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用公款罪”立法探疑

来源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dsc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分析了经济犯罪中“挪用公款罪”之罪名在理论上和司法实践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认为确定这样的罪名不尽科学和成熟,提出以“私自挪用公款物罪”取代之,论述了具体理由以及此罪的归类等问题。
其他文献
文章讨论了本世纪初中国科学主义思潮的历史地位、积极意义和局限性。科学主义者所持的社会功利主义目的,在批判玄学派的过程中强调科学可以解决社会和人生观问题,这对于摧毁顽固维护落后文化的旧势力具有积极进步的意义.但他们对科学的理解是狭义的、归纳主义和经验主义的,
胡适在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潮时,登高而呼,开始了他对现代文化史有着巨大影响的学术实践。他接受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的“唯科学主义”思想,并确立了自己“科学救国”的信念。因此,他的治学态度具有严肃的科学性。
西方传统本体论哲学企图通过知识论的途径来建设自身。康德一方面力图解决“知”的可能性问题,同时要限定知的范围,认定“本体”是不可“知”的。海德格尔对康德哲学的阐释和批判表明,康德在本体论上的意义在于提出形而上学的可能性问题并把它与人的问题联系起来。
本文运用阐释的方法,通过沈从文小说文体内容层的叙事基点、基调意旨及形式层的视点、结构等要素的考察,力图对其小说叙事形态作出整体性的把握。沈从文认为人的生命必须适应自然的旋律,因此他始终将创作的基点建立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上。
“语言”是个普遍的概念,而作家体现在作品中的语言在本质上则是一种文字化了的个人“言语”,因此,从“语言”向“言语”的转化过程,也就是作家语言艺术风格形成和产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家的个体文化形态起着中介媒体的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构建文明、健康、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机制,是培养“四有”新人的需要。本文以较宽的视野,提出校园文化的内涵是由物质文化、秩序文化、精神文化三部分组成的.并从校园文化的开放性和时代性的特点以及校园文化的导向性、娱乐性、约束性、涵化性、分子筛性五方面分析了校园文化的功能.同时提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处理好诱导教育与自我教育、道德与纪律互补、思想教育与办实事相结合三个方面的问题。
本文试图从大鲁迅、茅盾以及乡土小说等的创作理论和实践中发现“五四”以后写实主义文学创作中存在着的一种理论和实践的背反现象,从而发掘这一时期小说创作中显现出的现实主义再现艺术观念与现代主义表现艺术观念双向隐性交流的而被人们所忽略了的某种特质。
本文从悲剧观念的拓展和审美特征的变化两个方面,对新时期小说领域中的悲剧作品进行了理论探讨。文章认为,新时期以来,就小说创作而言,悲剧题材、悲剧概念有所拓展;对关于悲剧的性质、悲剧的原因、悲剧人物的思考和探索,与人们以往通常的理解有某些差异。
经济犯罪的构成要件,是经济刑法学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本文以犯罪的基本构成要件为线索,探讨了经济犯罪构成的独特内容,从而为经济犯罪的界定提供了科学的根据。
本文探讨了我国经济法规中制定刑事规范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研究了现行经济法规制定刑事规范的几种方式及其利弊,最后在分析了立法权问题和规范性问题后,提出了完善刑事条款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