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年级的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自己所特有各种方式,创设情境或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情境,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使学生不因没有内容可写而愁眉不展,或挤牙膏似的象征的写几句,从而产生畏难情绪。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性格特点,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
性和主动性,变“被动写”为“主动写”,变“厌写”为“乐写”变“烦作文”为“喜作文”。
一、丰富习作素材,使学生易于动笔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习作素材,学生当然无话可写。长此以往,学生对习作便产生了畏惧、厌烦的心理。要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使学生觉得作文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就必须解决学生习作的素材问题。习作素材包括生活和语言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如果只有生活素材而无语言素材,会使学生犹如茶壶里倒饺子,有话说不出;反之,则会使文章内容空洞,华而不实。所以,在作文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着手,作好充分准备。
(一)创设情境,丰富生活积累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是习作的源泉,源头盛而文不竭。生活经历是否丰富,决定了习作内容的质量。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平时娇生惯养,许多事情都是有家人包办,平时活动范围小,生活比较单调。同时,高年级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差,往往对周围的事物熟视无睹,一看而过的东西,绝大多数的同学根本没有印象,因而即使是经历过的事,学生也不能进行较详细地描述。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就需要想法设法,努力创设条件,丰富学生的生活素材。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作前组织活动,获取直接材料,收集资料
习作前,先明确目标,然后组织学生带着一定的目的参观、采访、活动,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仔细观察,获得第一手材料,使学生在习作时“正同说话一样,心中有积蓄,不吐不快”。例如,有位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人物的爱好”一文前,组织学生进行了采访活动。学生根据要求,去采访了爷爷、奶奶、老师等不同的人,记录下他们的爱好和典型事例。课堂上,当老师要求学生交流时,学生争先恐后,说得头头是道,到下课时,依然意犹未尽。这时,要求学生把刚才说的写下来,还有什么困难呢?
2、运用电教媒体,获取间接材料
课堂上,教师可运用录象、幻灯、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使学生获取间接材料,对事物有更为全面、详细的了解。例如,有位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一种植物时,正值秋末冬初,大多植物已叶落花谢,果实不存,教师无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如果这时仅用谈话启发,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学生依然会觉得无话可说,难以落笔。此时,电教媒体的使用 解决了这一难题。这位教师运用多媒体,把果实累累的桔树、草莓、苹果树等植物的图片展示在学生面前。色彩鲜艳的图片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也使他们联想起以前见过的同类植物,此时,再适时的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写作时,大多学生觉得有很多话要写,不少学生写得较为具体。有位学生这样写桔子树:“秋天到了,桔子黄了,可满树的叶子依然是碧绿碧绿的。每一张叶子都像一只小船,在风中不停地划着,发出沙沙的声音,仿佛在窃窃私语。密密麻麻的叶子中,一个个扁圆形的桔子娃娃探出金色的脑袋,好象在对我笑呢!他们两个一伙,三个一堆,就像好朋友正手拉着手在悄悄说话,轻轻唱歌。他们沉甸甸的,把树枝都快压断了。”在没有实地观察的情况下,学生能写出如此具体的习作,不得不归功于电教媒体的运用,这也同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阅读摘录,丰富语言积累
由于现在的学生大多数语言贫乏,用书面语言准确地描绘事物、表情达意尚存在困难,因而在习作之前,让学生广泛阅读与作文内容有关的文章,摘录背诵大量的妙词佳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例如,有位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一处景物前,要求学生摘录了许多描写景物的语句,有描写假山的,如别成一格的还有那些石头……有的石头像莲花瓣,有的像大象头,有的像老人,有的像卧虎,有的错落成桥,有的兀立如柱,有的侧身探海,有的怒目相向,有的什么也不像,黑忽忽的,一动不动,堵住你的去路;有描写垂柳,如:我们走在林荫的小路上,两边是一棵棵的垂柳。他们像一位位慈祥的老人在欢迎我们的到来。一阵微风吹来,柳条儿随风摆动。多像老人慈爱的手在抚摸着我们;有描写水面的;也有描写桃花等植物的。在习作时,学生大量地使用了积累的词句,是文章不仅内容充实,语言也很优美。
二、 激发习作兴趣,使学生乐于动笔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产生热爱,热爱创造奇迹。课堂上,老师们采用比赛、游戏、奖励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效果显著。例如,有位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人物爱好”一文时,改变了以往“审题—习作”的模式,而是问小朋友:“你们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过作文吗?你们想发表吗?”学生听后,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有位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人物外貌时,根据学生爱玩的天性,用猜人的游戏贯穿整堂课。先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范文猜出班中的一位学生,再由学生描述一个同学的外貌,如:他高高的鼻梁,又黑又长的眉毛下,镶嵌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鼻子下长着连浓密的胡须,使人一看便知道这是一位严厉的老师……让老师猜,最后由学生互述互猜。在这样一个有趣的游戏活动中,学生自始至终兴趣盎然,喜笑颜开。就是在这样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学会了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或者对于平时写得好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可以看出,学生对写作不是厌烦,而是喜爱。写作不再是他们的一种负担,而是一件令他们愉快的事。
三、加强习作指导,使学生善于动笔
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小学习作指导可以分三步走:准备、练习、讲评。准备是前提和基础,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感悟、动手、观察、说话等准备过程,帮助他们在心理上做好准备,并为习作练习作好铺垫;练习是关键和核心,教师应该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激发习作兴趣,,引领学生轻松、快乐地迈开习作练习的步伐;讲评是反馈与提高,是对学生一次习作训练的二次指导,它能使学生在教师反馈正反两方面意见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提高写作水平和鉴赏能力。“准备、练习、讲评”这三步自然形成一个训练系列,应该顺畅、有效、持久,环环相扣、循序渐进。
总之,在高年级作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内容入手,以激发兴趣为主,优化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容易动笔成文,这也是习作教学的重要指向,只有这样才能扎扎实实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性和主动性,变“被动写”为“主动写”,变“厌写”为“乐写”变“烦作文”为“喜作文”。
一、丰富习作素材,使学生易于动笔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习作素材,学生当然无话可写。长此以往,学生对习作便产生了畏惧、厌烦的心理。要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使学生觉得作文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就必须解决学生习作的素材问题。习作素材包括生活和语言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如果只有生活素材而无语言素材,会使学生犹如茶壶里倒饺子,有话说不出;反之,则会使文章内容空洞,华而不实。所以,在作文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着手,作好充分准备。
(一)创设情境,丰富生活积累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是习作的源泉,源头盛而文不竭。生活经历是否丰富,决定了习作内容的质量。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平时娇生惯养,许多事情都是有家人包办,平时活动范围小,生活比较单调。同时,高年级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差,往往对周围的事物熟视无睹,一看而过的东西,绝大多数的同学根本没有印象,因而即使是经历过的事,学生也不能进行较详细地描述。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就需要想法设法,努力创设条件,丰富学生的生活素材。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作前组织活动,获取直接材料,收集资料
习作前,先明确目标,然后组织学生带着一定的目的参观、采访、活动,引导学生亲身体验,仔细观察,获得第一手材料,使学生在习作时“正同说话一样,心中有积蓄,不吐不快”。例如,有位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人物的爱好”一文前,组织学生进行了采访活动。学生根据要求,去采访了爷爷、奶奶、老师等不同的人,记录下他们的爱好和典型事例。课堂上,当老师要求学生交流时,学生争先恐后,说得头头是道,到下课时,依然意犹未尽。这时,要求学生把刚才说的写下来,还有什么困难呢?
2、运用电教媒体,获取间接材料
课堂上,教师可运用录象、幻灯、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使学生获取间接材料,对事物有更为全面、详细的了解。例如,有位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一种植物时,正值秋末冬初,大多植物已叶落花谢,果实不存,教师无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如果这时仅用谈话启发,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学生依然会觉得无话可说,难以落笔。此时,电教媒体的使用 解决了这一难题。这位教师运用多媒体,把果实累累的桔树、草莓、苹果树等植物的图片展示在学生面前。色彩鲜艳的图片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也使他们联想起以前见过的同类植物,此时,再适时的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写作时,大多学生觉得有很多话要写,不少学生写得较为具体。有位学生这样写桔子树:“秋天到了,桔子黄了,可满树的叶子依然是碧绿碧绿的。每一张叶子都像一只小船,在风中不停地划着,发出沙沙的声音,仿佛在窃窃私语。密密麻麻的叶子中,一个个扁圆形的桔子娃娃探出金色的脑袋,好象在对我笑呢!他们两个一伙,三个一堆,就像好朋友正手拉着手在悄悄说话,轻轻唱歌。他们沉甸甸的,把树枝都快压断了。”在没有实地观察的情况下,学生能写出如此具体的习作,不得不归功于电教媒体的运用,这也同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阅读摘录,丰富语言积累
由于现在的学生大多数语言贫乏,用书面语言准确地描绘事物、表情达意尚存在困难,因而在习作之前,让学生广泛阅读与作文内容有关的文章,摘录背诵大量的妙词佳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例如,有位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一处景物前,要求学生摘录了许多描写景物的语句,有描写假山的,如别成一格的还有那些石头……有的石头像莲花瓣,有的像大象头,有的像老人,有的像卧虎,有的错落成桥,有的兀立如柱,有的侧身探海,有的怒目相向,有的什么也不像,黑忽忽的,一动不动,堵住你的去路;有描写垂柳,如:我们走在林荫的小路上,两边是一棵棵的垂柳。他们像一位位慈祥的老人在欢迎我们的到来。一阵微风吹来,柳条儿随风摆动。多像老人慈爱的手在抚摸着我们;有描写水面的;也有描写桃花等植物的。在习作时,学生大量地使用了积累的词句,是文章不仅内容充实,语言也很优美。
二、 激发习作兴趣,使学生乐于动笔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产生热爱,热爱创造奇迹。课堂上,老师们采用比赛、游戏、奖励等方式激发学生兴趣,效果显著。例如,有位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人物爱好”一文时,改变了以往“审题—习作”的模式,而是问小朋友:“你们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过作文吗?你们想发表吗?”学生听后,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有位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人物外貌时,根据学生爱玩的天性,用猜人的游戏贯穿整堂课。先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范文猜出班中的一位学生,再由学生描述一个同学的外貌,如:他高高的鼻梁,又黑又长的眉毛下,镶嵌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鼻子下长着连浓密的胡须,使人一看便知道这是一位严厉的老师……让老师猜,最后由学生互述互猜。在这样一个有趣的游戏活动中,学生自始至终兴趣盎然,喜笑颜开。就是在这样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学会了描写人物外貌的方法。或者对于平时写得好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可以看出,学生对写作不是厌烦,而是喜爱。写作不再是他们的一种负担,而是一件令他们愉快的事。
三、加强习作指导,使学生善于动笔
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小学习作指导可以分三步走:准备、练习、讲评。准备是前提和基础,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感悟、动手、观察、说话等准备过程,帮助他们在心理上做好准备,并为习作练习作好铺垫;练习是关键和核心,教师应该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激发习作兴趣,,引领学生轻松、快乐地迈开习作练习的步伐;讲评是反馈与提高,是对学生一次习作训练的二次指导,它能使学生在教师反馈正反两方面意见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提高写作水平和鉴赏能力。“准备、练习、讲评”这三步自然形成一个训练系列,应该顺畅、有效、持久,环环相扣、循序渐进。
总之,在高年级作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内容入手,以激发兴趣为主,优化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容易动笔成文,这也是习作教学的重要指向,只有这样才能扎扎实实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