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现象学及其宗教情境——以尼采“上帝之死”与海德格尔“上帝之缺席”为考察对象

来源 :宗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qa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宗教现象学作为宗教研究的一种方法,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它意在探究宗教现象的意义和结构.以尼采的“上帝之死”与海德格尔的“上帝之缺席”为考察对象,我们能够发现,尼采与海德格尔的宗教经验均以哲学意义上的现象学为基础,在反对传统二元论的同时呈现出对宗教情境的建构.这表明,宗教现象学与哲学意义上的现象学之间具有内在联系.在此重要的是,从“上帝之死”到“上帝之缺席”,对宗教情境的开启不仅直指宗教经验,而且在一种整体性意蕴中面向时空机制的建构.当宗教现象以时间一空间为架构显现自身时,究其实质而言这也是对实际生活经验的描述.在神性已逝的时代,宗教现象学并非抽象地分析现象,而是置身于现象中,并以宗教情境拒斥断裂而庸俗的世界.
其他文献
藏族文化中"嘉贡则楚杰"的多重身份问题是学界一直争论不休的话题,对他的身份认知方面学界有被辨认为孔夫子、唐太宗、鲧大禹、仓颉、象雄人等多种解读.文章对"嘉贡则楚杰"所包含的语言学内涵,以及敦煌文书、藏汉文献等中"嘉贡则楚杰"的历史记载与形象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藏族佛苯文献和史书中的"嘉贡则楚杰"并非特指中原历史上某一具体的人物,也不存在固定的历史原型,而"嘉贡则楚杰"应该是中原汉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在藏地的传播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变异的"中原文化符号"的产物,其象征的是历史上汉藏文化交流的历史记忆.
《智度八界》与《大般若经》视角差异特点表现在很多方面,如经典名称、篇幅结构、人物地点、情景设计、轮回涅槃,以及见地、行为、乘级等等.加强《智度八界》与《大般若经》关系研究,对二者之间互识、互证、互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大般若经》藏译版的版本学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德国法兰克福圣格奥尔基哲学与神学研究院的彼得·卡诺尔,是天主教相称主义伦理学的创立者和奠基者.其最重要的伦理学贡献,是对天主教传统道德神学中的双重效果原则(principle of double effect)作了新的阐释和分析,从而开创了相称主义伦理学学派.
基于滇西弥渡"奠土"仪式的田野考察,本文认为:从仪式结构来看,当地注重"荐亡"与"奠土"仪式的结合,在"阈限"视野下二者均可视为一种"社会文化结构"的转化仪式;从神灵观念的实物象征来看,纸龙兼具正神与凶煞双重象征涵义,这一现象可从"能指"与"所指"的任意性原则出发做出解释,并可从地方文化传统中探索其成因;花灯戏在奠土仪式中属于典型的祭祀戏剧,可从角色扮演、表演空间、演出目的等多个角度展开讨论.跨学科、多角度的综合研究可以丰富和加深我们对安龙奠土仪式的认识和理解.
古代以色列人的宇宙观,以造物神话去解释宇宙的起源,以献祭仪式去呈现对世界结构的理解.本文分析了希伯来圣经中的两个创世神话,即六日创造与东方伊甸园的叙事,说明古代以色列入在被掳后的历史处境里,转化了巴比伦的创世神话,为我所用,表达了对宇宙生成、人神关系以及人在宇宙中之地位的探索.此外,本文以《利未记》中的献祭仪式与圣洁法典为基础,讨论古代以色列入如何通过宗教仪式实践和圣经律法去建构文化象征意义(typology)中的宇宙,并实现神话宇宙观的历史化(historicization).
在当代,和平观念被广泛运用于国际政治领域,而在西方中世纪,和平的状态则更多意味着神圣秩序的稳定.路易十四重臣博絮埃主教强调宗教统一和国家秩序,被后人评选为"最名副其实的法兰西院士",一直被视作中世纪奥古斯丁神学的继承者.由于早年在投石党运动中参与梅兹城市治理,他在动乱记忆中汲取了教父神学形而上的理论源泉,开始关注尘世秩序的可塑性,构建了以上帝之城为基础的世俗之城模型.其布道文本从宗教、伦理、政治的多重维度对世俗世界的和平秩序进行了界定和分析,不仅体现了17世纪思想家对中世纪基督思想的延续与反思,也可推动当
徐光启家族在上海的天主教发展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此前其与教会在经济上的联系却几乎不为学界所知.《敬一堂志》中提供了大量有关徐氏一族与上海教会在田地、房产上交易往来的新史料.本文以该志为中心,通过对教堂建设、西儒官甲与房屋租赁三个方面的考察,揭示了上海教会与徐氏一族二者之间受助、互助、援助的三种经济关系.同时,结合明末清初的社会环境与经济政策,探讨了上海教会的教产发展与经济自养体系的形成,并对奉教家族与教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反思.
加拿大差会在华西地区传教达60余年,派往该地区的传教士近500人,是西方基督宗教差会来华传教团体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目前学界对该差会的研究尚不成熟,有很多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尚待开展.为了方便学者在开展相关研究时对研究文献有一个清晰的把握,本文拟对该差会华西传教史研究文献进行述评,内容包括档案、教会历史文献、二手文献及其它文献,文末对这些文献的整理、翻译和利用提出建议.
本文以1990年代英国学者Grace Davie在"世俗化"争论中提出的"信仰而不从属"为例,探讨宗教学理论命题的延展、融汇与提升.通过将这一理论命题与杨庆堃提出的"分散性宗教"概念相对照和融汇,认为这个理论命题不仅适用于解释后现代英国的某些宗教现象,而且也可用来解释前现代的中国传统的民间信仰.由此提升了这个理论命题的广普性:其理论价值在于它意味着宗教徒的信仰与成员身份除了人们通常所认为的合一性外,还有可分离性.而对宗教信仰与成员身份是结合还是分离的辩证分析,使我们对宗教的性质、分类、特点与功能的理解和把
1923年创刊的《谷声》是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在山西太谷地区创办的中文期刊,该刊既是太谷基督教公理会内部沟通联络、增进情感的信息场,又是公理会对山西社会布道宣传、争取捐赠的主阵地,还是西方社会了解和考察山西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信息和传教动态的主渠道.其长达16年的发行历程使之成为山西基督教研究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也为进一步构建和完善民国山西区域社会史提供了新的材料和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