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小说把假的写成真的,报告(纪实)文学把真的写成假的。最初,是想把真的写得更真,运用了假的手法,才有了报告(纪实)文学。遇到麻烦,又总把真的说成假的,天长日久,就真成假的了。然而,在读者当它是假的同时,站在侵权官司的被告席上,法官总当它是真的。于是,歌功颂德的赞助文学和无法查证的匿名隐私文学,就成为报告(纪实)文学的必归之路。不仅把真的写成假的,还把假的写成假的。尽管如此,《当代》今年依然隆重推出《蓝衣社碎片》、《矿难如麻》和《中国知青终结》。我们并不奢望中兴报告(纪实)文学,我们只想告诉读者,尽管有史学家和记者关心真实,但在记者无暇顾及和史学家无心顾及的地方,仍然有报告(纪实)文学家的天地。之所以在"报告(纪实)"身后加上"文学",并不因为虚构等造假的文学手法,而仅仅因为文学对真实的关心角度:命运。还报告(纪实)文学的本来面目:用真的手法,把真的写成真的。二仍然坚守在报告(纪实)文学阵地上的作家中,邓贤最为著名,也最有争议。很多女性读者不喜欢邓贤作品,在情理之中。因为邓贤关注的都是国家大事和人群大事。但不少男性也不喜欢,多少让人意外。很多相关的评奖活动都将邓贤排斥在外,理由是"不是文学"。而在喜欢邓贤的读者看来,他的致命缺点,恰恰是"文学"过多,伤害了"报告"。这是邓贤的尴尬,也是报告(纪实)文学的尴尬。邓贤的缺点,与报告(纪实)文学通用;邓贤的优点,却常常为他独有。从十八年前,编辑在云南边地拜访邓贤的那一天起,《当代》所知的邓贤,就没一天停笔。但近二十年来,邓贤的报告(纪实)文学作品,却是寥寥无几。不是邓贤少才气,只是邓贤太认真。每一部作品,不锤炼三两年时间,不肯出炉。而每一次出炉,都近乎于出院,真正的呕心沥血。比方这部《中国知青终结》,历时三年,修改十余稿,《当代》存放的打印"初稿"就有尺余厚,交换意见的长途话费就达数千元。常常在所有编辑都已心灰意懒之时,邓贤依然默默带病坚持,直到柳暗花明。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所以他每一篇作品,都能引起轰动,《大国之魂》、《中国知青梦》、《流浪金三角》,都当之无愧为同时期报告(纪实)文学经典。所以尽管报告(纪实)文学已经集体日薄西山,邓贤依然得到读者厚爱,成为当今难得的畅销作家。所以,我们要向读者隆重推荐这部《中国知青终结》,尽管它依然有着报告(纪实)文学的与生俱有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