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桂花

来源 :延河·绿色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osteelpow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曾到过一个葬着故人的山上。那时候秋天已来了很久。
  沿着山路盘旋而上,荒草在脚边疲惫张望。树叶飘零,簌簌而落。它们夹道迎接,像挥舞的旗帜鲜红。清澈的山泉安静潜流,火红的柿子彩蝶飞舞,天高云远。
  这是熟悉而亲切的秋。她端庄清丽,安闲宁静,若曾经的村姑。她是早就在山岗、树林和小路上徘徊等候的吧,没有言语只有风声。其实,我也是悄然而来,从山下生着烟火的村庄,离开繁闹市街到这幽地。风尘仆仆又粗陋鄙俗。走近你,贸然如涉足一条清浅小河,掬起清波的瞬间,纯净的世界扑面而来。我幡然惊醒,寂静欢喜。很愿意这是一幅画卷,没有晨昏交替,没有光阴蹉跎,可以永驻其间。是的,是一幅画卷该多好啊!可以打柴,牧马;种菜,做饭;煮茶,阅卷。还可以春夏雨花虫,秋冬雪梅菊。
  路遇几只红透的柿子,安静卧躺。鲜红的果酱,淡淡的甜味,空气也是甜的。风动的叶子像火舌头。为何掉到了地上?从春天到秋天,一地鲜红?多像古战场!是遇到秋天了吧。如今我也到了秋天,站在树下,看这些无人采摘就坠落的柿子。嘭!又一只掉落。它被尖嘴的瘦鸟啄出了洞,流淌着鲜红。
  在这无人采撷的秋天,我就站在柿子树下,多像古战场!
  无人采撷的季节是落寞的。我看到那些粗黑的枝干从岩石或峭壁中挣扎出来,丑陋而苍老。在几度痉挛之后的枝条上繁茂着鲜绿而又灿烂的叶子。我知道,是它们倔强到最后,才用尽全力结出了果子。当秋风穿过山岗,火苗狼烟。而此时的这里却寂静地丰收,寂静地坠落,寂静地鲜红。嘭!
  崖畔上错落着一孔两孔三孔四孔的窑洞,像张望着一个个黑眼睛,蓬草遮天。我想到了那些衣裳褴褛的人,我还想到了幽深的黑洞里生着神秘。我在想,或许突然有人出来,打着招呼,声音像飞鸟盘旋。从一座斑驳的土坯墙外窥望,这里一棵枣树正落着叶子,另一棵也是枣树,它佝偻着身子。找不到门,那些用土坯填封的窗户紧闭嘴巴。没人说话,我在拥挤的草丛里寂静等待。隔壁的侧房露出了背脊,檐前的椽上有着铁钩,不知道藤条筐去了哪里。那些筐肯定盛满了东西,以前悬挂在这里,多么美好的以前。我知道那些叶片会从房脊的空隙落下,还有雪和夜风逗留。这里总会有着温暖的记忆。被烟火熏黑的痕迹可以看到,沿着土剖面向窑洞顶部延伸。葱绿带刺的酸枣树蜷缩崖边,那些刺孤独而坚硬,那些酸枣晶莹而明亮。它们都是酸的,无须解释的酸,那时候酸得咬不动馍馍。院边的几颗石碾露出石屁股,在风雨侵蚀中落满苍凉。它们有过热火朝天的岁月,欢快地奔跑,尽情歌唱。它们也沉默不语,它们多么的像我们。现在的我们,有灰毛的鸟在上面蹭身子,还落下了鸟粪。槐树开始花谢籽落,披发瞭望。这个结果是无法改变的,秋天也就快走了。
  当秋天死去的时候,寒冬也就不远了。
  2
  闻到了花香,裹着泥土味道,卷着山风一阵一阵。那是几棵树在坡洼生长,茂密的叶子,伸展的枝条,像伞盖又似绿云蓬勃旺盛。看不到花朵,它们都掩埋进绿叶中。记得这些树很早就生在这里,那时候和我一样的小屁孩在树下躲阳光。每当花开的时候,我们都会仰着头寻找那黄澄澄的花,想那里定有着好吃的果儿,要不为啥那么香。后来知道了那是桂树,每年她都会浓郁芬芳,寂静绽放。母亲洗完衣服,总会把清一色的衣物陈晾在一条绳子上,这条绳子从一棵桂树的茬脖子上一直拉过来,和窑壁上的铁钉联结。在衣服搭到上边去的时候,桂树轻晃,满院流香。父亲和邻居放工回来,都会先在院边小坐一会儿,脱掉粗布鞋子,倒掉土渣子,让大脚在地上歇息。母亲端来了碗筷,父亲总会吃个底朝天,最后再喝一碗面汤。我斜靠着桂树,看他把饭吃完,那些面汤也喝得那么香甜。我心里想,父亲好饿。父亲吃完饭,盯着我笑着,一把拉过来抱在怀里开心地用胡子扎我的脸,我感觉父亲的手很有力。我记得他经常说的话,要乖,等桂花开了给你做桂花糕吃。所以,那时候,我经常去看桂花树,等桂花开,想桂花糕的味道。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这或许就是该缅怀的地方,尽管少了人烟,萧条寂静,但我知晓它曾经的繁闹和热火。坐下來,能闻到枯草淡香。三孔窑洞被荒草遮蔽得隐隐约约。它在张望,目睹,诉说和呼吸。记得第一孔没有门窗,从来没有,里面的柴草总是防备连阴雨或雪降。烧炕和做饭时那些柴草总会熊熊燃烧。那里面也经常会堆着干燥的土,墙上钉子吊着线儿绑着纸,还有废弃的杂物堆着。母亲总能从那里的柴草中欣喜地捧着热鸡蛋出来。我觉得那几只母鸡真的好可爱。爷爷和奶奶的衣食起居应该是中间的那个窑洞吧,我自始至终记不起他们的容颜。母亲说,爷爷总是黑着脸坐在炕中央,火镰子一摩擦经常映红半边脸,烟锅发出嗞嗞的声音。奶奶踮着小脚总忙个不停,桌子柜子椅子每天都油亮发光。她说爷爷最高兴的就是捧着逗我,就是我小便到他身上也乐。但他发脾气了,大家大气都不敢出。他经常骂得几个回娘家的闺女哭着下山去。这个窑洞深邃而畏惧。旁边的窑洞是父母亲和我们的吧。母亲说,炕上墙壁钉着的弯钩是拴我和二弟的,我似乎记得漆黑的夜晚有大孩子举着大手套在窗前作怪,弟弟身上绑着布带子在地上爬。后来,应该不久,我们举家搬到了山下的河滩,大队里的烤烟楼。
  那一年的春天,1981年。
  3
  说是乱坟岗,我一直在想,那些故人和后人还有什么选择?每年每月都会有消息传来,抬着棺椁,长长的队伍,吹吹打打,在这里埋进土坑,插上杨柳枝,焚一堆火,然后恸哭。离去的人手是空的,安若熟睡。回去的人心是空的,像丢了爱物。今天到了这里,又见新冢,秋色凝重。突然想,我到这里是为了什么?访故、缅怀?逃避或者流浪?无有任何声响,在这里清醒而又迷糊。我像一位闯入者,更像一个幸存者。
  听父辈讲,这里曾发现过古遗存,陶罐、断戟和竹简,成堆的骸骨,发绿的钱币。这里曾金戈铁马,狼烟四起,血流成河。这里有好多洞穴,被荆棘野草封埋,藏着很多神秘。听父亲说,爷爷讲过白朗。民国三年的四月,枣花满地,白朗带着土匪洗劫村子。烧杀抢掠,人哭畜鸣,漫山遍野。村保和青壮年抗击,最后死伤无数。他们中有9个特殊的遇难者,在用白布覆着的床板上躺着。他们都是孩子。大家在村边的坳地挖了坑,栽了9棵桂树,葬了。在随后的几年,听说夜深人静的时候能听到很多孩子银铃般的笑声。也有人说见过穿着素衣的女子在桂树旁冷冷地笑,幽幽地哭。
其他文献
一、 搬书  学校订了一批书,拉到楼下。主管领导通知安保处,让保安们帮忙把书从一楼搬到五楼图书室。在搬书过程中,我突然听到一阵雷倾万钧的摔打声,在空旷的楼道里咆哮而来。果不其然,送上来的书捆外包装都被摔裂了。  能想象,一位手无缚鸡之力的新保安,要徒手从一楼搬送四五十斤的重物到五楼,而且还要至少跑两趟,内心该有多么的崩溃和无奈。只能用书撒气,却也无可奈何。  其实,学校那位年近古稀的送书人每次来送
期刊
没有石磨的院子是不正常的,至少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主人的生活态度有问题,不是个实在的庄户人家,比如说前村的二奶奶。无论是上学放学,出门时看的最后一眼便是它。到别家去的时候,总喜欢看看石磨所在的地方,与它来一次深情而短暂的对视,这个时候,对主人家的好感便油然而生,若没有看到,心里便有些怅然,最后演绎成盛大的孤寂,空落得难受。但我还是会装作没事的样子,按乡村的礼数去待人接物,矜持而又得体。我不会因为自己
期刊
恒口,陜南第一镇。始建于北宋年间,古名"衡口",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地处秦巴山脉的恒河、月河出口汇合之处,距市区约有二十余公里,连接紫阳、汉阴的交通枢纽。月河是汉江的一大支流,汉江流域一带的川道,地域平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很是适合农耕时代的人们生存居住。  明清时期,汉江水运极为发达,不少南来北往的客商把苏杭的丝绸等陕南没有的产品带来,和陕南的土著居民进行山货交易,再把交易得来的山货通过月河
期刊
崖作为形聲字,从山,很多人会望文生义,以为“崖畔”即“山崖边”,其实则不然。“崖”的本意为“岸;水边”,基本解释为“高地的边,陡立的山边”。不论是《庄子·山水》中的“ 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海,望之而不见其崖”,还是《徐霞客游记》中的“四眺重崖,皆悬绝无径,而西崖尤为峻峭”,也自是关乎山水,很少见“高地的边”之意。  我的家乡红岩村在华山北的长涧河边,作为古郑国的属地,当地的方言将“崖”读作“nai(2
期刊
谄媚季节  那一年,你  泪流满面,跪倒在  佛前  在你心中有一方  圣洁之地  万事万物,谁都难以侵犯  那一年,你却  又自甘入魔  深陷于精神的荒蛮  灵魂像一粒  坠落的  火焰,幻灭、幽暗  你说:理想至高无尚  而生活,紧迫  紧迫的无从选择  以至于,让你在夏的季节  学会谄媚霜雪  十年  夜如同一条色彩斑斓的蛇  游走在冰凉的大地上  我像一只赴死的蛾,微弱的翅膀  惊不起丝毫
期刊
夜幕又一次笼罩了四野,窗外一片寂静,鸣噪了一天的鸟儿也倦了,相拥入眠。我打开了台灯,洁白的光瞬间弥漫开来,静坐桌前,看着翻开的书页上跳动的诗行,听着风从我的窗前轻轻走过,心灵的潮水又开始上涨。那风可是来自故乡?不然,那小小的灯盏为什么总在我心头摇曳?那孜孜燃烧的火苗为什么总灼烧着我的胸膛?那灯光里的故事为什么总让我泪湿眼眶?  那小小的灯盏,又一次照亮了我童年时代的所有夜晚。  冬天的夜晚来得早,
期刊
小镇的二月,正是干燥阴冷的冬天。北方的气候在此时冷冽异常,临近年关,街上虽然冻得人脚底发麻,却是整日不缺来来往往的行人。  这地方太小,因此瘸腿的老王算得上是个名人,他这些年做生意发了些小财,在镇上开了个小超市,整日骑着轰隆作响的摩托去进货出货,店里的小伙计便坐在木头门槛上撕开零嘴包装袋,一片一片地偷吃薯片。光秃秃的树枝在寒风中岿然不动,仿若守卫小城的干瘦的士兵。而此刻石板街上行人听闻了越来越近的
期刊
对于棣花的荷,我好奇着,并疑惑着,因此一直处于隔岸观望的状态。天下美荷,多在南方,北方甚少,荷生之地,多是水源涵养之所,棣花乃旱地,何以养得了如此多的荷?更何况是千亩之荷,我一直以为这只是一个传说。  可去过棣花的人都说棣花的荷美,有水道,能划船。花开之际,一眼望不到边,只见荷头攒动,绿叶招展,真真是个美煞人也。  人如此说,我依然是有些不相信的。我始终以为,不是荷有多美,而是荷因为棣花这片土地而
期刊
腊月初八  年的节奏是从腊月初八这天开始的。  到了腊月,农活没啥忙了,天气又冷瑟瑟的,正好可以闲在家里犒劳一下自己一直处于饥饿状态下的胃。  先从一碗香香的暖暖的腊八粥开始吧。  切腊肉,淘米洗豆子,剥花生砸核桃。大锅里填满水,烧火,架硬柴,煮。咕嘟咕嘟,那些豆子,白米,花生,核桃,就像过年时聚在一起的七大姑八大姨,道不尽的家短里长,说不完的姐妹情谊。她们的一些话题悄悄从木锅盖的边沿偷跑出去,被
期刊
老杨  我和老杨在桦南路口老马的回民馆里喝酒。水爆肚,凉拌腱子肉,外加一斤牛肉馅蒸饺。这顿饭很奢侈,是他请我的。他隔三岔五就拉着我下馆子。他说钱对于他来说没啥大用,他就一个人,自己吃饱全家不饿。  外面的天暗了下来,不知从哪忽然就滚来一大团黑云,地面起了一层薄薄的风,许多尘土和塑料袋贴着水泥路面疾跑,像受到了惊吓。  老杨大我八岁,一直单身。他的姑奶是我的太奶,按理我该管他叫叔。他十八岁的时候不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