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最赚钱的券商PE”之谓的金石投资也没有躲过“成长的烦恼”。
这家中信证券(600030.SH)旗下的投资公司在迎来首个收获年份之际,却陷入人事变局,其创始团队被悄然边缘化,知名PE人物吴亦兵空降,账面风光的金石投资注定在变形中寻找方向。
原始团队“被边缘化”
在外界看来,吴亦兵来得太过突然。
同属中信证券的中信产业基金总裁吴亦兵调任金石的消息在6月份不胫而走。殊不知,对外低调宣称以“执行董事”身份进驻的他是要接管金石投资。
原金石投资CEO崔建国仍是公司的法人代表,初创团队的另一重要成员、原副总经理杨宏儒和崔建国仍是由3位高管组成的投资委员会成员,二人的变动只是远离了实际性工作,由吴亦兵接任。
变动深层原因在于,作为子公司,无论它有多么成功,也不能脱离母公司的给养——这也是对中信证券和金石投资关系的诠释。
由于存在“投资-辅导-保荐”的天然便利条件,使券商拥有保荐机构及发行人股东两种不同身份,借以缩短从融资到上市的时间周期,最大化获取自身利益。特别是在创业板开市、监管层相关政策未明确前,中信证券和金石投资的密切合作屡见不鲜,尽管这包含了当时创业板开市需要资源的历史要求。
直投以投资自己公司的项目为主,投行认为可以投的,直投才会介入。这直接形成了直投“被动”接受项目的局面:来自投行的推荐和建议,成为直投的重要参考,削弱了直投的话语权和沟通能力,也为原始团队“被边缘化”埋下隐忧。
在直投试点特殊时期,金石投资“被动”迎来突破性成长:2008年7月,神州泰岳(300002.SZ)在中小板谋求上市被否,后更换保荐人为中信证券,成为创业板第一批上市公司,也是首家股价攀升到200元的创业板企业。金石投资在其上市前五个月入股210万股,这是投资周期最短的券商PE退出项目,一度被市场质疑存在利益冲突。
金石投资认购昊华能源(601101.SH)是另一经典案例,在中信证券承销前数月,其投资股份占发行前股份的6.98%,是其第二大股东,紧逼7%的政策监管红线。
通常“保荐+直投”项目的投资期非常短,与其慢慢培养等待时间退出,倒不如投资Pre-IPO企业,中信证券资源丰富,利益驱使其更倾向赚快钱。
一位券商PE权威人士形象比喻上述关系,“金石投资表面上风光,其实并没有脱离中信证券投资部的性质,它像一根藤一样在吸取母公司的养料,在母公司来看,这根藤的生存能力很弱。”
中信证券2010年年报披露,金石投资人均为公司贡献净利润1500多万元,国内无一券商直投子公司能与之匹敌。
矛盾的爆发在金石投资成立三年后,刚好在其高管三年任期到期以及有投资项目退出变现的时间点上。
按照China Venture的券商直投退出变现排名,金石投资从已上市项目机器人(300024.SZ)、昊华能源两个项目上退出,以16亿元收益排名居首。
年报显示,金石投资当年实现净利润4.14亿元,同比增长218%。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有5个项目上市,昊华能源等已开始兑现收益,潜在收益23亿元。金石投资为券商直投立下一个难以逾越的标杆:单只股票劲赚10多亿元。
利益分配从来都是矛盾的焦点。据了解,金石投资已新聘任了一家人力资源咨询公司,重新制定未来公司的薪酬体系改革,已被边缘化的创始团队并不会得到太多分红的份额。同时,不再与初创团队续约,是中信证券的决定。
空降兵吴亦兵
熟悉吴亦兵的人士却认为这是其职业生涯中再次演绎了一把“空降兵”,吴亦兵理应驾轻就熟。
吴亦兵曾作为首个空降高管,担任联想控股三个常务副总裁之一,当时除了协助柳传志全面负责日常业务运作外,也负责直接投资业务,业绩斐然,开启了其投资的职业生涯。
今次,吴亦兵要展现比初创团队更有竞争力的业绩。券商PE试点已转入常规操作,证监会7月正式叫停“保荐+直投”模式,竞争前所未有地激烈。
吴亦兵选择不走旧路,并加速把冒险和创新精神写进公司的DNA。首个创新便是做行业里的超规模大基金,筹备150亿元的直投基金。
“原创始团队一直在向证监会申请设立直投基金的资格,等到今年7月份证监会批复下来时,金石投资已经易帅。”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150亿元,什么概念?如果成功募集,将是国内最大规模的人民币基金。吴亦兵计划,在大基金中孕育的创新定位层出不穷,首个尝试是直投基金在公司制的金石投资架构下,新设立合伙制的基金管理公司,并开放公司股权,引入大型出资人。
这是吴亦兵率领团队做新基金路演做出的安排,吴亦兵以“市场募资环境不佳,需要引入投资人赋予其更多权力”为名,成功说服中信证券。此前,由于证监会风控要求,券商直投公司均为券商全资子公司。
“显然这是中信产业基金的成功经验搬过来了。”上述熟悉吴亦兵的人士回忆,由中信证券牵头设立的中信产业基金在初创期,利用合伙制基金引入出资人,并按照出资份额给予大型出资人一部分基金管理公司股权,并可进入管理公司投资委员会参与决策,这使得出资人(LP)与管理人(GP)的利益紧密捆绑,并有利于基金管理公司的团队在基金存续期的7年中相对稳定。
从PE在国外几十年发展的历史看,最终被普遍采用的是有限合伙制。记者通过专业律师咨询,两者鲜明的区别在于,在公司制下,公司的管理者即控股方,决定了话语权;有限合伙制下,公司交由专业的管理人进行管理。有限合伙制能够更加充分发挥管理人的专长,而较少受到出资人本身的限制,所以LP和GP的责任非常明确。相比之下,公司制安排很难充分发挥管理人的自主权和调动其积极性,责任也难以分清。
按照合伙制基金的章程,其管理人若在7年存续期间,发生任何变动,都需经过投资委员会成员投票决议,而不会因为其基金管理公司的股东单方意见而产生变动和分歧。
“吴亦兵倘若成功,将最大程度地通过合伙制与外部出资人保护自己及团队的稳定,不再重蹈初创团队的覆辙。”上述人士分析,引入合伙制基金管理公司的另一好处是,为团队分红激励预留空间,这是公司制下不可能实现的。
识途FOF
吴亦兵想做的是大宗股权场外交易基金。这也是中信产业基金的思路之一。
业内对此的认识,来自于2006年厚朴基金对中资银行股的惊天转让。厚朴牵头的投资团一举从苏格兰皇家银行手中接盘了中国银行H股的部分股票,整个交易涉及资金6.5亿美元。数月后,厚朴基金再次接盘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手中的135.09亿股中国建设银行H股股份。总价高达73亿美元的此次交易是香港开埠以来最大的一宗股票配售交易。
大宗股权场外交易基金向来和大交易挂钩,随着资本市场的成熟,吴亦兵的想法是接盘同业急需解禁套现的大宗股权交易,着眼于目前国内PE基金的退出主要通过IPO方式,PE基金的投资回报受资本市场波动的较大影响,特别表现在同业基金存续时限和退出的要求,新的定位希望弥补这部分市场空白。
吴亦兵还将引入海外成熟的“基金中的基金”(FOF)。
近期设立FOF的上海城投总裁安红军喻之为“批发”,并认为大有可为。
在当前的FOF领域中,92%是各级政府的引导资金,民间的FOF仅占4%左右。引入成熟的外援正是吴亦兵建立FOF的思路。
活跃在中国FOF的尚高资本(Siguler Guff)副总裁David Y.Lee在8月离开了老东家,选择了金石投资。尚高资本总部位于纽约,在全球内管理超过90亿美元的资产,是职业化外资LP中首个在中国内地设立办公室的FOF投资机构,多个活跃于中国市场的私募投资基金背后都有其身影。
类似David Y.Lee,吴亦兵正从其他全球顶尖基金挖角,但这种经验移植并非万能。据金石投资的相关人士向记者确认,“当公司首度引进了一批不会讲中国话的员工,大家感觉极为新鲜,同时又担心是否能沟通顺畅,因为投资理念相差很多。”
吴亦兵牵头积极接触PE翘楚鼎晖、弘毅、黑石,中信产业基金,并了解其LP的投资偏好,他锁定的第一个目标便是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
后者对吴亦兵新模式的回应并不强烈。据了解,吴亦兵可提供的基金投资对象大都与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委托的基金重合率较高,全国社保基金暂时不需要通过第三方FOF。
收费是另一头痛的问题。据了解,由于国内FOF并未形成有效市场,国际通用的FOF收取1%管理费及10%投资收益的游戏规则,在中国被打破。个别中国FOF前期不收费,直到投资回报优先返回给出资人,由出资人确定FOF的收益。这使得FOF在中国很难盈利。
吴亦兵还在进行另一项大胆尝试——通过QFLP政策,引入海外出资人。目前多个城市金融办正与国家外汇管理局共同酝酿QFLP试点方案,该方案使得外资LP有可能突破中国的外汇管制,参与到中国的人民币基金中来,但该资格从未有券商PE申请过,据了解,他已信心十足地牵头写信向相关部门申请该资格准入。
“已于今年6月加盟的吴亦兵好像是把自己藏起来了,上述计划没有实践前,是不会露面的。”上述人士透露。
如同任何一场不愉快的“边缘化”,这个夹杂着公司战略矛盾、内心挣扎的故事,极富启示意义——如何在创出业绩同时,保有赖以生存的企业基因,这注定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这家中信证券(600030.SH)旗下的投资公司在迎来首个收获年份之际,却陷入人事变局,其创始团队被悄然边缘化,知名PE人物吴亦兵空降,账面风光的金石投资注定在变形中寻找方向。
原始团队“被边缘化”
在外界看来,吴亦兵来得太过突然。
同属中信证券的中信产业基金总裁吴亦兵调任金石的消息在6月份不胫而走。殊不知,对外低调宣称以“执行董事”身份进驻的他是要接管金石投资。
原金石投资CEO崔建国仍是公司的法人代表,初创团队的另一重要成员、原副总经理杨宏儒和崔建国仍是由3位高管组成的投资委员会成员,二人的变动只是远离了实际性工作,由吴亦兵接任。
变动深层原因在于,作为子公司,无论它有多么成功,也不能脱离母公司的给养——这也是对中信证券和金石投资关系的诠释。
由于存在“投资-辅导-保荐”的天然便利条件,使券商拥有保荐机构及发行人股东两种不同身份,借以缩短从融资到上市的时间周期,最大化获取自身利益。特别是在创业板开市、监管层相关政策未明确前,中信证券和金石投资的密切合作屡见不鲜,尽管这包含了当时创业板开市需要资源的历史要求。
直投以投资自己公司的项目为主,投行认为可以投的,直投才会介入。这直接形成了直投“被动”接受项目的局面:来自投行的推荐和建议,成为直投的重要参考,削弱了直投的话语权和沟通能力,也为原始团队“被边缘化”埋下隐忧。
在直投试点特殊时期,金石投资“被动”迎来突破性成长:2008年7月,神州泰岳(300002.SZ)在中小板谋求上市被否,后更换保荐人为中信证券,成为创业板第一批上市公司,也是首家股价攀升到200元的创业板企业。金石投资在其上市前五个月入股210万股,这是投资周期最短的券商PE退出项目,一度被市场质疑存在利益冲突。
金石投资认购昊华能源(601101.SH)是另一经典案例,在中信证券承销前数月,其投资股份占发行前股份的6.98%,是其第二大股东,紧逼7%的政策监管红线。
通常“保荐+直投”项目的投资期非常短,与其慢慢培养等待时间退出,倒不如投资Pre-IPO企业,中信证券资源丰富,利益驱使其更倾向赚快钱。
一位券商PE权威人士形象比喻上述关系,“金石投资表面上风光,其实并没有脱离中信证券投资部的性质,它像一根藤一样在吸取母公司的养料,在母公司来看,这根藤的生存能力很弱。”
中信证券2010年年报披露,金石投资人均为公司贡献净利润1500多万元,国内无一券商直投子公司能与之匹敌。
矛盾的爆发在金石投资成立三年后,刚好在其高管三年任期到期以及有投资项目退出变现的时间点上。
按照China Venture的券商直投退出变现排名,金石投资从已上市项目机器人(300024.SZ)、昊华能源两个项目上退出,以16亿元收益排名居首。
年报显示,金石投资当年实现净利润4.14亿元,同比增长218%。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有5个项目上市,昊华能源等已开始兑现收益,潜在收益23亿元。金石投资为券商直投立下一个难以逾越的标杆:单只股票劲赚10多亿元。
利益分配从来都是矛盾的焦点。据了解,金石投资已新聘任了一家人力资源咨询公司,重新制定未来公司的薪酬体系改革,已被边缘化的创始团队并不会得到太多分红的份额。同时,不再与初创团队续约,是中信证券的决定。
空降兵吴亦兵
熟悉吴亦兵的人士却认为这是其职业生涯中再次演绎了一把“空降兵”,吴亦兵理应驾轻就熟。
吴亦兵曾作为首个空降高管,担任联想控股三个常务副总裁之一,当时除了协助柳传志全面负责日常业务运作外,也负责直接投资业务,业绩斐然,开启了其投资的职业生涯。
今次,吴亦兵要展现比初创团队更有竞争力的业绩。券商PE试点已转入常规操作,证监会7月正式叫停“保荐+直投”模式,竞争前所未有地激烈。
吴亦兵选择不走旧路,并加速把冒险和创新精神写进公司的DNA。首个创新便是做行业里的超规模大基金,筹备150亿元的直投基金。
“原创始团队一直在向证监会申请设立直投基金的资格,等到今年7月份证监会批复下来时,金石投资已经易帅。”上述知情人士表示。
150亿元,什么概念?如果成功募集,将是国内最大规模的人民币基金。吴亦兵计划,在大基金中孕育的创新定位层出不穷,首个尝试是直投基金在公司制的金石投资架构下,新设立合伙制的基金管理公司,并开放公司股权,引入大型出资人。
这是吴亦兵率领团队做新基金路演做出的安排,吴亦兵以“市场募资环境不佳,需要引入投资人赋予其更多权力”为名,成功说服中信证券。此前,由于证监会风控要求,券商直投公司均为券商全资子公司。
“显然这是中信产业基金的成功经验搬过来了。”上述熟悉吴亦兵的人士回忆,由中信证券牵头设立的中信产业基金在初创期,利用合伙制基金引入出资人,并按照出资份额给予大型出资人一部分基金管理公司股权,并可进入管理公司投资委员会参与决策,这使得出资人(LP)与管理人(GP)的利益紧密捆绑,并有利于基金管理公司的团队在基金存续期的7年中相对稳定。
从PE在国外几十年发展的历史看,最终被普遍采用的是有限合伙制。记者通过专业律师咨询,两者鲜明的区别在于,在公司制下,公司的管理者即控股方,决定了话语权;有限合伙制下,公司交由专业的管理人进行管理。有限合伙制能够更加充分发挥管理人的专长,而较少受到出资人本身的限制,所以LP和GP的责任非常明确。相比之下,公司制安排很难充分发挥管理人的自主权和调动其积极性,责任也难以分清。
按照合伙制基金的章程,其管理人若在7年存续期间,发生任何变动,都需经过投资委员会成员投票决议,而不会因为其基金管理公司的股东单方意见而产生变动和分歧。
“吴亦兵倘若成功,将最大程度地通过合伙制与外部出资人保护自己及团队的稳定,不再重蹈初创团队的覆辙。”上述人士分析,引入合伙制基金管理公司的另一好处是,为团队分红激励预留空间,这是公司制下不可能实现的。
识途FOF
吴亦兵想做的是大宗股权场外交易基金。这也是中信产业基金的思路之一。
业内对此的认识,来自于2006年厚朴基金对中资银行股的惊天转让。厚朴牵头的投资团一举从苏格兰皇家银行手中接盘了中国银行H股的部分股票,整个交易涉及资金6.5亿美元。数月后,厚朴基金再次接盘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手中的135.09亿股中国建设银行H股股份。总价高达73亿美元的此次交易是香港开埠以来最大的一宗股票配售交易。
大宗股权场外交易基金向来和大交易挂钩,随着资本市场的成熟,吴亦兵的想法是接盘同业急需解禁套现的大宗股权交易,着眼于目前国内PE基金的退出主要通过IPO方式,PE基金的投资回报受资本市场波动的较大影响,特别表现在同业基金存续时限和退出的要求,新的定位希望弥补这部分市场空白。
吴亦兵还将引入海外成熟的“基金中的基金”(FOF)。
近期设立FOF的上海城投总裁安红军喻之为“批发”,并认为大有可为。
在当前的FOF领域中,92%是各级政府的引导资金,民间的FOF仅占4%左右。引入成熟的外援正是吴亦兵建立FOF的思路。
活跃在中国FOF的尚高资本(Siguler Guff)副总裁David Y.Lee在8月离开了老东家,选择了金石投资。尚高资本总部位于纽约,在全球内管理超过90亿美元的资产,是职业化外资LP中首个在中国内地设立办公室的FOF投资机构,多个活跃于中国市场的私募投资基金背后都有其身影。
类似David Y.Lee,吴亦兵正从其他全球顶尖基金挖角,但这种经验移植并非万能。据金石投资的相关人士向记者确认,“当公司首度引进了一批不会讲中国话的员工,大家感觉极为新鲜,同时又担心是否能沟通顺畅,因为投资理念相差很多。”
吴亦兵牵头积极接触PE翘楚鼎晖、弘毅、黑石,中信产业基金,并了解其LP的投资偏好,他锁定的第一个目标便是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
后者对吴亦兵新模式的回应并不强烈。据了解,吴亦兵可提供的基金投资对象大都与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委托的基金重合率较高,全国社保基金暂时不需要通过第三方FOF。
收费是另一头痛的问题。据了解,由于国内FOF并未形成有效市场,国际通用的FOF收取1%管理费及10%投资收益的游戏规则,在中国被打破。个别中国FOF前期不收费,直到投资回报优先返回给出资人,由出资人确定FOF的收益。这使得FOF在中国很难盈利。
吴亦兵还在进行另一项大胆尝试——通过QFLP政策,引入海外出资人。目前多个城市金融办正与国家外汇管理局共同酝酿QFLP试点方案,该方案使得外资LP有可能突破中国的外汇管制,参与到中国的人民币基金中来,但该资格从未有券商PE申请过,据了解,他已信心十足地牵头写信向相关部门申请该资格准入。
“已于今年6月加盟的吴亦兵好像是把自己藏起来了,上述计划没有实践前,是不会露面的。”上述人士透露。
如同任何一场不愉快的“边缘化”,这个夹杂着公司战略矛盾、内心挣扎的故事,极富启示意义——如何在创出业绩同时,保有赖以生存的企业基因,这注定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