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职业教育的重要特色是人才的技能化,而教育应该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在强调“以人为本”的背景下,如何保持职业教育特色,充分发挥职业院校德育教育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创新德育理念,“人本德育”是可以尝试的选择。
[关键词]以人为本 德育理念 职业教育
在工业化和产业化的背景下,学校教育的重要特点是人才的技能化,特别是在追求经济发展的特定时期,学校教育常常是自觉和不自觉地、主动地或被动地试图把学生培养成经济发展的工具,作为伴随经济发展而逐渐成长壮大的职业院校几乎可以说是这一方面的代表。人才的技能化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创建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和显性优势,但其隐性的弊端随着社会的全面发展会逐渐暴露出来,这一过程借助美国的金融危机和全球的经济下滑加快了步伐,就业压力加大成了这一暴露过程的催化剂,现实迫使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在注重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现代职业教育在人才的培养上是否缺失了一些什么,特别是在倡导创建和谐社会、强调科学发展的今天,职业教育抑或必须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放到一个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了。
要确立“以学生为本”德育教育观
胡锦涛强调,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教育部等7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思路。在历经外向型粗放式经济发展阶段之后我国正逐步把经济增长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这一转变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依靠科技进步对创新发展提出了要求,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对教育改革提出了要求。作为与经济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职业教育如何在发挥特色和优势的同时更好地服务社会,立足点是培养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这类人才不但要有较高的专业技能更要有较好的综合素质。后者尤为重要。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职业院校必须转变德育观念,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理念,要从思想上真正确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把发展“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到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上去认识。德育教育要在学校、学生和社会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要把学校的引导、社会的要求与学生的需要结合起来,采取适当的方式使社会的核心价值和主流意识成为学生的自觉价值观。
德育创新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学生才有学校,学校教育自然应该是围绕学生的教育。德育创新除了在德育内容与社会发展的要求接轨,教育形式、教学方法与现代科技接轨外,重要的一点是所有的德育工作要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单纯从学校与学生的关系上说,学生在一般意义上显然是处在被动的地位。学校对学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具有“决定权”,学校不但可以将学生塑造成一个什么样的人,还可以决定着学生今后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职业院校当然比一般院校更突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更强调学生要掌握一种谋生的本领。但不可否认的是,技能毕竟只是谋生的手段,学生一旦成为一个社会人,其需求也就不单单是谋生。学生在社会上的生存需求是多样的,其生活也必将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在具备基本的谋生技能后更会期待具备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职业院校的德育创新应该能够满足学生走向社会后的“生存”与“生活”双层需求。生存是基础,生活是追求,德育教育要满足学生对生活的全面需要,就必须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下功夫。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建立在扎实的专业基础上的,专业技能不可或缺,但德育教育更要突出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养成,要通过立体多维的德育框架、综合持续的德育过程努力满足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基本要求,特别是从整体上突出学生的健全人格、健康心理、务实作风、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不但能够适应社会、能够生存,还要使学生学会生活,具有追求美好生活的综合素质、本领和能力。德育创新要在学生可持续发展上下功夫
授人以鱼不若授之以渔。职业教育是学生人生过程中的一个短暂阶段。学生最终要步入社会,社会才是学生的真正舞台,但接受教育的短暂时光往往又对学生一生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职业院校的德育创新已经不单是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更是学生长远发展的要求。在专业技能和品德养成之中,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对今后的长远发展更有价值。在我国现行的教育格局中,职业教育仍处在起步发展阶段,职业院校本身的经验积累和学生来源的层次划分预示着职业院校学生在社会大舞台上比普通院校的学生要承担着更多的压力,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决定着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在付出同样努力的条件下是否能够保持与其他院校毕业生在同一阵营里。就技能而言,职业院校毕业生具有就业的优势;但就发展而言,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常常隐藏着后劲不足的劣势。职业院校的德育教育恰恰是弥补这种不足和劣势的主要手段,职业院校的德育创新应该在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潜能的挖掘上寻找突破口,要积极研究学生的个性特征、研究学生的心理愿望,要创造条件让学生从教育的被动的接受者转变成教育的主动参与者。特别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努力使学生养成一种自学的习惯,学会向老师学、向书本学、更要学会向社会学、向实践学,学会计划,学会总结,学会举一反三。
德育教师是德育创新的骨干力量
职业院校的德育创新在“以人为本”的基本前提下必须依靠和充分发挥德育教师的骨干作用。不容讳言,强调德育教育以学生为本,突出的是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教育毕竟是双向的,在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德育教师始终处在主导地位,德育教师队伍的组成、结构、素质、水平、能力、敬业精神对于德育效果起着重要作用。也正因如此,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德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并将学校参与德育过程的所有人员纳入了德育教师队伍中去,使德育教师不仅仅包括德育课程教学人员,还包括学生管理人员、心理健康咨询人员、学生党团负责人、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等等,并对这些人员的配备从数量到质量上都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同时,为使这支队伍的建设富有成效,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按年度对学校进行督察,并将督察结果纳入对学校的教学评估和人才培养水平评估、直至纳入示范建设评价体系,为学生德育教育提供了从没有过的足够的政策保证。需要注意的是,职业院校德育效果是在整个德育过程中实现的,德育课的理论教学只是其中一个部分,从学生德育素质的养成规律看,系统的不间断的学校德育行为更为关键。在学校不间断的德育行为中,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辅导员、班主任对学生的德育素质具有直接意义。我们知道,在人的各种素质中,德育素质是决定学生一生的品质之一。辅导员、班主任是班级学生德育工作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是德育工作的主力军。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的成败,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很大,也直接关系到整个学校工作的成败得失。学校德育工作要通过辅导员、班主任去落实,加强这支队伍建设、开展系统的培训与督导,最有效地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的主力军作用,这是职业院校德育成败的关键,也是德育创新的基本条件。
德育创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
相对于一般院校而言,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任务更加艰巨。起步较晚的职业教育的文化沉淀还不够厚实,还不足以形成比较成熟的校园文化。但社会对职业院校人才的需求不等人,职业院校也不能因自身的不成熟而失去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强调和加快校园文化建设已经成为职教从业者的共识。在通常以校风、教风、学风为主要内容,以行为方式、制度理念、物质环境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有机地融入学生德育的要素,特别是突出学生德育创新的要素具有特别的意义。德育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培育人,是满足学生长远健康发展与成长的需要,相对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而言,文化育人是无形的却是更高层面的,属于潜移默化无形无声但却是理性的深层次的。职业院校的德育创新要主动与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相衔接,主动与学生的文化行为相衔接,让学校文化建设服务于学生教育、让学生的德育教育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创新学生德育教育。
学生是不断发展、不断成熟的主体,现代学生的意识和主体能力需要在教育者的引导帮助下才会不断增强和发展。要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才,就必须创新职业院校的德育教育,从人的自身需要层面上说,只有生动活泼的德育氛围才会使其感受自信、充实和体验到完善自己的乐趣,唤醒学生潜在的修养需要。确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教育观正是新时期职业院校德育创新的必然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在职业教育观念变革上的体现,是一次深层次的教育思想的革命,这种变革颠覆了长期以来形成的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人的表象,突出了教育和被教育的平等意识。只有职业院校德育工作者转变观念,创新德育载体与形式,也才可能提高德育工作的综合实效。
[关键词]以人为本 德育理念 职业教育
在工业化和产业化的背景下,学校教育的重要特点是人才的技能化,特别是在追求经济发展的特定时期,学校教育常常是自觉和不自觉地、主动地或被动地试图把学生培养成经济发展的工具,作为伴随经济发展而逐渐成长壮大的职业院校几乎可以说是这一方面的代表。人才的技能化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创建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和显性优势,但其隐性的弊端随着社会的全面发展会逐渐暴露出来,这一过程借助美国的金融危机和全球的经济下滑加快了步伐,就业压力加大成了这一暴露过程的催化剂,现实迫使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在注重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现代职业教育在人才的培养上是否缺失了一些什么,特别是在倡导创建和谐社会、强调科学发展的今天,职业教育抑或必须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放到一个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了。
要确立“以学生为本”德育教育观
胡锦涛强调,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教育部等7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改革思路。在历经外向型粗放式经济发展阶段之后我国正逐步把经济增长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这一转变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依靠科技进步对创新发展提出了要求,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对教育改革提出了要求。作为与经济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职业教育如何在发挥特色和优势的同时更好地服务社会,立足点是培养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这类人才不但要有较高的专业技能更要有较好的综合素质。后者尤为重要。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职业院校必须转变德育观念,必须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理念,要从思想上真正确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把发展“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到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上去认识。德育教育要在学校、学生和社会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要把学校的引导、社会的要求与学生的需要结合起来,采取适当的方式使社会的核心价值和主流意识成为学生的自觉价值观。
德育创新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学生才有学校,学校教育自然应该是围绕学生的教育。德育创新除了在德育内容与社会发展的要求接轨,教育形式、教学方法与现代科技接轨外,重要的一点是所有的德育工作要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单纯从学校与学生的关系上说,学生在一般意义上显然是处在被动的地位。学校对学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具有“决定权”,学校不但可以将学生塑造成一个什么样的人,还可以决定着学生今后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职业院校当然比一般院校更突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更强调学生要掌握一种谋生的本领。但不可否认的是,技能毕竟只是谋生的手段,学生一旦成为一个社会人,其需求也就不单单是谋生。学生在社会上的生存需求是多样的,其生活也必将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在具备基本的谋生技能后更会期待具备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职业院校的德育创新应该能够满足学生走向社会后的“生存”与“生活”双层需求。生存是基础,生活是追求,德育教育要满足学生对生活的全面需要,就必须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下功夫。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建立在扎实的专业基础上的,专业技能不可或缺,但德育教育更要突出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养成,要通过立体多维的德育框架、综合持续的德育过程努力满足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基本要求,特别是从整体上突出学生的健全人格、健康心理、务实作风、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不但能够适应社会、能够生存,还要使学生学会生活,具有追求美好生活的综合素质、本领和能力。德育创新要在学生可持续发展上下功夫
授人以鱼不若授之以渔。职业教育是学生人生过程中的一个短暂阶段。学生最终要步入社会,社会才是学生的真正舞台,但接受教育的短暂时光往往又对学生一生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职业院校的德育创新已经不单是职业教育改革的要求,更是学生长远发展的要求。在专业技能和品德养成之中,学生优良品德的形成对今后的长远发展更有价值。在我国现行的教育格局中,职业教育仍处在起步发展阶段,职业院校本身的经验积累和学生来源的层次划分预示着职业院校学生在社会大舞台上比普通院校的学生要承担着更多的压力,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决定着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在付出同样努力的条件下是否能够保持与其他院校毕业生在同一阵营里。就技能而言,职业院校毕业生具有就业的优势;但就发展而言,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常常隐藏着后劲不足的劣势。职业院校的德育教育恰恰是弥补这种不足和劣势的主要手段,职业院校的德育创新应该在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潜能的挖掘上寻找突破口,要积极研究学生的个性特征、研究学生的心理愿望,要创造条件让学生从教育的被动的接受者转变成教育的主动参与者。特别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努力使学生养成一种自学的习惯,学会向老师学、向书本学、更要学会向社会学、向实践学,学会计划,学会总结,学会举一反三。
德育教师是德育创新的骨干力量
职业院校的德育创新在“以人为本”的基本前提下必须依靠和充分发挥德育教师的骨干作用。不容讳言,强调德育教育以学生为本,突出的是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教育毕竟是双向的,在实施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德育教师始终处在主导地位,德育教师队伍的组成、结构、素质、水平、能力、敬业精神对于德育效果起着重要作用。也正因如此,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德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并将学校参与德育过程的所有人员纳入了德育教师队伍中去,使德育教师不仅仅包括德育课程教学人员,还包括学生管理人员、心理健康咨询人员、学生党团负责人、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等等,并对这些人员的配备从数量到质量上都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同时,为使这支队伍的建设富有成效,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按年度对学校进行督察,并将督察结果纳入对学校的教学评估和人才培养水平评估、直至纳入示范建设评价体系,为学生德育教育提供了从没有过的足够的政策保证。需要注意的是,职业院校德育效果是在整个德育过程中实现的,德育课的理论教学只是其中一个部分,从学生德育素质的养成规律看,系统的不间断的学校德育行为更为关键。在学校不间断的德育行为中,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辅导员、班主任对学生的德育素质具有直接意义。我们知道,在人的各种素质中,德育素质是决定学生一生的品质之一。辅导员、班主任是班级学生德育工作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是德育工作的主力军。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的成败,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很大,也直接关系到整个学校工作的成败得失。学校德育工作要通过辅导员、班主任去落实,加强这支队伍建设、开展系统的培训与督导,最有效地发挥辅导员、班主任的主力军作用,这是职业院校德育成败的关键,也是德育创新的基本条件。
德育创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
相对于一般院校而言,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任务更加艰巨。起步较晚的职业教育的文化沉淀还不够厚实,还不足以形成比较成熟的校园文化。但社会对职业院校人才的需求不等人,职业院校也不能因自身的不成熟而失去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强调和加快校园文化建设已经成为职教从业者的共识。在通常以校风、教风、学风为主要内容,以行为方式、制度理念、物质环境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有机地融入学生德育的要素,特别是突出学生德育创新的要素具有特别的意义。德育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培育人,是满足学生长远健康发展与成长的需要,相对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而言,文化育人是无形的却是更高层面的,属于潜移默化无形无声但却是理性的深层次的。职业院校的德育创新要主动与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相衔接,主动与学生的文化行为相衔接,让学校文化建设服务于学生教育、让学生的德育教育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创新学生德育教育。
学生是不断发展、不断成熟的主体,现代学生的意识和主体能力需要在教育者的引导帮助下才会不断增强和发展。要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才,就必须创新职业院校的德育教育,从人的自身需要层面上说,只有生动活泼的德育氛围才会使其感受自信、充实和体验到完善自己的乐趣,唤醒学生潜在的修养需要。确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教育观正是新时期职业院校德育创新的必然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在职业教育观念变革上的体现,是一次深层次的教育思想的革命,这种变革颠覆了长期以来形成的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人的表象,突出了教育和被教育的平等意识。只有职业院校德育工作者转变观念,创新德育载体与形式,也才可能提高德育工作的综合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