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初中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创造性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并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面对知识和信息的激烈冲击,教学不仅仅是停留在知识的传播上,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人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和经验,从初中数学教学的角度,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1. 正确认识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思想,它注重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创造活动去发现知识,发展能力。初中数学的创新教育能让学生去独立观察和思考,去发现知识,形成能力,是促进师生沟通及知识的再现过程。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即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中小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
2. 营造数学课堂中的创新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的创新教育的氛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其次,创设和营造自然放松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师生感情融洽,气氛和谐,才能给学生生理和情感的安全保障,最佳的学习才能发生,实现自我能力的再创造。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最后,重视实践操作,放手让学生探索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有一些特殊的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当双手从事精密灵巧的工作时,就能把这些区域的活力激发出来,否则它们就处于昏睡状态。因此,让学生多动手、多进行操作实践,有助于发展他们的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利用数学活动实践课,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观察、发现、探索、讨论等等。
3. 注重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培养
3.1 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杨振宇博士曾指出:“成功的秘诀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源动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学习中克服困难,勇于探索,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1)巧妙地设计利用教具,引起学生的创新兴趣。 教学本身就是创造性的劳动,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好动好奇心这一特点,根据教学需要,自己动手设计制作教具或利用简单的实物充当教具,一件好的教具(不管它如何简陋),可以胜过许多冥思苦想,省掉许多讲演演算,节省许多教学时间而豁然开朗。例如,苏科版七年级下册,探索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节,课前让学生准备三根小棒,课堂上,让他们在课桌上摆放组成三角形,就有学生惊奇地发现他的小棒不能组成三角形,从而激起了他探索的欲望,老师进一步拿出事先准备的不同长度的牛奶吸管,让他们小组操作讨论,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了他们创造的兴趣。
(2)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教育中有大量的几何图形,而生活中也有大量的几何图形,它们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或由几个几何图形的组合,具有较强的审美价值,如:矩形是最合理和最美的图形,矩形的长和宽是用黄金分割来组成。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几何图形的线条美、图案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我们带来的美的享受。如:房屋装修中装饰的大部分都是几何图案。把图形灵活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引起创造图形美的欲望,使他们去创新,并激发他们创新。
(3)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良好法宝。在教学的各环节中,导入新课是教学的起始点,一个好的数学老师会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把学生的兴趣一开始就牢牢抓住,使学生在整堂课中能精神饱满的投入学习。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可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史、历史上数学家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历程、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等等。这样既可丰富学生数学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例如,正数与负数的引出。可以结合实例提问:“如何表示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那时欧洲的商人在装好货物的箱子上画个“+”号表示物重超过规定重量,画个“-”来表示小于规定重量;在数学上最早采用这“+”“-”来表示,德国数学家魏德曼,由于这两个符号简捷方便,后来就使用了,于是产生了带符号的数——“正数与负数”。这样引出学生感到很自然而又有趣味,体会到数学的发展依赖于实践的道理。从而可引导学生去探索、创新数学知识。” 3.2 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创新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因此,若能对数学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中应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变“传授”为“探究”,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数学解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解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申,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一题多变”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一题多变”即是将经典题型或删除部分已知或结论,采用引申启发转化组合的形式,调动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维,巩固所学知识增强创新能力。 “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一题多解”是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和切入问题,并能对各种方法进行分析、比较,从中得到最佳的解题方法,从中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拓展性得到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一法多题”深化学生思维。“一法多题”是指用一种方法去解决形式不一但实质相同的一类题目,它能提示思维规律,突出通性通法以达到融汇贯通深化思维的目的。
3.3 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创新技能。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这几个过程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解题的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新、归类鉴别等等,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
3.4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创新的不同个性。美国的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可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后盾。好奇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驻的,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比如:对于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精神,应加以爱护和培养。 因此,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播放一些数学家、名人创新的事例,根据学生个性的差异,培养他们不同的创新品质,保留他们的与众不同,使他们有各种程度的进步。
在教育教学中,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多方位的,师生必须齐心协力、互教互学,互动互惠,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面对知识和信息的激烈冲击,教学不仅仅是停留在知识的传播上,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本人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和经验,从初中数学教学的角度,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1. 正确认识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思想,它注重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创造活动去发现知识,发展能力。初中数学的创新教育能让学生去独立观察和思考,去发现知识,形成能力,是促进师生沟通及知识的再现过程。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础。即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中小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
2. 营造数学课堂中的创新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力,应营造浓厚的、适宜的创新教育的氛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其次,创设和营造自然放松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师生感情融洽,气氛和谐,才能给学生生理和情感的安全保障,最佳的学习才能发生,实现自我能力的再创造。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和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最后,重视实践操作,放手让学生探索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有一些特殊的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当双手从事精密灵巧的工作时,就能把这些区域的活力激发出来,否则它们就处于昏睡状态。因此,让学生多动手、多进行操作实践,有助于发展他们的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利用数学活动实践课,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观察、发现、探索、讨论等等。
3. 注重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培养
3.1 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杨振宇博士曾指出:“成功的秘诀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源动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学习中克服困难,勇于探索,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1)巧妙地设计利用教具,引起学生的创新兴趣。 教学本身就是创造性的劳动,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好动好奇心这一特点,根据教学需要,自己动手设计制作教具或利用简单的实物充当教具,一件好的教具(不管它如何简陋),可以胜过许多冥思苦想,省掉许多讲演演算,节省许多教学时间而豁然开朗。例如,苏科版七年级下册,探索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一节,课前让学生准备三根小棒,课堂上,让他们在课桌上摆放组成三角形,就有学生惊奇地发现他的小棒不能组成三角形,从而激起了他探索的欲望,老师进一步拿出事先准备的不同长度的牛奶吸管,让他们小组操作讨论,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了他们创造的兴趣。
(2)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教育中有大量的几何图形,而生活中也有大量的几何图形,它们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或由几个几何图形的组合,具有较强的审美价值,如:矩形是最合理和最美的图形,矩形的长和宽是用黄金分割来组成。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几何图形的线条美、图案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我们带来的美的享受。如:房屋装修中装饰的大部分都是几何图案。把图形灵活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引起创造图形美的欲望,使他们去创新,并激发他们创新。
(3)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良好法宝。在教学的各环节中,导入新课是教学的起始点,一个好的数学老师会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把学生的兴趣一开始就牢牢抓住,使学生在整堂课中能精神饱满的投入学习。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可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史、历史上数学家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历程、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等等。这样既可丰富学生数学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例如,正数与负数的引出。可以结合实例提问:“如何表示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那时欧洲的商人在装好货物的箱子上画个“+”号表示物重超过规定重量,画个“-”来表示小于规定重量;在数学上最早采用这“+”“-”来表示,德国数学家魏德曼,由于这两个符号简捷方便,后来就使用了,于是产生了带符号的数——“正数与负数”。这样引出学生感到很自然而又有趣味,体会到数学的发展依赖于实践的道理。从而可引导学生去探索、创新数学知识。” 3.2 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创新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因此,若能对数学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中应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变“传授”为“探究”,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数学解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解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申,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一题多变”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一题多变”即是将经典题型或删除部分已知或结论,采用引申启发转化组合的形式,调动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维,巩固所学知识增强创新能力。 “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一题多解”是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和切入问题,并能对各种方法进行分析、比较,从中得到最佳的解题方法,从中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拓展性得到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一法多题”深化学生思维。“一法多题”是指用一种方法去解决形式不一但实质相同的一类题目,它能提示思维规律,突出通性通法以达到融汇贯通深化思维的目的。
3.3 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创新技能。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这几个过程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解题的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新、归类鉴别等等,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
3.4 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创新的不同个性。美国的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可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后盾。好奇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驻的,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比如:对于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精神,应加以爱护和培养。 因此,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播放一些数学家、名人创新的事例,根据学生个性的差异,培养他们不同的创新品质,保留他们的与众不同,使他们有各种程度的进步。
在教育教学中,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多方位的,师生必须齐心协力、互教互学,互动互惠,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