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数学教学;生活化;生
活情境;生活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7—0076—01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但在具体的教学中,有一部分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点,将学与用分离,导致学生应用意识淡薄,应用能力低下。很多学生只能在课堂内、考试时感到数学有用,而走出课堂、离开考场,几乎感受不到数学的价值所在。要改变这一状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应着力体现“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念,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领悟数学的魅力。
一、 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此,数学教师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进课堂,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所在,进而激发学习兴趣。
如,教学“面积和周长的比较”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带来自己最喜欢的一张照片。为了美化这张照片,可让学生讨论如果要给这张照片的四周镶上花边,该用多长的花线?如果要给这张照片镶上玻璃,又该用多大的玻璃?……学生们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实践证明,这个生活化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学会了如何比较,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所在。
二、再现生活情境,感受数学的价值所在
在教学中,再现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生活现象,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是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学的是有用的知识。
如,在学习“相遇应用题”时,出示了这样一道题:“小红和小明同时从自己家里出发,相向而行。小红每分钟走60米,小明每分钟走70米,经过8分钟两人相遇。问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这时,可让两个学生站在教室的黑板前,准备相向而行,请另一个学生喊口令。喊口令的学生一说“出发”,两个学生很快撞在一起,教室里一片欢笑声。以教室里两位学生近距离的展示过程,直观形象地描述了“什么是相向而行?”这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行走示意图,告诉学生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碰到一起就叫相遇,然后再解决前面出示的问题。这样,把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再现生活实际情境,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开展生活实践活动,体验数学应用价值
“实践出真知”,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可以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在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感受到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如,教学完“土地的面积计算”后,可设计这样一个练习:测量一下我们学校的操场大约有多大?你有几种方法?教师接着说:“要求出操场有多大,必须要知道操场的长和宽。”接着教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实践。学生纷纷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进行测量。在测量操场的长时,有的学生用卷尺分段测量出每段的距离,再把每段的米数相加,就是操场的长,又用同样的方法测量出操场的宽;有的学生先测量并计算出某个学生一步的平均长度;然后让该学生沿操场的长连续走三次,记住每次的步数,计算出平均步数;再用该学生一步的平均长度乘步数,就算出操场的长,同样再计算出操场的宽……这样,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将学习到的测量知识、计算知识、估计知识等都有机地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真正体会到了数学的作用,同时还提高了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应用意识。
总之,教学时,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并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知识。
编辑:谢颖丽
活情境;生活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7—0076—01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但在具体的教学中,有一部分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点,将学与用分离,导致学生应用意识淡薄,应用能力低下。很多学生只能在课堂内、考试时感到数学有用,而走出课堂、离开考场,几乎感受不到数学的价值所在。要改变这一状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应着力体现“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念,引导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领悟数学的魅力。
一、 创设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为此,数学教师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进课堂,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价值所在,进而激发学习兴趣。
如,教学“面积和周长的比较”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带来自己最喜欢的一张照片。为了美化这张照片,可让学生讨论如果要给这张照片的四周镶上花边,该用多长的花线?如果要给这张照片镶上玻璃,又该用多大的玻璃?……学生们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实践证明,这个生活化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学会了如何比较,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所在。
二、再现生活情境,感受数学的价值所在
在教学中,再现数学知识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生活现象,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离不开数学”,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是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学的是有用的知识。
如,在学习“相遇应用题”时,出示了这样一道题:“小红和小明同时从自己家里出发,相向而行。小红每分钟走60米,小明每分钟走70米,经过8分钟两人相遇。问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这时,可让两个学生站在教室的黑板前,准备相向而行,请另一个学生喊口令。喊口令的学生一说“出发”,两个学生很快撞在一起,教室里一片欢笑声。以教室里两位学生近距离的展示过程,直观形象地描述了“什么是相向而行?”这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行走示意图,告诉学生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碰到一起就叫相遇,然后再解决前面出示的问题。这样,把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再现生活实际情境,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开展生活实践活动,体验数学应用价值
“实践出真知”,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可以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应用数学的意识,在进一步发展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感受到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如,教学完“土地的面积计算”后,可设计这样一个练习:测量一下我们学校的操场大约有多大?你有几种方法?教师接着说:“要求出操场有多大,必须要知道操场的长和宽。”接着教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进行实践。学生纷纷运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进行测量。在测量操场的长时,有的学生用卷尺分段测量出每段的距离,再把每段的米数相加,就是操场的长,又用同样的方法测量出操场的宽;有的学生先测量并计算出某个学生一步的平均长度;然后让该学生沿操场的长连续走三次,记住每次的步数,计算出平均步数;再用该学生一步的平均长度乘步数,就算出操场的长,同样再计算出操场的宽……这样,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将学习到的测量知识、计算知识、估计知识等都有机地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真正体会到了数学的作用,同时还提高了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应用意识。
总之,教学时,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并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知识。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