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高职教育的特征和课程教学要求为导向,本文从对行业岗位的实际调研出发,分析了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做”一体化课程体系的建设、教材的创新和教材建设的策略,旨在探讨切实符合高职课程要求、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做”一体化教材建设理论体系的构建,以期为高职教材内容结构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提供参考,充实、发展、促进高职教材建设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高职;“教学做”一体化;岗位群;课程体系;教材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7-0034-02
“教学做”一体化是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所创立的教育理论。其内涵是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2006年,教育部文件对“教学做”一体化、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就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把课堂带进实验室、实训车间甚至校外企业,从而很好地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使学生由原来的坐在教室里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地在直观环境中实践、验证理论知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模式既直观生动,又可极大地启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现离不开一体化的教材建设、一体化的实训场地建设、“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建设。笔者拟对其中的一体化教材建设进行研究。
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教学做”一体化教材的建设,不仅是高职示范性院校建设的重要项目,也是深化课程改革,确保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前提。职业教育以直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其专业大都是按照职业岗位(群)设置的,不同的岗位对人员的素质和知识能力结构都有明确的要求,各门课程的教学都要始终为学生的上岗、转岗和继续学习服务。所以,一体化教材要以完成打基础和服务专业课教学双重任务为编写方针。
“教学做”模式下高职一体化教材建设应贯彻“能力核心、素质全面、知识够用”的宗旨。在知识结构的安排上,彻底打破传统教材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构架的弊端,根据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确定课程目标、教学模块,取舍教学内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按照理论实习一体化的原则设计与编写,既要考虑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又要从解决综合应用性问题的层面选择内容,紧紧围绕学生专业能力、通用能力与全面素质培养这条主线设计教材内容及编排体例,其理论知识部分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应用为目的。要结合现场实际选定典型工作任务,并将相关理论知识点分解到实训任务中,以项目为引导、以任务为驱动,对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进行适当的调整,把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材中,从而有计划地开展技能训练。一体化教材在具体编写过程中应避免按照学科知识的系统框架编写,所举实例要典型,讲解要详细,操作要具体,努力使教材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突出特色。教材编写要符合读者的心理特点,遵循认知规律,结合适应现代职业教育要求的教学策略编写。谋篇布局时应由浅入深,结构合理,重点突出。教材应充分体现“教学做”一体的职教思想,达到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练什么的目的,为高职教材的开发提供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具有借鉴意义的试验范本。
“教学做”一体化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及教材建设应以行业为导向,以职业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本着注重操作技能、突出技术应用、致力创新素质培养的总体思路,优化整合课程内容,强化技能培养,突出应用性,真正体现高职教育特色。
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由学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组织校企双方专家剖析机械行业的岗位,确定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工作任务,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整合,转化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任务,形成“教学做”一体的新课程体系。
应按照学生知识、技能、职业态度的形成过程及学习领域之间工作过程的内在联系,由“教学做”一体化课程、顶岗实习和专业选修课共同构成“574”专业课程体系。“5”是岗位基础领域,由计算机操作与应用、图样识读与绘制、机械二维绘图CAD、一体化钳工基础理论与技能训练、一体化液压与气压技术5个学习领域构成;“7”是岗位核心领域,由一体化机械零件与装配技术、一体化电工与电气控制技术、一体化金属切削加工与工艺技术、一体化数控操作与编程、一体化量仪与测量技术、一体化机械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一体化CAD/CAM等7个“教学做”一体的学习领域构成;“4”是岗位扩展提升领域,由机电产品生产管理与营销、工艺与夹具毕业设计、顶岗实习及专业选修课组成。
教材的创新
(一)课程设置“模块化”
按照国家职业标准、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以技能训练为核心、理论知识够用为度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以技能训练内容为主线,划分专业模块。以技能训练课题为基本单元,打破学科课程体系,将理论知识按照实训的需要融入实训(技能训练)课题中,形成一体化课题模块,课题模块按照需要组合成模块课程。
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要求为基础,按照钳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以技能训练内容为主线,划分为9个组成部分,每个组成部分为一个一级模块。将一级模块细分为二级模块,如钳工基础理论与技能训练模块划分成划线模块、錾削模块、锉削模块等9个二级模块。二级模块又进一步细化形成三级模块,如锉削模块划分成锉削单平面、锉削长方体、锉削六角体、锉配及曲面锉削等三级模块。模块划分按照逐渐递进的原则,内容也越来越具体。按照专业模块划分,对第三级模块进一步细化为多个实习课题,明确课题目标任务、设计加工图纸、确定技术要求、实训知识点的内容和要求,根据实训的需要对理论知识点进行设计,然后将理论知识与实训内容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体化课题模块。
教材采用富有弹性的模块式内容结构,对知识与能力进行有目的的综合。每个模块既是教材的有效组成部分,又是相对完整、独立的,具有一定的可剪裁性和拼接性,可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将内容模块裁剪、拼接,使前后课程互相衔接,浑然一体。同时教材内容留有余地,要编写提高模块即基础类课程,如《一体化钳工基础理论和技能训练》应有一定的覆盖面,满足大类专业对理论、技能及基本素质的要求;如《一体化液压与气压技术》中插装阀组成的回路、叠加阀组成的回路等属于提高模块,可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深入学习的需要。 (二)教材内容“项目化”
基于“教学做”一体的教材开发与设计,要选好具有整合功能和驱动效应的任务及关键的、典型的、符合职业岗位教学需要、真正能够培养学生能力的项目组织实施教学,通过项目案例组织和展开教学,使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全过程。通过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及最终的评价等,学生可以在一个近似真实的环境中学习。项目的选取应遵循以下原则:
实用性原则 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融合要有实用性,如典型项目可以是职业岗位工作中的典型案例,也可以选择针对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中职业岗位技能要求的案例。如《一体化钳工基础理论和技能训练》中采用了多个高级钳工技能鉴定标准中的案例和山东省技工院校钳工技能大赛中的实例,这样的案例能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并且可面向应用。
紧扣专业培养目标原则 一是要与教学内容和难易程度相匹配,二是要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实践相关联。
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是指项目的设计必须能体现“综合素质+专业技能”的结合。课题项目的开发与研究应将专业理论知识要点和操作核心技能融于课题实施的全过程,将职业素质、企业生产特性、生产管理规范等融入课题进行的全过程,从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融素质教育于专业教育之中。
螺旋上升原则 项目设计应根据专业目标,坚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例如,在《一体化机械零件与装配技术》中,由直齿圆柱齿轮、阶梯轴、向心球轴承、平键、支撑板、轴承端盖等构成装配典型平行轴传动机构作为工作任务。要使学生掌握直齿圆柱齿轮及啮合、安装齿轮的轴、轴与齿轮的平键连接、轴的支撑结构、向心球轴承的预紧和密封以及它们之间的配合关系,实现该机构的装配与调整,总结出本机构适用场合和设计要点。同样可设计出圆锥齿轮传动、蜗杆蜗轮传动等典型机构,这些机构组合成机床的传动部件,部件与部件装配构成机床,这样各典型工作任务之间就形成了逻辑关系。
(三)教材结构与“任务驱动”
“教学做”模式下高职一体化教材建设在知识结构的安排上采用任务驱动的形式。每个学习课题任务的内容编排按“安排任务→目标及要求→介绍完成任务的理论知识→介绍完成任务的技能方法→实习操作要领→提高认识→巩固知识点并举一反三→任务评价”的顺序引入相关概念,展开“任务驱动”。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学习、操作过程中观察到了现象,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教师再分析、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最后适时地加以总结升华,概括出其规律,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
目标任务 以图纸的形式介绍任务,并安排具体任务,使学生明确需要干什么。
目标及要求 通过任务实施,明确应掌握的知识和应达到的技能要求。
知识准备 系统归纳完成任务所需的理论知识点和技能操作要领,并引导学生以讨论、集中讲解、自学等方式加以掌握。这些知识点都是执行任务所必需的,因而很好地体现了“知识够用为度”的原则。
任务实施 介绍完成任务所需设备、器材、实施步骤。使用启发和引导的方式,介绍完整的具有实用性、启发性的任务的具体实现步骤。从任务到结果的过程就是工作过程,其方法就是“工作过程导向”。过程中有教师引导总结,预备知识学习,学生自己动手加工操作,即“教学做”一体化。实施步骤揭示了零件加工的方法和规律,具有举一反三的功效。
任务评价 评价手段应与教学模式的改变相适应。任务评价以过程考核为主,采取过程考核与目标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过程考核就是在整个任务实施过程中对学生完成的每个工作任务情况进行记录考核,包括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理论知识点掌握情况、文明生产情况、遵守劳动纪律情况、职业道德及职业素质养成情况、创新能力及协作能力等几个方面。教师根据任务完成过程和结果的记录作出评价,最后根据个人、小组、教师所做评价按比例综合形成个人的总成绩。
按照任务驱动编写思路组织工作项目所涉及的内容,要做到理论学习有载体,技能训练有实体,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获得学习成就感。
教材建设的策略
加强领导,制定规划 学院院长和主管教学的副院长直接指导,正、副系主任和专业教研室主任、相关专业带头人都要参加教材编写工作,加强对教材建设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学校应立足于长远发展,从培养高素质高职人才的目标要求出发,制定教材的整体规划。为了更好地落实教材编写计划,保证编写质量,对于专业系列教材的编写,应聘请在工程第一线的专家参加;在编写教材之前,要对主编和参编人员进行培训,统一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业务规格、知识结构、能力要求、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认识,明确每一本教材在系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充分吸收企业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材编写,突出教材的职业性 教材的建设应以行业企业为依托,建立行业企业指导机制。为推进高职教材建设,我院邀请了济南第二机床有限公司、济南柴油机有限责任公司、济南第六机床厂等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到高职教材开发的全过程,包括进行职业岗位需求、职业活动及流程调研与分析,编写方案设计及实施,教材评价及修订、完善等诸多环节。将就业岗位实际工作程序、先进工艺操作方法、有效的组织管理方式等以典型工作任务的形式写入教材,突出了教材的职业性和实用性。
教师要提高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教材编写能力 一是要积极深入企业,加深对所教课程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的了解,并提高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二是要提高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能力;三是要以立项形式搞教材开发,提高教材开发的研究能力;四是要多参加教材编写,提高教材编写能力。
高质量的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教材建设不仅是高职院校重要的基本建设之一,也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教材建设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建设“教学做”一体化高职教材符合当今高职教育的需求,能使学生高效掌握知识与技能,顺利实现就业,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技能学习者的最大潜力,能给新世纪的职业教育带来新的活力和动力,引领职业教育的新潮流。
参考文献:
[1]李俊秀.工学结合一体化教材的建设与创新[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0(4).
[2]刘新燕,赵朝,李轩.任务驱动型教材编写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4).
[3]高世杰.教材建设及编写的实践与体会[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4]丁洪东.浅谈理实一体化教材的建设[J].科技信息,2010,(18).
[5]徐建高.高职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构建浅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5).
[6]何佳兵.肖军民.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教材开发[J].新课程研究,2009(12).
作者简介:
李绍华(1979—),女,山东烟台人,硕士,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
关键词:高职;“教学做”一体化;岗位群;课程体系;教材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7-0034-02
“教学做”一体化是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所创立的教育理论。其内涵是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2006年,教育部文件对“教学做”一体化、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就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把课堂带进实验室、实训车间甚至校外企业,从而很好地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使学生由原来的坐在教室里被动地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地在直观环境中实践、验证理论知识,突出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这样的教学模式既直观生动,又可极大地启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现离不开一体化的教材建设、一体化的实训场地建设、“双师型”的师资队伍建设。笔者拟对其中的一体化教材建设进行研究。
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教学做”一体化教材的建设,不仅是高职示范性院校建设的重要项目,也是深化课程改革,确保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前提。职业教育以直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其专业大都是按照职业岗位(群)设置的,不同的岗位对人员的素质和知识能力结构都有明确的要求,各门课程的教学都要始终为学生的上岗、转岗和继续学习服务。所以,一体化教材要以完成打基础和服务专业课教学双重任务为编写方针。
“教学做”模式下高职一体化教材建设应贯彻“能力核心、素质全面、知识够用”的宗旨。在知识结构的安排上,彻底打破传统教材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构架的弊端,根据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确定课程目标、教学模块,取舍教学内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按照理论实习一体化的原则设计与编写,既要考虑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又要从解决综合应用性问题的层面选择内容,紧紧围绕学生专业能力、通用能力与全面素质培养这条主线设计教材内容及编排体例,其理论知识部分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应用为目的。要结合现场实际选定典型工作任务,并将相关理论知识点分解到实训任务中,以项目为引导、以任务为驱动,对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进行适当的调整,把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材中,从而有计划地开展技能训练。一体化教材在具体编写过程中应避免按照学科知识的系统框架编写,所举实例要典型,讲解要详细,操作要具体,努力使教材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突出特色。教材编写要符合读者的心理特点,遵循认知规律,结合适应现代职业教育要求的教学策略编写。谋篇布局时应由浅入深,结构合理,重点突出。教材应充分体现“教学做”一体的职教思想,达到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练什么的目的,为高职教材的开发提供既具有实用价值,又具有借鉴意义的试验范本。
“教学做”一体化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及教材建设应以行业为导向,以职业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本着注重操作技能、突出技术应用、致力创新素质培养的总体思路,优化整合课程内容,强化技能培养,突出应用性,真正体现高职教育特色。
要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由学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组织校企双方专家剖析机械行业的岗位,确定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工作任务,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整合,转化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学任务,形成“教学做”一体的新课程体系。
应按照学生知识、技能、职业态度的形成过程及学习领域之间工作过程的内在联系,由“教学做”一体化课程、顶岗实习和专业选修课共同构成“574”专业课程体系。“5”是岗位基础领域,由计算机操作与应用、图样识读与绘制、机械二维绘图CAD、一体化钳工基础理论与技能训练、一体化液压与气压技术5个学习领域构成;“7”是岗位核心领域,由一体化机械零件与装配技术、一体化电工与电气控制技术、一体化金属切削加工与工艺技术、一体化数控操作与编程、一体化量仪与测量技术、一体化机械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一体化CAD/CAM等7个“教学做”一体的学习领域构成;“4”是岗位扩展提升领域,由机电产品生产管理与营销、工艺与夹具毕业设计、顶岗实习及专业选修课组成。
教材的创新
(一)课程设置“模块化”
按照国家职业标准、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以技能训练为核心、理论知识够用为度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以技能训练内容为主线,划分专业模块。以技能训练课题为基本单元,打破学科课程体系,将理论知识按照实训的需要融入实训(技能训练)课题中,形成一体化课题模块,课题模块按照需要组合成模块课程。
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教学要求为基础,按照钳工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以技能训练内容为主线,划分为9个组成部分,每个组成部分为一个一级模块。将一级模块细分为二级模块,如钳工基础理论与技能训练模块划分成划线模块、錾削模块、锉削模块等9个二级模块。二级模块又进一步细化形成三级模块,如锉削模块划分成锉削单平面、锉削长方体、锉削六角体、锉配及曲面锉削等三级模块。模块划分按照逐渐递进的原则,内容也越来越具体。按照专业模块划分,对第三级模块进一步细化为多个实习课题,明确课题目标任务、设计加工图纸、确定技术要求、实训知识点的内容和要求,根据实训的需要对理论知识点进行设计,然后将理论知识与实训内容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体化课题模块。
教材采用富有弹性的模块式内容结构,对知识与能力进行有目的的综合。每个模块既是教材的有效组成部分,又是相对完整、独立的,具有一定的可剪裁性和拼接性,可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将内容模块裁剪、拼接,使前后课程互相衔接,浑然一体。同时教材内容留有余地,要编写提高模块即基础类课程,如《一体化钳工基础理论和技能训练》应有一定的覆盖面,满足大类专业对理论、技能及基本素质的要求;如《一体化液压与气压技术》中插装阀组成的回路、叠加阀组成的回路等属于提高模块,可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深入学习的需要。 (二)教材内容“项目化”
基于“教学做”一体的教材开发与设计,要选好具有整合功能和驱动效应的任务及关键的、典型的、符合职业岗位教学需要、真正能够培养学生能力的项目组织实施教学,通过项目案例组织和展开教学,使学生直接参与项目全过程。通过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的实施及最终的评价等,学生可以在一个近似真实的环境中学习。项目的选取应遵循以下原则:
实用性原则 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融合要有实用性,如典型项目可以是职业岗位工作中的典型案例,也可以选择针对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中职业岗位技能要求的案例。如《一体化钳工基础理论和技能训练》中采用了多个高级钳工技能鉴定标准中的案例和山东省技工院校钳工技能大赛中的实例,这样的案例能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并且可面向应用。
紧扣专业培养目标原则 一是要与教学内容和难易程度相匹配,二是要与学生未来的职业实践相关联。
综合性原则 综合性是指项目的设计必须能体现“综合素质+专业技能”的结合。课题项目的开发与研究应将专业理论知识要点和操作核心技能融于课题实施的全过程,将职业素质、企业生产特性、生产管理规范等融入课题进行的全过程,从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融素质教育于专业教育之中。
螺旋上升原则 项目设计应根据专业目标,坚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例如,在《一体化机械零件与装配技术》中,由直齿圆柱齿轮、阶梯轴、向心球轴承、平键、支撑板、轴承端盖等构成装配典型平行轴传动机构作为工作任务。要使学生掌握直齿圆柱齿轮及啮合、安装齿轮的轴、轴与齿轮的平键连接、轴的支撑结构、向心球轴承的预紧和密封以及它们之间的配合关系,实现该机构的装配与调整,总结出本机构适用场合和设计要点。同样可设计出圆锥齿轮传动、蜗杆蜗轮传动等典型机构,这些机构组合成机床的传动部件,部件与部件装配构成机床,这样各典型工作任务之间就形成了逻辑关系。
(三)教材结构与“任务驱动”
“教学做”模式下高职一体化教材建设在知识结构的安排上采用任务驱动的形式。每个学习课题任务的内容编排按“安排任务→目标及要求→介绍完成任务的理论知识→介绍完成任务的技能方法→实习操作要领→提高认识→巩固知识点并举一反三→任务评价”的顺序引入相关概念,展开“任务驱动”。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学习、操作过程中观察到了现象,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教师再分析、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最后适时地加以总结升华,概括出其规律,实现从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
目标任务 以图纸的形式介绍任务,并安排具体任务,使学生明确需要干什么。
目标及要求 通过任务实施,明确应掌握的知识和应达到的技能要求。
知识准备 系统归纳完成任务所需的理论知识点和技能操作要领,并引导学生以讨论、集中讲解、自学等方式加以掌握。这些知识点都是执行任务所必需的,因而很好地体现了“知识够用为度”的原则。
任务实施 介绍完成任务所需设备、器材、实施步骤。使用启发和引导的方式,介绍完整的具有实用性、启发性的任务的具体实现步骤。从任务到结果的过程就是工作过程,其方法就是“工作过程导向”。过程中有教师引导总结,预备知识学习,学生自己动手加工操作,即“教学做”一体化。实施步骤揭示了零件加工的方法和规律,具有举一反三的功效。
任务评价 评价手段应与教学模式的改变相适应。任务评价以过程考核为主,采取过程考核与目标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过程考核就是在整个任务实施过程中对学生完成的每个工作任务情况进行记录考核,包括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理论知识点掌握情况、文明生产情况、遵守劳动纪律情况、职业道德及职业素质养成情况、创新能力及协作能力等几个方面。教师根据任务完成过程和结果的记录作出评价,最后根据个人、小组、教师所做评价按比例综合形成个人的总成绩。
按照任务驱动编写思路组织工作项目所涉及的内容,要做到理论学习有载体,技能训练有实体,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获得学习成就感。
教材建设的策略
加强领导,制定规划 学院院长和主管教学的副院长直接指导,正、副系主任和专业教研室主任、相关专业带头人都要参加教材编写工作,加强对教材建设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学校应立足于长远发展,从培养高素质高职人才的目标要求出发,制定教材的整体规划。为了更好地落实教材编写计划,保证编写质量,对于专业系列教材的编写,应聘请在工程第一线的专家参加;在编写教材之前,要对主编和参编人员进行培训,统一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业务规格、知识结构、能力要求、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认识,明确每一本教材在系列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充分吸收企业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参与教材编写,突出教材的职业性 教材的建设应以行业企业为依托,建立行业企业指导机制。为推进高职教材建设,我院邀请了济南第二机床有限公司、济南柴油机有限责任公司、济南第六机床厂等行业企业专家参与到高职教材开发的全过程,包括进行职业岗位需求、职业活动及流程调研与分析,编写方案设计及实施,教材评价及修订、完善等诸多环节。将就业岗位实际工作程序、先进工艺操作方法、有效的组织管理方式等以典型工作任务的形式写入教材,突出了教材的职业性和实用性。
教师要提高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做”一体化教材编写能力 一是要积极深入企业,加深对所教课程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的了解,并提高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水平;二是要提高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能力;三是要以立项形式搞教材开发,提高教材开发的研究能力;四是要多参加教材编写,提高教材编写能力。
高质量的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教材建设不仅是高职院校重要的基本建设之一,也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教材建设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建设“教学做”一体化高职教材符合当今高职教育的需求,能使学生高效掌握知识与技能,顺利实现就业,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技能学习者的最大潜力,能给新世纪的职业教育带来新的活力和动力,引领职业教育的新潮流。
参考文献:
[1]李俊秀.工学结合一体化教材的建设与创新[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0(4).
[2]刘新燕,赵朝,李轩.任务驱动型教材编写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4).
[3]高世杰.教材建设及编写的实践与体会[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4]丁洪东.浅谈理实一体化教材的建设[J].科技信息,2010,(18).
[5]徐建高.高职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系构建浅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5).
[6]何佳兵.肖军民.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教材开发[J].新课程研究,2009(12).
作者简介:
李绍华(1979—),女,山东烟台人,硕士,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