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地区中短期前兆场异常与强震关系研究

来源 :地震研究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guocheng22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云南地区观测连续、稳定的近 2 0 0个台项前兆资料全时空的中短期异常信息分析研究 ,发现有规律的前兆变化只是一种理想的模式。在强区域应力场的作用下 ,会导致观测环境发生变化 ,使观测值的规律性发生变化 (这类变化通常发生在强震前后 ) ,从而异常的判别标准需有变化 ,才能提高预报效能。由于常常存在多个应力集中点 ,用前兆预测地点很难达到现行预报要求的精度 ,但用场上的群体特征判别云南地区的活动水平 ,有较好的预测预报效能。云南强震前前兆的群体异常特征很显著 ,当有 4 0 %以上的前兆观测项
其他文献
研究了滇西地区 8次中强地震余震序列的衰减特征 ,得出了余震序列频度衰减符合修正的大森定律 :n(t) =k/ (t+c) p 关系 ;余震衰减的快慢与大地热流值成正相关关系 ;强余震前中、小余震活动会出现平静或增强现象 ,即频度残差小于 (平静 )或大于 (增强 )其二倍方差 ,且持续一段时间 ,其后发生强余震的可能性较大。
针对声发射数据分析的一些难点 ,把最近 2 0年发展起来的小波技术引入声发射资料处理中 ,分析证明结果可靠。它在本文中的应用有 :(1)提取有效信息。小波强大分解 (细化 )能力可用来从高噪音中找出有效记录 ,分解合成时可以去掉不理想的通道 ,使声发射数据更加“规则化” ,有望实现到时自动判读。 (2 )对相互叠加的事件进行有效分离。结合全波形记录 ,可使事件尽可能少丢失 ,提高声发射数量统计及b
地壳由半无限大的基岩上一层厚度为H的表土层组成 ,入射地震波为垂直的SH波 ,产生水平地面运动。当浅源大地震发生时 ,在极震区以外行波传播产生地面运动将使地壳介质有非线性的有限弹性变形。用小参数摄动法使非线性控制方程化为线性化的小参数各阶控制方程 ,得出头两阶线性控制方程的解析解
以Brune提出的中小地震圆盘形破裂位错模式为理论基础 ,研究了地面运动峰值参数 (r d)和 (r v)对地震应力降Δσ的依赖性 ,并考虑地球介质Q值对峰值参数的影响 ,利用武定M6 5级地震序列的近场数字记录地震资料 ,由此导出了用峰值位移d和峰值速度v求地震应力降Δσ的关系式 :lg (r d/e-qr) =- 10 5 6+ 2 / 3lgM0 + 1/ 3lgΔσ ;lg (r v/
通过对中原地区 15 0 0年~ 2 0 0 0年所有 19次M≥ 6级地震后空间图像的分析 ,初步认为M≥ 6级地震发生后平均 6 3年内 ,在距原震中平均 176km内无M≥ 5级地震发生 ,全部 19次震例均呈现出内部减震效应。而在其外围出现地震增强的活动图像特征 ,增震效应对应率为 72 %。这种强震后的减 (增 )震效应 ,不仅对地震危险性分析 ,而且对 1年尺度以上的地震趋势预测均有一
随着人们观测能力的提高和观测手段的改善 ,反映地球介质特性的Q值的研究不断深化和发展。人们不仅利用天然地震波对Q值进行测量 ,还在实验室内对地震波的衰减理论和测量Q值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利用天然地震波测量Q值的主要方法有 :利用地球自由振荡资料、利用体波、利用面波和利用尾波来研究Q值。而实验室中对地震波衰减的研究为衰减机理提供了研究基础。这些研究都不断地加深了我们对于地球内部介质的特性及动力学过程的
从井孔周围地下水开采量变化、大气降雨补给量变化、农田灌用水量变化、矿井塌方、涌水、排水和地震活动等影响因素入手,对1999年至2000年间介休井水位的2次突降原因进行了调
以疏勒河断裂带中段及北山地区遥感图像解译资料为基础 ,通过对该地区重力场深部构造特征、地震活动特征以及活动性构造的应力状态、发震力学条件的分析 ,对北山岩体进行了地质稳定性评价 ,认为疏勒河断裂及其北山岩体是地壳稳定性较好的地区。
根据云南历史地震的 133条等震线资料得出烈度衰减关系为I=1 5M +2 82 6 7- 0 794 2ln (SI+90 33) ;根据多次地震现场调查和经济损失评估结果得出地震灾情的快速评估公式L =2 0 5σ∑i 6Aiαi 和D ={ 0 13,0 2 5 }·σ·∑i 8Aiλi。由此可以在地震发生后很快给出地震经济损失和地震死亡人数的初步评估结果 ,为政府实施地震紧急
观察自拟温经汤加针刺治疗风寒湿痹关节炎,临床疗效表明自拟温经汤加针刺治疗风寒湿痹有显著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