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对杭州最初的印象,是一块钱纸币后面的三潭印月。纸币皱巴巴的,看不清楚,但却让我模模糊糊地生出一种奇妙的幻觉:那座城市定是如纸币中的湖面一样安澜稳妥。
2012年的夏天,我跟着旅游团第一次去了杭州。人潮汹涌,人声鼎沸。我坐在电动的游船上,一边听着电机振动发出的嗡鸣声,一边听导游介绍着楼外楼接待过哪些国家领导人。彼时太阳的炙烤让我烦躁不已。
2015年我第二次去了杭州,住在浙大的博士生公寓里,离西湖很近。因为夏天实在太热,我下午四点钟才出门,坐着公交车往苏堤那边去。
我在苏堤上散步。太阳已经西斜,白天的旅游团大军基本已经走了,西湖上摇船的人家撑着篙子向湖边驶来。日色开始变得苍茫,西边的天空呈现出一种不似丹青晕染,也不似油画的浓重色彩的奇特颜色,如果硬要打个比方,就像莫奈的《睡莲》里那样的紫色、红色。
我不禁开始幻想,是不是在过去的许多个这樣的黄昏,有一个他,也曾在苏堤上看暮色四合?他是不是也曾看过最后一丝日光在西湖的微澜里闪着金光?他是不是也曾听着夏夜的蝉鸣,看着船夫驾着船慢慢地靠岸?
我录下过一段蝉鸣,西湖傍晚的蝉鸣,但是后来删掉了。因为我一直觉得,声音和气味一样,是属于某个特定的地点和时间的。空间、时间的变换会无限拉长那种声音和气味带来的微妙感觉,使它们变得单一,最后成为一种用词语可以概括出的印象。所以我宁愿保留那份下次听见西湖蝉鸣的久别重逢感。
就像重回故土时的那种久别重逢感。
天色彻底暗下来的时候,苏堤和雷峰塔的灯都亮了。路灯是昏黄的,带着些令人心安的暖意。
不远处传来“丁零零”的车铃声,那是一队骑着自行车的青年,他们结伴而行,身上笼着路灯昏黄的光影。他们如风一般驶过我的身边,在那一瞬间我看不清他们的容貌,但无可避免地,我又开始幻想,是不是在过去的许多个这样的黄昏,有一个他,也曾骑着自行车,在苏堤上如风般地驶过。
他让游人们忘记,这座城市的房价高不可攀;他让游人们忘记,这座城市每日车辆限行却依旧车水马龙。他只让游人们记得,这座城市安宁平和,是千年的温柔乡,带着苏小小的娇嗔温润。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中国无数的城市不再适合老去,只适合高楼的玻璃幕墙反射刺眼苍白的阳光。
我希望这座城市不会这样,希望它还能养育出无数个温润平和的他。
2012年的夏天,我跟着旅游团第一次去了杭州。人潮汹涌,人声鼎沸。我坐在电动的游船上,一边听着电机振动发出的嗡鸣声,一边听导游介绍着楼外楼接待过哪些国家领导人。彼时太阳的炙烤让我烦躁不已。
2015年我第二次去了杭州,住在浙大的博士生公寓里,离西湖很近。因为夏天实在太热,我下午四点钟才出门,坐着公交车往苏堤那边去。
我在苏堤上散步。太阳已经西斜,白天的旅游团大军基本已经走了,西湖上摇船的人家撑着篙子向湖边驶来。日色开始变得苍茫,西边的天空呈现出一种不似丹青晕染,也不似油画的浓重色彩的奇特颜色,如果硬要打个比方,就像莫奈的《睡莲》里那样的紫色、红色。
我不禁开始幻想,是不是在过去的许多个这樣的黄昏,有一个他,也曾在苏堤上看暮色四合?他是不是也曾看过最后一丝日光在西湖的微澜里闪着金光?他是不是也曾听着夏夜的蝉鸣,看着船夫驾着船慢慢地靠岸?
我录下过一段蝉鸣,西湖傍晚的蝉鸣,但是后来删掉了。因为我一直觉得,声音和气味一样,是属于某个特定的地点和时间的。空间、时间的变换会无限拉长那种声音和气味带来的微妙感觉,使它们变得单一,最后成为一种用词语可以概括出的印象。所以我宁愿保留那份下次听见西湖蝉鸣的久别重逢感。
就像重回故土时的那种久别重逢感。
天色彻底暗下来的时候,苏堤和雷峰塔的灯都亮了。路灯是昏黄的,带着些令人心安的暖意。
不远处传来“丁零零”的车铃声,那是一队骑着自行车的青年,他们结伴而行,身上笼着路灯昏黄的光影。他们如风一般驶过我的身边,在那一瞬间我看不清他们的容貌,但无可避免地,我又开始幻想,是不是在过去的许多个这样的黄昏,有一个他,也曾骑着自行车,在苏堤上如风般地驶过。
他让游人们忘记,这座城市的房价高不可攀;他让游人们忘记,这座城市每日车辆限行却依旧车水马龙。他只让游人们记得,这座城市安宁平和,是千年的温柔乡,带着苏小小的娇嗔温润。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中国无数的城市不再适合老去,只适合高楼的玻璃幕墙反射刺眼苍白的阳光。
我希望这座城市不会这样,希望它还能养育出无数个温润平和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