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视成了推歌手最强有力的工具,为什么不能成为推动歌曲的一个有力工具呢?”这是刘欢在担任《中国好声音》导师时,向节目制作方(灿星制作)提出的问题。
2012年年末,刘欢宣布不再担任《中国好声音》导师,许多人以为他厌倦了在台前露面,又将重归那种只在重大场合出现的“半隐退”状态。而其实在那时,刘欢已经和灿星在策划一档新节目。在筹备一年多后,在2014年年初,刘欢又重归电视荧屏,坐上《中国好歌曲》的导师席位,为“唱自己写的歌”的人摇旗呐喊,也几度在录制过程中感动落泪。
这是使命感作祟吗?他一笔带过:“我虽然自认为是个‘业余’音乐人,但与流行音乐为伍已经快三十年了,总还是希望这个行业好吧。”
对于人们关于原创音乐叫好不叫座的担忧,刘欢早就胸有成竹了,“原创音乐本身可能不是老百姓关注的话题,但好听的歌是大家都爱听的”。
这是最朴素的道理,而刘欢正是从幼年时候的对音乐的朴素爱好开始,听古典音乐、创作歌曲、由衷地歌唱,到今天人们叫他“乐坛大哥”,甚至“流行音乐教父”,在重大的场合,人们总愿意听到那个优美的男声,他却总是近乎谦卑地谈及音乐:“从巴赫到莫扎特那种无小我的虔诚的音乐灵魂是那么崇高,在他们面前我的那点小心声小烦恼是那么微不足道。”或者如他在《中国好歌曲》的宣传片中所说:“音乐很大,我们很小。”
他的妻子卢璐,与他相濡以沫25年,在“好歌曲”的录制现场,我们总能看到她忙前忙后,帮刘欢理理衣服,在他耳边说几句话,她最懂自己这个“心思单纯又思维奇特”的丈夫,刘欢为她写过一首歌叫《璐璐》,她喜欢这首歌,却不愿将这首歌看做一个“小我”的礼物,“按我理解《璐璐》只是一种符号,它表达了刘欢本人对爱情的一种理解”。
谈“好歌曲”我们要选的是《浮躁》,而不是《容易受伤的女人》
灿星制作的宣传总监陆伟向本刊记者坦承,《中国好歌曲》是他们做得最难的一档节目:原创音乐类选秀节目在国际上没有成功的先例;一首首从未有过预播的歌曲很难保证收视率;节目主要探讨音乐的创作、编曲等专业问题而非真人故事。电视节目唯收视率马首是瞻,虽然在节目出炉之前,业内就叫好声一片,可是它能叫座吗?而开播后,《中国好歌曲》的成绩不错,收视一路飘红,几乎每一周的播出都能引起话题讨论,《喝酒Blues》、《卷珠帘》、《喵小姐》、《要死就一定死在你手里》等歌曲一首一首地引起传唱和讨论。
BQ =《北京青年》周刊L =刘欢
BQ:听说是你向灿星制作提议,做一档关于原创歌曲的节目。那么,对于国内原创音乐的现状,你是一直有关注并且有思考的吗?还是说在“好声音”之后,你相信电视有能力对原创音乐起到推动作用?
L:是的。因为我在《中国好声音》录制过程中发现了受关注的真人秀节目可以引发的所谓“全媒体”关注的能量,现阶段它远远超越了唱片公司传统的“打榜,签售加MV”的推广模式,新的商业环境下产生了新的联动推广模式,我相信可以利用它来推广我们的原创。
BQ:关于《中国好歌曲》,在新闻稿件上,主办方称其为“大型原创音乐评论类节目”,而非“音乐真人秀”,请问你如何看待二者之间的差别?我也听到一些声音认为,这档节目的初衷很好,但是如何让其吸引更多人来观看,似乎还是难点——原创音乐本身不是老百姓特别关注的话题,而且加上不以真人秀的形式操作,缺乏故事性和娱乐性……对于这种观点,你是怎么看的呢?换句话说,你担心过收视率吗?
L:实际上这个“音乐评论”节目是要以电视真人秀的方式来呈现的。没有人要来看研讨会,我们也不想开研讨会,我们只是想推荐一些好歌,并告诉大家它们好在哪里,同时把写出这些好歌的音乐人推出来,让他们以后有更多更好的机会继续为大家做好歌。像你说的,原创音乐本身可能不是老百姓关注的话题,但好听的歌是大家都爱听的,相信大家也会想知道这些歌是怎样做出来的。
BQ:你曾说,音乐没有高下之分,那么对于《中国好歌曲》,你的选择标准是怎样的呢?在你看来,一个好的唱作人应当具备哪几项基本的素质?
L:说来也简单,就是能唱能做,而且能不断地唱,不断地做,做自己想做的唱自己想唱的。另外,我是指音乐的所谓类型之间不应该分高下,但音乐作品一定有优劣之别。
BQ:当两首都非常好的作品存在,但是它们有不同的特色,打个比方好了,王菲的《容易受伤的女人》和《浮躁》,一首非常柔情动人和利于传唱,一首则更加特别和富于想象力,这时候,该怎么做选择呢?
L:当然是后者,因为前者不需要我们,而后者则需要我们提示出它的独到之处。
BQ:从我目前所知的流程,《中国好歌曲》在第一轮选出之后,会进行改编、配器、演唱上的加强,在下一轮再度演唱。那这么一来,一首歌会唱好几回,这样的安排会不会让观众厌烦呢?
L:不会。一来不会重复“好几回”,一首能走到最后的优秀作品最多也只能唱三次,而且还是以不同编曲方式呈现出来;二来对声音而言重复就是力量,这是声音记忆的特点之一,所以歌曲本身需要重复。
最好的比较例子就是北京奥运会歌曲:奥运会征歌曲目《北京欢迎你》铺天盖地的宣传,包括电台播送和电视台MV的反复播出,达到的效果就是奥运会还没开就街头巷尾耳熟能详了,北京几乎每个人都能哼上几句;而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却因为保密无人知晓,开幕式处女秀时电视观众的不适应、质疑和挑剔大大超过惊喜,几天之后人们才渐渐熟悉并开始喜爱。试想,如果《我和你》也能和《北京欢迎你》一样提前预热,开幕式主题歌的演唱时刻将是另一番景象:万人合唱,彼此感染,全场感动。所以,我不担心重复,真正好的歌曲在一个季播节目里演唱三次观众非但不会厌烦,应该还会上网去反复听。 BQ:这是一场针对原创歌曲的电视节目,节目组是否讨论过如何处理版权的问题呢?
L:这你应该去问灿星的田总。这需要一些商业智慧,涉及多方合作,相信会处理好的。
BQ:以我的感觉,从去年的“好声音”你提到渴望对流行音乐有所推动,到现在的“好歌曲”希望对原创音乐有所推动,你始终有一种使命感或者责任感。这种使命感或者责任感从何而来?
L:我虽然自认为是个“业余”音乐人,但与流行音乐为伍已经快三十年了,总还是希望这个行业好吧。
谈音乐前景听众愿意买也买得起歌,音乐人愿意做也做得起歌
BQ:大部分人可能都有这个感觉,在当下的华语流行乐坛,偶像歌手受到的瞩目远比唱作人要多,而比较优秀的年轻唱作人如吴青峰、方大同、曲婉婷、尚雯婕更是屈指可数。我的感觉是对的吗?这一现状你觉得是正常的吗?
L:我不这么看。你能告诉我方大同输给哪个偶像了吗?所谓“瞩目”要看是来自乐迷还是“脑残粉”,来自乐迷是正常考量,来自“脑残粉”就不好说了。我在国外也见过所谓“超粉”(Super fans),但他们在他们的“偶像”之上还认个上帝或安拉什么的,在我们这里“偶像”就是至上,所以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BQ:最近,一个网站推出名为“2013年,大火歌曲难寻”的专题报道,主要内容是说在过去一年推出的专辑中,能街头巷尾传唱的歌曲非常之少。在你看来,这是时代的自然趋势,还是说流行音乐行业内确实缺乏动力呢?
L:这次在《中国好歌曲》你们会看到,其中大部分的歌曲是已经出现在各种新媒体中的了,可是显然主流娱乐媒体对它们的兴趣没有对八卦的大。说到动力,我很钦佩那些一直在为自己的音乐理想默默奋斗的音乐人,他们的惟一动力就是对音乐的痴迷!
BQ:在我们通常所说的“独立音乐”范畴中,有一些特别受到当下文艺青年追捧的原创音乐人,比如李志、周云蓬、万能青年旅店等等,他们主要在LIVE HOUSE表演,在豆瓣等网站比较活跃,签约在一些独立厂牌旗下或者独立运作,并未真正进入大众视野。对于这一类音乐人,《中国好歌曲》是什么样的态度呢?
L:你说的这些人、这些网站我都注意到了,我认为这要从两个层面来看,一个层面,作为真正的“独立”概念:这些音乐人的表达方式及内容,甚至于他们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都和所谓主流流行音乐有差异,甚至差异很大,所以他们坚持自己的独立方式,这是很好的,音乐需要个性;另一层面:这些音乐远没有达到应有的状态,首先,大部分所谓独立厂牌是在迫于无奈地维持低成本运作,这就影响了这些音乐的品质,独立不等于低品质。另外,你说的那几个网站也都处于单打独斗的水平,没能形成媒体合力的推介,显得势单力薄,越是这样就越使得这些音乐和音乐人与世隔绝,甚至还有了某种代表所谓文艺青年的优越感。世界上流行音乐发达的地区,独立音乐也更发达,种类浩如烟海,有各种新奇的音乐形态尝试,我个人认为那甚至是滋养着主流音乐的,而那里的音乐人并没有画地为牢,他们也是希望更多的人接受他们的音乐的,我们这里也是一样。所以我们不应该让运作方面的缺失困住我们的独立音乐,像你说的,让他们真正进入大众视野。事实上据我知道第一季“好歌曲”有很大一部分就是从上面所说的网站和独立厂牌找到的,这些音乐应该获得他们应有的地位。
BQ:在过去,从事音乐行业或许进入唱片公司才能生存,现在的一些音乐人则可以通过网络推广、现场演出推销自己、养活自己。也就是说,虽然大家一直哀叹流行音乐近几年势头不好,其实国内的音乐创作还是在民间不断发生、欣欣向荣的。你是否关注到这一现状呢?你觉得这种地下的繁荣与最大众的流行音乐之间会互相推动吗?
L:的确,唱片公司早已经不再是音乐行业的惟一途径,但其他的方向我觉得也没有你说得那么乐观,一些音乐人养活自己可能还可以,但推销自己可就难说了。你说的LIVE HOUSE听众有限,网络推广很多时候就意味着免费下载,没有收益,可能还要仰仗一些“大V”,歌曲倒是挺多的,但多不等于好。我也接触过几个大音乐网站的负责人,他们对旗下的歌曲质量也不是非常乐观,而且这其中有很多其实是主流流行歌曲,只是被“小众”了而已。所以你说的“小众”其实不全是音乐形态另类的小众,“另类”代表了音乐人的与众不同和丰富想象力,而被“小众”则是整体环境下的无奈。
BQ:你对国外的流行音乐产业也有关注,你认为一个健康的产业应该是什么样的?
L:这问题太大了,简单地说,流行音乐产业的两端,也就是从业人员和听众应该是各得其所,听众不断地要求新的不同的,音乐人不断地做出好的自我的;听众永远有听不完的,音乐人有永远做不完的;听众愿意买也买得起歌,音乐人愿意做也做得起歌。
谈个人生活有音乐陪着,有老婆陪着,有女儿惦记着
BQ:2012年担任第一季“好声音”导师时,你曾说“真是热闹大发了”。这次再来担任“好歌曲”导师,在电视荧屏上亮相,我想又会有点热闹,对这热闹你是什么样的态度?你害怕随之而来的音乐之外的话题吗?
L:我不反对有策划的宣传,但我讨厌恶意的炒作。有好的音乐还不够吗?要么就是有人真心不那么喜欢音乐。
BQ:说到“热闹”,从你经历过的“西北风”时期,到“好声音”引起的选秀节目热,可以说都有“凑热闹”之嫌,你怎么看这一现象?
L:“凑热闹”是个习惯,我也不知道这是好还是不好,二十四史和唐宋诗词是不是也是一路“凑热闹” 凑过来的?玩笑。选秀节目热可能是由于瞻收视率所向的商业利益吧,也是没办法,但我相信有胆识的电视人应该勇于挑战新的电视模式。
BQ:“好歌曲”鼓励“一代人发一代人的声音”,那么是否可以讲讲你发声的经历呢?你是何时想到要提笔创作,写的第一首歌曲是什么样的?几十年来歌唱不止,你要发出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声音?你接下来还会创作音乐吧? L:我开始唱歌就开始写歌了,第一首歌应该是上大二的时候,1982年吧,是一首英文歌,是为了参加一次校际的英语歌曲比赛,歌名好像是叫《Wish of the star》(星之祝福),来自冰心文章里引用的一首古老的爱尔兰民谣,现在都记不得是怎么唱的了。我喜欢音乐是从古典开始的,听了很多很多,听多了我就感到那些从几百年前传来的声音多么博大,从巴赫到莫扎特那种无小我的虔诚的音乐灵魂是那么崇高,在他们面前我的那点小心声小烦恼是那么微不足道。所以我的兴趣点一直是在音乐本身,我的创作也是一直围绕着这个。以后我还会这么做下去,创作对我来说是个享受。
BQ:去年你与妻子卢璐一起迎来银婚。我听不少人说起,刘欢的爱情、家庭是典范。在你工作时,我们也总是看到卢璐老师陪着你,常常举起相机纪录你的一举一动,你想象过你们“一起慢慢变老”的日子是什么样的吗?
L:最重要的就是在一起,以后的日子留给以后吧。
BQ:你是“60后”,而现在,越来越多的“90后”登上时代的舞台,在“好歌曲”的舞台上不乏年轻的“90后”。我知道,你闺女也是个“90后”。你怎么看这一代人呢?你的女儿在纽约学习电影,对于她的人生和事业,你抱着什么样的心态呢?
L:当然是乐见她未来有所成就,更重要的是健康快乐。
BQ:从2014年开始,你就不再登台执教了,为什么会告别讲坛?这些年教书生涯给你的收获是什么呢?
L:事实上去年就没有上课了,因为一些很私人的原因。这些年教书生涯的最大收获就是教学相长,每年都温故知新。
BQ:你不久前度过了自己的50岁生日。到了知天命之年,你还有什么规划或者愿望挂在心里吗?
L:眼前的事有那么两件,一件是今年夏天计划在国家大剧院有个人演唱会要做,还有就是教了26年的《西方音乐史》讲义要由中华书局整理出版。以后嘛,有音乐陪着,有老婆陪着,有女儿惦记着,健康快乐吧!
BQ:除了音乐之外,你对于电影、文学等其他艺术门类都有兴趣。最近,是否有什么书籍、电影打动你呢?
L:电影和纪录片看得多一点。我看电影有些滞后。这一两年印象比较深刻的电影有伊朗的《一次别离》,罗马尼亚的《布加勒斯特东12点8分》等等,最近又看了一遍娄烨的《颐和园》。
2012年年末,刘欢宣布不再担任《中国好声音》导师,许多人以为他厌倦了在台前露面,又将重归那种只在重大场合出现的“半隐退”状态。而其实在那时,刘欢已经和灿星在策划一档新节目。在筹备一年多后,在2014年年初,刘欢又重归电视荧屏,坐上《中国好歌曲》的导师席位,为“唱自己写的歌”的人摇旗呐喊,也几度在录制过程中感动落泪。
这是使命感作祟吗?他一笔带过:“我虽然自认为是个‘业余’音乐人,但与流行音乐为伍已经快三十年了,总还是希望这个行业好吧。”
对于人们关于原创音乐叫好不叫座的担忧,刘欢早就胸有成竹了,“原创音乐本身可能不是老百姓关注的话题,但好听的歌是大家都爱听的”。
这是最朴素的道理,而刘欢正是从幼年时候的对音乐的朴素爱好开始,听古典音乐、创作歌曲、由衷地歌唱,到今天人们叫他“乐坛大哥”,甚至“流行音乐教父”,在重大的场合,人们总愿意听到那个优美的男声,他却总是近乎谦卑地谈及音乐:“从巴赫到莫扎特那种无小我的虔诚的音乐灵魂是那么崇高,在他们面前我的那点小心声小烦恼是那么微不足道。”或者如他在《中国好歌曲》的宣传片中所说:“音乐很大,我们很小。”
他的妻子卢璐,与他相濡以沫25年,在“好歌曲”的录制现场,我们总能看到她忙前忙后,帮刘欢理理衣服,在他耳边说几句话,她最懂自己这个“心思单纯又思维奇特”的丈夫,刘欢为她写过一首歌叫《璐璐》,她喜欢这首歌,却不愿将这首歌看做一个“小我”的礼物,“按我理解《璐璐》只是一种符号,它表达了刘欢本人对爱情的一种理解”。
谈“好歌曲”我们要选的是《浮躁》,而不是《容易受伤的女人》
灿星制作的宣传总监陆伟向本刊记者坦承,《中国好歌曲》是他们做得最难的一档节目:原创音乐类选秀节目在国际上没有成功的先例;一首首从未有过预播的歌曲很难保证收视率;节目主要探讨音乐的创作、编曲等专业问题而非真人故事。电视节目唯收视率马首是瞻,虽然在节目出炉之前,业内就叫好声一片,可是它能叫座吗?而开播后,《中国好歌曲》的成绩不错,收视一路飘红,几乎每一周的播出都能引起话题讨论,《喝酒Blues》、《卷珠帘》、《喵小姐》、《要死就一定死在你手里》等歌曲一首一首地引起传唱和讨论。
BQ =《北京青年》周刊L =刘欢
BQ:听说是你向灿星制作提议,做一档关于原创歌曲的节目。那么,对于国内原创音乐的现状,你是一直有关注并且有思考的吗?还是说在“好声音”之后,你相信电视有能力对原创音乐起到推动作用?
L:是的。因为我在《中国好声音》录制过程中发现了受关注的真人秀节目可以引发的所谓“全媒体”关注的能量,现阶段它远远超越了唱片公司传统的“打榜,签售加MV”的推广模式,新的商业环境下产生了新的联动推广模式,我相信可以利用它来推广我们的原创。
BQ:关于《中国好歌曲》,在新闻稿件上,主办方称其为“大型原创音乐评论类节目”,而非“音乐真人秀”,请问你如何看待二者之间的差别?我也听到一些声音认为,这档节目的初衷很好,但是如何让其吸引更多人来观看,似乎还是难点——原创音乐本身不是老百姓特别关注的话题,而且加上不以真人秀的形式操作,缺乏故事性和娱乐性……对于这种观点,你是怎么看的呢?换句话说,你担心过收视率吗?
L:实际上这个“音乐评论”节目是要以电视真人秀的方式来呈现的。没有人要来看研讨会,我们也不想开研讨会,我们只是想推荐一些好歌,并告诉大家它们好在哪里,同时把写出这些好歌的音乐人推出来,让他们以后有更多更好的机会继续为大家做好歌。像你说的,原创音乐本身可能不是老百姓关注的话题,但好听的歌是大家都爱听的,相信大家也会想知道这些歌是怎样做出来的。
BQ:你曾说,音乐没有高下之分,那么对于《中国好歌曲》,你的选择标准是怎样的呢?在你看来,一个好的唱作人应当具备哪几项基本的素质?
L:说来也简单,就是能唱能做,而且能不断地唱,不断地做,做自己想做的唱自己想唱的。另外,我是指音乐的所谓类型之间不应该分高下,但音乐作品一定有优劣之别。
BQ:当两首都非常好的作品存在,但是它们有不同的特色,打个比方好了,王菲的《容易受伤的女人》和《浮躁》,一首非常柔情动人和利于传唱,一首则更加特别和富于想象力,这时候,该怎么做选择呢?
L:当然是后者,因为前者不需要我们,而后者则需要我们提示出它的独到之处。
BQ:从我目前所知的流程,《中国好歌曲》在第一轮选出之后,会进行改编、配器、演唱上的加强,在下一轮再度演唱。那这么一来,一首歌会唱好几回,这样的安排会不会让观众厌烦呢?
L:不会。一来不会重复“好几回”,一首能走到最后的优秀作品最多也只能唱三次,而且还是以不同编曲方式呈现出来;二来对声音而言重复就是力量,这是声音记忆的特点之一,所以歌曲本身需要重复。
最好的比较例子就是北京奥运会歌曲:奥运会征歌曲目《北京欢迎你》铺天盖地的宣传,包括电台播送和电视台MV的反复播出,达到的效果就是奥运会还没开就街头巷尾耳熟能详了,北京几乎每个人都能哼上几句;而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却因为保密无人知晓,开幕式处女秀时电视观众的不适应、质疑和挑剔大大超过惊喜,几天之后人们才渐渐熟悉并开始喜爱。试想,如果《我和你》也能和《北京欢迎你》一样提前预热,开幕式主题歌的演唱时刻将是另一番景象:万人合唱,彼此感染,全场感动。所以,我不担心重复,真正好的歌曲在一个季播节目里演唱三次观众非但不会厌烦,应该还会上网去反复听。 BQ:这是一场针对原创歌曲的电视节目,节目组是否讨论过如何处理版权的问题呢?
L:这你应该去问灿星的田总。这需要一些商业智慧,涉及多方合作,相信会处理好的。
BQ:以我的感觉,从去年的“好声音”你提到渴望对流行音乐有所推动,到现在的“好歌曲”希望对原创音乐有所推动,你始终有一种使命感或者责任感。这种使命感或者责任感从何而来?
L:我虽然自认为是个“业余”音乐人,但与流行音乐为伍已经快三十年了,总还是希望这个行业好吧。
谈音乐前景听众愿意买也买得起歌,音乐人愿意做也做得起歌
BQ:大部分人可能都有这个感觉,在当下的华语流行乐坛,偶像歌手受到的瞩目远比唱作人要多,而比较优秀的年轻唱作人如吴青峰、方大同、曲婉婷、尚雯婕更是屈指可数。我的感觉是对的吗?这一现状你觉得是正常的吗?
L:我不这么看。你能告诉我方大同输给哪个偶像了吗?所谓“瞩目”要看是来自乐迷还是“脑残粉”,来自乐迷是正常考量,来自“脑残粉”就不好说了。我在国外也见过所谓“超粉”(Super fans),但他们在他们的“偶像”之上还认个上帝或安拉什么的,在我们这里“偶像”就是至上,所以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BQ:最近,一个网站推出名为“2013年,大火歌曲难寻”的专题报道,主要内容是说在过去一年推出的专辑中,能街头巷尾传唱的歌曲非常之少。在你看来,这是时代的自然趋势,还是说流行音乐行业内确实缺乏动力呢?
L:这次在《中国好歌曲》你们会看到,其中大部分的歌曲是已经出现在各种新媒体中的了,可是显然主流娱乐媒体对它们的兴趣没有对八卦的大。说到动力,我很钦佩那些一直在为自己的音乐理想默默奋斗的音乐人,他们的惟一动力就是对音乐的痴迷!
BQ:在我们通常所说的“独立音乐”范畴中,有一些特别受到当下文艺青年追捧的原创音乐人,比如李志、周云蓬、万能青年旅店等等,他们主要在LIVE HOUSE表演,在豆瓣等网站比较活跃,签约在一些独立厂牌旗下或者独立运作,并未真正进入大众视野。对于这一类音乐人,《中国好歌曲》是什么样的态度呢?
L:你说的这些人、这些网站我都注意到了,我认为这要从两个层面来看,一个层面,作为真正的“独立”概念:这些音乐人的表达方式及内容,甚至于他们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都和所谓主流流行音乐有差异,甚至差异很大,所以他们坚持自己的独立方式,这是很好的,音乐需要个性;另一层面:这些音乐远没有达到应有的状态,首先,大部分所谓独立厂牌是在迫于无奈地维持低成本运作,这就影响了这些音乐的品质,独立不等于低品质。另外,你说的那几个网站也都处于单打独斗的水平,没能形成媒体合力的推介,显得势单力薄,越是这样就越使得这些音乐和音乐人与世隔绝,甚至还有了某种代表所谓文艺青年的优越感。世界上流行音乐发达的地区,独立音乐也更发达,种类浩如烟海,有各种新奇的音乐形态尝试,我个人认为那甚至是滋养着主流音乐的,而那里的音乐人并没有画地为牢,他们也是希望更多的人接受他们的音乐的,我们这里也是一样。所以我们不应该让运作方面的缺失困住我们的独立音乐,像你说的,让他们真正进入大众视野。事实上据我知道第一季“好歌曲”有很大一部分就是从上面所说的网站和独立厂牌找到的,这些音乐应该获得他们应有的地位。
BQ:在过去,从事音乐行业或许进入唱片公司才能生存,现在的一些音乐人则可以通过网络推广、现场演出推销自己、养活自己。也就是说,虽然大家一直哀叹流行音乐近几年势头不好,其实国内的音乐创作还是在民间不断发生、欣欣向荣的。你是否关注到这一现状呢?你觉得这种地下的繁荣与最大众的流行音乐之间会互相推动吗?
L:的确,唱片公司早已经不再是音乐行业的惟一途径,但其他的方向我觉得也没有你说得那么乐观,一些音乐人养活自己可能还可以,但推销自己可就难说了。你说的LIVE HOUSE听众有限,网络推广很多时候就意味着免费下载,没有收益,可能还要仰仗一些“大V”,歌曲倒是挺多的,但多不等于好。我也接触过几个大音乐网站的负责人,他们对旗下的歌曲质量也不是非常乐观,而且这其中有很多其实是主流流行歌曲,只是被“小众”了而已。所以你说的“小众”其实不全是音乐形态另类的小众,“另类”代表了音乐人的与众不同和丰富想象力,而被“小众”则是整体环境下的无奈。
BQ:你对国外的流行音乐产业也有关注,你认为一个健康的产业应该是什么样的?
L:这问题太大了,简单地说,流行音乐产业的两端,也就是从业人员和听众应该是各得其所,听众不断地要求新的不同的,音乐人不断地做出好的自我的;听众永远有听不完的,音乐人有永远做不完的;听众愿意买也买得起歌,音乐人愿意做也做得起歌。
谈个人生活有音乐陪着,有老婆陪着,有女儿惦记着
BQ:2012年担任第一季“好声音”导师时,你曾说“真是热闹大发了”。这次再来担任“好歌曲”导师,在电视荧屏上亮相,我想又会有点热闹,对这热闹你是什么样的态度?你害怕随之而来的音乐之外的话题吗?
L:我不反对有策划的宣传,但我讨厌恶意的炒作。有好的音乐还不够吗?要么就是有人真心不那么喜欢音乐。
BQ:说到“热闹”,从你经历过的“西北风”时期,到“好声音”引起的选秀节目热,可以说都有“凑热闹”之嫌,你怎么看这一现象?
L:“凑热闹”是个习惯,我也不知道这是好还是不好,二十四史和唐宋诗词是不是也是一路“凑热闹” 凑过来的?玩笑。选秀节目热可能是由于瞻收视率所向的商业利益吧,也是没办法,但我相信有胆识的电视人应该勇于挑战新的电视模式。
BQ:“好歌曲”鼓励“一代人发一代人的声音”,那么是否可以讲讲你发声的经历呢?你是何时想到要提笔创作,写的第一首歌曲是什么样的?几十年来歌唱不止,你要发出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声音?你接下来还会创作音乐吧? L:我开始唱歌就开始写歌了,第一首歌应该是上大二的时候,1982年吧,是一首英文歌,是为了参加一次校际的英语歌曲比赛,歌名好像是叫《Wish of the star》(星之祝福),来自冰心文章里引用的一首古老的爱尔兰民谣,现在都记不得是怎么唱的了。我喜欢音乐是从古典开始的,听了很多很多,听多了我就感到那些从几百年前传来的声音多么博大,从巴赫到莫扎特那种无小我的虔诚的音乐灵魂是那么崇高,在他们面前我的那点小心声小烦恼是那么微不足道。所以我的兴趣点一直是在音乐本身,我的创作也是一直围绕着这个。以后我还会这么做下去,创作对我来说是个享受。
BQ:去年你与妻子卢璐一起迎来银婚。我听不少人说起,刘欢的爱情、家庭是典范。在你工作时,我们也总是看到卢璐老师陪着你,常常举起相机纪录你的一举一动,你想象过你们“一起慢慢变老”的日子是什么样的吗?
L:最重要的就是在一起,以后的日子留给以后吧。
BQ:你是“60后”,而现在,越来越多的“90后”登上时代的舞台,在“好歌曲”的舞台上不乏年轻的“90后”。我知道,你闺女也是个“90后”。你怎么看这一代人呢?你的女儿在纽约学习电影,对于她的人生和事业,你抱着什么样的心态呢?
L:当然是乐见她未来有所成就,更重要的是健康快乐。
BQ:从2014年开始,你就不再登台执教了,为什么会告别讲坛?这些年教书生涯给你的收获是什么呢?
L:事实上去年就没有上课了,因为一些很私人的原因。这些年教书生涯的最大收获就是教学相长,每年都温故知新。
BQ:你不久前度过了自己的50岁生日。到了知天命之年,你还有什么规划或者愿望挂在心里吗?
L:眼前的事有那么两件,一件是今年夏天计划在国家大剧院有个人演唱会要做,还有就是教了26年的《西方音乐史》讲义要由中华书局整理出版。以后嘛,有音乐陪着,有老婆陪着,有女儿惦记着,健康快乐吧!
BQ:除了音乐之外,你对于电影、文学等其他艺术门类都有兴趣。最近,是否有什么书籍、电影打动你呢?
L:电影和纪录片看得多一点。我看电影有些滞后。这一两年印象比较深刻的电影有伊朗的《一次别离》,罗马尼亚的《布加勒斯特东12点8分》等等,最近又看了一遍娄烨的《颐和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