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片段及点评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nadd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片段一】
  师:轻轻把笔放下,让我们静下心来默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写了少年周恩来的哪几件事?(生默读思考)
  师:谁来说,写了哪几件事?
  生:这篇课文写了周恩来的伯父说不能去外国租界地,周恩来很好奇。有一次,周恩来跟同学闯进了外国租界地,看到外国人在租界地很无礼。有一天,老师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在这些事当中,哪一件事让你印象最深刻?
  生:周恩来在租界的所见所闻。(板书:租界见闻)
  师:刚到沈阳的时候,伯父告诉他——
  师:(师提示)在与伯父的对话中,引起了周恩来的——
  生:好奇心。(板书:对话起疑)
  师:还有哪件事?
  生:他在课上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就是他树立了远大的——
  生:理想。
  师:说得好!(板书:立下志向)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几个词语。
  生:(齐读)对话起疑 租界见闻 立下志向
  师:把这三个故事串联起来,就能帮助我们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读了这三件事,你对周恩来有怎样的印象?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
  生:我觉得周恩来是个志向远大的人。
  生:我觉得周恩来很爱国。
  生:我觉得周恩来富有正义感。
  【点评】本段教学最成功的地方是,教者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过程比较充实,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建立起了课文的整体图式,既为后续的阅读理解提供了观照的背景,又于潜移默化中传授了阅读方法。这既体现了“课标”关于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新理念,又避免了以往在中年级段的训练中概括段意的繁琐分析。
  【教学片段二】
  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周恩来立下了如此远大的志向呢?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课文的第1~6自然段,看看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自读)
  师:谁来说说,你从第1~6自然段中读懂了什么?
  生:我从第1~6自然段中读懂了:东北是外国的租界地。
  师:那什么是“租界地”?
  生:租界地就是给别人租的地方。
  师:给谁?
  生:给外国人。
  师:给帝国主义。帝国主义利用不平等的条约把弱国的土地强行占据,这就是租界地。你还读懂了什么?
  生:周恩来是通过伯父跟他的对话引起了他的好奇心,才下了这个决心,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生:我还读懂了当时中国还不是很强大。
  师:课文中有一个词写出来了,那就是“中华不振”。(屏显“振”的解释)
  师:“振”字在字典中有四种意思,在课文中“振”是哪一个意思?
  生:我觉得应该是奋起的意思。
  师:那“中华不振”指的就是——
  生:“中华不振”的意思就是中国不奋起。
  师:利用工具书,就可以很好地帮我们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还有哪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学生浏览课文)
  生:我从第3自然段中看出“中华不振”:如果惹出麻烦,没处去说理。
  师:(板书:中华不振)在中国自己的土地上,却没处说理,这真是中华不振。还从哪儿看出来了?
  生:我从第8自然段能看出来。一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车轧死了,而巡警没有帮她惩罚那个洋人,反而把妇女说得哭了。
  师:这是后面的内容。在第1~6自然段中还可以从哪儿看出来“中华不振”?
  生:我可以从第6自然段,“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一句中看出“中华不振”。
  生:我从第1自然段他伯父说的话看出来,“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是中国的土地,为什么没事不可以去那里玩呢?
  师:明明是在自己的国土上,却要受这样的屈辱。
  生:我从第5自然段中可以看出,“伯父叹了口气”。如果中国很厉害,那伯父就会很骄傲,如果中国不厉害,伯父肯定就会不高兴。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惭愧的心情。
  师:还能换成哪个更准确的词语?自己的国土却要忍受这样的屈辱。
  生:可以换成“耻辱”。
  师:是呀,有理没处说,有苦无处诉,这就是——“中华不振”。
  师:(课件播放图片,配乐)同学们,早在1840年,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就与英国在南京——就在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上——签订下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被迫割地、赔款,中华民族从此走进了屈辱的历史,由此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日马关条约》,同学们,这就是“中华不振”。
  【点评】本段教学最成功的是教学话题的设计和实施有很高的质量,始终围绕一个话题引导学生去读书、思考,既给了学生读书、表达的空间,又处处指向语言的理解和感悟,同时还避免了语文课堂教学中常见的琐碎的问题成堆的现象。如何理解“中华不振”,对中年级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怎样来突破教学上的这一难点也就成为本课教学成败的关键点之一。霍老师能因文而宜地引领学生在读中抓住课文的前后联系来突破这样的难点。“联系上下文”来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表达,既理清了课文的脉络,又指导了学习的方法,更巧妙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可谓“一箭三雕”式地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实效。感到美中不足的是,教师的课堂教学机智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例如有的学生对“中华不振”的语意表达为中国“很厉害”和“不厉害”就很欠妥,教者本应及时地发现并予以点拔、纠偏。但从教学实况来看,教者却没有这样做。同时,这也失去了对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极好机会。
  【总评】霍斯茵老师执教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中的亮点还有“深文浅教”,也就是说面对很深的课文,教者能用较浅的方法来教学生习得。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题旨本身就己够深奥难懂的了,课文的背景也很复杂,且离学生的生活很远,课文中直接出现和间接涉及到的“外国租界地”“帝国主义”“惹出麻烦”“不平等条约”等词语和语意,学生也是很难理解的,但又不可回避。如,霍老师用教师先“前引”、学生后“接说”、教师再“深述”的方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认识到租界就是强国“利用不平等的条约把弱国的土地给强行地占据”。又如,霍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中华不振”的语意时,直接出示“振”在字典中的四种解释,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来选择是“奋起”的意思。再如,对于清朝政府被迫和英帝国签订的割地、赔款等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背景内容,则用课件播放直观形象的配乐图片来辅助解读。这些 “深文浅教”之法在课堂教学中显得很有实效。
  同样,瑕瑜互见,美中不足之处还是有的。一是结合本课特点,资料性资源的使用还可以再适当作些灵活运用,二是理解过程中相机指导学生朗读的意识还不够强,训练也欠到位。但瑕不掩玉共欣赏,教坛新秀高素养。美中不足相与析,教海探航逐新浪。相信年轻有为的教坛新秀霍斯茵老师在今后的教海探航中定会乘胜逐浪向前行,勇立潮头唱大风。
  (本课教学实录由马军根据录像整理;教学片段由刘友开节选)
  (霍斯茵,广西南宁市滨湖路小学青年教师;刘友开,本刊特约编辑、特级教师)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分析整体护理在小儿腹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腹泻患儿84例作为此次研究活动的对象.并根据随机数表法原理将其分为例数均等的对照
目的:探究高血压患者接受延伸护理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5年8月收治的82例高血压患者进行护理研究,随机分组,实验组44例患者在基础护理的基础上采取延伸护
目的:分析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应用急救护理流程的临床效果.方法:采取数字随机的方法.从甘肃省金昌市河西堡镇金昌市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1 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急救护理方法.方法:以我院2009年1月~2016年12月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后,分析患者止血时间、住院时间及预后;对
目的:分析将心理护理作用于儿童重症监护室护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儿童重症监护室6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征得家属同意后随机将60例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
当前,心血管患者的数量越来越多,在进行治疗的同时,加强临床护理工作也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说护理工作的质量对于病人的健康所产生的影响也是相当直接的,本文重点对心血管内科
目的:探讨在急诊科护理中无缝隙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11月我院接收的急诊科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
【教学片段】  师:第一遍读课文,我想看看你们词语掌握得怎么样了?(呈现词语)这些都是表示心情的词,谁能读好?(指名读)  师:下面听老师读课文,拿出铅笔来,找一找表示心情的词语,画下来。(师范读全文)  师:你是从哪部分内容找到这些词的?  生:第2自然段。  师:这是写我们在干什么?  生:写我们在做风筝。  师:这个词你是从哪儿找到的?  生:在第3自然段。“风筝越飞越高……”这是从放风筝的
期刊
目的:研究分析PDCA模式在胃肠镜检查中护理风险控制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探讨本院2014年5月~2016年4月这一时间阶段内开展实施PDCA模式前、后控制胃肠镜检查中护理风险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在脑卒中睡眠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7月-2015年6月收治的存在睡眠障碍的脑卒中患者12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对照组给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