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柑橘是隆回最主要的果树,其栽培历史悠久,栽培面广,全县除麻塘山、小沙江、虎形山、大水田等4个乡镇外,其他22个乡镇都有栽培,柑橘总面积已达到5200公顷。近年来,炭疽病在当地柑橘上普遍发生,特别是2008年1—2月遭受罕见的冰冻灾害影响后。其危害更烈,病重园发病株率在90%以上,冬、春落叶率40%-50%。有的果园甚至绝收。为此,我们对柑橘炭疽病发生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现将其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作一总结归纳,以利广大果农科学防治,确保柑橘丰产丰收。
1 症状与危害
炭疽病可在叶片、枝梢、花、果上发生,柑、橙、橘、柚均可受害,常引起落叶、枯梢、落果及贮藏期果实腐烂,对柑橘树势和产量、效益影响极大。
1.1 叶片症状
危害叶片的炭疽病有3种类型。(1)叶斑型:又称慢性型。多发生在老熟叶片上及潜叶蛾等危害造成的伤口处,干旱季节发生较多,病叶脱落较慢。病斑多发生在叶缘或叶尖,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3-20毫米,中间灰褐色或灰白色,边缘褐色或深褐色,与健部界线十分明显。病斑上有同心轮纹状排列的小黑粒点(病菌的分生孢子盘)。空气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橘红色黏质小液点(分生孢子团)。5月中、下旬为当年春叶发病始期,7-9月为盛期,10-11月为当年秋叶发病盛期。11月中、下旬至翌年5月为落叶高峰期。(2)叶腐型:又称急性型。主要发生在雨后高温季节的嫩叶上,病叶腐烂并很快脱落,常造成全株性落叶。病叶多从叶缘、叶尖或叶主脉产生淡青色或暗褐色似开水烫伤状小斑,病健交界不明显,并迅速扩展成水渍状波纹大斑块(直径为3-4厘米)。空气湿度大或将病叶保湿时。病部产生橘红色黏质小液点。(3)叶枯型:又称落叶型,多发生在上年生老叶上,病叶易落,其病情扩展迅速,常造成大量落叶。叶上病斑多自叶尖开始,病斑初期暗绿色水渍状,后迅速向叶基扩展成黄褐色至深褐色波纹状犬病斑(可达全叶的1,2-2/3)。整个病斑呈“v”字形,病健部交界不明显。空气湿度大时,靠近病健交界处的病部产生许多小黑粒点或橘红色黏质小液点。2-6月、10下旬至12月为发病落叶高峰。多年调查发现,叶枯型多发生在早春低温多雨时期,尤以树势弱的温州蜜柑、脐橙最易发病。
1.2 枝梢症状
柑橘枝梢发病有2种类型。(1)慢性型:多发生于老、弱枝,多自叶柄基部腋芽处开始发病,病斑初为淡褐色,椭圆形,后扩大为长梭形,稍凹陷,扩展到环绕枝梢1周时,病梢即由上而下呈灰白色或淡褐色枯死,与健部交界明显(有褐色边缘),其上产生小黑粒点。3年生以上枝条的病斑与1-2年生枝梢相似,但因皮色较深,不易识别,须削开皮层方可见到病部。病枝上的叶片常卷缩干枯,经久不落。(2)急性型:多发生在雨后高温季节,发病多从嫩梢顶端3-10厘米处开始,并迅速向下蔓延,状若开水烫伤,叶尖初变黄褐色,3-5天后枝梢凋萎变黑或干枯,病部出现橘红色小粒点。嫁接苗多从离地7-10厘米或嫁接口处发病,形成不规则的深褐色病斑,导致主干枯死或枝条干枯。
1.3 花果症状
花期受害,雌蕊柱头变褐腐烂,引起落花。幼果受害,初为暗绿色油渍状不规则病斑,后扩大至全果,病斑凹陷,变深褐色,导致腐烂落果,或干缩成僵果挂在树上。经久不落。果实膨大期果梗受害,初时退绿呈淡黄色,其后变褐、干枯,呈枯蒂状,引起落果。接近成熟的果实受害,多出现泪痕状(果面上产生暗红色或红褐色微凸起小点、宛似泪痕组成的条状斑)病斑,或圆形干疤状褐色病斑,病斑仅限于果皮;果园湿度大时,也可产生果腐型症状。导致烂果脱落,或干缩成僵果挂在树上。病果上产生白色或灰绿色霉层,其上密生小黑粒点或橘红色黏质小液点。贮藏期果腐,多从果蒂部或其附近部位开始发病。病斑初呈淡褐色水渍状,后变成褐色至深褐色腐烂并逐渐扩展至全果,其中,果皮腐烂较果肉为快。
2 发病特点
炭疽病的病原菌是半-知菌亚门的一种弱寄生真菌,喜欢高温多湿环境,生长适温为21-28℃,最低9℃,最高37℃,并有潜伏侵染特性。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枝、叶、果上越冬,其初侵染源以病枯枝为主。翌年春季病组织上产生的分生孢子靠风、雨或昆虫传播,从伤口、气孔和表皮侵入寄主,并在其中潜伏,待气候恶劣或其它不良栽培因素使柑橘树势衰弱时引起发病,以后可多次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多年调查发现,炭疽病在柑橘上全年均可发生,而以高温多雨的夏、秋梢期发病最盛。温州蜜柑、椪柑、甜橙等柑橘品种及其新生的幼嫩枝叶、树势弱或受冻害的枝条、过熟和有伤口的果实都容易感病。其发病程度与气候、栽培管理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冬季冻害或早春低温多雨、夏秋高温多雨以及缺肥、排水不良、干旱、偏施氮肥、树冠郁蔽、伤口、潜叶蛾和其它病虫危害,均可导致炭疽病的发生与危害。营养状况好、抵抗力强的树发病轻或不发病。除栽培管理不善外,多数果农对炭疽病认识不够,防治方法不当,特别是忽视清园,用药不对症、不轮换、不及时,喷药不周到,也是引起炭疽病严重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3 防治对策
炭疽病是一种弱寄生病害,防治上应采用以加强栽培管理为基础、减少菌源为中心、适时喷药防治为辅助的综合防治措施。
3.1 加强栽培管理
生产上要重视果园深翻改土,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补充硼、锌等微肥(开花前后对树冠各喷1次0.1%~0.2%硼砂或硫酸锌),多采用磷钾根外追肥,树冠适当疏剪使通风透光,并及时排灌、松土、治虫、防冻,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
3.2 冬春彻底清园
冬季或早春萌芽前要结合修剪,将树上剪下的僵果、病枯枝、交叉枝、过密枝、衰老枝同园内杂草、落叶、落果一并清除,并加以集中烧毁,或结合翻耕、施肥深埋。剪病枯枝时,剪口至少要距病部5厘米。搞好果园清洁卫生的同时。要对树冠认真喷1次1:1:100波尔多液或0.5-1波美度石硫合剂、45%晶体石硫合剂40-100倍液或内吸性杀菌剂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以减少园内病源。喷施石硫合剂或晶体石硫合剂时,可在药液中加入10毫克,升2,4-D,以减少不正常落叶。
3.3 适时喷药防治
炭疽病菌具有潜伏侵染的特性,当年抽发的新梢枝叶到秋末冬初大多潜带病菌,潜伏侵染的病菌要待条件适宜时才可引起发病。因此,防治上应以预防和保护为主,将病害控制在发病初期。春、夏、秋梢嫩叶期要各喷1次杀菌剂保梢,幼果期(5-6月)、果实膨大期(8-10月)要注意加喷2-3次。以保护 果实。药剂可选用0.5:1:100波尔多液或70%甲基托布津(50%多菌灵)800-1000倍液、0.5%锌铜石灰液或47%炭特灵(溴菌腈)800-1000倍液、80%大生M-45(代森锰锌)600-800倍液或65%代森锌600-800倍液、70%安泰生(丙森锌)600-800倍液或25%施保克500-1000倍液、50%退菌特500-600倍液或0.2-0.5波美度石硫合剂(高温干旱天气及果实成熟期用0.2-0.3度)、45%晶体石硫合剂200-400倍液或68.75%杜邦易保1200-1500倍液、78%科搏500-600倍液等杀菌剂。喷布上述杀菌剂时可结合根外追肥(0.3%-0.4%尿素或50%沼液)进行,并注意交替使用,树冠枝干、叶背、叶面、花果都要喷到喷匀。以提高防效。
对炭疽病防治不力的果园,要抓住发病初期或田间始见病斑时喷药,所喷药剂最好采用70%甲基托布津(50%多菌灵)800-1000倍液或50%瑞毒霉(甲霜灵)1000倍液、10%世高1500-20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400-600倍液、40%杜邦福星(氟硅唑)8000-10000倍液或15%三唑酮1500-2000倍液、50%苯菌灵1000-1500倍液或5%菌毒清500倍液、50%代森铵500-800倍液等内吸(渗)性杀菌剂。发现炭疽病引起落叶或使果梗变黄引起采前落果时,可在所喷的杀菌剂中加入2,4-D(生长季节喷布浓度为5-10毫克,升,冬季至早春可用10-50毫克,升),以减轻危害。
4 无伤采收。并在采后3天内搞好药剂处理
带菌或已感病的果实是贮藏期发病的初侵染来源,其病菌多从果蒂剪口或其它伤口侵入危害。供贮藏或远销的柑橘应以果面2/3转黄为采收适期,采果时要剪平指甲或带上手套,注意将果蒂齐果肩剪平,不伤果蒂、果皮。采后3天内要及时采用杀菌剂(1%-4%食盐或1%漂白粉、0.04%~0.1%高锰酸钾或0.1%-0.2%甲基托布津、500-1000毫克/升抑霉唑或250-500毫克/升施保功、15%三唑酮200-300倍液)与保鲜剂(200-250毫克,升2,4-D或15-20毫克,升赤霉素)的混合液浸果3-5秒钟(以全果浸湿为度),以杀灭果面病菌,并保持果蒂青绿而不脱落,从而减少炭疽病等柑橘贮藏期病害的发生。采果前15-30天如对树冠认真喷1次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或0.2-0.3波美度石硫合剂等杀菌剂,则效果更佳。贮运期间要及时剔除病果、伤果,保持温度6-12℃、相对湿度在90%左右。
1 症状与危害
炭疽病可在叶片、枝梢、花、果上发生,柑、橙、橘、柚均可受害,常引起落叶、枯梢、落果及贮藏期果实腐烂,对柑橘树势和产量、效益影响极大。
1.1 叶片症状
危害叶片的炭疽病有3种类型。(1)叶斑型:又称慢性型。多发生在老熟叶片上及潜叶蛾等危害造成的伤口处,干旱季节发生较多,病叶脱落较慢。病斑多发生在叶缘或叶尖,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直径3-20毫米,中间灰褐色或灰白色,边缘褐色或深褐色,与健部界线十分明显。病斑上有同心轮纹状排列的小黑粒点(病菌的分生孢子盘)。空气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橘红色黏质小液点(分生孢子团)。5月中、下旬为当年春叶发病始期,7-9月为盛期,10-11月为当年秋叶发病盛期。11月中、下旬至翌年5月为落叶高峰期。(2)叶腐型:又称急性型。主要发生在雨后高温季节的嫩叶上,病叶腐烂并很快脱落,常造成全株性落叶。病叶多从叶缘、叶尖或叶主脉产生淡青色或暗褐色似开水烫伤状小斑,病健交界不明显,并迅速扩展成水渍状波纹大斑块(直径为3-4厘米)。空气湿度大或将病叶保湿时。病部产生橘红色黏质小液点。(3)叶枯型:又称落叶型,多发生在上年生老叶上,病叶易落,其病情扩展迅速,常造成大量落叶。叶上病斑多自叶尖开始,病斑初期暗绿色水渍状,后迅速向叶基扩展成黄褐色至深褐色波纹状犬病斑(可达全叶的1,2-2/3)。整个病斑呈“v”字形,病健部交界不明显。空气湿度大时,靠近病健交界处的病部产生许多小黑粒点或橘红色黏质小液点。2-6月、10下旬至12月为发病落叶高峰。多年调查发现,叶枯型多发生在早春低温多雨时期,尤以树势弱的温州蜜柑、脐橙最易发病。
1.2 枝梢症状
柑橘枝梢发病有2种类型。(1)慢性型:多发生于老、弱枝,多自叶柄基部腋芽处开始发病,病斑初为淡褐色,椭圆形,后扩大为长梭形,稍凹陷,扩展到环绕枝梢1周时,病梢即由上而下呈灰白色或淡褐色枯死,与健部交界明显(有褐色边缘),其上产生小黑粒点。3年生以上枝条的病斑与1-2年生枝梢相似,但因皮色较深,不易识别,须削开皮层方可见到病部。病枝上的叶片常卷缩干枯,经久不落。(2)急性型:多发生在雨后高温季节,发病多从嫩梢顶端3-10厘米处开始,并迅速向下蔓延,状若开水烫伤,叶尖初变黄褐色,3-5天后枝梢凋萎变黑或干枯,病部出现橘红色小粒点。嫁接苗多从离地7-10厘米或嫁接口处发病,形成不规则的深褐色病斑,导致主干枯死或枝条干枯。
1.3 花果症状
花期受害,雌蕊柱头变褐腐烂,引起落花。幼果受害,初为暗绿色油渍状不规则病斑,后扩大至全果,病斑凹陷,变深褐色,导致腐烂落果,或干缩成僵果挂在树上。经久不落。果实膨大期果梗受害,初时退绿呈淡黄色,其后变褐、干枯,呈枯蒂状,引起落果。接近成熟的果实受害,多出现泪痕状(果面上产生暗红色或红褐色微凸起小点、宛似泪痕组成的条状斑)病斑,或圆形干疤状褐色病斑,病斑仅限于果皮;果园湿度大时,也可产生果腐型症状。导致烂果脱落,或干缩成僵果挂在树上。病果上产生白色或灰绿色霉层,其上密生小黑粒点或橘红色黏质小液点。贮藏期果腐,多从果蒂部或其附近部位开始发病。病斑初呈淡褐色水渍状,后变成褐色至深褐色腐烂并逐渐扩展至全果,其中,果皮腐烂较果肉为快。
2 发病特点
炭疽病的病原菌是半-知菌亚门的一种弱寄生真菌,喜欢高温多湿环境,生长适温为21-28℃,最低9℃,最高37℃,并有潜伏侵染特性。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枝、叶、果上越冬,其初侵染源以病枯枝为主。翌年春季病组织上产生的分生孢子靠风、雨或昆虫传播,从伤口、气孔和表皮侵入寄主,并在其中潜伏,待气候恶劣或其它不良栽培因素使柑橘树势衰弱时引起发病,以后可多次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多年调查发现,炭疽病在柑橘上全年均可发生,而以高温多雨的夏、秋梢期发病最盛。温州蜜柑、椪柑、甜橙等柑橘品种及其新生的幼嫩枝叶、树势弱或受冻害的枝条、过熟和有伤口的果实都容易感病。其发病程度与气候、栽培管理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冬季冻害或早春低温多雨、夏秋高温多雨以及缺肥、排水不良、干旱、偏施氮肥、树冠郁蔽、伤口、潜叶蛾和其它病虫危害,均可导致炭疽病的发生与危害。营养状况好、抵抗力强的树发病轻或不发病。除栽培管理不善外,多数果农对炭疽病认识不够,防治方法不当,特别是忽视清园,用药不对症、不轮换、不及时,喷药不周到,也是引起炭疽病严重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3 防治对策
炭疽病是一种弱寄生病害,防治上应采用以加强栽培管理为基础、减少菌源为中心、适时喷药防治为辅助的综合防治措施。
3.1 加强栽培管理
生产上要重视果园深翻改土,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补充硼、锌等微肥(开花前后对树冠各喷1次0.1%~0.2%硼砂或硫酸锌),多采用磷钾根外追肥,树冠适当疏剪使通风透光,并及时排灌、松土、治虫、防冻,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
3.2 冬春彻底清园
冬季或早春萌芽前要结合修剪,将树上剪下的僵果、病枯枝、交叉枝、过密枝、衰老枝同园内杂草、落叶、落果一并清除,并加以集中烧毁,或结合翻耕、施肥深埋。剪病枯枝时,剪口至少要距病部5厘米。搞好果园清洁卫生的同时。要对树冠认真喷1次1:1:100波尔多液或0.5-1波美度石硫合剂、45%晶体石硫合剂40-100倍液或内吸性杀菌剂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以减少园内病源。喷施石硫合剂或晶体石硫合剂时,可在药液中加入10毫克,升2,4-D,以减少不正常落叶。
3.3 适时喷药防治
炭疽病菌具有潜伏侵染的特性,当年抽发的新梢枝叶到秋末冬初大多潜带病菌,潜伏侵染的病菌要待条件适宜时才可引起发病。因此,防治上应以预防和保护为主,将病害控制在发病初期。春、夏、秋梢嫩叶期要各喷1次杀菌剂保梢,幼果期(5-6月)、果实膨大期(8-10月)要注意加喷2-3次。以保护 果实。药剂可选用0.5:1:100波尔多液或70%甲基托布津(50%多菌灵)800-1000倍液、0.5%锌铜石灰液或47%炭特灵(溴菌腈)800-1000倍液、80%大生M-45(代森锰锌)600-800倍液或65%代森锌600-800倍液、70%安泰生(丙森锌)600-800倍液或25%施保克500-1000倍液、50%退菌特500-600倍液或0.2-0.5波美度石硫合剂(高温干旱天气及果实成熟期用0.2-0.3度)、45%晶体石硫合剂200-400倍液或68.75%杜邦易保1200-1500倍液、78%科搏500-600倍液等杀菌剂。喷布上述杀菌剂时可结合根外追肥(0.3%-0.4%尿素或50%沼液)进行,并注意交替使用,树冠枝干、叶背、叶面、花果都要喷到喷匀。以提高防效。
对炭疽病防治不力的果园,要抓住发病初期或田间始见病斑时喷药,所喷药剂最好采用70%甲基托布津(50%多菌灵)800-1000倍液或50%瑞毒霉(甲霜灵)1000倍液、10%世高1500-20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400-600倍液、40%杜邦福星(氟硅唑)8000-10000倍液或15%三唑酮1500-2000倍液、50%苯菌灵1000-1500倍液或5%菌毒清500倍液、50%代森铵500-800倍液等内吸(渗)性杀菌剂。发现炭疽病引起落叶或使果梗变黄引起采前落果时,可在所喷的杀菌剂中加入2,4-D(生长季节喷布浓度为5-10毫克,升,冬季至早春可用10-50毫克,升),以减轻危害。
4 无伤采收。并在采后3天内搞好药剂处理
带菌或已感病的果实是贮藏期发病的初侵染来源,其病菌多从果蒂剪口或其它伤口侵入危害。供贮藏或远销的柑橘应以果面2/3转黄为采收适期,采果时要剪平指甲或带上手套,注意将果蒂齐果肩剪平,不伤果蒂、果皮。采后3天内要及时采用杀菌剂(1%-4%食盐或1%漂白粉、0.04%~0.1%高锰酸钾或0.1%-0.2%甲基托布津、500-1000毫克/升抑霉唑或250-500毫克/升施保功、15%三唑酮200-300倍液)与保鲜剂(200-250毫克,升2,4-D或15-20毫克,升赤霉素)的混合液浸果3-5秒钟(以全果浸湿为度),以杀灭果面病菌,并保持果蒂青绿而不脱落,从而减少炭疽病等柑橘贮藏期病害的发生。采果前15-30天如对树冠认真喷1次7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或0.2-0.3波美度石硫合剂等杀菌剂,则效果更佳。贮运期间要及时剔除病果、伤果,保持温度6-12℃、相对湿度在9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