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多年来,江苏双山集团新增投入7亿元,生产规模从5万纱锭、300台有梭布机发展到近20万纱锭、500台无梭织机。先后收购重组江苏振阳集团及江苏省射阳县内10余家企业,安排下岗职工2000多人就业、总资产从1.6亿元增加到10个亿,年销售收入由2亿元增加到10多亿元。集团公司跻身“全国棉纺织行业50强排头兵(集团)”行列,获得“全国纺织工业先进企业”、“江苏省纺织和谐企业”和“盐城市先进企业”称号。
“企”无“人”则“止”
“你看这企业的‘企’字,是‘人’字头下面一个‘止’字,把‘人’字去掉,就剩下一个‘止’字了,‘企’无‘人’则‘止’啊。所以,企业家必须围绕‘人’来谋划‘企’,也就是以人为本发展企业。”江苏双山集团董事长朱克荣表示。
有一种流行的说法:一流企业做文化、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做资本,三流企业做项目、做产品。双山在全国还不是一流企业,但始终追求建设一流企业。双山文化的核心就在“双山”两个字。“员工把企业当靠山,企业把员工当靠山,这是双山文化的内涵。双山把客户当靠山,客户把双山当靠山,这是双山文化的外延。”朱克荣总在强调,“为员工、为社会、为股东”的“三为”理念,正是双山文化的精神载体。
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以人为本就是把员工当作企业的立足之本、生存之本和发展之本。以人为本不能停留在“守摊子保本”上,而是要努力扩张、积极发展,双山的目标是聚足人气,打造“百年双山”。朱克荣上任之初,双山仅有5万多纱锭。这些年来,他和同仁们抓住每一次机遇,把双山做大做强。2001年,县色织漂染厂破产,领导班子决定斥资170万元,先租后购,兼并了该厂,添置140多台布机,解决就业岗位130人,形成年产坯布700万米的能力,年消化棉纱1600吨;2003年,县绿禾公司拍卖,又投资380万元,买下这座空壳保鲜库。继而筹措资金2000多万元,新上纱锭1.5万锭;接下来,又收购了盘湾“意利”公司,再增加1.5万纱锭;2004年,县第三纺织厂拍卖,双山号召全厂职工集资3300万元,买下了5万多纱锭的净资产。
2010年,全国毛纺行业前十强企业江苏振阳集团濒临破产,为保稳定,地方政府希望双山接手重组。政府有困难,双山作为地方最大企业应该有所担当,虽然双山在金融危机中安然度过,但要拿出近2亿元重组实力相当的振阳集团,确实压力千钧。但双山还是果断出手筹措资金,于当年7月份顺利接手江苏振阳集团,为2000名员工解决了后顾之忧,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收购一座厂子扩大一次规模,增加一次效益。2011年,双山集团成为射阳县第一个销售超10亿元、纳税超亿元的企业(集团)。
双山是一座大熔炉,更是一个温馨和谐的大家庭。3000多名员工就是一家人,同乘一条船,齐心协力划桨,风雨同舟,众志成城,共同驶向幸福的彼岸。
升人脉 以诚信保成功
企业需要企业家,企业家需要经营人脉,而经营人脉成功与否,关键在诚信。西方有个结论:一个人赚的钱,12.5%来自知识,87.5%来自关系。这个“关系”其实就是指人脉关系。人脉只是说明你认识对方,对方也认识你,只算是认识,人脉永远比关系低级,关系才是人脉的升华。
双山人始终认为,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法制经济的最高境界是诚信。双山始终恪守“言必信,行必果”的行为准则,以诚信保成功,丰富、巩固、不断提升的人脉关系,赢得了广阔的有形市场。
朱克荣庄严承诺过:企业对社会、对员工做到“五不欠”,即不欠银行逾期贷款及利息、不欠电费水费、不欠社会保险、不欠员工工资、不欠国家税收。从2000年至今,尽管多次遇到纺织行业不景气的严峻形势,加之规模不断扩张带来的资金压力,但双山始终严格兑现承诺,从未打过半点折扣,从不损人利己,只会利人利己,有时还损己利人,从而赢得了客户的普遍满意和社会的广泛认同。
“卖产品,赠服务”是双山对客户的又一承诺。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双山尽力推行全优服务,努力做优售后跟踪服务文章。企业全体营销人员24小时不关手机,随时接受客户的信息反馈。一旦接到客户来电反映产品质量问题,省内12小时、周边省市24小时、边远地区36小时内,市场跟踪的“快速反应部队”到场,及时解决问题。
“坚持换位思考,想在客户前面,满足客户需求”的经营思想,为双山培植了众多新客户,赢取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双山的营销员在与客户洽谈时,如果发现客户遇到困难,都会主动帮助解决;客户在生产过程中遇到难题,则是有求必应。双山每年都要派出10多批次技术骨干,帮助客户解决许多技术性难题。
市场空间的不断扩大,对营销人员则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此,双山推出了“工程师销售法”,积极调整营销队伍,发挥技术力量雄厚的优势,从一线懂技术、精业务的工程师中挑选骨干,组建“技术协作型销售队伍”,用专业的销售博得了众多客户的好评。
“企”无“人”则“止”
“你看这企业的‘企’字,是‘人’字头下面一个‘止’字,把‘人’字去掉,就剩下一个‘止’字了,‘企’无‘人’则‘止’啊。所以,企业家必须围绕‘人’来谋划‘企’,也就是以人为本发展企业。”江苏双山集团董事长朱克荣表示。
有一种流行的说法:一流企业做文化、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做资本,三流企业做项目、做产品。双山在全国还不是一流企业,但始终追求建设一流企业。双山文化的核心就在“双山”两个字。“员工把企业当靠山,企业把员工当靠山,这是双山文化的内涵。双山把客户当靠山,客户把双山当靠山,这是双山文化的外延。”朱克荣总在强调,“为员工、为社会、为股东”的“三为”理念,正是双山文化的精神载体。
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以人为本就是把员工当作企业的立足之本、生存之本和发展之本。以人为本不能停留在“守摊子保本”上,而是要努力扩张、积极发展,双山的目标是聚足人气,打造“百年双山”。朱克荣上任之初,双山仅有5万多纱锭。这些年来,他和同仁们抓住每一次机遇,把双山做大做强。2001年,县色织漂染厂破产,领导班子决定斥资170万元,先租后购,兼并了该厂,添置140多台布机,解决就业岗位130人,形成年产坯布700万米的能力,年消化棉纱1600吨;2003年,县绿禾公司拍卖,又投资380万元,买下这座空壳保鲜库。继而筹措资金2000多万元,新上纱锭1.5万锭;接下来,又收购了盘湾“意利”公司,再增加1.5万纱锭;2004年,县第三纺织厂拍卖,双山号召全厂职工集资3300万元,买下了5万多纱锭的净资产。
2010年,全国毛纺行业前十强企业江苏振阳集团濒临破产,为保稳定,地方政府希望双山接手重组。政府有困难,双山作为地方最大企业应该有所担当,虽然双山在金融危机中安然度过,但要拿出近2亿元重组实力相当的振阳集团,确实压力千钧。但双山还是果断出手筹措资金,于当年7月份顺利接手江苏振阳集团,为2000名员工解决了后顾之忧,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收购一座厂子扩大一次规模,增加一次效益。2011年,双山集团成为射阳县第一个销售超10亿元、纳税超亿元的企业(集团)。
双山是一座大熔炉,更是一个温馨和谐的大家庭。3000多名员工就是一家人,同乘一条船,齐心协力划桨,风雨同舟,众志成城,共同驶向幸福的彼岸。
升人脉 以诚信保成功
企业需要企业家,企业家需要经营人脉,而经营人脉成功与否,关键在诚信。西方有个结论:一个人赚的钱,12.5%来自知识,87.5%来自关系。这个“关系”其实就是指人脉关系。人脉只是说明你认识对方,对方也认识你,只算是认识,人脉永远比关系低级,关系才是人脉的升华。
双山人始终认为,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法制经济的最高境界是诚信。双山始终恪守“言必信,行必果”的行为准则,以诚信保成功,丰富、巩固、不断提升的人脉关系,赢得了广阔的有形市场。
朱克荣庄严承诺过:企业对社会、对员工做到“五不欠”,即不欠银行逾期贷款及利息、不欠电费水费、不欠社会保险、不欠员工工资、不欠国家税收。从2000年至今,尽管多次遇到纺织行业不景气的严峻形势,加之规模不断扩张带来的资金压力,但双山始终严格兑现承诺,从未打过半点折扣,从不损人利己,只会利人利己,有时还损己利人,从而赢得了客户的普遍满意和社会的广泛认同。
“卖产品,赠服务”是双山对客户的又一承诺。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双山尽力推行全优服务,努力做优售后跟踪服务文章。企业全体营销人员24小时不关手机,随时接受客户的信息反馈。一旦接到客户来电反映产品质量问题,省内12小时、周边省市24小时、边远地区36小时内,市场跟踪的“快速反应部队”到场,及时解决问题。
“坚持换位思考,想在客户前面,满足客户需求”的经营思想,为双山培植了众多新客户,赢取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双山的营销员在与客户洽谈时,如果发现客户遇到困难,都会主动帮助解决;客户在生产过程中遇到难题,则是有求必应。双山每年都要派出10多批次技术骨干,帮助客户解决许多技术性难题。
市场空间的不断扩大,对营销人员则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此,双山推出了“工程师销售法”,积极调整营销队伍,发挥技术力量雄厚的优势,从一线懂技术、精业务的工程师中挑选骨干,组建“技术协作型销售队伍”,用专业的销售博得了众多客户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