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色双层巴士的风采
令我难忘的一幕: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行闭幕式的时候,一辆红色的双层巴士驶进主会场鸟巢,引起全场轰动。那是因为下一届——2012年奥运会的主办城市是伦敦,所以在北京奥运会的闭幕式上演出了展现伦敦风采的节目———“伦敦8分钟”。
在英国人看来,伦敦最具标志性、最具风采的是红色的双层巴士。
1954年9月22日,第一辆红色双层巴士出现在伦敦街头。把双层巴士漆成红色,据说是考虑到伦敦多雾,红色在雾中显得很醒目。从此所有的伦敦双层巴士都漆成红色,成了伦敦街头一道靓丽而又特殊的风景线。于是,红色双层巴士也就成了伦敦的标志,与伦敦塔桥、白金汉宫、议会大厦齐名。
红色双层巴士所以成为伦敦公共交通的主力车辆,是因为此前的伦敦公共交通依赖有轨电车。有轨电车的铁轨影响车辆通行。红色双层巴士载客量大,无须轨道,所以很快就取代了有轨电车。据统计,在1956年至1968年间,共有2760辆红色双层巴士运营于伦敦。
据说,英国的双层巴士起源于当年的双层有轨马车。在以马车代步的年月,英国人制造了双层马车,以能容纳更多的乘客。
英国人似乎偏爱双层车辆。在制成双层巴士之后,还曾经制成双层巴士无轨电车。
红色双层巴士“身材高大”,车身成为广告商的必争之地。各种各样的美女广告被漆在红色双层巴士的车身上,吸引来来往往的伦敦行人的眼球。
我来到曼彻斯特、布里斯托尔、考文垂,甚至在巴斯、利兹那样的小城市,都看见双层巴士在街头来来往往,只是伦敦之外的城市的双层巴士并不完全是红色的。
令我惊奇的是,作为发达国家首都的伦敦,居然常见骑自行车者。他們并不像美国人是以骑自行车作为健身运动,而是以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我在伦敦有些街道,甚至还看见漆成蓝色的自行车专用道。
原来,伦敦在提倡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同时,提倡以自行车代步。伦敦市长带头骑自行车上下班。自行车是“减碳”、“环保”的交通工具,所以受到伦敦市民的青睐。
伦敦的雕像
用“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来形容伦敦雕像之多,虽说有点夸张,不过伦敦的雕像确实众多,不论在广场中央或是大街通衢,还是在高楼大厦前或是恢宏的教堂里,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名人雕像。名人折射着历史。形形色色的名人雕像组成漫长的历史画廊。除了名人雕像密集于伦敦之外,在英国各地也都有很多与当地历史有关的名人雕像。徜徉在名人纪念碑前,总是会唤起对于某一历史时期的记忆。英国人的怀旧感很强,对名人雕像行注目礼,正是怀旧情绪的宣泄。
在伦敦诸多显要的地方,总是矗立着英国女王维多利亚高大的雕像。她头戴王冠,手握克利兰权杖,表情威严。英国有过那么多君主,为什么如此突出维多利亚女王?那是因为维多利亚女王在位的64年间,正是英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大英帝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怀念维多利亚女王,其实就是怀念英国昔日的辉煌。至于在各处矗立的骑着高头大马的雕像,大都是纪念打了胜仗的将军们。不论是1815年6月18日在比利时滑铁卢大败法国统帅拿破仑的威灵顿公爵,还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败德国纳粹、取得了诺曼底登陆重大胜利的蒙哥马利元帅,都因战功显赫而建有青铜雕像纪念碑。丘吉尔是英国最著名的首相,也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领导英国人民战胜德国法西斯而被建立铜像,供后人永远怀念。
英国科学、文化名人辈出。不论是科学大师牛顿、达尔文,还是发明蒸汽机的瓦特、发明火车的斯蒂文森,还有化学家道尔顿、物理学家法拉第和焦耳、天文学家哈雷,他们的雕像意味着英国科学群星灿烂。莎士比亚、培根、雪莱的青铜像,体现英国在文学、哲学上的骄人成果。这些科学、文化名人的雕像,不作挥手之状,不跨嘶鸣战马,或掩卷而坐,或沉思而立,那炯炯目光中透射着他们的睿智。
我问英国朋友,很多英国名人在照相术发明之前已经去世,他们的面貌是不是任凭雕塑家“创作”?他摇头。他说,英国历来有着为逝者制作面模的习惯,即在逝者脸部覆盖石膏,做成模子。这面模就是雕塑家创作的依据。在伦敦温莎城堡圣乔治教堂以及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安葬着英国历代君主。他们的石棺之上都横躺着他们的雕像,那面目就是依照面模雕成的。中国人很少有制作面模的习惯,我只记得鲁迅去世时,曾有日本友人奥田杏花为他制作了石膏面模。
英国的名人雕像,几乎全是写实的。最近几年,在世界艺术新潮推动之下,英国雕塑的风格也为之一变,与传统雕塑形成鲜明的对比。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伦敦特拉法尔加广场上同一主题的新旧两个纪念碑。特拉法尔加广场在伦敦市中心,白厅之北,是为了纪念特拉法尔加大捷而命名的。那是在1804年,法国拿破仑与西班牙组成联合舰队,渡海进攻英国,在西班牙特拉法尔加港海面上遭遇英国舰队迎头痛击。在海军上将纳尔逊指挥下,英国舰队大获全胜,而纳尔逊在海战即将结束时中了流弹,以身殉职。为了纪念纳尔逊,在特拉法尔加广场中心,建造了高达52 米圆柱形纪念碑,顶上那5.3 米高的纳尔逊铜像,是用缴获的法国铜炮铸成的。修建于1840年的这座纳尔逊纪念碑,可以说是典型的传统名人纪念碑。
就在纳尔逊纪念碑旁边,一座新型雕塑给我留下难忘的视觉印象:在纪念碑的基座上,居然横放着一个长达4.57米的玻璃瓶子,里面装着长3.45米、高2.3米的“皇家胜利”号兵舰模型,而这一战舰正是纳尔逊的旗舰。这“瓶中船”纪念碑是2010年修建的,同样是为了纪念特拉法尔加大捷,但是表现手法全然不同于传统。“瓶中船”的设计者是出生于英国而在非洲长大的雕塑家索尼贝尔。他的创作理念是为英国“注入新的色彩”,以“反映伦敦的多元文化”。
泛舟泰晤士河
有河的城市充满活力。作为伦敦的母亲河,泰晤士河蜿蜒流经伦敦市区,把伦敦切成南北两半。塞纳河使巴黎生机勃勃,尼罗河给开罗增添闪闪波光,莫斯科河倒映着克里姆林宫的红墙,而泰晤士河使伦敦与湛蓝的英吉利海峡相连,通向四海三大洋。
泰晤士河(Thames River)是英国最长、最重要的河流,不仅是伦敦的母亲河,也是英国的母亲河。
泰晤士河最精华的河段,是它流经伦敦市中心的那一段,尤其是从伦敦塔桥到议会大厦那一段,密集着英国最重要的历史建筑,风光优美,精锐尽出,成为泰晤士河的“钻石河段”。英国的政治家约翰·伯恩斯曾说:泰晤士河是世界上最优美的河流,“因为它是一部流动的历史”。在我看来,这部“流动的历史”很大一部分,就凝固在泰晤士河的“钻石河段”。
有幸,我泛舟泰晤士河,游历了那“钻石河段”;有幸,天公助美,在游览时一直艳阳高照。泰晤士河上,有四五个游船码头。我来到泰晤士河塔桥,从那里上游船的码头。塔桥是泰晤士河最漂亮、最有特色的桥,在铁桥两侧耸立着两座方形高塔,成为伦敦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塔桥之侧,矗立着一座高大的古堡,那便是有着900多年历史的诺曼底式的城堡,叫做伦敦塔。伦敦塔是威廉一世为了保卫伦敦城,从1087年开始动工兴建的,历时20年,是英国中世纪的经典城堡。在13世纪时,后人在外围增建了13座塔楼,形成一圈环拱的卫城。伦敦塔扼守泰晤士河要津。当年,这里既是王宫,又是守卫伦敦的堡垒。
走过伦敦塔,便是游船的码头。泰晤士河的游船,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敞篷。由于天气晴好,游客们几乎全都集中于上层。
在游船驶离塔桥码头不久,对岸一座银灰色的圆桶形建筑引起我的注意。按照建筑学的术语,这叫“倾斜的半球形”,而普通民众则称之为“在风中摇摆的肥皂泡”。这个“肥皂泡”通体用玻璃幕墙包裹,10层,高45米。在百年建筑比比皆是的伦敦,这座“太空时代”的新型建筑显得很另类。那便是伦敦市政厅。在欧洲,市政厅通常都是历尽沧桑的老建筑,门口总是矗立着一大群青铜雕像。伦敦市政厅是1995年动工建设的。这座透明的大楼,据说是为了象征伦敦市政府“透明执政”的理念。
“在风中摇摆的肥皂泡”不远处,有一座圓锥形玻璃幕墙大楼,看上去像半个橄榄竖立在那里。这座现代化大楼,乃瑞士再保险总部大楼,与伦敦市政厅遥相呼应。
乘坐在泰晤士河游船上,仿佛在英国历史长河中徜徉。象征胜利的纳尔逊海军统帅雕像、葬有众多英国历史名人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圣保罗大教堂,还有那莎士比亚的环球剧场……都在泰晤士河之畔扎堆。
其中最为醒目、最有代表性的是议会大厦和伦敦眼。
议会大厦,是一群雄伟的19世纪中期哥特式建筑,沿着泰晤士河一字排开。这里自16世纪中叶开始,就成为议会所在地。1834年的一场大火烧毁了议会大厦。从1840年起在原址重建,1860年完工。当时正处于维多利亚时代,所以重建的议会大厦具有“大英帝国”宏伟的气魄。
伦敦眼则是泰晤士河畔现代化建筑中最吸引眼球的“娇小姐”,我乘飞机飞过伦敦上空时就能清清楚楚看见泰晤士河畔的这个“金戒指”。伦敦眼由于高大,鹤立鸡群般站立在议会大厦的对岸,格外引人注目,也就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成为伦敦的新地标。伦敦眼共有32个乘坐舱,每个乘坐舱可载客约15名,回转速度约为每秒0.26米,即一圈需时30分钟。
泰晤士河是历史的见证。据称,在19世纪前,泰晤士河河水清澈,水中鱼虾成群。但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伦敦成为工业重镇,大量工厂沿河而建,把泰晤士河当成伦敦的“排污明沟”!直到泰晤士河河水发黑发臭,鱼死虾亡,英国人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经过采取严厉的环保措施,在泰晤士河流域建立起污水处理厂476座,这才使泰晤士河重回清新,达到饮用水的水质标准。鱼虾重返泰晤士河。据云,原产于中国的大闸蟹(中华绒鳌蟹)也在泰晤士河落脚,从此在英国也可以品尝中国美食大闸蟹,泰晤士河产的大闸蟹比从中国空运大闸蟹的价格低了一半多。
泛舟泰晤士河,是历史之旅,也是文化之游。
令我难忘的一幕: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行闭幕式的时候,一辆红色的双层巴士驶进主会场鸟巢,引起全场轰动。那是因为下一届——2012年奥运会的主办城市是伦敦,所以在北京奥运会的闭幕式上演出了展现伦敦风采的节目———“伦敦8分钟”。
在英国人看来,伦敦最具标志性、最具风采的是红色的双层巴士。
1954年9月22日,第一辆红色双层巴士出现在伦敦街头。把双层巴士漆成红色,据说是考虑到伦敦多雾,红色在雾中显得很醒目。从此所有的伦敦双层巴士都漆成红色,成了伦敦街头一道靓丽而又特殊的风景线。于是,红色双层巴士也就成了伦敦的标志,与伦敦塔桥、白金汉宫、议会大厦齐名。
红色双层巴士所以成为伦敦公共交通的主力车辆,是因为此前的伦敦公共交通依赖有轨电车。有轨电车的铁轨影响车辆通行。红色双层巴士载客量大,无须轨道,所以很快就取代了有轨电车。据统计,在1956年至1968年间,共有2760辆红色双层巴士运营于伦敦。
据说,英国的双层巴士起源于当年的双层有轨马车。在以马车代步的年月,英国人制造了双层马车,以能容纳更多的乘客。
英国人似乎偏爱双层车辆。在制成双层巴士之后,还曾经制成双层巴士无轨电车。
红色双层巴士“身材高大”,车身成为广告商的必争之地。各种各样的美女广告被漆在红色双层巴士的车身上,吸引来来往往的伦敦行人的眼球。
我来到曼彻斯特、布里斯托尔、考文垂,甚至在巴斯、利兹那样的小城市,都看见双层巴士在街头来来往往,只是伦敦之外的城市的双层巴士并不完全是红色的。
令我惊奇的是,作为发达国家首都的伦敦,居然常见骑自行车者。他們并不像美国人是以骑自行车作为健身运动,而是以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我在伦敦有些街道,甚至还看见漆成蓝色的自行车专用道。
原来,伦敦在提倡尽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同时,提倡以自行车代步。伦敦市长带头骑自行车上下班。自行车是“减碳”、“环保”的交通工具,所以受到伦敦市民的青睐。
伦敦的雕像
用“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来形容伦敦雕像之多,虽说有点夸张,不过伦敦的雕像确实众多,不论在广场中央或是大街通衢,还是在高楼大厦前或是恢宏的教堂里,都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名人雕像。名人折射着历史。形形色色的名人雕像组成漫长的历史画廊。除了名人雕像密集于伦敦之外,在英国各地也都有很多与当地历史有关的名人雕像。徜徉在名人纪念碑前,总是会唤起对于某一历史时期的记忆。英国人的怀旧感很强,对名人雕像行注目礼,正是怀旧情绪的宣泄。
在伦敦诸多显要的地方,总是矗立着英国女王维多利亚高大的雕像。她头戴王冠,手握克利兰权杖,表情威严。英国有过那么多君主,为什么如此突出维多利亚女王?那是因为维多利亚女王在位的64年间,正是英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时代,“大英帝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怀念维多利亚女王,其实就是怀念英国昔日的辉煌。至于在各处矗立的骑着高头大马的雕像,大都是纪念打了胜仗的将军们。不论是1815年6月18日在比利时滑铁卢大败法国统帅拿破仑的威灵顿公爵,还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大败德国纳粹、取得了诺曼底登陆重大胜利的蒙哥马利元帅,都因战功显赫而建有青铜雕像纪念碑。丘吉尔是英国最著名的首相,也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领导英国人民战胜德国法西斯而被建立铜像,供后人永远怀念。
英国科学、文化名人辈出。不论是科学大师牛顿、达尔文,还是发明蒸汽机的瓦特、发明火车的斯蒂文森,还有化学家道尔顿、物理学家法拉第和焦耳、天文学家哈雷,他们的雕像意味着英国科学群星灿烂。莎士比亚、培根、雪莱的青铜像,体现英国在文学、哲学上的骄人成果。这些科学、文化名人的雕像,不作挥手之状,不跨嘶鸣战马,或掩卷而坐,或沉思而立,那炯炯目光中透射着他们的睿智。
我问英国朋友,很多英国名人在照相术发明之前已经去世,他们的面貌是不是任凭雕塑家“创作”?他摇头。他说,英国历来有着为逝者制作面模的习惯,即在逝者脸部覆盖石膏,做成模子。这面模就是雕塑家创作的依据。在伦敦温莎城堡圣乔治教堂以及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安葬着英国历代君主。他们的石棺之上都横躺着他们的雕像,那面目就是依照面模雕成的。中国人很少有制作面模的习惯,我只记得鲁迅去世时,曾有日本友人奥田杏花为他制作了石膏面模。
英国的名人雕像,几乎全是写实的。最近几年,在世界艺术新潮推动之下,英国雕塑的风格也为之一变,与传统雕塑形成鲜明的对比。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伦敦特拉法尔加广场上同一主题的新旧两个纪念碑。特拉法尔加广场在伦敦市中心,白厅之北,是为了纪念特拉法尔加大捷而命名的。那是在1804年,法国拿破仑与西班牙组成联合舰队,渡海进攻英国,在西班牙特拉法尔加港海面上遭遇英国舰队迎头痛击。在海军上将纳尔逊指挥下,英国舰队大获全胜,而纳尔逊在海战即将结束时中了流弹,以身殉职。为了纪念纳尔逊,在特拉法尔加广场中心,建造了高达52 米圆柱形纪念碑,顶上那5.3 米高的纳尔逊铜像,是用缴获的法国铜炮铸成的。修建于1840年的这座纳尔逊纪念碑,可以说是典型的传统名人纪念碑。
就在纳尔逊纪念碑旁边,一座新型雕塑给我留下难忘的视觉印象:在纪念碑的基座上,居然横放着一个长达4.57米的玻璃瓶子,里面装着长3.45米、高2.3米的“皇家胜利”号兵舰模型,而这一战舰正是纳尔逊的旗舰。这“瓶中船”纪念碑是2010年修建的,同样是为了纪念特拉法尔加大捷,但是表现手法全然不同于传统。“瓶中船”的设计者是出生于英国而在非洲长大的雕塑家索尼贝尔。他的创作理念是为英国“注入新的色彩”,以“反映伦敦的多元文化”。
泛舟泰晤士河
有河的城市充满活力。作为伦敦的母亲河,泰晤士河蜿蜒流经伦敦市区,把伦敦切成南北两半。塞纳河使巴黎生机勃勃,尼罗河给开罗增添闪闪波光,莫斯科河倒映着克里姆林宫的红墙,而泰晤士河使伦敦与湛蓝的英吉利海峡相连,通向四海三大洋。
泰晤士河(Thames River)是英国最长、最重要的河流,不仅是伦敦的母亲河,也是英国的母亲河。
泰晤士河最精华的河段,是它流经伦敦市中心的那一段,尤其是从伦敦塔桥到议会大厦那一段,密集着英国最重要的历史建筑,风光优美,精锐尽出,成为泰晤士河的“钻石河段”。英国的政治家约翰·伯恩斯曾说:泰晤士河是世界上最优美的河流,“因为它是一部流动的历史”。在我看来,这部“流动的历史”很大一部分,就凝固在泰晤士河的“钻石河段”。
有幸,我泛舟泰晤士河,游历了那“钻石河段”;有幸,天公助美,在游览时一直艳阳高照。泰晤士河上,有四五个游船码头。我来到泰晤士河塔桥,从那里上游船的码头。塔桥是泰晤士河最漂亮、最有特色的桥,在铁桥两侧耸立着两座方形高塔,成为伦敦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塔桥之侧,矗立着一座高大的古堡,那便是有着900多年历史的诺曼底式的城堡,叫做伦敦塔。伦敦塔是威廉一世为了保卫伦敦城,从1087年开始动工兴建的,历时20年,是英国中世纪的经典城堡。在13世纪时,后人在外围增建了13座塔楼,形成一圈环拱的卫城。伦敦塔扼守泰晤士河要津。当年,这里既是王宫,又是守卫伦敦的堡垒。
走过伦敦塔,便是游船的码头。泰晤士河的游船,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敞篷。由于天气晴好,游客们几乎全都集中于上层。
在游船驶离塔桥码头不久,对岸一座银灰色的圆桶形建筑引起我的注意。按照建筑学的术语,这叫“倾斜的半球形”,而普通民众则称之为“在风中摇摆的肥皂泡”。这个“肥皂泡”通体用玻璃幕墙包裹,10层,高45米。在百年建筑比比皆是的伦敦,这座“太空时代”的新型建筑显得很另类。那便是伦敦市政厅。在欧洲,市政厅通常都是历尽沧桑的老建筑,门口总是矗立着一大群青铜雕像。伦敦市政厅是1995年动工建设的。这座透明的大楼,据说是为了象征伦敦市政府“透明执政”的理念。
“在风中摇摆的肥皂泡”不远处,有一座圓锥形玻璃幕墙大楼,看上去像半个橄榄竖立在那里。这座现代化大楼,乃瑞士再保险总部大楼,与伦敦市政厅遥相呼应。
乘坐在泰晤士河游船上,仿佛在英国历史长河中徜徉。象征胜利的纳尔逊海军统帅雕像、葬有众多英国历史名人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圣保罗大教堂,还有那莎士比亚的环球剧场……都在泰晤士河之畔扎堆。
其中最为醒目、最有代表性的是议会大厦和伦敦眼。
议会大厦,是一群雄伟的19世纪中期哥特式建筑,沿着泰晤士河一字排开。这里自16世纪中叶开始,就成为议会所在地。1834年的一场大火烧毁了议会大厦。从1840年起在原址重建,1860年完工。当时正处于维多利亚时代,所以重建的议会大厦具有“大英帝国”宏伟的气魄。
伦敦眼则是泰晤士河畔现代化建筑中最吸引眼球的“娇小姐”,我乘飞机飞过伦敦上空时就能清清楚楚看见泰晤士河畔的这个“金戒指”。伦敦眼由于高大,鹤立鸡群般站立在议会大厦的对岸,格外引人注目,也就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成为伦敦的新地标。伦敦眼共有32个乘坐舱,每个乘坐舱可载客约15名,回转速度约为每秒0.26米,即一圈需时30分钟。
泰晤士河是历史的见证。据称,在19世纪前,泰晤士河河水清澈,水中鱼虾成群。但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伦敦成为工业重镇,大量工厂沿河而建,把泰晤士河当成伦敦的“排污明沟”!直到泰晤士河河水发黑发臭,鱼死虾亡,英国人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经过采取严厉的环保措施,在泰晤士河流域建立起污水处理厂476座,这才使泰晤士河重回清新,达到饮用水的水质标准。鱼虾重返泰晤士河。据云,原产于中国的大闸蟹(中华绒鳌蟹)也在泰晤士河落脚,从此在英国也可以品尝中国美食大闸蟹,泰晤士河产的大闸蟹比从中国空运大闸蟹的价格低了一半多。
泛舟泰晤士河,是历史之旅,也是文化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