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数学科的特点,有意识培养学生运动变化的观点,使学生能以运动变化的眼光来思考数学问题,而变式就是使提供给学生的各种直观材料或事物不断变化主观形式,以使其中的本质属性保持恒在,而非本质属性则不常现。运用变式训练就是在教学中体现运动变化观点,帮助学生从事物的各种表现形式和事物所在的不同情境中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有利于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正确理解和思维的发展,促进学生智能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练习课;变式教学;学生;创新能力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教学中,练习课是其重点课型之一,数学课程的学习也主要通过练习课来对基础知识、解题技巧和思考方法来进行学习和培养。而在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小学数学的练习课可通过变式教学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并以创新手法来改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被动式状态,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教育事业的双赢[1]。
一、小学数学练习课变式教学的意义
1、利用变式教学加强知识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网络的形成。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横向众向的对比、消化,促使学生对相通的知识归纳成体系,形成知识网络,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例如,交换或部分交换条件,就给学生的思维活动创造了有利的前提,促进知识的内化。
2、利用变式教学,揭示概念的本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在小学数学中最枯燥的可能就是概念教学了,而在作业中又是最容易让孩子混淆而失分的。对于如此抽象的数学概念,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表达方式的多样化,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通过变式,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认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如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后,通过变式教学,对比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让学生理解“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这句话表达正确与否,充分展开讨论,各自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并阐述理由,如果缺少必要的变式,学生会被一些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所困惑,从而难以深刻地认识和把握数学概念。
3、利用变式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习主动性。新课标倡导以人为本,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就要求学生首先有学习的主动性,有了学习的主动性才能积极参与学习。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在变式教学中,教师不能总是自己变题,要多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变式教学主要是针对教学中的知识概念和疑难问题通过不同的角度、侧面以及不同的层次来对原本的概念和问题其进行剖析分解,并通过这种分解来阐述其问题的核心本质和问题之间的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数学课程中练习课通过变式,教学的方式让不同的问题进行多种不同的组合和变相的解答,让学生以全新的面貌和思维模式来接受,为学生提高了练习的有趣性和积极性,并不断的让学生能够找回学习数学的乐趣,逐步建立并培养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
二、如何在小学数学练习课变式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参与,让学生成为变式教学的主体。在实际的数学练习课的教学中,通过变式教学方式的训练,教学者要重视让学生成为这种教学方式的主体,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组织学生通过分成小组的形式来进行问题的探讨交流,在疑难有争议的问题点上教学者可以适当的进行点拨和引导。在变式教学中,教学者不要绝对的掌握教学主动权进行任意的变题,而是让学生主动自己参与变题进行练习,这样才能更好的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
2、通过创设灵活多变的情境教学活动。有教育家说过,成功的教育是需要带有一定的情感的,也即是说教学者在进行数学练习课的整个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感反应和表现,来安排和计划变式教學的设计,在变式教学中,根据课堂相关练习课的需要,来在课堂的开始、过程以及结束进行合理的情境教学安排,其安排和计划的根本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在变式教学中愿意练习和主动练习的目的,从而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反应,促进课堂质量的提高,并达到练习课的教学目标。
3、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梯度循序变式。对数学变式习题的设计,一方面要考虑到通过合理的练习量来进行安排,同时要注重训练的梯度性,进行科学、合理的循序渐进的训练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数学练习课的质量。因此作为教学的主导者,首要任务是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和了解,在这个基础上,根据具体的变式教学的需要进行实际的变式教学安排,设计有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的练习题目,能吸引学生主动去对问题的本质进行认真的审视,也即是给学生制造一定的练习障碍,让学生主动采取跨越难度的措施来解决问题。因此这个过程需要教学者经过巧妙设计、难度适宜、逐级向上的变式,才能达到为学生提供挑战的目的。
4、将现实生活融合到数学练习课中。为了更加有效的发挥变式教学的创新教学效果,教学者要有针对性地把生活中与学生有关联的日常问题引人数学练习的课堂中来,将学生日常接触最为常见、最为熟悉的生活实例变成具有一定数学思维的变式学习,从而让学生可以主动思考、主动对熟悉的生活问题进行摸索和解答,从最初的一种想知而不的心理逐步过渡到渴望求解和探索答案的过程。因此教学者在平时要加强观察学生的日常生活,并有目的性的将实际生活与数学练习课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有机结合,然后通过变式教学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数学习题让学生练习。
5、发挥学生在变式教学的实践动手能力。小学阶段的学生还处于成长学习的初期,作为教学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发现、研究和探索。所以教学者在进行数学练习课的变式教学中,要设计多种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各种动手操作的练习中去,力求让学生的手、眼、脑、口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促进和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3]。
总之,运用变式教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深刻性,通过变换问题的条件和结论,变换问题的形式,但不改变问题的本质,使本质的东西更全面,使学生不只停留于事物的表象,而能自觉从本质看问题,克服思维的僵化及惰性,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金平.运用变式练习提高小学数学创新能力[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3(23):88.
[2] 邱继勇.提升“变式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5(07):4-6.
[3] 杨至尧.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J].知识文库,2016(12).
关键词:小学数学;练习课;变式教学;学生;创新能力
在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教学中,练习课是其重点课型之一,数学课程的学习也主要通过练习课来对基础知识、解题技巧和思考方法来进行学习和培养。而在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小学数学的练习课可通过变式教学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并以创新手法来改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被动式状态,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教育事业的双赢[1]。
一、小学数学练习课变式教学的意义
1、利用变式教学加强知识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网络的形成。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横向众向的对比、消化,促使学生对相通的知识归纳成体系,形成知识网络,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例如,交换或部分交换条件,就给学生的思维活动创造了有利的前提,促进知识的内化。
2、利用变式教学,揭示概念的本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在小学数学中最枯燥的可能就是概念教学了,而在作业中又是最容易让孩子混淆而失分的。对于如此抽象的数学概念,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表达方式的多样化,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通过变式,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认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如学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后,通过变式教学,对比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异同,让学生理解“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这句话表达正确与否,充分展开讨论,各自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并阐述理由,如果缺少必要的变式,学生会被一些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所困惑,从而难以深刻地认识和把握数学概念。
3、利用变式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习主动性。新课标倡导以人为本,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就要求学生首先有学习的主动性,有了学习的主动性才能积极参与学习。增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在变式教学中,教师不能总是自己变题,要多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变式教学主要是针对教学中的知识概念和疑难问题通过不同的角度、侧面以及不同的层次来对原本的概念和问题其进行剖析分解,并通过这种分解来阐述其问题的核心本质和问题之间的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数学课程中练习课通过变式,教学的方式让不同的问题进行多种不同的组合和变相的解答,让学生以全新的面貌和思维模式来接受,为学生提高了练习的有趣性和积极性,并不断的让学生能够找回学习数学的乐趣,逐步建立并培养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
二、如何在小学数学练习课变式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参与,让学生成为变式教学的主体。在实际的数学练习课的教学中,通过变式教学方式的训练,教学者要重视让学生成为这种教学方式的主体,让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组织学生通过分成小组的形式来进行问题的探讨交流,在疑难有争议的问题点上教学者可以适当的进行点拨和引导。在变式教学中,教学者不要绝对的掌握教学主动权进行任意的变题,而是让学生主动自己参与变题进行练习,这样才能更好的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
2、通过创设灵活多变的情境教学活动。有教育家说过,成功的教育是需要带有一定的情感的,也即是说教学者在进行数学练习课的整个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感反应和表现,来安排和计划变式教學的设计,在变式教学中,根据课堂相关练习课的需要,来在课堂的开始、过程以及结束进行合理的情境教学安排,其安排和计划的根本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在变式教学中愿意练习和主动练习的目的,从而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反应,促进课堂质量的提高,并达到练习课的教学目标。
3、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梯度循序变式。对数学变式习题的设计,一方面要考虑到通过合理的练习量来进行安排,同时要注重训练的梯度性,进行科学、合理的循序渐进的训练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数学练习课的质量。因此作为教学的主导者,首要任务是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和了解,在这个基础上,根据具体的变式教学的需要进行实际的变式教学安排,设计有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的练习题目,能吸引学生主动去对问题的本质进行认真的审视,也即是给学生制造一定的练习障碍,让学生主动采取跨越难度的措施来解决问题。因此这个过程需要教学者经过巧妙设计、难度适宜、逐级向上的变式,才能达到为学生提供挑战的目的。
4、将现实生活融合到数学练习课中。为了更加有效的发挥变式教学的创新教学效果,教学者要有针对性地把生活中与学生有关联的日常问题引人数学练习的课堂中来,将学生日常接触最为常见、最为熟悉的生活实例变成具有一定数学思维的变式学习,从而让学生可以主动思考、主动对熟悉的生活问题进行摸索和解答,从最初的一种想知而不的心理逐步过渡到渴望求解和探索答案的过程。因此教学者在平时要加强观察学生的日常生活,并有目的性的将实际生活与数学练习课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有机结合,然后通过变式教学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数学习题让学生练习。
5、发挥学生在变式教学的实践动手能力。小学阶段的学生还处于成长学习的初期,作为教学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发现、研究和探索。所以教学者在进行数学练习课的变式教学中,要设计多种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各种动手操作的练习中去,力求让学生的手、眼、脑、口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促进和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3]。
总之,运用变式教学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深刻性,通过变换问题的条件和结论,变换问题的形式,但不改变问题的本质,使本质的东西更全面,使学生不只停留于事物的表象,而能自觉从本质看问题,克服思维的僵化及惰性,为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金平.运用变式练习提高小学数学创新能力[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3(23):88.
[2] 邱继勇.提升“变式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5(07):4-6.
[3] 杨至尧.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J].知识文库,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