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研与教学是高校两大重要职能,但是由于“名”和“利”的诱导,高校管理者和教师普遍重科研轻教学,高校背离了教学,不利于人才培养。当前高校需要转变观念,摆正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在制度建设上保障教学的核心地位,以科研促进教学,教学为本。
【关键词】高校 科研 教学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4-0046-01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高校教师的首要职能就是教学,通过教学来培养人才。然而,我国很多高校管理者主要关注的是学校科研排名的情况,教师则主要考虑晋升及经济收入,导致高校普遍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不重视科研的教师在高校中受到冷落甚至难以立足。2014年4月,清华大学方艳华讲师被解聘,原因是其专心教学9年,科研成果不足,根据该校的人事制度——非升即转,因此走人。而这位老师的教学却得到了学生的高度评价,学生给校方发出了50余封请愿书来挽留这位讲师,并被媒体广泛报道,引起社会极大的关注。最终这位讲师还是因科研不足而不能继续留在教学岗位。像这种极端情况也不是个例,早在2003年,浙江大学哲学系朱淼华讲师,在学校开设公选课《西方艺术史》,树立了极好的口碑,成为了该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10多年都备受学生欢迎,但因科研不足在考核中被末位淘汰。2005年,上海交通大学57岁的晏才宏讲师因病去世,在其离世的三天内,该校BBS上学生竟发了千余篇悼念文章,并且还有学生筹资为其出版纪念论文集。晏才宏虽然教学和师风师德受到了学生的高度赞扬,但因科研不足,直到57岁去世依然是讲师……高校教学被科研“绑架”,发人深省。
一、高校科研“绑架”教学的根源
(1)高校管理层面。原本高校开展科研,是为了增长知识、运用知识乃至挖掘出新知识,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为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学无止境,高校管理的重要职能应该是为教师积极学习、研究创造条件,在考评机制上促使教师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现如今,高校的竞争排名,事关高校的荣辱甚至生存,而在高校的竞争排名中,教育部门和民间机构多统计的是科研成果,诸如学术论文、科研项目、专利等。因此科研丰硕与否,成为了高校管理者最为关心的事情。在科研与教学的评价上,科研成果可进行数量上的明确统计,还可进行层次上的清晰界定,相比之下,教师教学好坏及其产生的影响,评价操作很难,短时期内很难考量,即使教学教得很好,也只有学生知道了解。再者,国家和地方以项目形式投入的科研经费日益丰厚,高校的科研产出也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高校管理者也予以了足够的重视。为此高校的管理文件将科研列为重要考核指标,以激励教师参与科研,教师如不按照要求,则面临淘汰的命运。
(2)教师个人层面。曾几何时,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如今,高校教师无论是地位还是收入,虽不算很高但也体面。但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高校教师渴望进一步提高经济收入,科研经费的吸引,让众多教师难以抗拒。拥有了科研项目之后,不仅有科研经费,而且教师的身份地位相应有所提高,得到学术圈子的认可,随之而来的“专家费”等学术上的外来收入也会增加,也更容易产出科研成果,形成科研上的良性循环。2003年,出现的“汉芯事件”创造了陈进上亿元的财富神话;2014年,曾被誉为中国最年轻的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宁贪污2000万元科研经费。虽然被查者锒铛入狱,而部分侥幸者,却名利双收,既成为了学术上的领军人物,又成了富豪。高校很多教师跑项目、争经费依然乐此不疲。教师忠于教学者,或许能得到学生的好评与爱戴,但很难有经济上的补偿,在考评与晋升中也处于劣势。科研与教学该如何侧重,教师自己权衡,权衡错了,还免不了受到相应的处罚。教师于“名”于“利”都倾向科研了。
二、高校科研“绑架”教学的主要危害
(1)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在重科研轻教学的情况下,教学成了高校教师的副业。2008年7月15日,中國青年报(中青在线)报道“高校教师正沦为科研奴隶”。就拿发表论文来说,核心期刊论文数容量有限,而作者数量越来越大,发论文难度越来越高,甚至有的期刊索要高额的版面费,教师不得不花大量的精力解决此问题。在教学上,教师要备课、上讲台、批改作业和与学生交流等,此时的教师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了,被迫敷衍了事。在教师队伍中,资深教授、学科带头人等大多科研缠身,青年教师成为了上课教学的主力。青年教师无论是在知识掌握程度上还是在教学经验和方法上,难以完全满足高校教学的需要,对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比较有限。教师脱离了教学这一根本使命,高校轻视教学这个主要职能,最终会导致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这不仅关系到高校的学生利益,也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
(2)不利于师资队伍的建设。高校师风师德建设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教师群体的发展及所培养的学生的素质。在科研的重压之下,教师的心思大都花在了项目、经费、论文等上面,甚至衍生出了一批跑项目、找关系的“科研能手”,铤而走险,带坏了高校的学术风气。在经济利益面前,学科领军人物也不断被爆出腐败行为。在成果的产出上,为了赶时间,为了追求数量,高校教师造假、抄袭事件不断,科研上的学术不端行为屡见不鲜。为了科研而思想上腐朽行为上不端的高校教师,是害群之马,严重影响了师资队伍的建设。不能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的高校教师,在高校恐怕只会“毁”人不倦。
三、解决科研“绑架”教学的主要措施
(1)认识上摆正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以教学为本。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科研和教学对于高校教师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从高校的发展史以及高校在社会中的职能来看,高校的根本是人才培养,教学则是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另一方面,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教师的自身素质需要不断提高,科研则是教师提高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衡量教师自身发展的指标,这个指标可以具体化,乃至量化。如能把科研和教学都做得很突出,那是杰出教师,但毕竟不是全部教师都能达到杰出的水平,有的老师很难兼顾科研和教学,只能有所偏重。教学本是教师的使命,偏重教学者,如能运用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生知识,教学生做人,则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帮助。偏于科研者,能提高自己乃至学校的知名度,获得外界的认可,对学校不无裨益。
(2)思想上鼓励以科研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曾到政界奔走呼吁的诺贝尔奖获得者J·迈克尔·毕晓普写过一本书《如何获得诺贝尔奖: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术人生》,他不仅在科研上贡献巨大,而且对教学也有着深刻领悟。他认为,教学是高校教师生涯的组成部分,是非履行不可的,教学的愿望应该是发自肺腑的,是一种文化义务和使命,只搞科研而脱离教学是枯燥无味的。高校科研落脚点应该是促进教学的提高。人才培养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科研创新能力也是极其重要的方面。高校教师只有具备科研创新意识,自身多参与科研,在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上才能获得更多的认知,教学生才能得心应手。教师通过科研把握学术的前沿和热点,引领学生学习、思考和研究,以科研渗透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制度上确保教学核心地位。高校对科研的重视,有目共睹。科研不仅是职称晋升的硬性条件,也是高校教师收入的重要构成。高校管理者在管理制度的制定上,要把教学摆在核心的位置,无论是在职称晋升还是在津贴奖励上,至少应该具备与科研相同的地位。面对重科研轻教学的现状,部分高校已经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重奖”教学。2014年四川大学设置了“卓越教学奖”,用来表彰师德高尚、教学优秀的一线教师,最高奖金高达100万元。华东师范大学也设立了教学贡献奖,鼓励教师积极潜心教学,为学生带来丰富精彩的课堂,最高奖金也有10万元。浙江大学鼓励院士、教授走上讲台,还设置了2000万元的教学促进津贴,激励老师多上课,上好课。高校管理者对教学的重视以及形成的制度,将能有效的促进教学。教学因不同的专业、学科及课程,对不同的老师和学生,其评价难以操作,在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上,要充分考虑公平公正和可操作性,避免好心办坏事而将教学引至功利化的极端。
参考文献:
[1]张德高.科研教学结合为人才培养提供强力支撑[J].中国高等教育,2013(17):44-46.
[2]张炳生.高校科研教学一体化机制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2):19-21.
[3]王启立,等.将科研项目带入课堂,将学生带入科研训练计划[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0(5):12-14.
【关键词】高校 科研 教学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4-0046-01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高校教师的首要职能就是教学,通过教学来培养人才。然而,我国很多高校管理者主要关注的是学校科研排名的情况,教师则主要考虑晋升及经济收入,导致高校普遍出现了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不重视科研的教师在高校中受到冷落甚至难以立足。2014年4月,清华大学方艳华讲师被解聘,原因是其专心教学9年,科研成果不足,根据该校的人事制度——非升即转,因此走人。而这位老师的教学却得到了学生的高度评价,学生给校方发出了50余封请愿书来挽留这位讲师,并被媒体广泛报道,引起社会极大的关注。最终这位讲师还是因科研不足而不能继续留在教学岗位。像这种极端情况也不是个例,早在2003年,浙江大学哲学系朱淼华讲师,在学校开设公选课《西方艺术史》,树立了极好的口碑,成为了该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10多年都备受学生欢迎,但因科研不足在考核中被末位淘汰。2005年,上海交通大学57岁的晏才宏讲师因病去世,在其离世的三天内,该校BBS上学生竟发了千余篇悼念文章,并且还有学生筹资为其出版纪念论文集。晏才宏虽然教学和师风师德受到了学生的高度赞扬,但因科研不足,直到57岁去世依然是讲师……高校教学被科研“绑架”,发人深省。
一、高校科研“绑架”教学的根源
(1)高校管理层面。原本高校开展科研,是为了增长知识、运用知识乃至挖掘出新知识,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为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学无止境,高校管理的重要职能应该是为教师积极学习、研究创造条件,在考评机制上促使教师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现如今,高校的竞争排名,事关高校的荣辱甚至生存,而在高校的竞争排名中,教育部门和民间机构多统计的是科研成果,诸如学术论文、科研项目、专利等。因此科研丰硕与否,成为了高校管理者最为关心的事情。在科研与教学的评价上,科研成果可进行数量上的明确统计,还可进行层次上的清晰界定,相比之下,教师教学好坏及其产生的影响,评价操作很难,短时期内很难考量,即使教学教得很好,也只有学生知道了解。再者,国家和地方以项目形式投入的科研经费日益丰厚,高校的科研产出也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高校管理者也予以了足够的重视。为此高校的管理文件将科研列为重要考核指标,以激励教师参与科研,教师如不按照要求,则面临淘汰的命运。
(2)教师个人层面。曾几何时,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如今,高校教师无论是地位还是收入,虽不算很高但也体面。但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高校教师渴望进一步提高经济收入,科研经费的吸引,让众多教师难以抗拒。拥有了科研项目之后,不仅有科研经费,而且教师的身份地位相应有所提高,得到学术圈子的认可,随之而来的“专家费”等学术上的外来收入也会增加,也更容易产出科研成果,形成科研上的良性循环。2003年,出现的“汉芯事件”创造了陈进上亿元的财富神话;2014年,曾被誉为中国最年轻的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宁贪污2000万元科研经费。虽然被查者锒铛入狱,而部分侥幸者,却名利双收,既成为了学术上的领军人物,又成了富豪。高校很多教师跑项目、争经费依然乐此不疲。教师忠于教学者,或许能得到学生的好评与爱戴,但很难有经济上的补偿,在考评与晋升中也处于劣势。科研与教学该如何侧重,教师自己权衡,权衡错了,还免不了受到相应的处罚。教师于“名”于“利”都倾向科研了。
二、高校科研“绑架”教学的主要危害
(1)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在重科研轻教学的情况下,教学成了高校教师的副业。2008年7月15日,中國青年报(中青在线)报道“高校教师正沦为科研奴隶”。就拿发表论文来说,核心期刊论文数容量有限,而作者数量越来越大,发论文难度越来越高,甚至有的期刊索要高额的版面费,教师不得不花大量的精力解决此问题。在教学上,教师要备课、上讲台、批改作业和与学生交流等,此时的教师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了,被迫敷衍了事。在教师队伍中,资深教授、学科带头人等大多科研缠身,青年教师成为了上课教学的主力。青年教师无论是在知识掌握程度上还是在教学经验和方法上,难以完全满足高校教学的需要,对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比较有限。教师脱离了教学这一根本使命,高校轻视教学这个主要职能,最终会导致人才培养质量的下降,这不仅关系到高校的学生利益,也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
(2)不利于师资队伍的建设。高校师风师德建设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教师群体的发展及所培养的学生的素质。在科研的重压之下,教师的心思大都花在了项目、经费、论文等上面,甚至衍生出了一批跑项目、找关系的“科研能手”,铤而走险,带坏了高校的学术风气。在经济利益面前,学科领军人物也不断被爆出腐败行为。在成果的产出上,为了赶时间,为了追求数量,高校教师造假、抄袭事件不断,科研上的学术不端行为屡见不鲜。为了科研而思想上腐朽行为上不端的高校教师,是害群之马,严重影响了师资队伍的建设。不能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的高校教师,在高校恐怕只会“毁”人不倦。
三、解决科研“绑架”教学的主要措施
(1)认识上摆正科研与教学的关系,以教学为本。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科研和教学对于高校教师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从高校的发展史以及高校在社会中的职能来看,高校的根本是人才培养,教学则是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另一方面,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教师的自身素质需要不断提高,科研则是教师提高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衡量教师自身发展的指标,这个指标可以具体化,乃至量化。如能把科研和教学都做得很突出,那是杰出教师,但毕竟不是全部教师都能达到杰出的水平,有的老师很难兼顾科研和教学,只能有所偏重。教学本是教师的使命,偏重教学者,如能运用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生知识,教学生做人,则对学生有着很大的帮助。偏于科研者,能提高自己乃至学校的知名度,获得外界的认可,对学校不无裨益。
(2)思想上鼓励以科研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曾到政界奔走呼吁的诺贝尔奖获得者J·迈克尔·毕晓普写过一本书《如何获得诺贝尔奖: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学术人生》,他不仅在科研上贡献巨大,而且对教学也有着深刻领悟。他认为,教学是高校教师生涯的组成部分,是非履行不可的,教学的愿望应该是发自肺腑的,是一种文化义务和使命,只搞科研而脱离教学是枯燥无味的。高校科研落脚点应该是促进教学的提高。人才培养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科研创新能力也是极其重要的方面。高校教师只有具备科研创新意识,自身多参与科研,在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上才能获得更多的认知,教学生才能得心应手。教师通过科研把握学术的前沿和热点,引领学生学习、思考和研究,以科研渗透教学,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制度上确保教学核心地位。高校对科研的重视,有目共睹。科研不仅是职称晋升的硬性条件,也是高校教师收入的重要构成。高校管理者在管理制度的制定上,要把教学摆在核心的位置,无论是在职称晋升还是在津贴奖励上,至少应该具备与科研相同的地位。面对重科研轻教学的现状,部分高校已经采取了相应的措施——“重奖”教学。2014年四川大学设置了“卓越教学奖”,用来表彰师德高尚、教学优秀的一线教师,最高奖金高达100万元。华东师范大学也设立了教学贡献奖,鼓励教师积极潜心教学,为学生带来丰富精彩的课堂,最高奖金也有10万元。浙江大学鼓励院士、教授走上讲台,还设置了2000万元的教学促进津贴,激励老师多上课,上好课。高校管理者对教学的重视以及形成的制度,将能有效的促进教学。教学因不同的专业、学科及课程,对不同的老师和学生,其评价难以操作,在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上,要充分考虑公平公正和可操作性,避免好心办坏事而将教学引至功利化的极端。
参考文献:
[1]张德高.科研教学结合为人才培养提供强力支撑[J].中国高等教育,2013(17):44-46.
[2]张炳生.高校科研教学一体化机制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2):19-21.
[3]王启立,等.将科研项目带入课堂,将学生带入科研训练计划[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0(5):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