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讨论法是一种课程改革时期使用较多的教学法,因其显著的交际、口语锻炼等特点被学生和教师所接纳。小学语文教学使用讨论法是因为语文知识的扩展性、语文语言性决定的,教师的教学把语文知识化为直观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发展其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为进一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把讨论法推行工作落到实处,为培养学生语文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在语文教学改革中应该进一步优化利用讨论法。
关键词:讨论;意义;实际情况
课堂讨论能合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的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以及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让学生们在相互帮助的基础上,得到共同进步,有效的促进学生自学能力、表达交往能力。
一、讨论法的实践意义
讨论法是一种借助问题进行知识讨论研究的方法,该方法比较先进的是能把知识点融合在问题探究中,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时通过观察、动脑思考等掌握知识。讨论法可以充分发挥任务为核心的作用,可以发挥学生合作、交流、学习等能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好讨论法,加强课堂中的实践,可以把学生知识学习和学生能力发展统筹在一起,通过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明确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的目的
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就需要在语文课堂中融入组织学生讨论的教学形式,把教学的中组织讨论的重点转移至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讨論,而不是单纯的教授于学生合适的讨论方法。在学生组织讨论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在科学的教学方式的基础上,相应的帮助学生养成发散性的思维模式,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在组织学生开始组织讨论之前,老师需要针对学生的讨论时间、学生产生的疑惑充分的给予考虑。在了解学生不同个性的前提下,老师也需要制定不同的方式进行引导。鉴于此,可以看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这就需要老师要事先明确组织讨论的目的,在具体的目标的引导下,完成好相关的教学计划的制定工作,便于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讨论法的注意事项
1.讨论法实施的过程中经常是把小学语文的知识转化为有目标的探究问题(情境)
在转化知识的过程中,教师是制订活动的主要人员,充分发挥创造力,通过自己的教学经验,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在此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在参与讨论时也就发展自己的表达等综合能力。同时,有些小学语文知识很难通过设计探究问题进行教学,而有的知识很适合讨论法的实施,教师利用讨论法需要注意的是区分出哪些知识能使用讨论法教学,哪些不能。比如,教师在进行词句认识的教学时,设计讨论问题就没有意义,而在进行看图写话等教学时设计讨论问题进行教学活动则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讨论法在实施中需要特别注意小组组建以及师生间的互动
讨论法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针对教学问题进行讨论,防止学生在讨论中进行其他和教学无关的活动。然后教师提出具体的任务,以此来巩固学生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教师在教学中应设定合理的合作探究问题以及任务,督促和指导学生进行讨论,通过学生小组的讨论发展学生综合能力。教师应该用丰富有趣的语言或者别具特色的教学风格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指导学生在讨论时要多鼓励,多纠正学生的错误。
3.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讨论法还需要满足教学实际情况
每个小学的教学条件都不相同,每个学校的学生情况也不同,因而,在讨论法实施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多种教学法,尽可能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构建学生感兴趣的讨论环境。
四、教师应对学生的讨论给予恰当评价。
正确引导。对于学生的讨论和回答,教师应该怎样评价?以前,有些教师总爱用标准答案去统一学生的观点,时下,有人又走向另一个极端,一味地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对学生的回答概予以肯定,或者不做什么总结,认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护学生的创造性。这显然是欠妥的。从思维的角度说,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对并列的翅膀。如果忽视甚至否定求同思维,而一味地强调求异思维,那么,创造思维的鸟儿就无法在蓝天中飞翔。
诚然,对于学生的研究探讨精神,教师应该热情肯定,细心呵护。在学科探讨中,对真理的认识是没有止境的。很多时候,学生的见解是有价值的,尤其是文科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评价有其特性,即多角度性和开放性,角度不同,理解不一样,答案可以是丰富多彩的。但是这决不等于说,学生不需要指导。学生讨论了问题,发表了各种意见,他希望得到反馈。哪些错,哪些对,哪些该坚持,哪些该改正,他需要得到科学客观的评价。为什么正确,为什么错误,为什么这个问题有一致答案而那个问题没有统一答案,学生需要一个明确的说法。如果教师答不上来,也应该向学生说明,让他们继续探究。对学生的讨论不做总结,是放任自流的做法。教师有责任给予明确的评价和正确的引导。如果随意地无原则地肯定学生的观点,甚至为了照顾学生情绪而曲意奉迎,这决不是保护学生的创造性,这只能使学生混淆是非标准,在心理上产生盲目自信的情绪,久而久之,便会自以为是,听不得批评,只能听表扬与奉承。这是极其有害的,是违背教育的初衷的。
作为教师,应该把对学生的尊重与严格要求有机结合起来,这才是认真负责的态度。所以衡量一节课的讨论是否成功,这堂课是否成功,标准应该是看老师是否正确地指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是否真正地培养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创造能力。
总之,语文研究性学习主体课堂是建立在学生自主钻研,自主探究的基础之上的。学生对自学习材料自主感知,自主发现,再经过组合内化,从而获得新的体验。讨论正是当中的一种学习形式,我们应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并设计好这一环节,把我们的课改理念付之于实践,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讨论;意义;实际情况
课堂讨论能合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的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以及学生的主人翁地位。让学生们在相互帮助的基础上,得到共同进步,有效的促进学生自学能力、表达交往能力。
一、讨论法的实践意义
讨论法是一种借助问题进行知识讨论研究的方法,该方法比较先进的是能把知识点融合在问题探究中,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时通过观察、动脑思考等掌握知识。讨论法可以充分发挥任务为核心的作用,可以发挥学生合作、交流、学习等能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好讨论法,加强课堂中的实践,可以把学生知识学习和学生能力发展统筹在一起,通过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明确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的目的
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就需要在语文课堂中融入组织学生讨论的教学形式,把教学的中组织讨论的重点转移至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讨論,而不是单纯的教授于学生合适的讨论方法。在学生组织讨论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在科学的教学方式的基础上,相应的帮助学生养成发散性的思维模式,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在组织学生开始组织讨论之前,老师需要针对学生的讨论时间、学生产生的疑惑充分的给予考虑。在了解学生不同个性的前提下,老师也需要制定不同的方式进行引导。鉴于此,可以看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这就需要老师要事先明确组织讨论的目的,在具体的目标的引导下,完成好相关的教学计划的制定工作,便于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讨论法的注意事项
1.讨论法实施的过程中经常是把小学语文的知识转化为有目标的探究问题(情境)
在转化知识的过程中,教师是制订活动的主要人员,充分发挥创造力,通过自己的教学经验,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在此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在参与讨论时也就发展自己的表达等综合能力。同时,有些小学语文知识很难通过设计探究问题进行教学,而有的知识很适合讨论法的实施,教师利用讨论法需要注意的是区分出哪些知识能使用讨论法教学,哪些不能。比如,教师在进行词句认识的教学时,设计讨论问题就没有意义,而在进行看图写话等教学时设计讨论问题进行教学活动则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讨论法在实施中需要特别注意小组组建以及师生间的互动
讨论法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针对教学问题进行讨论,防止学生在讨论中进行其他和教学无关的活动。然后教师提出具体的任务,以此来巩固学生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教师在教学中应设定合理的合作探究问题以及任务,督促和指导学生进行讨论,通过学生小组的讨论发展学生综合能力。教师应该用丰富有趣的语言或者别具特色的教学风格吸引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指导学生在讨论时要多鼓励,多纠正学生的错误。
3.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讨论法还需要满足教学实际情况
每个小学的教学条件都不相同,每个学校的学生情况也不同,因而,在讨论法实施的过程中可以使用多种教学法,尽可能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构建学生感兴趣的讨论环境。
四、教师应对学生的讨论给予恰当评价。
正确引导。对于学生的讨论和回答,教师应该怎样评价?以前,有些教师总爱用标准答案去统一学生的观点,时下,有人又走向另一个极端,一味地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对学生的回答概予以肯定,或者不做什么总结,认为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保护学生的创造性。这显然是欠妥的。从思维的角度说,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对并列的翅膀。如果忽视甚至否定求同思维,而一味地强调求异思维,那么,创造思维的鸟儿就无法在蓝天中飞翔。
诚然,对于学生的研究探讨精神,教师应该热情肯定,细心呵护。在学科探讨中,对真理的认识是没有止境的。很多时候,学生的见解是有价值的,尤其是文科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评价有其特性,即多角度性和开放性,角度不同,理解不一样,答案可以是丰富多彩的。但是这决不等于说,学生不需要指导。学生讨论了问题,发表了各种意见,他希望得到反馈。哪些错,哪些对,哪些该坚持,哪些该改正,他需要得到科学客观的评价。为什么正确,为什么错误,为什么这个问题有一致答案而那个问题没有统一答案,学生需要一个明确的说法。如果教师答不上来,也应该向学生说明,让他们继续探究。对学生的讨论不做总结,是放任自流的做法。教师有责任给予明确的评价和正确的引导。如果随意地无原则地肯定学生的观点,甚至为了照顾学生情绪而曲意奉迎,这决不是保护学生的创造性,这只能使学生混淆是非标准,在心理上产生盲目自信的情绪,久而久之,便会自以为是,听不得批评,只能听表扬与奉承。这是极其有害的,是违背教育的初衷的。
作为教师,应该把对学生的尊重与严格要求有机结合起来,这才是认真负责的态度。所以衡量一节课的讨论是否成功,这堂课是否成功,标准应该是看老师是否正确地指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是否真正地培养了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创造能力。
总之,语文研究性学习主体课堂是建立在学生自主钻研,自主探究的基础之上的。学生对自学习材料自主感知,自主发现,再经过组合内化,从而获得新的体验。讨论正是当中的一种学习形式,我们应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并设计好这一环节,把我们的课改理念付之于实践,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