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糖尿病 健康教育 效果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375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我国的糖尿病发病率2%~4%,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平均寿命的延长,糖尿病的患病率将继续增加[1]。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医护患交流不足,人们对糖尿病知识缺乏。为此,对141例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前、后问卷调查显示:糖尿病患者掌握有关疾病知识程度与自身文化素质有直接关系;系统且适宜的健康教育可以显著地提高糖尿病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水平和自我监护能力,有利于血糖控制;定期进行健康教育是多数糖尿病患者的需求。通过集体性健康教育,以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水平和自我监护能力,预防和延缓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141例,均按WHO诊断标准确诊为糖尿病,年龄16~77岁,男67例,女74例,病程3个月~37年。文化程度大学19例,高中41例,初中以81例。城市人口106例,农村人口35例,入院治疗0~3次。
方法:制订问卷调查表。内容包括:患者一般情况,生活习惯,糖尿病有关知识,对健康教育的需求和建议,附最近1次空腹血糖检查结果。要求填表者直接回答每1个问题。①健康教育程序:接受健康教育者首先填写问卷调查表1份,然后进行集体授课,其内容包括:糖尿病的饮食治疗、运动和情绪对血糖的影响、药物治疗与护理、并发症的种类与观察、自我监护要点等。听课后1周内再填写同样1份调查表,1个月后测空腹血糖1次。②问卷调查表的评分标准:设糖尿病有关知识为5大部分,每部分知识分值20分,总分值100分,60分及格,及格为符合标准。本次调查在授课前后共发出调查表252份,收回填写完整表格242份。
结果
糖尿病有关知识掌握程度:健康教育前后患者对糖尿病有关知识,如对所患糖尿病类型、饮食治疗与血糖控制的关系、饮食治疗的内容、运动与心理因素与血糖的关系、理想的体重范围、口服降糖药的使用与注意事项、注射胰岛素的方法、并发症的类型与观察等掌握的程度,见表1。
健康教育前后患者对健康教育的主观要求,见表2。
健康教育前和健康教育1个月后空腹血糖值比较,见表3。
有关糖尿病知识的主要来源:从医生处获得22例(18.97%),从护士处获得18例(15.52%),其余患者通过文化读物、新闻媒介或道听途说等途径获得。
讨论
糖尿病是世界范围内患病人数最多的慢性疾病之一,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健康教育和疾病防治的相对滞后,患糖尿病的人数和潜在高危人群呈不断上升趋势,且以每年0.1%速度递增。因此糖尿病的防治刻不容缓。瑞典糖尿病教育家阿索教授在第16届国际糖尿病大会上指出:“高质量的糖尿病及并发症的治疗取决于对糖尿病患者教育”。如何寻找有效的健康教育方式来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已成为目前糖尿病防治的首要问题。糖尿病是慢性、终生性疾病,患者绝大多数时间是在医院外度过的,对糖尿病患者教育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单纯的医院内的治疗与护理,而要通过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和家属掌握防治糖尿病的有关知识和技能,积极加强自我护理变得十分重要。健康教育是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能,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预防疾病,消除危险因素,促进健康的一门学科。糖尿病教育特指针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是教给糖尿病患者有关的自我护理、控制急慢性并发症的知识与技能,以及如何改变生活方式,有效地控制糖尿病的过程。
糖尿病有关知识掌握程度与患者自身文化素质的关系:从本次问卷调查中发现患者自身文化素质越高,掌握疾病有关知识程度越高,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者越多,说明认识水平与对疾病控制呈正相关关系,因此,定期系统地进行健康教育,逐步提高糖尿病患者对本病的认识水平,对控制糖尿病有重要意义。应针对不同的患者进行适当的辅导,要让受教育者真正接受,而且健康教育要经常性地进行,不断地更新知识。
健康教育与患者主观需求的关系:调查中绝大部分患者体会到本次健康教育对自己帮助很大,对饮食调节、适宜的运动量、服药注意事项、自我注射胰岛素的方法、预防和延缓并发症发生等等有了系统的认识,解除了部分心理压力,对今后治疗疾病有了信心。患者认为健康教育是他们治疗预防疾病及解决健康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他们懂得了自己应该怎样保健,何时应该求助于医护帮助。90%的患者要求今后多组织此类宣教,及时通知患者及其家属参加。
健康教育对空腹血糖值的干预:健康教育前、后空腹血糖值的比较,从表3可见1个月后的空腹血糖正常者较健康教育前明显增加,虽然这与药物治疗有一定的关系,但患者获得了糖尿病有关知识后,对饮食、运动、心理、用药等方面进行主动地自我调节,对不良生活习惯、行为等干预也起到了调控作用。达到了有效控制血糖的目的。
护理工作与健康教育: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多数患者在参加健康教育前糖尿病有关知识主要从非护理人员处获得,说明目前护理人员对健康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提示:今后护理人员应将健康教育列为日常工作内容,应根据不同疾病,特别是慢性终身性疾病,做到有计划、有针对性、有层次地进行健康教育,可采用集体授课、个别宣教及书刊、图片、电视等不同方式,使患者真正理解接受,并对不良生活行为等进行干预,以达到有效控制疾病,减少或延缓并发症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范丽凤.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因素.中华护理杂志,1996,31(10):562.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375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我国的糖尿病发病率2%~4%,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平均寿命的延长,糖尿病的患病率将继续增加[1]。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医护患交流不足,人们对糖尿病知识缺乏。为此,对141例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前、后问卷调查显示:糖尿病患者掌握有关疾病知识程度与自身文化素质有直接关系;系统且适宜的健康教育可以显著地提高糖尿病患者对疾病的认识水平和自我监护能力,有利于血糖控制;定期进行健康教育是多数糖尿病患者的需求。通过集体性健康教育,以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水平和自我监护能力,预防和延缓急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141例,均按WHO诊断标准确诊为糖尿病,年龄16~77岁,男67例,女74例,病程3个月~37年。文化程度大学19例,高中41例,初中以81例。城市人口106例,农村人口35例,入院治疗0~3次。
方法:制订问卷调查表。内容包括:患者一般情况,生活习惯,糖尿病有关知识,对健康教育的需求和建议,附最近1次空腹血糖检查结果。要求填表者直接回答每1个问题。①健康教育程序:接受健康教育者首先填写问卷调查表1份,然后进行集体授课,其内容包括:糖尿病的饮食治疗、运动和情绪对血糖的影响、药物治疗与护理、并发症的种类与观察、自我监护要点等。听课后1周内再填写同样1份调查表,1个月后测空腹血糖1次。②问卷调查表的评分标准:设糖尿病有关知识为5大部分,每部分知识分值20分,总分值100分,60分及格,及格为符合标准。本次调查在授课前后共发出调查表252份,收回填写完整表格242份。
结果
糖尿病有关知识掌握程度:健康教育前后患者对糖尿病有关知识,如对所患糖尿病类型、饮食治疗与血糖控制的关系、饮食治疗的内容、运动与心理因素与血糖的关系、理想的体重范围、口服降糖药的使用与注意事项、注射胰岛素的方法、并发症的类型与观察等掌握的程度,见表1。
健康教育前后患者对健康教育的主观要求,见表2。
健康教育前和健康教育1个月后空腹血糖值比较,见表3。
有关糖尿病知识的主要来源:从医生处获得22例(18.97%),从护士处获得18例(15.52%),其余患者通过文化读物、新闻媒介或道听途说等途径获得。
讨论
糖尿病是世界范围内患病人数最多的慢性疾病之一,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健康教育和疾病防治的相对滞后,患糖尿病的人数和潜在高危人群呈不断上升趋势,且以每年0.1%速度递增。因此糖尿病的防治刻不容缓。瑞典糖尿病教育家阿索教授在第16届国际糖尿病大会上指出:“高质量的糖尿病及并发症的治疗取决于对糖尿病患者教育”。如何寻找有效的健康教育方式来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已成为目前糖尿病防治的首要问题。糖尿病是慢性、终生性疾病,患者绝大多数时间是在医院外度过的,对糖尿病患者教育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单纯的医院内的治疗与护理,而要通过健康教育指导患者和家属掌握防治糖尿病的有关知识和技能,积极加强自我护理变得十分重要。健康教育是研究传播保健知识和技能,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预防疾病,消除危险因素,促进健康的一门学科。糖尿病教育特指针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是教给糖尿病患者有关的自我护理、控制急慢性并发症的知识与技能,以及如何改变生活方式,有效地控制糖尿病的过程。
糖尿病有关知识掌握程度与患者自身文化素质的关系:从本次问卷调查中发现患者自身文化素质越高,掌握疾病有关知识程度越高,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者越多,说明认识水平与对疾病控制呈正相关关系,因此,定期系统地进行健康教育,逐步提高糖尿病患者对本病的认识水平,对控制糖尿病有重要意义。应针对不同的患者进行适当的辅导,要让受教育者真正接受,而且健康教育要经常性地进行,不断地更新知识。
健康教育与患者主观需求的关系:调查中绝大部分患者体会到本次健康教育对自己帮助很大,对饮食调节、适宜的运动量、服药注意事项、自我注射胰岛素的方法、预防和延缓并发症发生等等有了系统的认识,解除了部分心理压力,对今后治疗疾病有了信心。患者认为健康教育是他们治疗预防疾病及解决健康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他们懂得了自己应该怎样保健,何时应该求助于医护帮助。90%的患者要求今后多组织此类宣教,及时通知患者及其家属参加。
健康教育对空腹血糖值的干预:健康教育前、后空腹血糖值的比较,从表3可见1个月后的空腹血糖正常者较健康教育前明显增加,虽然这与药物治疗有一定的关系,但患者获得了糖尿病有关知识后,对饮食、运动、心理、用药等方面进行主动地自我调节,对不良生活习惯、行为等干预也起到了调控作用。达到了有效控制血糖的目的。
护理工作与健康教育:本次调查结果表明多数患者在参加健康教育前糖尿病有关知识主要从非护理人员处获得,说明目前护理人员对健康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提示:今后护理人员应将健康教育列为日常工作内容,应根据不同疾病,特别是慢性终身性疾病,做到有计划、有针对性、有层次地进行健康教育,可采用集体授课、个别宣教及书刊、图片、电视等不同方式,使患者真正理解接受,并对不良生活行为等进行干预,以达到有效控制疾病,减少或延缓并发症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范丽凤.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因素.中华护理杂志,1996,31(10):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