法不可能永远适用,应不断改进,常用常新。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能给课堂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高语新课标》不仅注重教师创新教法,更注重教师富有个性化的教学风格。下面我就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自己粗浅的看法。
1.必须摒弃老师上课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提倡学生多读、老师精讲
要逐步改变那种老师是演员学生当观众的局面,逐步把老师是主体改变成老师是主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强调改变学习方式,把学生从被动压抑的状态下解放出来,让学生主动地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要求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语文阅读的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实践的过程。
2.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的多边互动、融合、提升的复杂过程,而学生主体的体验,正是使这一过程能进入最佳状态的重要保证。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如此强调体验的价值所在。
3.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学会“提问”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通过参与对话,扮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角色。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提倡独立思考,鼓励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4.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应用”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以引导学生通过应用巩固学习的成果。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引导学生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在习作中运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学语文,用语文,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5.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将阅读延伸到课外
叶圣陶多次指出:“语文教学的成功,在于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可见开展好学生的课外阅读是一项神圣的使命,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语文能力的高低及语文教学的成败。因此,语文的教学不能局限在课本上的知识,既要立足课内,又要放眼于课外,让学生通过阅读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学作品,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中人物。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在短时间内拓展视野、扩展知识面、促进智力发展,而且通过大量的阅读潜移默化地在发生着文化的积淀,使学生形成一种稳定的审美倾向和价值判断,有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
还有就是,语文教师不能为了尊重学生的独特的阅读体验,而忘记了自己“教”的专业角色,一味采用“放羊式”教学,让学生用个体对文本解读的结果来代替文本的意义。因此,我们要让学生明确:“多元解读”是有底线的,是有标准的,多元理解,是建立在一定的标准或共识的基础之上的,教师可采用先放后引、先求异后求同的教学策略,通过师生互动对话,使学生自主建构文本的意义,而这个意义既有其独特个性的一面,也有其共性标准的一面,这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新的阅读教学价值。
因此,要树立“以人为本”的阅读教学理念,为彰显学生个性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学生个体由于生活经验、知识储备、感悟能力、思维方式等存在差异,因而在解读中就必然会出现丰富多彩的答案。对此,教师一方面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另一方面,要学会多层次、多角度倾听学生的“众多声音”:听出“杂音”,分辨对错;听出“高音”,分清认知水平的高低;听出“奇音”,觉察出见解的独特与新颖。教师要善于捕捉多元解读中出现的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关键词】阅读教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作为高中语文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一直处于教学效率高与低争论的风口浪尖。上个世纪以吕叔湘先生为代表的业内行家批评语文教学费时多,收效慢,现代文阅读教学是主要的批判对象;本世纪新的高中语文课文课程标准颁行后,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依旧受到质疑。有两篇文章可以看作是这种质疑的代表。南开大学文学院徐江先生在《人民教育》2005年第9期上发表的《中學语文“无效教学”批判》一文中指出:“语文教学质量搞不上去归根结底是语文界对自己的教学缺少理性认识,换句话说,人们还不能进行理性教学”,他认为“语文教学其实存在两个基本问题——该教的教得不太好,不该教的教得又太多”。缘于此,我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两个角度来反思其中所存在的无效性教学现象,以期与广大同行探讨,并求得业内外专家的指正。
语文阅读课堂上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就是教学内容与听读读写的规范要求不一致,语文课程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有规范可循的,因而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考虑这些内容与听说读写的规范之间的对应关系。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课堂教学:淡化整体。写景散文如《荷塘月色》的教学,在整体结构尚未梳理清楚的背景下,就让学生划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然后读读议议;文艺小说、戏剧,如《雷雨》的教学,喜欢单纯把对主人公的语言、行动等作描写的语段挑出来,在课堂上作静态的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他们今后的发展至关重要。《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也指出应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有自己的感受与体验”,“有较强的文体意识和创新精神”。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为我们的教学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个性,关注终身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阅读教学中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各层次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强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学生个性得到健康发展的同时为其终身阅读和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教学永不枯竭的动力。一种好的教学方法不可能永远适用,应不断改进,常用常新。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能给课堂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高语新课标》不仅注重教师创新教法,更注重教师富有个性化的教学风格。下面我就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自己粗浅的看法。
1.必须摒弃老师上课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提倡学生多读、老师精讲
要逐步改变那种老师是演员学生当观众的局面,逐步把老师是主体改变成老师是主导。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强调改变学习方式,把学生从被动压抑的状态下解放出来,让学生主动地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要求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语文阅读的教学活动成为学生实践的过程。
2.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积累优美语言,享受审美情趣。教师切忌用自己的分析取代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的多边互动、融合、提升的复杂过程,而学生主体的体验,正是使这一过程能进入最佳状态的重要保证。这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如此强调体验的价值所在。
3.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学会“提问”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通过参与对话,扮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角色。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提倡独立思考,鼓励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4.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应用”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以引导学生通过应用巩固学习的成果。引导学生学习和体会作者遣词造句、表情达意的方法,引导学生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在习作中运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学语文,用语文,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5.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将阅读延伸到课外
叶圣陶多次指出:“语文教学的成功,在于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可见开展好学生的课外阅读是一项神圣的使命,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语文能力的高低及语文教学的成败。因此,语文的教学不能局限在课本上的知识,既要立足课内,又要放眼于课外,让学生通过阅读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学作品,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中人物。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在短时间内拓展视野、扩展知识面、促进智力发展,而且通过大量的阅读潜移默化地在发生着文化的积淀,使学生形成一种稳定的审美倾向和价值判断,有助于形成健全的人格。
还有就是,语文教师不能为了尊重学生的独特的阅读体验,而忘记了自己“教”的专业角色,一味采用“放羊式”教学,让学生用个体对文本解读的结果来代替文本的意义。因此,我们要让学生明确:“多元解读”是有底线的,是有标准的,多元理解,是建立在一定的标准或共识的基础之上的,教师可采用先放后引、先求异后求同的教学策略,通过师生互动对话,使学生自主建构文本的意义,而这个意义既有其独特个性的一面,也有其共性标准的一面,这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新的阅读教学价值。
因此,要树立“以人为本”的阅读教学理念,为彰显学生个性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学生个体由于生活经验、知识储备、感悟能力、思维方式等存在差异,因而在解读中就必然会出现丰富多彩的答案。对此,教师一方面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另一方面,要学会多层次、多角度倾听学生的“众多声音”:听出“杂音”,分辨对错;听出“高音”,分清认知水平的高低;听出“奇音”,觉察出见解的独特与新颖。教师要善于捕捉多元解读中出现的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