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与祝福

来源 :诗歌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t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4年11月6日创刊的全国诗坛第一张大报——《诗歌报》,经过由刊期半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对开套红大报,到当今每月一期的大型原创性汉语诗刊——《诗歌月刊》,其间几度风雨,几经沉浮,至今已是三十五年。这年岁,于人生已近中年。而如今的《诗歌月刊》依然容光焕发、英气勃勃,让人深感欣慰。
  三十五年一回首。20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是个空气澄明、万木争荣的历史时期。1978年12月,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决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79年10月全国第四次文代会召开后,文艺战线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和活跃。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彻底否定了“文革”,对于解放思想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科学的春天来到了!”据研究,全国报纸数量从1980年的188种,增加到1984年的1044种,几乎每一天半就有一种新报诞生(苏林森《中国报业市场结构的政治经济分析》),《诗歌报》应运而生此其时也。据可能不算准确的回忆,1987年我应邀赴京参加由《诗刊》社召开的全国诗歌报刊座谈会,当时与会的全国公开发行的诗歌报刊已达16家。
  《诗歌报》甫一出世便先天不足,它被明确为“自收自支(人员工资除外)”性质,办刊没有任何财政补贴。除在编人员的工资津贴外,所有办报开销,包括非在编人员的工资,都要自筹。然而它又不能办成盈利性刊物——它的读者、作者几乎都是毫无经济能力可言的年轻人。他们带着纯真和渴望,怀着对诗歌的热诚和对真善美的追求,聚集在月桂树下,我们不能赚他们的钱!于是,每年征订前,我们都要“逆算账”,只把编辑出版必须的少量开支纳入成本,余皆不计。于是,才有“每天只要八分钱,全年都在诗美中”的广告语的诞生。
  又谁知“春潮带雨晚来急”,市场经济的大潮汹涌而至。纸价飞涨,报纸亏损,读者纷纷捐款“拯救缪斯”,历历往事忆来令人心热鼻酸!劫难又远非如此。20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始,每年末几乎都有报刊整顿,《诗歌报》经多方努力才得以改为月刊,然已元气大伤。
  创刊伊始,《诗歌报》便标举“青年性、探索性、公正性、信息性”的大旗,坚持从自然来稿中遴选好稿、打磨精品,尽最大可能排除关系稿、人情稿。经年累月的刻苦践行使我们从社会底层发现和推出了众多创作生命力至今日进不衰的人才,提升了《诗歌报》的品质,赢得了全国广大诗爱者的广泛赞誉。全国辽阔的诗歌版图上,到处都有《詩歌报》的拥趸、知音。苏浙皖、云贵川、两湖两广、东三省、中原大地,都是我们相知相熟的诗歌大片。安徽省文联收发室每天给《诗歌报》的来稿来信都要用大大的邮袋来装。我们不得不外聘几位人品好、有创作实力的年轻编辑帮助我们选稿。他们怀着对诗歌的虔诚,对写作人的负责,辛辛苦苦不图回报,和我们一起度过风狂雨骤的艰难岁月,保证了《诗歌报》纯洁、高贵、坚韧的精神品质。一个较长的时期里,《诗歌报》与北京的《诗刊》、四川的《星星》成三足鼎立之势,发行量最高年份达十万份之多!
  人生短暂,诗歌永恒。诗歌是圣洁的。它与任何形式的轻浮、伪善、亵玩、自大无缘,与任何形式的巧言令色、投机钻营、欺世盗名无干。诗歌有它自身的规律,有它的标准它的操行,亵渎不得,轻慢不得,儿戏不得。诗品即人品。真正写诗的人得爱诗,敬重诗,从骨子里爱,决不去做“玩诗”之类的事。当诗歌编辑也须一夫当关,不让伪诗出笼。几十年过去了,今天再重复这些老话,你不觉得仍有必要吗?
  诗歌是青年人的事业,一代诗人隐去了,又一代诗人在成长,如此循环往复生生不息。所以,老诗人对诗终生不弃自然好,但最好不要挡了青年人的路子;青年诗人则要潜心下气,把诗作为一门学问来做,张扬灵气,广泛涉猎,博大些、深刻些、厚重些,心忧天下,关注时代人生。“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沈德潜语)“诗人就该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把天下苍生的悲苦,揽于自身,去为他们解脱悲苦而长歌当哭。”(李云语)
  “《诗歌月刊》秉承《诗歌报》‘青年性、探索性、公正性、信息性’传统,高举‘独立、探索、多元、开放’旗帜,为当代中国诗歌的前沿阵地,母语诗人的灵魂家园。”《诗歌月刊》的办刊宗旨彰显出它深邃的思想,卓越的识见,刚正的品质,带着浓浓的青草、泥土和理想的气息。诗歌的前途无须悲观,我坚信,它会永远前行在鲜花与荆棘并生的漫漫路途上。
  祝福诗歌,祝福《诗歌月刊》!
  蒋维扬,1948年生,1982年毕业于安徽大学中文系,历任《安徽文学》杂志编辑,《诗歌报》编辑部主任、主编,安徽日报社总编室版面主编等。著有诗集《有情系我——蒋维扬自选诗》、散文集《北窗琐记》等。
其他文献
家家戶户都有新娘。多么久的等候。  我停止走路,远远地绕着圈子。  老马早已预知雷声  无力的闪电姗姗落地。  啊,这世界多么古老。  时隔千年,阳光终于从山那边来临  现在我来了。如果远离内心  越过汝矣州的洋葱地  就是那儿,阳光亲密聚集的地方。  那就是无论你我怎样奔跑  近在眼前却又无法抵达的地方。  新娘,唯一而又无限的新娘啊  闭上眼睛吧,这是阳光。阳光。  从远方走向你的阳光。  在
月窗,陕西兴平人。作品散见于《延河》《星星诗刊》等,著有诗集《镜子》。  清明上河图  说起清明,柳林泛青  说起汴河。脚夫赶着毛驴从薄雾中走来  他问我  宋朝的汴州和明朝的汴州  是不是一個汴州。从东边吹来,和  从西边吹来的是不是  都是风  然后就赶着毛驴走上汴河桥。二零一八年  又是一个春天  他终于走过汴河桥  纤夫拉着货船正穿过石桥洞,有人喝彩  有人匆忙赶路  姑娘,让一让。前方告
神性是人的秘密,据说如此。那么诗性是不是人的秘密?我这样想的,并加以压缩:诗是神性一种。  我的宇宙是语言,我的星球是文字。诗人在很多时候是位业余天文学家。诗人在很多地方都是业余的,并加以引申:没有专业诗学家。有专业神学家吗?诗学是最接近神学的,瞧,山坡下有个割草的禅宗和尚。他们损失惨重……  不是创造与这个世界并行的另一个世界,是创造兼容这两个世界的“人”。你说的是诗人吗?  在这个世界是记事,
鸽子在方形的笼里  以鸽子的力量  它尚无法触及笼的边界  虽然它翅膀有力  目光深邃也不乏志向  然而它的空间  确实为方形  天穹的弧形  为它所羡慕的自由曲线  山峰的轮廓  张弛蜿蜒充满诱惑  然而它的空间  确实为方形  每天它都展翅飞舞  模仿天空的曲线  羽翼口哨般滑向天空  又轻风般洗过山林  然而它的空间  确实为方形  苦难的人们  苦难的人们  總是与时间为敌  奔波劳作  
好些年之前,你告诉一个英国记者说:“我的看法一直是,如果一首诗很好的话,它会强行开辟自己的道路。”你的经验仍然还是那样吗?  热切,兴奋,当我在1962年开始最认真的写诗时,一种变化的感觉传遍我全身。所以我总是把写作的时刻和提升、欢乐、意外的奖赏等联系在一起。小管是好還是坏,我得到了这个想法,光是苦干无补于事。从大主教中,我获得了恩典的观念,确实相信,除非一开始就有一种确定的预想小到的力量,否则你
宇剑,原名韩琮瑞,1991年出生,甘肃环县人,现居西安。有作品散见于《诗刊》《草堂》《扬子江诗刊》等刊物,著有诗集《一针剑血》。  买虏记  我们终究要落入家长设下的彀中  买房、结婚、生子和还贷款  这条路上,他们走累了,就转交给我们  我们终究逃不脱开发商的狡诈和利诱  纷纷交出身份证复印件、现金和征信报告  园林、地下车库、幼儿园和活动室,这些  看似遥远的事物  变成了实惠的全部理由  这
冬日黄昏,大地的孤独  缺失了阳光的抚摸,风很瘦小,撼不动大雪臃肿的身体  石头仍然坚硬,横眉冷对寒流锲而不舍的敲击  一只乌鸦拒绝了云卷云舒  用低飞,引导一个手握猎枪的人  还来不及掏出袖口里的晚钟,就掉进了银杏叶用黄金铺设的陷阱  冬日黄昏,大地的孤独是隐秘的、危险的  一群抱团取暖的土拨鼠,轻声叫嚣着掖在雪泥深处的病痛  万物懒于对镜梳妆,只顾以泪洗面  而我,怀揣残损之心,足不出户  像
立冬  草木交出命运  他们都有一颗贪恋红尘之心  被掏空的身体  如忽明忽暗的烛火  在秋风中摇摆  直到光一点点散尽  直到骨头一点点凉下来  如那些垂暮的老人  被秋風抽掉身体里的水分和血液  草木一样  被风一点点埋起来
毕亮,1985年生,2004年到新疆,现居伊犁。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新疆作家协会签约作家。曾获第四届紫金·人民文学之星散文奖。  民问历史  村委会院子里那棵白桦给了太多的阴凉  它被全村人记挂,每天给它浇水  几代村民浇過的水可以装满一座水库  这棵无意中种于1898年的白桦  在当年偶然地从山上被带下来  随手栽在果树丛中,一百年过去  果树和吃果子的人相继走进泥土  并继而成了它的养分  它还
年纪大不大没关系  知不知天命没关系  如果能像一棵垂柳  披头散发地站在溪边  听时光从容落水的声音  那种幸福,像卸下重负的旅行者  有奋不顾身扑向一张床的轻松  潺溪水流里,绿草挽着苍苔  细碎的阳光顺着岸边的芦苇,爬啊爬  仿佛在给时间指一条明路——  世上没有衰老的人只有衰老的心  慢下来的树,挽着孤寂在走  再也长不高了,还有根紧紧抓住大地  树叶出嫁了,流水带走了落英  牙齿稀落的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