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设计意图
在我们的生活中美无处不在,需要我们去发现。“染纸”是人们在最初的无意识中发现的,后来成为中国传统的一种民间艺术。因其变化无穷,容易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是一种极富游戏性的美术活动。把染纸巧妙的引入中班美术活动中,让幼儿去感受更多形式、内涵不同的艺术文化,从小培养幼儿广纳百川的审美涵养。再者,染纸具有色彩斑斓、视觉冲击力强的特点,容易诱发中班幼儿对美的领悟和感受,加上染纸中不断跳动的变化方式,极具挑战性,易让幼儿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
二、活动名称
《美丽的染纸》。
三、领域
艺术。
四、幼儿年龄段
中班。
五、活动目标
(一)尝试用对称的折叠方法进行染纸活动,激发幼儿创作的兴趣。
(二)通过比较,让幼儿感受不同染纸作品的美。
六、活动准备
1.印染实物;范例3幅。
2.宣纸每人4张;红、黄、蓝、绿染色水每组一份;KT板每人一张(张贴上幼儿姓名);抹布每组2张;棉签若干;胶棒每人一个。
3.“画框”每人一个(活动前利用手工活动幼儿已制作)。
活动重点:掌握用对称的折叠方法染纸。
活动难点:设计不同的染纸图案。
七、活动过程
(一)欣赏印染实物及范例,感受印染作品的美,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
——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非常奇特的作品跟你们分享,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这些是用印染的方式做的,老师今天也用印染的方法做了3幅作品,我们来看看。
——引导幼儿观察染纸作品,初步感受作品的美,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这些作品上都有什么颜色?有哪些图案?图案有什么特点?
——小结:在这些图案中有一些图案上下面或者左右是一样的,我们称这样的图案为对称图案。
——教师:老师从你们的小眼睛里发现,你们也特别想做一幅这样的作品,那我们就来试一试吧。
分析:活动的开始部分,引导幼儿从整体和细节上观察、欣赏染纸作品,自然而然的让幼儿感受染纸作品色彩、图案的千变万化和绚丽多彩的美,从而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并为之后的创作活动积累经验与素材。同时,用语言激发和调动幼儿的兴趣,唤起幼儿内心深处对美的渴望,帮助幼儿习得对美好事物或作品的心理感受和语言表达方式。
(二)鼓励幼儿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染纸,进一步感受染纸作品的美
——幼儿第一次主动探索制作染纸作品,教师观察指导。发现这一过程中幼儿因尚未建立起对材料的具体认知,不能熟料的使用材料,所以尝试过程重制作出的染纸作品毫无章法,并且创作过程中因为没有具体规定的约束,导致幼儿在活动空间中的行为缺乏组织性,使活动场地变得十分杂乱。
——教师介绍材料及要求:保持地面、桌面、衣服干净,展开时小心的平放在自己的KT板上。使幼儿能够充分了解材料的具体使用方法,为后续幼儿的自主创作奠定了认知基础。要求的制定能够使幼儿更加有组织性的展开实践,以具体规定形成具体约束,让幼儿能够注意创作过程中的卫生情况。
——教师:请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做的?染了什么图案?
——小结:小朋友用点染、线条染、各种图案染的方法,染出了完全不同作品,这些作品都十分美丽,那么你们最喜欢哪种类型的作品呢?老师带来了一种奇妙的方法,可以让作品更加的美丽。
分析:当幼儿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后,教师在不告知任何方法的情况下让幼儿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染纸。事实上,在这样的鼓动下,幼儿初期会出现过于松散的现象,幼儿的创作缺乏章法以及约束性,导致创作活动呈现出“灾难”一般的景象。而在教师进行科普与制定简单的规定后,幼儿在认知基础与规定的约束作用之下会有不同的方法出现,比如幼儿会直接将纸放进颜料中,形成大的色块;也有将纸圈起来再染,形成连续型图形;还有会将纸对折形成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呈现不同规律的美等等,不同的方法代表了当前幼儿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表现水平,教师一定要给予幼儿真诚的认可和评价。其次,鼓励幼儿学会归纳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引导幼儿梳理一条清晰的创作流程方式,同时,让幼儿在倾听同伴讲述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用不同方法染出的作品有不同的美。
(三)尝试用不同的对称折叠方法染纸
教师示范对边折法,幼儿模仿练习。
——教师示范并讲解:将宣纸的边对边对折,然后用棉签蘸颜料进行染色。以此为幼儿进行具象的演示,为幼儿的实践建立具体的模仿“风向标”,提高幼儿实践参与的有效性。
——幼儿操作,教师针对个别幼儿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使幼儿能够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评价模式下快速发现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问题所在,进而提高幼儿模仿实践的准确率。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应鼓励幼儿用不同的折叠次数制作染纸作品,使幼儿尝试更多的可能性,拓展幼儿的模仿实践,并且在拓展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应指导幼儿运用染角、染边、点染等方法丰富作品。
教师示范对角折法,幼儿模仿练习,并在此有针对性的进行拓展引导,提高幼儿模仿实践的有效性。
展示幼儿作品。
——对比两次作品,你发现了什么不同?为什么?
——小结:折法不同,染出的作品完全不同。因为折叠后重叠的区域完全不同,区域的增减决定了染色面积的变化,从而出现了不同样式的染纸作品。
分析:当幼儿有了些許染纸经验时,也就是整个活动的重难点出现了。如何让幼儿提升经验,提高印染水平,也就是说怎样让幼儿的作品更有审美的价值?教师采取一步一环的节奏,注意观察幼儿的不同方法,并进行适当的提炼、总结,借助辅助材料,再次让幼儿尝试。这一节奏中,教师的演示为辅,幼儿的模仿为主,并配合幼儿教师对幼儿模仿实践的针对性评价,使幼儿能够不断完善模仿的方式,最终真正准确的模仿教师的对边折法与对角折法,完成实践。最终教师还应引导幼儿通过展评一体的方式进一步探究染纸的设计艺术,使幼儿能够结合实践过程自主分析为何会出现不一样的作品,真正强化幼儿对创作过程的理解。 (四)鼓励幼儿尝试更多不同的折法并进行印染
——教师:请你想一想,除了这两种折法,还可以怎样折呢?
——幼儿在前面两次经验的基础上再次制作染纸作品,这一过程中幼儿结合经验展开了更为有序的开放自主实践,通过实践过程中幼儿的积极尝试,教师能够进一步发现幼儿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对幼儿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完善幼儿的艺术创作实践模式。
——展示幼儿作品,鼓励幼儿在自己的作品中选择一幅自己认为最美的粘贴在“画框”里装饰教室。
分析:经过两次创作后,教师以启发式的提问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创新,用更多不同的方法进行染纸。例如:有的幼儿直接将纸卷成纸筒;有的幼儿将纸揉成一团;有的折成小船……幼儿独特的表现方式,创造出了一幅幅精美的画作。让幼儿在对比中发现方法不同,染出的作品截然不同,形式多种多样、千奇百怪。当幼儿欣喜的发现这一点后,教师及时的给予肯定和表扬,赞赏他独特的表现方式。
活动反思:《指南》指出在艺术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这是一节手工制作活动——染纸,是利用吸水性较好的宣纸折叠后再蘸上颜料,然后渗透形成图案。在此之前,幼儿没有接触过浸染的艺术方式,他们感觉很新颖、很好奇。加上染纸本身所具有的趣味性,很容易诱发幼儿动手创作的欲望,将色彩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大胆的呈现在全体幼儿面前,激发对色彩变化的灵感,让幼儿沉浸在创作后的成功和喜悦之中。此次活动大胆的尝试了由幼儿自由探索、自主设计,自主创作相结合的艺术活动。
教师始终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出现,注意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创作能力,同时也对幼儿进行了审美教育。在活动中教师及时提炼、总结幼儿的经验,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并且避免仅仅重视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保持了幼儿的对此活动的高度兴趣,同时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树立了自信心。
活动前的要求简洁明了。每一次幼儿操作之前,教师都会有侧重点的提要求。例如:幼儿第一次操作时,教师要求幼儿保持地面、桌面、衣服干净,展开时小心的平放在自己的KT板上。而在最后操作时,教师的要求是用不同的方法折。
八、我的小结
通过这一堂生动染纸课程的开展,教师可以充分结合美术教学的特点与幼儿的参与特征做好总结与分析工作,切实寻找课程的成功经验,为后续的幼儿园活动课程的设计打下重要基础。
(一)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
幼儿美术表现能力与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是应充分结幼儿的年龄特点。例如,小班幼儿对于绘画尚未形成具体的概念认知,因此往往从简单的图形着手,以认识并掌握简单图形绘画方法为主,使幼儿形成基础绘画意识,掌握简单绘画能力,了解绘画过程中基本的图形组成元素。这将为幼儿利用基础图形展开简单创作奠定重要基础。那么针对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我们开展了很多以锻炼幼儿手部小肌肉群为主的撕纸粘贴活动,如:《爱心面条》《毛茸茸的绵羊》等;练习画各种线条,如:《下雨啦》《鱼儿游游游》等。
(二)因势利导,鼓励幼儿大胆操作
幼儿的绘画内容是与各自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生活阅历和思维、想象力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喜欢随意想象作画,爱画熟悉的、有趣的和理解的事和物。例如在中班下学期的水粉画《秋天的树林》中,个别幼儿只是简单的画几棵树就结束了,于是我及时的启发他,秋天树叶会怎样?树林里除了树还有什么?……他的画面内容丰富了,树林里的地上铺满了枯黄、变黑的树叶,还有寻找食物的小兔,正在结网的蜘蛛,这幅充满生机的秋林就丰富多了。
(三)合理评价,并尊重幼儿的成果
在幼儿美术教育中,评价是不可缺少的一环。评价能激励幼儿,使他们对美术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幼儿对美的感受力和表現力。切忌用“好不好、漂不漂亮……”来评价幼儿的作品。例如中班线描画《年年有余》活动中,有个孩子在鱼的周围画了很多红红的辣椒、蔬菜等等。教师先让孩子描述自己的作品,为什么“放”那么多辣椒、蔬菜?他说:因为爸爸喜欢吃辣的东西,妈妈喜欢吃蔬菜。教师:看来你是个善于观察、关心爸爸妈妈、孝顺的孩子。教师这样的评价不仅激发了幼儿积极性,同时也有针对性的对幼儿的作品进行了评价。
在我们的生活中美无处不在,需要我们去发现。“染纸”是人们在最初的无意识中发现的,后来成为中国传统的一种民间艺术。因其变化无穷,容易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是一种极富游戏性的美术活动。把染纸巧妙的引入中班美术活动中,让幼儿去感受更多形式、内涵不同的艺术文化,从小培养幼儿广纳百川的审美涵养。再者,染纸具有色彩斑斓、视觉冲击力强的特点,容易诱发中班幼儿对美的领悟和感受,加上染纸中不断跳动的变化方式,极具挑战性,易让幼儿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
二、活动名称
《美丽的染纸》。
三、领域
艺术。
四、幼儿年龄段
中班。
五、活动目标
(一)尝试用对称的折叠方法进行染纸活动,激发幼儿创作的兴趣。
(二)通过比较,让幼儿感受不同染纸作品的美。
六、活动准备
1.印染实物;范例3幅。
2.宣纸每人4张;红、黄、蓝、绿染色水每组一份;KT板每人一张(张贴上幼儿姓名);抹布每组2张;棉签若干;胶棒每人一个。
3.“画框”每人一个(活动前利用手工活动幼儿已制作)。
活动重点:掌握用对称的折叠方法染纸。
活动难点:设计不同的染纸图案。
七、活动过程
(一)欣赏印染实物及范例,感受印染作品的美,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
——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非常奇特的作品跟你们分享,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这些是用印染的方式做的,老师今天也用印染的方法做了3幅作品,我们来看看。
——引导幼儿观察染纸作品,初步感受作品的美,激发幼儿的创作兴趣。这些作品上都有什么颜色?有哪些图案?图案有什么特点?
——小结:在这些图案中有一些图案上下面或者左右是一样的,我们称这样的图案为对称图案。
——教师:老师从你们的小眼睛里发现,你们也特别想做一幅这样的作品,那我们就来试一试吧。
分析:活动的开始部分,引导幼儿从整体和细节上观察、欣赏染纸作品,自然而然的让幼儿感受染纸作品色彩、图案的千变万化和绚丽多彩的美,从而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并为之后的创作活动积累经验与素材。同时,用语言激发和调动幼儿的兴趣,唤起幼儿内心深处对美的渴望,帮助幼儿习得对美好事物或作品的心理感受和语言表达方式。
(二)鼓励幼儿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染纸,进一步感受染纸作品的美
——幼儿第一次主动探索制作染纸作品,教师观察指导。发现这一过程中幼儿因尚未建立起对材料的具体认知,不能熟料的使用材料,所以尝试过程重制作出的染纸作品毫无章法,并且创作过程中因为没有具体规定的约束,导致幼儿在活动空间中的行为缺乏组织性,使活动场地变得十分杂乱。
——教师介绍材料及要求:保持地面、桌面、衣服干净,展开时小心的平放在自己的KT板上。使幼儿能够充分了解材料的具体使用方法,为后续幼儿的自主创作奠定了认知基础。要求的制定能够使幼儿更加有组织性的展开实践,以具体规定形成具体约束,让幼儿能够注意创作过程中的卫生情况。
——教师:请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做的?染了什么图案?
——小结:小朋友用点染、线条染、各种图案染的方法,染出了完全不同作品,这些作品都十分美丽,那么你们最喜欢哪种类型的作品呢?老师带来了一种奇妙的方法,可以让作品更加的美丽。
分析:当幼儿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后,教师在不告知任何方法的情况下让幼儿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进行染纸。事实上,在这样的鼓动下,幼儿初期会出现过于松散的现象,幼儿的创作缺乏章法以及约束性,导致创作活动呈现出“灾难”一般的景象。而在教师进行科普与制定简单的规定后,幼儿在认知基础与规定的约束作用之下会有不同的方法出现,比如幼儿会直接将纸放进颜料中,形成大的色块;也有将纸圈起来再染,形成连续型图形;还有会将纸对折形成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呈现不同规律的美等等,不同的方法代表了当前幼儿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表现水平,教师一定要给予幼儿真诚的认可和评价。其次,鼓励幼儿学会归纳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引导幼儿梳理一条清晰的创作流程方式,同时,让幼儿在倾听同伴讲述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用不同方法染出的作品有不同的美。
(三)尝试用不同的对称折叠方法染纸
教师示范对边折法,幼儿模仿练习。
——教师示范并讲解:将宣纸的边对边对折,然后用棉签蘸颜料进行染色。以此为幼儿进行具象的演示,为幼儿的实践建立具体的模仿“风向标”,提高幼儿实践参与的有效性。
——幼儿操作,教师针对个别幼儿操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使幼儿能够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评价模式下快速发现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问题所在,进而提高幼儿模仿实践的准确率。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应鼓励幼儿用不同的折叠次数制作染纸作品,使幼儿尝试更多的可能性,拓展幼儿的模仿实践,并且在拓展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应指导幼儿运用染角、染边、点染等方法丰富作品。
教师示范对角折法,幼儿模仿练习,并在此有针对性的进行拓展引导,提高幼儿模仿实践的有效性。
展示幼儿作品。
——对比两次作品,你发现了什么不同?为什么?
——小结:折法不同,染出的作品完全不同。因为折叠后重叠的区域完全不同,区域的增减决定了染色面积的变化,从而出现了不同样式的染纸作品。
分析:当幼儿有了些許染纸经验时,也就是整个活动的重难点出现了。如何让幼儿提升经验,提高印染水平,也就是说怎样让幼儿的作品更有审美的价值?教师采取一步一环的节奏,注意观察幼儿的不同方法,并进行适当的提炼、总结,借助辅助材料,再次让幼儿尝试。这一节奏中,教师的演示为辅,幼儿的模仿为主,并配合幼儿教师对幼儿模仿实践的针对性评价,使幼儿能够不断完善模仿的方式,最终真正准确的模仿教师的对边折法与对角折法,完成实践。最终教师还应引导幼儿通过展评一体的方式进一步探究染纸的设计艺术,使幼儿能够结合实践过程自主分析为何会出现不一样的作品,真正强化幼儿对创作过程的理解。 (四)鼓励幼儿尝试更多不同的折法并进行印染
——教师:请你想一想,除了这两种折法,还可以怎样折呢?
——幼儿在前面两次经验的基础上再次制作染纸作品,这一过程中幼儿结合经验展开了更为有序的开放自主实践,通过实践过程中幼儿的积极尝试,教师能够进一步发现幼儿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对幼儿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完善幼儿的艺术创作实践模式。
——展示幼儿作品,鼓励幼儿在自己的作品中选择一幅自己认为最美的粘贴在“画框”里装饰教室。
分析:经过两次创作后,教师以启发式的提问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创新,用更多不同的方法进行染纸。例如:有的幼儿直接将纸卷成纸筒;有的幼儿将纸揉成一团;有的折成小船……幼儿独特的表现方式,创造出了一幅幅精美的画作。让幼儿在对比中发现方法不同,染出的作品截然不同,形式多种多样、千奇百怪。当幼儿欣喜的发现这一点后,教师及时的给予肯定和表扬,赞赏他独特的表现方式。
活动反思:《指南》指出在艺术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这是一节手工制作活动——染纸,是利用吸水性较好的宣纸折叠后再蘸上颜料,然后渗透形成图案。在此之前,幼儿没有接触过浸染的艺术方式,他们感觉很新颖、很好奇。加上染纸本身所具有的趣味性,很容易诱发幼儿动手创作的欲望,将色彩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大胆的呈现在全体幼儿面前,激发对色彩变化的灵感,让幼儿沉浸在创作后的成功和喜悦之中。此次活动大胆的尝试了由幼儿自由探索、自主设计,自主创作相结合的艺术活动。
教师始终以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出现,注意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创作能力,同时也对幼儿进行了审美教育。在活动中教师及时提炼、总结幼儿的经验,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并且避免仅仅重视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保持了幼儿的对此活动的高度兴趣,同时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树立了自信心。
活动前的要求简洁明了。每一次幼儿操作之前,教师都会有侧重点的提要求。例如:幼儿第一次操作时,教师要求幼儿保持地面、桌面、衣服干净,展开时小心的平放在自己的KT板上。而在最后操作时,教师的要求是用不同的方法折。
八、我的小结
通过这一堂生动染纸课程的开展,教师可以充分结合美术教学的特点与幼儿的参与特征做好总结与分析工作,切实寻找课程的成功经验,为后续的幼儿园活动课程的设计打下重要基础。
(一)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
幼儿美术表现能力与生理、心理发展特点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是应充分结幼儿的年龄特点。例如,小班幼儿对于绘画尚未形成具体的概念认知,因此往往从简单的图形着手,以认识并掌握简单图形绘画方法为主,使幼儿形成基础绘画意识,掌握简单绘画能力,了解绘画过程中基本的图形组成元素。这将为幼儿利用基础图形展开简单创作奠定重要基础。那么针对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我们开展了很多以锻炼幼儿手部小肌肉群为主的撕纸粘贴活动,如:《爱心面条》《毛茸茸的绵羊》等;练习画各种线条,如:《下雨啦》《鱼儿游游游》等。
(二)因势利导,鼓励幼儿大胆操作
幼儿的绘画内容是与各自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生活阅历和思维、想象力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喜欢随意想象作画,爱画熟悉的、有趣的和理解的事和物。例如在中班下学期的水粉画《秋天的树林》中,个别幼儿只是简单的画几棵树就结束了,于是我及时的启发他,秋天树叶会怎样?树林里除了树还有什么?……他的画面内容丰富了,树林里的地上铺满了枯黄、变黑的树叶,还有寻找食物的小兔,正在结网的蜘蛛,这幅充满生机的秋林就丰富多了。
(三)合理评价,并尊重幼儿的成果
在幼儿美术教育中,评价是不可缺少的一环。评价能激励幼儿,使他们对美术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提高幼儿对美的感受力和表現力。切忌用“好不好、漂不漂亮……”来评价幼儿的作品。例如中班线描画《年年有余》活动中,有个孩子在鱼的周围画了很多红红的辣椒、蔬菜等等。教师先让孩子描述自己的作品,为什么“放”那么多辣椒、蔬菜?他说:因为爸爸喜欢吃辣的东西,妈妈喜欢吃蔬菜。教师:看来你是个善于观察、关心爸爸妈妈、孝顺的孩子。教师这样的评价不仅激发了幼儿积极性,同时也有针对性的对幼儿的作品进行了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