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错误,是一种来源于学生学习活动本身,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学习材料。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发展的过程,在师生、生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中,随时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错误发生。因此,教师要独具慧眼,及时捕捉稍纵即逝的错误并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中,让错误成为学生学习新知的生成点。
一、将错就错,激活思维
在教学“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比较”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猜测1/2和1/4的大小时,没想到第一个学生的回答就让我措手不及。生1:“我认为相等。因为如果把2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二份取其中的一份,这里的一份就是一个正方形;再把4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四份取其中的一份,这里的一份也是一个正方形。”生1出错了,但讲得有理有椐,这可怎么办呢?我决定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互相讨论:“你们觉得他讲得对吗?”结果,学生虽然明白这是一个错误,但还是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这时,我突然灵机一动:何不来个将错就错,顺水推舟呢?打定注意后,我就对学生说:“你们认为是哪个大?”由于已学过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填大于号。”我却告诉学生,我可以证明应该是填小于号。学生莫名其妙地望着我,而我不慌不忙地拿出两个大小相差很大的正方形,把小的折出1/2,把大的折出1/4,并涂上颜色,结果很明显是应该填小于号。我故意高高地拿着这两个正方形说:“你们看,是哪个大呀?”还没等我说完,很多学生迫不及待地举起手来,好几个学生叫起来了,“老师,你错了。”我却故作不解地问:“我怎么就错了呢?”生2马上反驳道:“不能用一大一小的正方形,这样不公平。”生3补充道:“要用一样大的正方形。”这时,很多学生都点点头表示赞同。我看时机已成熟,就说:“那现在你们对生1的理由又有什么看法呢?”一语点醒梦中人,学生们纷纷议论开了……这时,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纷纷举手回答比较分数大小的条件。这样利用将错就错、顺水推舟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反省的空间,将学生带入柳暗花明的境地,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顺错思错,培养创新
有一次,在探究得出乘法分配律之后,学生顺利完成了基础练习。接下来,我随手出了一道练习“(880 80)÷8”,目的是想说明并不是所有的题目用乘法分配律计算都是简便的。这时,有一个学生叫了起来:“老师,你写错了,应该是乘号。”我一看,确实是写错了。当我正想把算式改过来时,又有一个学生说:“老师,我能很快算出这道题。”他急着跑到黑板上写出这道题的解题过程:(880 80)÷8= 880÷8 80÷8= 110 10= 120。看到这样的计算过程,学生们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这有点像乘法分配律。”有的说:“这应该是‘除法分配律’吧?” ……看来,学生对这所谓的“除法分配律”很感兴趣。于是,我就趁热打铁出示了以下两道式子:(1)375÷125 625÷125;(2)120÷4 120÷6。很多学生看了题后都表示题目很简单,快速地做起来。但没过多久,又有一只小手举起来了:“我刚才用‘除法分配律’算出这两道题的结果是8和12,后来我又用一般的运算顺序计算了一下,结果是8和50,第二题的答案不一样。”一石激起千层浪,经过激烈的讨论,学生终于发现题(1)中的除数相同,而题(2)中的除数不同。学生最后总结出结论:“除法分配律”是有的,但是我们用时有个条件,即除数必须相同。这时,又有学生提出有没有加法分配律和减法分配律…… 可见,利用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或教师在教学中产生的错误,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审视这些学习活动中出现的错误,突破原有条件和问题锁定的框框,进行修正条件或问题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手段。
三、论错赏错,完美人格
教师在课堂上应多给学生几个“允许”:错了允许重答,答不完整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这样的允许能很好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在民主的气氛中学习,敢说、敢做、敢问,勇于大胆创新,以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投入学习。如一道三步计算的习题,一个学生做错了,有几个学生发出了笑声。于是,教师提问:“如果是你做错了,而你的同学也发出了这样的一种声音,你会怎么想?”嘲笑的那几个学生都低下了头。教师继续说:“请大家仔细看一看,哪几步做对了?”“一步、两步,前两步都做对了。”“请大家为这做对的两步鼓掌。”掌声中,那个做错题的学生也抬起了头。“很可惜,最后一步做错了,失败离成功只有一步。”这时,所有的学生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教学的最高目标是促进人格的和谐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民主的合作互动,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在出错、知错、纠错的过程中学习新知,增长知识,培养人格。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机智,抓住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巧妙运用,让错误成为学生学习新知的生成点。
(责编 杜 华)
一、将错就错,激活思维
在教学“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比较”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猜测1/2和1/4的大小时,没想到第一个学生的回答就让我措手不及。生1:“我认为相等。因为如果把2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二份取其中的一份,这里的一份就是一个正方形;再把4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四份取其中的一份,这里的一份也是一个正方形。”生1出错了,但讲得有理有椐,这可怎么办呢?我决定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互相讨论:“你们觉得他讲得对吗?”结果,学生虽然明白这是一个错误,但还是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这时,我突然灵机一动:何不来个将错就错,顺水推舟呢?打定注意后,我就对学生说:“你们认为是哪个大?”由于已学过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填大于号。”我却告诉学生,我可以证明应该是填小于号。学生莫名其妙地望着我,而我不慌不忙地拿出两个大小相差很大的正方形,把小的折出1/2,把大的折出1/4,并涂上颜色,结果很明显是应该填小于号。我故意高高地拿着这两个正方形说:“你们看,是哪个大呀?”还没等我说完,很多学生迫不及待地举起手来,好几个学生叫起来了,“老师,你错了。”我却故作不解地问:“我怎么就错了呢?”生2马上反驳道:“不能用一大一小的正方形,这样不公平。”生3补充道:“要用一样大的正方形。”这时,很多学生都点点头表示赞同。我看时机已成熟,就说:“那现在你们对生1的理由又有什么看法呢?”一语点醒梦中人,学生们纷纷议论开了……这时,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纷纷举手回答比较分数大小的条件。这样利用将错就错、顺水推舟的方法,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反省的空间,将学生带入柳暗花明的境地,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顺错思错,培养创新
有一次,在探究得出乘法分配律之后,学生顺利完成了基础练习。接下来,我随手出了一道练习“(880 80)÷8”,目的是想说明并不是所有的题目用乘法分配律计算都是简便的。这时,有一个学生叫了起来:“老师,你写错了,应该是乘号。”我一看,确实是写错了。当我正想把算式改过来时,又有一个学生说:“老师,我能很快算出这道题。”他急着跑到黑板上写出这道题的解题过程:(880 80)÷8= 880÷8 80÷8= 110 10= 120。看到这样的计算过程,学生们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这有点像乘法分配律。”有的说:“这应该是‘除法分配律’吧?” ……看来,学生对这所谓的“除法分配律”很感兴趣。于是,我就趁热打铁出示了以下两道式子:(1)375÷125 625÷125;(2)120÷4 120÷6。很多学生看了题后都表示题目很简单,快速地做起来。但没过多久,又有一只小手举起来了:“我刚才用‘除法分配律’算出这两道题的结果是8和12,后来我又用一般的运算顺序计算了一下,结果是8和50,第二题的答案不一样。”一石激起千层浪,经过激烈的讨论,学生终于发现题(1)中的除数相同,而题(2)中的除数不同。学生最后总结出结论:“除法分配律”是有的,但是我们用时有个条件,即除数必须相同。这时,又有学生提出有没有加法分配律和减法分配律…… 可见,利用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或教师在教学中产生的错误,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审视这些学习活动中出现的错误,突破原有条件和问题锁定的框框,进行修正条件或问题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手段。
三、论错赏错,完美人格
教师在课堂上应多给学生几个“允许”:错了允许重答,答不完整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这样的允许能很好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在民主的气氛中学习,敢说、敢做、敢问,勇于大胆创新,以健康向上的情感态度投入学习。如一道三步计算的习题,一个学生做错了,有几个学生发出了笑声。于是,教师提问:“如果是你做错了,而你的同学也发出了这样的一种声音,你会怎么想?”嘲笑的那几个学生都低下了头。教师继续说:“请大家仔细看一看,哪几步做对了?”“一步、两步,前两步都做对了。”“请大家为这做对的两步鼓掌。”掌声中,那个做错题的学生也抬起了头。“很可惜,最后一步做错了,失败离成功只有一步。”这时,所有的学生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教学的最高目标是促进人格的和谐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民主的合作互动,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在出错、知错、纠错的过程中学习新知,增长知识,培养人格。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机智,抓住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巧妙运用,让错误成为学生学习新知的生成点。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