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为学生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打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在感悟方程思想的基础上,学会寻找等量关系这一关键来布列方程,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下面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一、用不同的形式表示同一个数量
我们知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加强用不同的式或数表示同一个数量的训练,为列方程解应用题作好铺垫。如:“姐姐比弟弟大3岁,弟弟a岁,姐姐15岁。”姐姐的年龄既可以用a+3这个式子来表示,也可以用15这个数来表示,既然a+3和15都表示姐姐的年龄,那么中间当然可以用等号连接。这样就写出了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a+3=15,这就是方程。再如:“一批煤原计划每天烧0.5吨,可以烧8天,实际每天烧0.4吨,可以烧x天。”这批煤的总吨数既可以用0.5×8表示,又可以用0.4x表示,所以得到0.4x=0.5×8。
二、转变观念,突破难点
学生在刚开始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易受算术解题方法的干扰,出现部分学生先用算术解法,再把它倒推成方程的情况。如:“20袋饺子粉,卖出35千克,还剩45千克,每袋饺子粉多少千克?”有的学生列方程为:(35+45)÷x=20。这当然是正确的,但他们的思考顺序却是这样的:35+45是总重量,再除以20就是每袋的重量,但要求用方程解,于是列方程为:(35+45)÷x=20。这样解显然是未领会方程的实质。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跳出常规的算术解题思路,逐步掌握代数的思想方法,从概括性更高的数量关系入手,使学生过好从用算术解到用方程解这一关,真正体会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刚才的题目,让学生设每袋x千克,问:“现在我们已知每袋x千克,与题目中哪个条件联系可以直接求出什么?”(“与20袋饺子粉”联系可求出共重20x千克)再审题:20袋饺子粉共重20x千克,卖出35千克,还剩45千克。这样就能从概括性更高的数量关系入手列方程。
三、因题而异,找准视角,列出等量关系
1、按照事理找等量关系
如:“五年级做了3种颜色的花,每种22朵,布置教室用去一些以后还剩28朵。布置教室用去多少朵花?”根据事情发展变化的情况能找出这样的等量关系:3种花的总朵数-用去的朵数=剩下的朵数。
2、根据关键句或重点词句找等量关系
如:“少年宫合唱队有84人,合唱队的人数是舞蹈队的3倍多15人,舞蹈队有多少人?”根据关键句“合唱队的人数是舞蹈队的3倍多15人”可以知道:舞蹈队的人数×3+15=合唱队的人数。
3、利用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计算公式找等量关系。
如:速度×时间=路程,单价×数量=总价,长方形周长=(长+宽)×2,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等等。
总之,教学中应注意排除烦琐的叙述和复杂情节对审题的干扰,让学生通过对数量关系的分析,把题中以生活语言叙述的情节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以利于列出方程。
四、营造氛围,激发创新欲望
在列方程解应用题中要给学生创设富有变化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以激发创新欲望。如:“两地相距280千米,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3.5小时后两车相遇,甲车每小时行3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教师提问:“你能列出不同的方程来解这道题吗?”学生们经过热烈讨论,各抒已见。有的把280看作是甲、乙两车所行的路程和,即“加数+加数=和”,所以列出三个方程:38×3.5+3.5x=280(以和为等量);280-3.5x=38×3.5(以加数为等量);280-38×3.5=3.5x(以加数为等量)。有的则把280看作是甲、乙两车的速度和与时间的积,即“因数×因数=积”,所以也列出三个方程:(38+x)×3.5=280(以积为等量);280÷(38+x)=3.5(以因数为等量);280÷3.5=(38+x)(以因数为等量)。这样,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学生想出了很多解法,对他们而言,这就是一种创造。长此以往,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创新的种子将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作者单位:641113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椑木镇中心学校)
一、用不同的形式表示同一个数量
我们知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加强用不同的式或数表示同一个数量的训练,为列方程解应用题作好铺垫。如:“姐姐比弟弟大3岁,弟弟a岁,姐姐15岁。”姐姐的年龄既可以用a+3这个式子来表示,也可以用15这个数来表示,既然a+3和15都表示姐姐的年龄,那么中间当然可以用等号连接。这样就写出了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a+3=15,这就是方程。再如:“一批煤原计划每天烧0.5吨,可以烧8天,实际每天烧0.4吨,可以烧x天。”这批煤的总吨数既可以用0.5×8表示,又可以用0.4x表示,所以得到0.4x=0.5×8。
二、转变观念,突破难点
学生在刚开始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时,易受算术解题方法的干扰,出现部分学生先用算术解法,再把它倒推成方程的情况。如:“20袋饺子粉,卖出35千克,还剩45千克,每袋饺子粉多少千克?”有的学生列方程为:(35+45)÷x=20。这当然是正确的,但他们的思考顺序却是这样的:35+45是总重量,再除以20就是每袋的重量,但要求用方程解,于是列方程为:(35+45)÷x=20。这样解显然是未领会方程的实质。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跳出常规的算术解题思路,逐步掌握代数的思想方法,从概括性更高的数量关系入手,使学生过好从用算术解到用方程解这一关,真正体会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刚才的题目,让学生设每袋x千克,问:“现在我们已知每袋x千克,与题目中哪个条件联系可以直接求出什么?”(“与20袋饺子粉”联系可求出共重20x千克)再审题:20袋饺子粉共重20x千克,卖出35千克,还剩45千克。这样就能从概括性更高的数量关系入手列方程。
三、因题而异,找准视角,列出等量关系
1、按照事理找等量关系
如:“五年级做了3种颜色的花,每种22朵,布置教室用去一些以后还剩28朵。布置教室用去多少朵花?”根据事情发展变化的情况能找出这样的等量关系:3种花的总朵数-用去的朵数=剩下的朵数。
2、根据关键句或重点词句找等量关系
如:“少年宫合唱队有84人,合唱队的人数是舞蹈队的3倍多15人,舞蹈队有多少人?”根据关键句“合唱队的人数是舞蹈队的3倍多15人”可以知道:舞蹈队的人数×3+15=合唱队的人数。
3、利用常见的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计算公式找等量关系。
如:速度×时间=路程,单价×数量=总价,长方形周长=(长+宽)×2,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等等。
总之,教学中应注意排除烦琐的叙述和复杂情节对审题的干扰,让学生通过对数量关系的分析,把题中以生活语言叙述的情节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以利于列出方程。
四、营造氛围,激发创新欲望
在列方程解应用题中要给学生创设富有变化的学习情境,充分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以激发创新欲望。如:“两地相距280千米,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3.5小时后两车相遇,甲车每小时行3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教师提问:“你能列出不同的方程来解这道题吗?”学生们经过热烈讨论,各抒已见。有的把280看作是甲、乙两车所行的路程和,即“加数+加数=和”,所以列出三个方程:38×3.5+3.5x=280(以和为等量);280-3.5x=38×3.5(以加数为等量);280-38×3.5=3.5x(以加数为等量)。有的则把280看作是甲、乙两车的速度和与时间的积,即“因数×因数=积”,所以也列出三个方程:(38+x)×3.5=280(以积为等量);280÷(38+x)=3.5(以因数为等量);280÷3.5=(38+x)(以因数为等量)。这样,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学生想出了很多解法,对他们而言,这就是一种创造。长此以往,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创新的种子将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作者单位:641113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椑木镇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