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各国专家一致认为,应把道德教育置于突出地位,否则21世纪的人们所面临的将是一个可怕的道德环境,而道德的沦丧又会加剧政治经济等问题的恶化。在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倡行课程改革的今天,加强道德教育已是刻不容缓。然而在目前,作为道德教育主阵地的学校却普遍存在着德育效率低下的状况。
1. 目前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
许多中小学的德育目标定位过于理想化,脱离了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这就直接导致了德育内容的大而无当,宽而无边,在实际的德育活动中根本不可能达到,使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
1.2 道德方式过于单一化。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方法单一陈旧、缺乏新意,一味强调教育者单方面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现行德育的弊端之一,就是教育者忽视了只有在特定情境下,受教育者方可将道德理念内化为道德行为这一规律,老师总是习惯于对学生进行外在的强化灌输。使德育的任务和目标都不能有效落实。
1.3 德育评价体系陈旧化。
当前对德育的评价,缺乏科学的制度和体系,仍然沿用应试教育“以分数定优劣,以成绩论成败”的模式,考试成绩成为学生评价的唯一尺度,而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修养却显得无足轻重。这样的评价制度极大地削弱了德育的实效,并造成“知”与“行”的严重脱节。
1.4 与周边环境的人为隔离。
中学德育工作的一大误区,就是试图将学校变成道德上的“世外桃源”,不允许学生接触社会大环境。殊不知德育系统是一个与外部社会交互影响的、又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运行系统。学生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他们的活动、交往、接受的信息和影响是复杂多样的。学生在学校要受到教师、同学、集体的影响,在校外要受到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如果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不一致,相互矛盾,德育的实效性将大打折扣。
2. 解决学校德育问题的几点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要解决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我呢体,我认为当务之急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2.1 结合现实定位德育目标。
在优化德育目标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现实性。脱离社会生活的德育目标学生不好理解,更难以在心理上接受。因此德育必须要有其现实目标,现实目标和理想目标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既有自我发展的动力,又有发展的余地。其二是发展性。德育目标的制定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该随着时代变化与社会进步逐步发展。德育目标只有具有了发展性,才可能从其滞后性中解脱出来,主动适应社会的变化。其三是可操作性。德育目标应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在总目标下有多个可以具体实施的分目标、子目标。应该从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等方面的实际出发,将一元化的德育目标分解成若干独立的层次,依据其德育水平的高低,相应确定各个年龄阶段和教育阶段的具体目标,选择相应的教育内容、方法和途径。
2.2 增强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摒弃旧的灌输模式。
中学德育的主体是人,是鲜活的学生个体生命。因此,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是优化德育状况的必然要求。社会转型期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冲破传统的道德灌输模式,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在德育工作中注意培养学生道德主体意识,把学生看作是自身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引导与规范,使主体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指向有意义的德育目标,从而实现道德的自我完善。
2.3 建立新的道德评价体系。
建立道德评价体系应该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应该以德育目标为标准,根据现实目标确立动态的评价体系,科学地指导教育实践。二是要注意被评价者,即学生的可接受性,道德评价活动应该是主体性活动,评价的双方都要主动参与,评价活动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学生的可接受性与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绝不可忽视。
2.4 优化德育环境,培育良好的德育氛围。
要通过大力改善学校教育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家庭教育环境,使三方面的教育因素形成合力,共同作用于学生主体,使学校德育工作在开放、多元的环境中走向成功。
总言之,在当前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必须紧紧围绕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现实,通过合理德育目标、更新德育方式、完善评价体系、优化德育环境,使德育更加务实、有效,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道德素养、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目标。
1. 目前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
许多中小学的德育目标定位过于理想化,脱离了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这就直接导致了德育内容的大而无当,宽而无边,在实际的德育活动中根本不可能达到,使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
1.2 道德方式过于单一化。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方法单一陈旧、缺乏新意,一味强调教育者单方面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现行德育的弊端之一,就是教育者忽视了只有在特定情境下,受教育者方可将道德理念内化为道德行为这一规律,老师总是习惯于对学生进行外在的强化灌输。使德育的任务和目标都不能有效落实。
1.3 德育评价体系陈旧化。
当前对德育的评价,缺乏科学的制度和体系,仍然沿用应试教育“以分数定优劣,以成绩论成败”的模式,考试成绩成为学生评价的唯一尺度,而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修养却显得无足轻重。这样的评价制度极大地削弱了德育的实效,并造成“知”与“行”的严重脱节。
1.4 与周边环境的人为隔离。
中学德育工作的一大误区,就是试图将学校变成道德上的“世外桃源”,不允许学生接触社会大环境。殊不知德育系统是一个与外部社会交互影响的、又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运行系统。学生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他们的活动、交往、接受的信息和影响是复杂多样的。学生在学校要受到教师、同学、集体的影响,在校外要受到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如果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不一致,相互矛盾,德育的实效性将大打折扣。
2. 解决学校德育问题的几点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要解决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我呢体,我认为当务之急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2.1 结合现实定位德育目标。
在优化德育目标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现实性。脱离社会生活的德育目标学生不好理解,更难以在心理上接受。因此德育必须要有其现实目标,现实目标和理想目标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既有自我发展的动力,又有发展的余地。其二是发展性。德育目标的制定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该随着时代变化与社会进步逐步发展。德育目标只有具有了发展性,才可能从其滞后性中解脱出来,主动适应社会的变化。其三是可操作性。德育目标应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在总目标下有多个可以具体实施的分目标、子目标。应该从学生的思想道德、心理等方面的实际出发,将一元化的德育目标分解成若干独立的层次,依据其德育水平的高低,相应确定各个年龄阶段和教育阶段的具体目标,选择相应的教育内容、方法和途径。
2.2 增强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摒弃旧的灌输模式。
中学德育的主体是人,是鲜活的学生个体生命。因此,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是优化德育状况的必然要求。社会转型期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冲破传统的道德灌输模式,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在德育工作中注意培养学生道德主体意识,把学生看作是自身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引导与规范,使主体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指向有意义的德育目标,从而实现道德的自我完善。
2.3 建立新的道德评价体系。
建立道德评价体系应该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应该以德育目标为标准,根据现实目标确立动态的评价体系,科学地指导教育实践。二是要注意被评价者,即学生的可接受性,道德评价活动应该是主体性活动,评价的双方都要主动参与,评价活动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学生的可接受性与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绝不可忽视。
2.4 优化德育环境,培育良好的德育氛围。
要通过大力改善学校教育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家庭教育环境,使三方面的教育因素形成合力,共同作用于学生主体,使学校德育工作在开放、多元的环境中走向成功。
总言之,在当前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必须紧紧围绕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现实,通过合理德育目标、更新德育方式、完善评价体系、优化德育环境,使德育更加务实、有效,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道德素养、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