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课堂教学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的创新意识被扼杀在萌芽状态,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势在必行。
一、课堂教学中注意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接受知识和能力的提高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完成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因此,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优化课堂设计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
1,情境启智,激发创新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时,他们就会不畏艰难,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所以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创造学习物理的环境。结合物理课的特点,加强实验对学生的刺激,营造创新教育的氛围,使学生保持乐思、敢问、勤思的思维状态。
例如,在“简谐振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CAI课件展示树梢在微风中的摇摆、突发的地震、钟摆的摆动、水中浮标的上下浮动等生活中的振动事例,接着演示弹簧下悬挂的重物上下振动和细线下的小球来回摆动,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运动的共同特点,从而引发学生一连串的思考:什么是振动?什么是简谐振动?物体在什么条件下做简谐振动?由此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事例中运动的对称美和振动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学生便会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做好准备。
2,自主探究,培养创新意识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给学生更多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教学的设计和安排上应注意教法新颖、有创意,可采取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锐意创新。
例如,上述“简谐振动”的课堂中,可以将模拟弹簧振子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教师介绍实验装置,明确操作方法与步骤,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小球的运动特征、振动的细节,引导学生寻找装置的缺陷(如振幅逐渐减小,振动几次便停下来了),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改进实验装置(如减小摩擦,改用密度较大的小球和轻弹簧等),让学生总结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教师给予激励性评价。让学生动手操作,既增强了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又让学生领会理想化的方法和从简单人手研究复杂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了科学探究能力,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3,教法多样,启迪创新思维
新一轮的课改要求物理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照本宣科”、“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教师应该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将创新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整个教学中去。现代社会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必然导致学生获取知识渠道的多样化。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巧妙而恰当地运用图片、多媒体课件、VCD教学光盘甚至是课堂直播,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这种教学方式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学生就会有创新思维的源泉。
例如,在上述物理学实验的基础上,提出如果完全消除摩擦,且弹簧的质量可忽略不计,又会产生什么效果呢?但是这种理想模型在实际中是无法找到的,我们可以通过演示电脑模拟的弹簧振子模型的振动,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模拟振子的运动情况,这样通过放慢动作的观察,以生动而形象的动画来激发学生的想像和创新思维。
4,科学引导,培养创新能力
有学者曾说过:“在教育中应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究,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尽量多些。”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研究表明,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要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新,就应要求教师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因素,通过科学引导,创设情境,使学生在知识网络空间的各个知识点之间寻找联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课堂教学中注意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接受知识和能力的提高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完成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因此,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优化课堂设计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
1,情境启智,激发创新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时,他们就会不畏艰难,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所以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创造学习物理的环境。结合物理课的特点,加强实验对学生的刺激,营造创新教育的氛围,使学生保持乐思、敢问、勤思的思维状态。
例如,在“简谐振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CAI课件展示树梢在微风中的摇摆、突发的地震、钟摆的摆动、水中浮标的上下浮动等生活中的振动事例,接着演示弹簧下悬挂的重物上下振动和细线下的小球来回摆动,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运动的共同特点,从而引发学生一连串的思考:什么是振动?什么是简谐振动?物体在什么条件下做简谐振动?由此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事例中运动的对称美和振动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学生便会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做好准备。
2,自主探究,培养创新意识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给学生更多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教学的设计和安排上应注意教法新颖、有创意,可采取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锐意创新。
例如,上述“简谐振动”的课堂中,可以将模拟弹簧振子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教师介绍实验装置,明确操作方法与步骤,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小球的运动特征、振动的细节,引导学生寻找装置的缺陷(如振幅逐渐减小,振动几次便停下来了),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改进实验装置(如减小摩擦,改用密度较大的小球和轻弹簧等),让学生总结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教师给予激励性评价。让学生动手操作,既增强了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又让学生领会理想化的方法和从简单人手研究复杂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了科学探究能力,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3,教法多样,启迪创新思维
新一轮的课改要求物理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照本宣科”、“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教师应该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将创新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整个教学中去。现代社会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必然导致学生获取知识渠道的多样化。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巧妙而恰当地运用图片、多媒体课件、VCD教学光盘甚至是课堂直播,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这种教学方式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学生就会有创新思维的源泉。
例如,在上述物理学实验的基础上,提出如果完全消除摩擦,且弹簧的质量可忽略不计,又会产生什么效果呢?但是这种理想模型在实际中是无法找到的,我们可以通过演示电脑模拟的弹簧振子模型的振动,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模拟振子的运动情况,这样通过放慢动作的观察,以生动而形象的动画来激发学生的想像和创新思维。
4,科学引导,培养创新能力
有学者曾说过:“在教育中应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究,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尽量多些。”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研究表明,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要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新,就应要求教师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新因素,通过科学引导,创设情境,使学生在知识网络空间的各个知识点之间寻找联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