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如何进行金融监管与金融风险防范?金融科技如何发展?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站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开放,促进金融稳定发展成为各界关注话题。在近期举办的“2018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与会嘉宾们聚焦此主题,描绘了中国金融开放与稳定新蓝图。
正如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理事长、院长,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吴晓灵在开幕式上所说,“合理有序地推进金融业的对内对外开放能够给一个国家带来繁荣和发展,反之则会带来危机和萧条,如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金融改革开放之路,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是我们金融人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是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金融提出的要求。如何扩大金融对外开放,已成为近一阶段金融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对此,论坛嘉宾们以“中国需要新一轮金融改革,打造和国际接轨的中国金融市场”为主题进行了探讨。
现在的规制,特别是金融系统的规则,有很多是0/1性质、黑白性质的,即非0即1、非黑即白;还有的分少数几个台阶,用不同台阶来应对不同的情况,但是较少完全运用连续函数。
法律制定,包括金融调控规则的制定,如果按法律条文写的话,确实是0或1、黑或白,或者是台阶式的,这样比较容易描述,而连续函数式是不容易描述的。如果从调控角度,从实现系统稳定性角度来看,应该说连续可能更容易实现。
此外,针对金融危机发生原因,传统的经济学和写文章的方法比较注重于单变量的逻辑关系,由A产生B,由B产生C,这样的做法都是强调了某一条逻辑路线,但实际上金融危机发生肯定很复杂,所以有可能是多种变量,不是单变量能解决的,可能需要向量的分析和向量的思维才能够做得更好。
在开放领域方面,中国银保监会积极推动各项开放措施落地:一是放宽外资投资和设立机构条件,二是扩大外资银行业务经营空间,三是优化外资机构监管规则。
外资的进入,不仅带来了新的产品服务和经营理念,还“以外促内”,促进中资银行和保险机构在公司治理、业务经营、风险管理等多方面有显著提升,带来了中国银行和保险行业整体的长足发展。因此,实践证明,只要管控得当,对外开放对中国的好处远远大于风险。
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引入“活水”,也要过滤“污水”,引入的外资机构必须具备优秀的专业能力、充足的资本实力,双方监管机构保持了良好的沟通。一是要把握扩大开放和防范风险平衡的原则,完善监管规章及配套制度建设。二是坚持稳妥有序、平等互利。三是补齐监管短板,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历经20余年,如今,这一改革被确定在“深化”阶段,可见这一改革之困难和复杂,可见利率在金融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它的确“牵一发而动全身”。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之一就是“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
第一,利率是金融的基础设施,作为一个网络体系,它具有关联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等特征。第二,利率市场化不能被简单地归结为“放松管制”,而是要建立合理的利率结构和市场化调控机制。第三,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点领域包括:全方位发展资本市场以形成资金的均衡价格,解除信贷管制使资金供求双方都可以充分竞争,存款准备金制度以及高存款准备金率亟待“回归正常”,发展银行表外市场以打通相互割裂的债券市场与信贷市场,作为“银行的影子”的中国影子银行可以成为推动利率市场化的重要力量。
中国资本市场占全球比重已从零上升至今天的11.3%,目前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场、第三大债券市场,上市公司市值占GDP的比例从45%提升至65%。中国的保险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前景广阔。但比较而言,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国际化程度依然较低。比如外国银行资产规模占比从2007年的2.32%下降至1.26%,外国投资者在中国股票市场股份占比仅为1.15%,在中国债券市场仅占2.44%。外资在保险业占比最高,但也仅为6.1%。
中国金融市场国际化严重落后,开放的核心理念就是打造一个和国际接轨的国际化的中国金融市场。金融业开放需要新的改革,一是市场准入;二是金融业务全面放宽;三是信用清算、评级征信等金融基础设施业开放,增强市场透明度和竞争的公平性。在此基础上,资本市场以“沪港通”“深港通”“沪伦通”等举措进一步保驾护航。
目前我们还主要依靠间接融资,资本使用效率还有很大改进空间,开放以后会推进整个金融机构的改变,提高金融效率,提高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效率。只有金融市场开放了,才能建立现代的监管体制,由此建立健康有效稳健的金融体系。
在交易层面,传统金融表外化和金融业绩业态都导致了金融保障机制的不稳定性;在市场层面,数据集中的趋势将导致原本存在防火墙的股权、债权和货币汇兑等不同市场被信息中介打通,但综合化经营的风险是尽人皆知的;在清算层面,网络社会很容易形成一致性预期,若反映在价格上,那将会带来剧烈的高频市场波动风险。
据此,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经济体系变革的基本方向有三:第一,标准的一致性是市场主体和市场本身变革的基本趋势。第二,行为监管工具箱的创新是监管体制改革的基本方略,因此,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技术演变方向在于,要以更为权威的数据库及时校正和对冲虚假信息,要建立双峰监管的模式,健全具有信息劣势或被误导的事中消费者保护和追索机制,要在法规上借鉴涉众欺诈处理中的集体诉讼的合理内核,全面提高欺诈的社会成本。第三,在中央银行层面,技术越进步,就越需要中央对手方清算机制和最后的流动性供给方。
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2017年成立的国务院金融稳定与发展委员会,以及2018年4月正式挂牌的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都体现了金融监管与风险防范的重要性。本次论坛的嘉宾就如何加强金融监管、科学防范风险、强化安全能力建设等问题谈了各自的看法。
互联网支付、网络借贷、股权众筹融资、互联网金融销售、互联网保险、互联网信托和互联网消费金融等新兴的金融业态可以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满足金融消费者的多元化、多渠道的金融需求。然而,互联网金融交易平台多种风险并存,互联网金融产品销售过程中的风险也是多样、隐蔽的,互联网金融服务的群体是大量不被传统金融覆盖的一些群体,这类群体对风险的认识和抵抗能力较低。
因此,要加强对互联网交易的风险,从监管定位上来看监管部门要合理处理好发展和监管的关系;加大对互联网金融市场的监管,要把监管资源向发现风险、防范风险、处置风险倾斜;发挥科技监管科技的作用,精准监管,要做到监管人员的监管技术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娴熟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改进监管方式。
20世纪90年代,出于利益驱使,很多美国银行通过银行控股公司的形式进入了资本市场,进行了实际上的混业经营,这个背景下美国出台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允许银行、证券、保險混业经营,推动了混业经营的发展,银行得以控股投资银行、财务公司、SPV、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这些非银行金融机构,使得银行创造的货币大量进入房地产市场和场外衍生品市场,最终房地产泡沫破裂,引发次贷危机,最后导致全球金融危机。
在目前的银行信用货币制度下,银行天然就有过度扩张的冲动,但是混业经营使得银行过度使用货币创造权变得更加容易,更容易带来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因此分业经营的关键是区分能够创造货币的银行和不能够创造货币但是可以转移货币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总的来说,分业经营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防范风险的根本。因为在实体经济当中,我们也经常强调实体经济的公司要专注主业,消费者的需求是无限的,实体经济的公司也不可能对消费者提供所有的产品。所以从金融业的角度来说,金融机构也要专注主业。
回顾历史的过程,顺应金融机构混业经营诉求做出的监管让步,往往成为诱发金融危机的重要根源。因此面对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金融监管不能退让,应当坚持分业经营为主的基本框架,严格规范金融综合经营,强化综合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重大风险的攻坚战。
发展监管科技的意义主要是有助于应对金融创新带来的挑战,有助于覆盖市场多层次主体的风险识别,有助于把控安全性与便利性的平衡。
实施监管科技,可以采用金融科技与监管科技相结合的方式。从市场参与主体角度,将其自身的金融科技通过金融基础设施有效对接监管科技,能够减少监管部门对于借助金融科技创新的名义破坏市场秩序的担忧,有助于金融科技创新获得监管部门支持。从监管部门的角度,在金融科技创新发展的同时,基于金融基础设施实现监管科技与金融科技双模支持,可以加强监管对创新业务监管的有效性。
为了将监管科技覆盖到所有市场机构,监管部门需要一个连接所有市场机构的中枢载体。机构提供的数据接口提供了用于分析的基础信息,然而监管部门更关心数据背后的业务洞察,例如是否存在一些隐蔽性较高的违规违法现象等。由金融基础设施采用云服务的形式,依法合规地为监管部门提供相关服务支持,也能更好发挥金融基础设施的市场纽带特性和技术服务优势。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已渗透到金融市场运作的不同环节,技术在降低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环节,降低交易成本并提高运作效率等方面已达成共识。然而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也可能对金融行业的稳定性造成冲击。随着“一行两会”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强监管”已成为金融科技行业的“主旋律”。当前的强监管环境会给金融科技行业带来哪些挑战,又能够迎来哪些发展机遇?
中国金融科技正在快速发展,但要识别多种风险。信用风险是做金融第一要识别的,区块链最重要的不是发币,不是去做交易所的交易,而是去补充和增强信用功能。系统性风险方面,主要是要防止跨时空跨区域。现在互联网金融全球化明显,在一个地域注册,在另外一个区域设后台,把技术放在境外,在境内搞活动。不允许公开发行,就拉微信群,微信群受监管后,又有了电报群,所以跨越时空、跨越区域的风险越来越大,小风险聚合起来演化成大风险。
对于监管机构来说最难做的一项工作,就是要打破特殊利益集团之间的勾结。在很多市场当中,一些已经站稳脚跟的企业和特殊利益集团,会为他们的利益筑起逐级壁垒来遏制竞争,而且他们会向监管机构施加影响,希望推动监管规则来扼杀竞争,扼杀对于他们来说潜在的挑战。这样的特殊利益集团的勾结是我们在社会当中格外要警惕的,应对这样的威胁是需要监管机构来做的工作。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站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开放,促进金融稳定发展成为各界关注话题。在近期举办的“2018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上,与会嘉宾们聚焦此主题,描绘了中国金融开放与稳定新蓝图。
正如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理事长、院长,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吴晓灵在开幕式上所说,“合理有序地推进金融业的对内对外开放能够给一个国家带来繁荣和发展,反之则会带来危机和萧条,如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国金融改革开放之路,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是我们金融人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
如何深化金融改革开放,促进金融稳定发展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是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金融提出的要求。如何扩大金融对外开放,已成为近一阶段金融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对此,论坛嘉宾们以“中国需要新一轮金融改革,打造和国际接轨的中国金融市场”为主题进行了探讨。
周小川:运用连续函数作为政策制定和政策响应的方法
现在的规制,特别是金融系统的规则,有很多是0/1性质、黑白性质的,即非0即1、非黑即白;还有的分少数几个台阶,用不同台阶来应对不同的情况,但是较少完全运用连续函数。
法律制定,包括金融调控规则的制定,如果按法律条文写的话,确实是0或1、黑或白,或者是台阶式的,这样比较容易描述,而连续函数式是不容易描述的。如果从调控角度,从实现系统稳定性角度来看,应该说连续可能更容易实现。
此外,针对金融危机发生原因,传统的经济学和写文章的方法比较注重于单变量的逻辑关系,由A产生B,由B产生C,这样的做法都是强调了某一条逻辑路线,但实际上金融危机发生肯定很复杂,所以有可能是多种变量,不是单变量能解决的,可能需要向量的分析和向量的思维才能够做得更好。
陈文辉: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既要引入“活水”,也要过滤“污水”
在开放领域方面,中国银保监会积极推动各项开放措施落地:一是放宽外资投资和设立机构条件,二是扩大外资银行业务经营空间,三是优化外资机构监管规则。
外资的进入,不仅带来了新的产品服务和经营理念,还“以外促内”,促进中资银行和保险机构在公司治理、业务经营、风险管理等多方面有显著提升,带来了中国银行和保险行业整体的长足发展。因此,实践证明,只要管控得当,对外开放对中国的好处远远大于风险。
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引入“活水”,也要过滤“污水”,引入的外资机构必须具备优秀的专业能力、充足的资本实力,双方监管机构保持了良好的沟通。一是要把握扩大开放和防范风险平衡的原则,完善监管规章及配套制度建设。二是坚持稳妥有序、平等互利。三是补齐监管短板,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
李揚:利率市场化不能被简单地归结为“放松管制”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历经20余年,如今,这一改革被确定在“深化”阶段,可见这一改革之困难和复杂,可见利率在金融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它的确“牵一发而动全身”。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之一就是“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
第一,利率是金融的基础设施,作为一个网络体系,它具有关联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等特征。第二,利率市场化不能被简单地归结为“放松管制”,而是要建立合理的利率结构和市场化调控机制。第三,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点领域包括:全方位发展资本市场以形成资金的均衡价格,解除信贷管制使资金供求双方都可以充分竞争,存款准备金制度以及高存款准备金率亟待“回归正常”,发展银行表外市场以打通相互割裂的债券市场与信贷市场,作为“银行的影子”的中国影子银行可以成为推动利率市场化的重要力量。
朱民:金融业开放的核心理念是打造国际化金融市场
中国资本市场占全球比重已从零上升至今天的11.3%,目前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场、第三大债券市场,上市公司市值占GDP的比例从45%提升至65%。中国的保险市场进一步发展的前景广阔。但比较而言,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和国际化程度依然较低。比如外国银行资产规模占比从2007年的2.32%下降至1.26%,外国投资者在中国股票市场股份占比仅为1.15%,在中国债券市场仅占2.44%。外资在保险业占比最高,但也仅为6.1%。
中国金融市场国际化严重落后,开放的核心理念就是打造一个和国际接轨的国际化的中国金融市场。金融业开放需要新的改革,一是市场准入;二是金融业务全面放宽;三是信用清算、评级征信等金融基础设施业开放,增强市场透明度和竞争的公平性。在此基础上,资本市场以“沪港通”“深港通”“沪伦通”等举措进一步保驾护航。
目前我们还主要依靠间接融资,资本使用效率还有很大改进空间,开放以后会推进整个金融机构的改变,提高金融效率,提高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效率。只有金融市场开放了,才能建立现代的监管体制,由此建立健康有效稳健的金融体系。
陆磊:全球经济体系变革有三大基本方向
在交易层面,传统金融表外化和金融业绩业态都导致了金融保障机制的不稳定性;在市场层面,数据集中的趋势将导致原本存在防火墙的股权、债权和货币汇兑等不同市场被信息中介打通,但综合化经营的风险是尽人皆知的;在清算层面,网络社会很容易形成一致性预期,若反映在价格上,那将会带来剧烈的高频市场波动风险。
据此,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经济体系变革的基本方向有三:第一,标准的一致性是市场主体和市场本身变革的基本趋势。第二,行为监管工具箱的创新是监管体制改革的基本方略,因此,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技术演变方向在于,要以更为权威的数据库及时校正和对冲虚假信息,要建立双峰监管的模式,健全具有信息劣势或被误导的事中消费者保护和追索机制,要在法规上借鉴涉众欺诈处理中的集体诉讼的合理内核,全面提高欺诈的社会成本。第三,在中央银行层面,技术越进步,就越需要中央对手方清算机制和最后的流动性供给方。
如何进行金融监管与金融风险防范
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2017年成立的国务院金融稳定与发展委员会,以及2018年4月正式挂牌的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都体现了金融监管与风险防范的重要性。本次论坛的嘉宾就如何加强金融监管、科学防范风险、强化安全能力建设等问题谈了各自的看法。
周延礼:引导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互联网支付、网络借贷、股权众筹融资、互联网金融销售、互联网保险、互联网信托和互联网消费金融等新兴的金融业态可以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满足金融消费者的多元化、多渠道的金融需求。然而,互联网金融交易平台多种风险并存,互联网金融产品销售过程中的风险也是多样、隐蔽的,互联网金融服务的群体是大量不被传统金融覆盖的一些群体,这类群体对风险的认识和抵抗能力较低。
因此,要加强对互联网交易的风险,从监管定位上来看监管部门要合理处理好发展和监管的关系;加大对互联网金融市场的监管,要把监管资源向发现风险、防范风险、处置风险倾斜;发挥科技监管科技的作用,精准监管,要做到监管人员的监管技术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娴熟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改进监管方式。
孙国峰:分业经营是金融防范风险的根本
20世纪90年代,出于利益驱使,很多美国银行通过银行控股公司的形式进入了资本市场,进行了实际上的混业经营,这个背景下美国出台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允许银行、证券、保險混业经营,推动了混业经营的发展,银行得以控股投资银行、财务公司、SPV、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这些非银行金融机构,使得银行创造的货币大量进入房地产市场和场外衍生品市场,最终房地产泡沫破裂,引发次贷危机,最后导致全球金融危机。
在目前的银行信用货币制度下,银行天然就有过度扩张的冲动,但是混业经营使得银行过度使用货币创造权变得更加容易,更容易带来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因此分业经营的关键是区分能够创造货币的银行和不能够创造货币但是可以转移货币的非银行金融机构。
总的来说,分业经营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防范风险的根本。因为在实体经济当中,我们也经常强调实体经济的公司要专注主业,消费者的需求是无限的,实体经济的公司也不可能对消费者提供所有的产品。所以从金融业的角度来说,金融机构也要专注主业。
回顾历史的过程,顺应金融机构混业经营诉求做出的监管让步,往往成为诱发金融危机的重要根源。因此面对金融机构的道德风险,金融监管不能退让,应当坚持分业经营为主的基本框架,严格规范金融综合经营,强化综合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重大风险的攻坚战。
董俊峰:利用金融基础设施服务发展监管科技
发展监管科技的意义主要是有助于应对金融创新带来的挑战,有助于覆盖市场多层次主体的风险识别,有助于把控安全性与便利性的平衡。
实施监管科技,可以采用金融科技与监管科技相结合的方式。从市场参与主体角度,将其自身的金融科技通过金融基础设施有效对接监管科技,能够减少监管部门对于借助金融科技创新的名义破坏市场秩序的担忧,有助于金融科技创新获得监管部门支持。从监管部门的角度,在金融科技创新发展的同时,基于金融基础设施实现监管科技与金融科技双模支持,可以加强监管对创新业务监管的有效性。
为了将监管科技覆盖到所有市场机构,监管部门需要一个连接所有市场机构的中枢载体。机构提供的数据接口提供了用于分析的基础信息,然而监管部门更关心数据背后的业务洞察,例如是否存在一些隐蔽性较高的违规违法现象等。由金融基础设施采用云服务的形式,依法合规地为监管部门提供相关服务支持,也能更好发挥金融基础设施的市场纽带特性和技术服务优势。
强监管下金融科技如何发展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技术已渗透到金融市场运作的不同环节,技术在降低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环节,降低交易成本并提高运作效率等方面已达成共识。然而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也可能对金融行业的稳定性造成冲击。随着“一行两会”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强监管”已成为金融科技行业的“主旋律”。当前的强监管环境会给金融科技行业带来哪些挑战,又能够迎来哪些发展机遇?
霍学文:监管中要识别多种风险
中国金融科技正在快速发展,但要识别多种风险。信用风险是做金融第一要识别的,区块链最重要的不是发币,不是去做交易所的交易,而是去补充和增强信用功能。系统性风险方面,主要是要防止跨时空跨区域。现在互联网金融全球化明显,在一个地域注册,在另外一个区域设后台,把技术放在境外,在境内搞活动。不允许公开发行,就拉微信群,微信群受监管后,又有了电报群,所以跨越时空、跨越区域的风险越来越大,小风险聚合起来演化成大风险。
Luca P. Marighetti:监管机构要打破特殊利益集团之间的勾结
对于监管机构来说最难做的一项工作,就是要打破特殊利益集团之间的勾结。在很多市场当中,一些已经站稳脚跟的企业和特殊利益集团,会为他们的利益筑起逐级壁垒来遏制竞争,而且他们会向监管机构施加影响,希望推动监管规则来扼杀竞争,扼杀对于他们来说潜在的挑战。这样的特殊利益集团的勾结是我们在社会当中格外要警惕的,应对这样的威胁是需要监管机构来做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