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基于汉代频仍的疫灾,汉画建立起一种独特的疫灾宗教解释与应对体系.民众认为疫灾是鬼怪作祟造成的,举行大傩仪式驱鬼从而实现人鬼隔离、各安其所,是应对疫灾的重要方式.与宗教认知人类学的有关理论不同,民众在大傩仪式中认为祖先的行头、画像都是神.这种认知倾向,跟疫灾禳解文化内涵的确立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疫灾禳解法不仅陶铸了民众的精神气质和行为定势,而且还扩散到仪式之外亡者阴间生活的领域.沿着宗教认知/传承的人类学义理指引的路径切入大傩仪式汉画研究,既能够弥补史乘文献记载不足这一缺憾,探索中所获得的新发现也许会
【基金项目】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出土汉画所见汉代道教与民间信仰关系及地区文化融合研究"(21BZJ012)阶段性成果;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汉代频仍的疫灾,汉画建立起一种独特的疫灾宗教解释与应对体系.民众认为疫灾是鬼怪作祟造成的,举行大傩仪式驱鬼从而实现人鬼隔离、各安其所,是应对疫灾的重要方式.与宗教认知人类学的有关理论不同,民众在大傩仪式中认为祖先的行头、画像都是神.这种认知倾向,跟疫灾禳解文化内涵的确立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疫灾禳解法不仅陶铸了民众的精神气质和行为定势,而且还扩散到仪式之外亡者阴间生活的领域.沿着宗教认知/传承的人类学义理指引的路径切入大傩仪式汉画研究,既能够弥补史乘文献记载不足这一缺憾,探索中所获得的新发现也许会对修正充实宗教认知/传承的人类学理论产生一些帮助.
其他文献
古代以色列人的宇宙观,以造物神话去解释宇宙的起源,以献祭仪式去呈现对世界结构的理解.本文分析了希伯来圣经中的两个创世神话,即六日创造与东方伊甸园的叙事,说明古代以色列入在被掳后的历史处境里,转化了巴比伦的创世神话,为我所用,表达了对宇宙生成、人神关系以及人在宇宙中之地位的探索.此外,本文以《利未记》中的献祭仪式与圣洁法典为基础,讨论古代以色列入如何通过宗教仪式实践和圣经律法去建构文化象征意义(typology)中的宇宙,并实现神话宇宙观的历史化(historicization).
在当代,和平观念被广泛运用于国际政治领域,而在西方中世纪,和平的状态则更多意味着神圣秩序的稳定.路易十四重臣博絮埃主教强调宗教统一和国家秩序,被后人评选为"最名副其实的法兰西院士",一直被视作中世纪奥古斯丁神学的继承者.由于早年在投石党运动中参与梅兹城市治理,他在动乱记忆中汲取了教父神学形而上的理论源泉,开始关注尘世秩序的可塑性,构建了以上帝之城为基础的世俗之城模型.其布道文本从宗教、伦理、政治的多重维度对世俗世界的和平秩序进行了界定和分析,不仅体现了17世纪思想家对中世纪基督思想的延续与反思,也可推动当
徐光启家族在上海的天主教发展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此前其与教会在经济上的联系却几乎不为学界所知.《敬一堂志》中提供了大量有关徐氏一族与上海教会在田地、房产上交易往来的新史料.本文以该志为中心,通过对教堂建设、西儒官甲与房屋租赁三个方面的考察,揭示了上海教会与徐氏一族二者之间受助、互助、援助的三种经济关系.同时,结合明末清初的社会环境与经济政策,探讨了上海教会的教产发展与经济自养体系的形成,并对奉教家族与教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反思.
加拿大差会在华西地区传教达60余年,派往该地区的传教士近500人,是西方基督宗教差会来华传教团体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学界对该差会的研究尚不成熟,有很多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尚待开展.为了方便学者在开展相关研究时对研究文献有一个清晰的把握,本文拟对该差会华西传教史研究文献进行述评,内容包括档案、教会历史文献、二手文献及其它文献,文末对这些文献的整理、翻译和利用提出建议.
本文以1990年代英国学者Grace Davie在"世俗化"争论中提出的"信仰而不从属"为例,探讨宗教学理论命题的延展、融汇与提升.通过将这一理论命题与杨庆堃提出的"分散性宗教"概念相对照和融汇,认为这个理论命题不仅适用于解释后现代英国的某些宗教现象,而且也可用来解释前现代的中国传统的民间信仰.由此提升了这个理论命题的广普性:其理论价值在于它意味着宗教徒的信仰与成员身份除了人们通常所认为的合一性外,还有可分离性.而对宗教信仰与成员身份是结合还是分离的辩证分析,使我们对宗教的性质、分类、特点与功能的理解和把
1923年创刊的《谷声》是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在山西太谷地区创办的中文期刊,该刊既是太谷基督教公理会内部沟通联络、增进情感的信息场,又是公理会对山西社会布道宣传、争取捐赠的主阵地,还是西方社会了解和考察山西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信息和传教动态的主渠道.其长达16年的发行历程使之成为山西基督教研究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也为进一步构建和完善民国山西区域社会史提供了新的材料和视角.
宗教现象学作为宗教研究的一种方法,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它意在探究宗教现象的意义和结构.以尼采的“上帝之死”与海德格尔的“上帝之缺席”为考察对象,我们能够发现,尼采与海德格尔的宗教经验均以哲学意义上的现象学为基础,在反对传统二元论的同时呈现出对宗教情境的建构.这表明,宗教现象学与哲学意义上的现象学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在此重要的是,从“上帝之死”到“上帝之缺席”,对宗教情境的开启不仅直指宗教经验,而且在一种整体性意蕴中面向时空机制的建构.当宗教现象以时间一空间为架构显现自身时,究其实质而言这也是对实际生活经验的描
刘康乐博士新著《中国道官制度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20年)是继其《中古道官制度研究》(巴蜀书社,2013年)与《明代道官制度与社会生活》(金城出版社,2018年)之后,关于中国古代道官制度研究的又一力作.
善,是人类社会维持道德秩序之所在,自然是各大宗教所推崇的正向积极理念.尤其在社会转型、道德失序之时,"劝善"就常常在社会潜流中凸显其社会作用与行动意义.在中国近世社会变革中,儒释道三家均积极参与了劝善运动.学界对此亦展开了研究,或通过善书文献的梳理从思想史的角度分析劝善运动,或侧重于从社会生活史角度考察劝善组织的机构运作及其慈善活动.
早期宝卷的定型格式与大量的佛教科仪文献之间存在相似性,故部分学者认定宝卷是受佛教科仪影响而产生的文体.但这种相似性只能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并不能必然得出上述因果关系.本文考证宝卷的定型期早于此类科仪文献,后者是在明代初期统一科仪时,因为吸收了宝卷的特点而被催生出的文本.新发现的孤本《鳌山宝卷》是明代宝卷转型期的珍贵样本,也是晚清河西宝卷《吴彦能摆灯宝卷》的最初源头.本文通过对比研究,揭示出了明代转型期宝卷的基本特点,并为判定宝卷的传播路线提供了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