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贺炳炎、余秋里两位将军,都是我军著名的“独臂将军”。贺龙元帅戏称他们为“一把手”;冀中老百姓则称他们是“共戴一双手套”的将军。在他们的人生旅途中,先后3次搭档,并肩战斗,为中国革命事业立下了卓著功勋。在1955年第一次授衔中,贺炳炎被授予上将军衔。余秋里被授予中将军衔。
贺炳炎、余秋里都是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自小就受到地主老财的剥削和欺凌。这两个苦命的孩子为反抗压迫、追求自由的共同目标,在各自家乡同年走上革命道路。并有着相似的战斗经历。
贺炳炎,1913年2月5日出生在湖北省松滋县。1929年参加了贺龙领导的工农红军,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7月,在一次受命给红六师送信的途中,他只身机智抓获近50名荷枪实弹的俘虏。1932年6月。在洪湖湘鄂西军校学习期间,他奉命率领同学队抗击川军二十一军范绍增部,仿效“贺龙一把菜刀起义”的壮举,操起一把菜刀,飞身跃入敌阵,将该部两个连的兵力杀退,受到校部嘉奖,被同学们誉为“贺小龙”。贺龙也称赞他说:“这娃儿,烧火棍到他手上也能当机关枪使。”
比贺炳炎小一岁的余秋里,1914年11月15日出生在江西省吉安县。1929年10月参加了农民暴动,同年12月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赤卫大队分队长,活跃在敌我交错的边缘地区。在1930年4月,红一方面军第九次攻打吉安城时,他指挥分队带着禾草、梯子、木板,填沟、搭桥、破铁丝网,协助红军于5日清晨攻占吉安城。1931年4月,升任中队长的他带领中队配合红二十军和湘东独立师与歆77师在横江渡以西的七里坪交战中,头部受重伤而被留在地方苏维埃政府工作。1933年9月,伤愈后的余秋里出任红军学校第四分校军事队政治指导员,先后参加了永新的七溪岭、东华岭、沙市、金华山、松山等战斗。1934年lO月,他随红六军团离开湘赣根据地,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战火中受伤截臂
贺炳炎走上革命道路后,参加过湘鄂西和湘鄂川黔苏区的历次反“围剿”。1934年10月,在湖南永顺县高梁坪战斗中,敌军一个团突然偷袭红二、红六军团总指挥部。在这危急关头,贺炳炎迅速将警卫员、司号员、运输员、炊事员等组织起来,分成三个支队,其中两个支队迂回到敌两翼,他亲自率领一个支队正面出击,三面同时响起冲锋号,敌军以为中了埋伏,立即掉头逃跑,使贺龙、任弼时等首长转危为安。1935年3月,在大庸县后坪战斗中,贺炳炎独自一人占据一座山头,收集两挺机枪和一堆手榴弹,打退了敌人的轮番进攻,被誉为“孤胆英雄”。
1935年11月,担任红二方面军新编第五师师长的贺炳炎,奉命率领部队负责掩护红二、红六军团进行长征。12月22日,当部队行进至湖南瓦屋塘时,国民党军陶广师一部从雪峰山赶来,企图占据东山头有利地形阻击红军。贺炳炎率领部队迅速迂回敌后,向敌侧翼发起猛攻,把敌正面火力吸引过来,敌阵出现骚动。正当战场形势开始有利于我军时。敌人的一颗手榴弹突然落在贺炳炎身边,气浪把他和警卫员掀倒在地。贺炳炎爬起来发现机枪手牺牲了,他印纵身跃起,端起机枪向敌猛扫。敌人见势不妙,边打边撤。贺炳炎正准备指挥部队追击时,一串子弹从其侧后飞来,击中他的右臂,顿时血流如注。师参谋长见贺炳炎晕厥倒地,急令将他送往山下临时救护所。正在向西疾进的贺龙闻讯,立即拨马折回,亲自指挥抢救工作。在没有麻药和器械的情况下,卫生部长贺彪让医务人员把毛巾塞入他嘴里,用木工锯做了截肢手术,历时2小时16分钟,毛巾被其咬碎,额上淌着豆粒大的汗珠。贺龙拿着锯下来的两块骨头流着泪说:“看,这就是贺炳炎的骨头,这就是共产党人的骨头!”在场人员都为贺炳炎的顽强精神而感动得热泪盈眶。
贺炳炎截臂后的第二年,即1936年3月,担任红二军团六师十八团政治委员的余秋里的左臂,为掩护团长成本兴而受重伤。当时,我红二、红六军团进入贵州乌蒙山区,与数倍于己的国民党军展开了一场长达月余的回旋战。余秋里的十八团在得章坝设伏战中,一举歼灭万耀煌的师部及其两个警卫连。当十八团转移到另一座山头设伏,余秋里和团长成本兴在观察地形选择进攻路线消灭沟底顽敌时,余秋里发现敌人正举枪向成本兴瞄准,‘余秋里急用左手将成本兴推倒,成本兴得救了,余秋里的左臂却被射中了。余秋里带伤和成本兴迂回到对面山坡上,余秋里的受伤处再次被敌军一梭子弹击中,被打断的骨头已穿出皮肉。
长征路上缺医少药,余秋里的伤臂只好采取保护性治疗,但伤臂迟迟不能痊愈,疼痛难忍时,便咬紧牙关泡在水里冷却止痛。余秋里凭借顽强毅力,坚持爬雪山、过草地。由于高烧不退,迫使他躺在担架上,于1936年9月底到达甘肃省的徽县,伤势愈来愈严重,左手五指肿胀坏死。贺炳炎专程来看望,规劝说:“老余呀,干脆把手锯掉算了,像我一样,当个‘一把手’,多省事。”余秋里接受了贺炳炎的劝说。于是,红二方面军总卫生部长侯政为其做切除手术。他用钟表店里的钢锯条和一把日本剃刀,割掉腐肉。注射缴获来的镇痛剂,做了切除手术,余秋里痛得昏睡过去。苏醒时,他还幽默地说:“这是我受伤以来睡得最安稳、最香甜的一觉。”当他发现贺龙守护在病床旁时,激动地说:“老总,敌人打断了我的左臂,我还有右臂,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将革命进行到底。”50多年后,著名西方记者、《长征,一个闻所未闻的故事》一书的作者索尔兹伯里,见到余秋里时赞叹地说:“密斯特余,你真是一个典型的军人,可敬可敬。”
三次搭档建奇功
残酷的战争相继夺去了贺炳炎的右臂和余秋里的左臂。但他们都乐观地自称是“一把手”,而冀中根据地的老百姓却戏称他们是“共戴一双手套”的将军。在他们的战斗历程中,先后3次搭档,并肩战斗。
第一次,1934年,贺炳炎所在的湘鄂川黔独立师被编入红军主力,他出任红六师十八团团长,余秋里担任该团的团总支书记。1935年6月,在与敌军张振汉部战斗中,十八团营以上干部仅剩一营营长曾庆云和余秋里两人。为了加强团部领导,贺炳炎代表总指挥部,把余秋里提升为团政委,开始了两人还不是“一把手”前的第一次搭档。不久,贺炳炎调任红五师师长,余秋里与新任团长成本兴继续指挥红六师十八团。
第二次,抗日战争爆发后,贺炳炎率领部队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在代县雁门关伏击战中大获全胜。1938年12月,为开辟河北省大清河畔根据地,一二零师新组成师游击队第三支队,由贺炳炎任支队司令员,并调时任师干部大队政委的余秋里出任政委。两个“一把手”领导第三支队首战板家窝告捷,再战封上村获胜,共歼敌600多人。第三支队由最初的304人迅速发展壮大到2500多人。接着,开赴北平、天津、保定三角地带开展游击战争,收编了附近各路武装编为第七、第八、第九团,使第三支队在一年多时间里增加到5000余人,并在雄县、霸县、固安、新城等地建立了民主政权,成为冀中有名的抗日支队。当地老百姓欣喜地说:“自从‘两个人共戴一双手套’领导的部队来了,我们就有安全感,就什么也不怕了!”1940年11月,三支队缩编为三五八旅第八团,贺炳炎任副旅长,余秋里任团长兼政治委员。1941午,贺炳炎赴延安学习,从此两人分开达数年之久。
第三次,1949年2月1目,西北野战军第一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军,贺炳炎任军长,廖汉生任政治委员,余秋里任副政治委员,两位“独臂将军”开始了第三次搭档。
据《老友》2007年第8期
贺炳炎、余秋里都是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自小就受到地主老财的剥削和欺凌。这两个苦命的孩子为反抗压迫、追求自由的共同目标,在各自家乡同年走上革命道路。并有着相似的战斗经历。
贺炳炎,1913年2月5日出生在湖北省松滋县。1929年参加了贺龙领导的工农红军,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7月,在一次受命给红六师送信的途中,他只身机智抓获近50名荷枪实弹的俘虏。1932年6月。在洪湖湘鄂西军校学习期间,他奉命率领同学队抗击川军二十一军范绍增部,仿效“贺龙一把菜刀起义”的壮举,操起一把菜刀,飞身跃入敌阵,将该部两个连的兵力杀退,受到校部嘉奖,被同学们誉为“贺小龙”。贺龙也称赞他说:“这娃儿,烧火棍到他手上也能当机关枪使。”
比贺炳炎小一岁的余秋里,1914年11月15日出生在江西省吉安县。1929年10月参加了农民暴动,同年12月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赤卫大队分队长,活跃在敌我交错的边缘地区。在1930年4月,红一方面军第九次攻打吉安城时,他指挥分队带着禾草、梯子、木板,填沟、搭桥、破铁丝网,协助红军于5日清晨攻占吉安城。1931年4月,升任中队长的他带领中队配合红二十军和湘东独立师与歆77师在横江渡以西的七里坪交战中,头部受重伤而被留在地方苏维埃政府工作。1933年9月,伤愈后的余秋里出任红军学校第四分校军事队政治指导员,先后参加了永新的七溪岭、东华岭、沙市、金华山、松山等战斗。1934年lO月,他随红六军团离开湘赣根据地,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战火中受伤截臂
贺炳炎走上革命道路后,参加过湘鄂西和湘鄂川黔苏区的历次反“围剿”。1934年10月,在湖南永顺县高梁坪战斗中,敌军一个团突然偷袭红二、红六军团总指挥部。在这危急关头,贺炳炎迅速将警卫员、司号员、运输员、炊事员等组织起来,分成三个支队,其中两个支队迂回到敌两翼,他亲自率领一个支队正面出击,三面同时响起冲锋号,敌军以为中了埋伏,立即掉头逃跑,使贺龙、任弼时等首长转危为安。1935年3月,在大庸县后坪战斗中,贺炳炎独自一人占据一座山头,收集两挺机枪和一堆手榴弹,打退了敌人的轮番进攻,被誉为“孤胆英雄”。
1935年11月,担任红二方面军新编第五师师长的贺炳炎,奉命率领部队负责掩护红二、红六军团进行长征。12月22日,当部队行进至湖南瓦屋塘时,国民党军陶广师一部从雪峰山赶来,企图占据东山头有利地形阻击红军。贺炳炎率领部队迅速迂回敌后,向敌侧翼发起猛攻,把敌正面火力吸引过来,敌阵出现骚动。正当战场形势开始有利于我军时。敌人的一颗手榴弹突然落在贺炳炎身边,气浪把他和警卫员掀倒在地。贺炳炎爬起来发现机枪手牺牲了,他印纵身跃起,端起机枪向敌猛扫。敌人见势不妙,边打边撤。贺炳炎正准备指挥部队追击时,一串子弹从其侧后飞来,击中他的右臂,顿时血流如注。师参谋长见贺炳炎晕厥倒地,急令将他送往山下临时救护所。正在向西疾进的贺龙闻讯,立即拨马折回,亲自指挥抢救工作。在没有麻药和器械的情况下,卫生部长贺彪让医务人员把毛巾塞入他嘴里,用木工锯做了截肢手术,历时2小时16分钟,毛巾被其咬碎,额上淌着豆粒大的汗珠。贺龙拿着锯下来的两块骨头流着泪说:“看,这就是贺炳炎的骨头,这就是共产党人的骨头!”在场人员都为贺炳炎的顽强精神而感动得热泪盈眶。
贺炳炎截臂后的第二年,即1936年3月,担任红二军团六师十八团政治委员的余秋里的左臂,为掩护团长成本兴而受重伤。当时,我红二、红六军团进入贵州乌蒙山区,与数倍于己的国民党军展开了一场长达月余的回旋战。余秋里的十八团在得章坝设伏战中,一举歼灭万耀煌的师部及其两个警卫连。当十八团转移到另一座山头设伏,余秋里和团长成本兴在观察地形选择进攻路线消灭沟底顽敌时,余秋里发现敌人正举枪向成本兴瞄准,‘余秋里急用左手将成本兴推倒,成本兴得救了,余秋里的左臂却被射中了。余秋里带伤和成本兴迂回到对面山坡上,余秋里的受伤处再次被敌军一梭子弹击中,被打断的骨头已穿出皮肉。
长征路上缺医少药,余秋里的伤臂只好采取保护性治疗,但伤臂迟迟不能痊愈,疼痛难忍时,便咬紧牙关泡在水里冷却止痛。余秋里凭借顽强毅力,坚持爬雪山、过草地。由于高烧不退,迫使他躺在担架上,于1936年9月底到达甘肃省的徽县,伤势愈来愈严重,左手五指肿胀坏死。贺炳炎专程来看望,规劝说:“老余呀,干脆把手锯掉算了,像我一样,当个‘一把手’,多省事。”余秋里接受了贺炳炎的劝说。于是,红二方面军总卫生部长侯政为其做切除手术。他用钟表店里的钢锯条和一把日本剃刀,割掉腐肉。注射缴获来的镇痛剂,做了切除手术,余秋里痛得昏睡过去。苏醒时,他还幽默地说:“这是我受伤以来睡得最安稳、最香甜的一觉。”当他发现贺龙守护在病床旁时,激动地说:“老总,敌人打断了我的左臂,我还有右臂,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将革命进行到底。”50多年后,著名西方记者、《长征,一个闻所未闻的故事》一书的作者索尔兹伯里,见到余秋里时赞叹地说:“密斯特余,你真是一个典型的军人,可敬可敬。”
三次搭档建奇功
残酷的战争相继夺去了贺炳炎的右臂和余秋里的左臂。但他们都乐观地自称是“一把手”,而冀中根据地的老百姓却戏称他们是“共戴一双手套”的将军。在他们的战斗历程中,先后3次搭档,并肩战斗。
第一次,1934年,贺炳炎所在的湘鄂川黔独立师被编入红军主力,他出任红六师十八团团长,余秋里担任该团的团总支书记。1935年6月,在与敌军张振汉部战斗中,十八团营以上干部仅剩一营营长曾庆云和余秋里两人。为了加强团部领导,贺炳炎代表总指挥部,把余秋里提升为团政委,开始了两人还不是“一把手”前的第一次搭档。不久,贺炳炎调任红五师师长,余秋里与新任团长成本兴继续指挥红六师十八团。
第二次,抗日战争爆发后,贺炳炎率领部队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在代县雁门关伏击战中大获全胜。1938年12月,为开辟河北省大清河畔根据地,一二零师新组成师游击队第三支队,由贺炳炎任支队司令员,并调时任师干部大队政委的余秋里出任政委。两个“一把手”领导第三支队首战板家窝告捷,再战封上村获胜,共歼敌600多人。第三支队由最初的304人迅速发展壮大到2500多人。接着,开赴北平、天津、保定三角地带开展游击战争,收编了附近各路武装编为第七、第八、第九团,使第三支队在一年多时间里增加到5000余人,并在雄县、霸县、固安、新城等地建立了民主政权,成为冀中有名的抗日支队。当地老百姓欣喜地说:“自从‘两个人共戴一双手套’领导的部队来了,我们就有安全感,就什么也不怕了!”1940年11月,三支队缩编为三五八旅第八团,贺炳炎任副旅长,余秋里任团长兼政治委员。1941午,贺炳炎赴延安学习,从此两人分开达数年之久。
第三次,1949年2月1目,西北野战军第一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一军,贺炳炎任军长,廖汉生任政治委员,余秋里任副政治委员,两位“独臂将军”开始了第三次搭档。
据《老友》2007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