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例1 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F:\高中生2015\试题研究\2015-5-高三\image11.png>
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上图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河流众多,沼泽广布。
(1)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
(2)分析叶尼塞河泥沙含量较多,而鄂毕河泥沙含量较少的原因。
(3)通常,大河河口的鱼类资源丰富,但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相对较少。说明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较少的原因。
答案 (1)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量小;下部土层冻结,阻滞水分下渗;(凌汛等导致)河水泛滥。(2)叶尼塞河支流多流经中西伯利亚高原,(河床比降大)流速快,侵蚀强,增加了河流含沙量。鄂毕河主要流经平原,流速慢,泥沙沉积,含沙量小。(3)鄂毕河河口区纬度高,水温低,鱼类生长慢。结冰期长,鱼类存活率偏低。鄂毕河流经沼泽,营养物质被植物吸收,河水中营养物质严重缺乏,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北冰洋营养物质和饵料较为贫乏。
在审题干的过程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点:审中心词
审中心词的目的是根据中心词找到答题模版。如自然地理特征要从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生物等要素分析;气候特点可从气温(年均温、冬夏季气温、年较差)、降水(年降水总量、年际变化、季节变化、与气温的配合情况)、光照等方面去考虑;水系特征可从支流、流程、流域、流向等方面描述;自然资源要从气候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方面考察。
本题中第(1)问的中心词为“沼泽的成因”,其答案模版为①地形条件: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②气候条件:降水量大,蒸发量小;③土壤条件:温度低,下部土层冻结,阻滞水分下渗;④水文条件:河流水位上涨,河水泛滥;⑤人为因素:如水库建设导致水库周围沼泽化等。
第(2)问的中心词为“河流含沙量影响因素”,其答题模版为①地形:流域内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快,含沙量高,反之则低;②气候:流域内降水量大,河流水量大,含沙量高,反之则低;③植被:流域内植被覆盖率低,含沙量高,反之则低;④土壤:流域内土质疏松,易受流水侵蚀,含沙量高,反之则低;⑤人为因素:人类主要通过影响植被覆盖率等来影响河流含沙量。
第(3)问的中心词为“鱼类资源的影响因素”,其答题模版为:①光照和温度:光照强,水温高,有利于浮游生物生长,为鱼类提供饵料,同时水温高还有利于鱼类繁殖,反之则不利;②盐度:河流带来泥沙、寒暖流交汇或者温带海域季节变化导致下层营养盐类上泛,有利于浮游生物生长,为鱼类提供饵料;③溶解氧:溶解氧多,有利于鱼类生存和繁殖,反之则不利;④水域面积:水域面积大,鱼类资源丰富,反之则不丰富。
第二点:审限定词
中心词的限定词大大缩小了中心词的范围。忽略了限定词,答案往往会偏离重点,答得多但得分少,甚至答非所问得不到分。作用强的限定词,就是解决问题道路上的灯塔。常见的限定词用途有①指定具体事物;②限定位置;③限定地理事象发生的时间(季节、时刻);④限定分析问题的方向(自然/人为因素,有利/不利);⑤其它限定(限定某方面的特点或功能)。
本题中第(1)问限定了地点“西西伯利亚平原”,限定了方向“广布”;第(2)问限定了事物和方向“叶尼塞河”“多”“鄂毕河”“少”;第(3)问限定了地点“鄂毕河河口”,也限定了问题方向“少”。
第三点:审指令词
中心词的指令词规定了答题的方式。指令词不同,答题内容的逻辑关系、详细程度等都不相同。常见的指令词有“指出”“描述”“分析”“阐述”“概述”“对比”“评价”。
指出:简单说出某地理事物或者地理现象。
描述、简述、概述:三者要求有差异,“描述”要求较细,文字较多;“概述”则要求概括程度较高,字数较少;“简述”的要求居于“描述”和“概述”之间。
分析、阐述、说明:属于较高的要求,要指出判断的依据、推理过程和结论。
对比:要在某些选定的方面,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比较。
评价:要从不同的角度,分有利与不利两方面进行分析,要有结论与理由。
本题中第(1)、第(2)问要求“分析”;第(3)要求“说明”。既要给出结论,也要给出推理过程。
综合上述总结的审题干方法,我们再来看看下面这题。
例2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F:\高中生2015\试题研究\2015-5-高三\image22.png>
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开始垦荒,目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上图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
(1)分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
(2)分析建三江农作物病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
(3)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理由。
答案 (1)开垦历史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地广人稀,工矿业、城镇、交通车辆等较少,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废气、废水、废渣)等较少,环境污染轻微。(2)纬度高(48°N附近),冬季寒冷而漫长,害虫(虫卵)不易越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日低温较低,不利于虫害生存和繁殖。(3)环境质量优良(污染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少,生产绿色稻米;生产技术先进,具有示范作用;生产规模大;单位面积产量高,总产量大;商品率高等。
解析 (1)本小题中心词是“影响环境质量的原因”,主要应考虑人类活动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如居民生活、工农业生产、交通等活动。限定了位置为“三江平原”,方向为“优良”,应从当地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小的方向作答。答题方式要求为“分析”,需要给出推理过程和结论。
(2)本小题中心词是“影响农作物病虫害的原因”,病虫害与环境关系密切,所以从环境因素分析对病虫害的影响。限定词“建三江”、“气候”、“少”分别限定位置、方向。应当从当地气候对病虫害不利的角度作答。答题方式要求为“分析”,需要给出推理过程和结论。
(3)本小题中心词是“绿色米都”,“绿色”主要指生产的水稻无污染,“米都”主要指生产规模大,产量高。组织答案应该有这两个方面的要点。答题方式要求为“说明”, 还是需要给出推理过程和结论。
除按上述所介绍的方法完成审题外,形成答案的时候还需要注意以下三点:①图例的运用(一般不会有多余的信息);②材料中提示性话语的运用(在信息的提取基础上活用答题模板,延长推导链);③规范性(语言规范、条理清晰、书写规整)。
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上图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河流众多,沼泽广布。
(1)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
(2)分析叶尼塞河泥沙含量较多,而鄂毕河泥沙含量较少的原因。
(3)通常,大河河口的鱼类资源丰富,但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相对较少。说明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较少的原因。
答案 (1)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量小;下部土层冻结,阻滞水分下渗;(凌汛等导致)河水泛滥。(2)叶尼塞河支流多流经中西伯利亚高原,(河床比降大)流速快,侵蚀强,增加了河流含沙量。鄂毕河主要流经平原,流速慢,泥沙沉积,含沙量小。(3)鄂毕河河口区纬度高,水温低,鱼类生长慢。结冰期长,鱼类存活率偏低。鄂毕河流经沼泽,营养物质被植物吸收,河水中营养物质严重缺乏,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北冰洋营养物质和饵料较为贫乏。
在审题干的过程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点:审中心词
审中心词的目的是根据中心词找到答题模版。如自然地理特征要从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生物等要素分析;气候特点可从气温(年均温、冬夏季气温、年较差)、降水(年降水总量、年际变化、季节变化、与气温的配合情况)、光照等方面去考虑;水系特征可从支流、流程、流域、流向等方面描述;自然资源要从气候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等方面考察。
本题中第(1)问的中心词为“沼泽的成因”,其答案模版为①地形条件: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②气候条件:降水量大,蒸发量小;③土壤条件:温度低,下部土层冻结,阻滞水分下渗;④水文条件:河流水位上涨,河水泛滥;⑤人为因素:如水库建设导致水库周围沼泽化等。
第(2)问的中心词为“河流含沙量影响因素”,其答题模版为①地形:流域内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快,含沙量高,反之则低;②气候:流域内降水量大,河流水量大,含沙量高,反之则低;③植被:流域内植被覆盖率低,含沙量高,反之则低;④土壤:流域内土质疏松,易受流水侵蚀,含沙量高,反之则低;⑤人为因素:人类主要通过影响植被覆盖率等来影响河流含沙量。
第(3)问的中心词为“鱼类资源的影响因素”,其答题模版为:①光照和温度:光照强,水温高,有利于浮游生物生长,为鱼类提供饵料,同时水温高还有利于鱼类繁殖,反之则不利;②盐度:河流带来泥沙、寒暖流交汇或者温带海域季节变化导致下层营养盐类上泛,有利于浮游生物生长,为鱼类提供饵料;③溶解氧:溶解氧多,有利于鱼类生存和繁殖,反之则不利;④水域面积:水域面积大,鱼类资源丰富,反之则不丰富。
第二点:审限定词
中心词的限定词大大缩小了中心词的范围。忽略了限定词,答案往往会偏离重点,答得多但得分少,甚至答非所问得不到分。作用强的限定词,就是解决问题道路上的灯塔。常见的限定词用途有①指定具体事物;②限定位置;③限定地理事象发生的时间(季节、时刻);④限定分析问题的方向(自然/人为因素,有利/不利);⑤其它限定(限定某方面的特点或功能)。
本题中第(1)问限定了地点“西西伯利亚平原”,限定了方向“广布”;第(2)问限定了事物和方向“叶尼塞河”“多”“鄂毕河”“少”;第(3)问限定了地点“鄂毕河河口”,也限定了问题方向“少”。
第三点:审指令词
中心词的指令词规定了答题的方式。指令词不同,答题内容的逻辑关系、详细程度等都不相同。常见的指令词有“指出”“描述”“分析”“阐述”“概述”“对比”“评价”。
指出:简单说出某地理事物或者地理现象。
描述、简述、概述:三者要求有差异,“描述”要求较细,文字较多;“概述”则要求概括程度较高,字数较少;“简述”的要求居于“描述”和“概述”之间。
分析、阐述、说明:属于较高的要求,要指出判断的依据、推理过程和结论。
对比:要在某些选定的方面,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比较。
评价:要从不同的角度,分有利与不利两方面进行分析,要有结论与理由。
本题中第(1)、第(2)问要求“分析”;第(3)要求“说明”。既要给出结论,也要给出推理过程。
综合上述总结的审题干方法,我们再来看看下面这题。
例2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F:\高中生2015\试题研究\2015-5-高三\image22.png>
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年开始垦荒,目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上图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
(1)分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
(2)分析建三江农作物病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
(3)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理由。
答案 (1)开垦历史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地广人稀,工矿业、城镇、交通车辆等较少,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废气、废水、废渣)等较少,环境污染轻微。(2)纬度高(48°N附近),冬季寒冷而漫长,害虫(虫卵)不易越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日低温较低,不利于虫害生存和繁殖。(3)环境质量优良(污染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少,生产绿色稻米;生产技术先进,具有示范作用;生产规模大;单位面积产量高,总产量大;商品率高等。
解析 (1)本小题中心词是“影响环境质量的原因”,主要应考虑人类活动对环境质量的影响,如居民生活、工农业生产、交通等活动。限定了位置为“三江平原”,方向为“优良”,应从当地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小的方向作答。答题方式要求为“分析”,需要给出推理过程和结论。
(2)本小题中心词是“影响农作物病虫害的原因”,病虫害与环境关系密切,所以从环境因素分析对病虫害的影响。限定词“建三江”、“气候”、“少”分别限定位置、方向。应当从当地气候对病虫害不利的角度作答。答题方式要求为“分析”,需要给出推理过程和结论。
(3)本小题中心词是“绿色米都”,“绿色”主要指生产的水稻无污染,“米都”主要指生产规模大,产量高。组织答案应该有这两个方面的要点。答题方式要求为“说明”, 还是需要给出推理过程和结论。
除按上述所介绍的方法完成审题外,形成答案的时候还需要注意以下三点:①图例的运用(一般不会有多余的信息);②材料中提示性话语的运用(在信息的提取基础上活用答题模板,延长推导链);③规范性(语言规范、条理清晰、书写规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