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指迷》中沈义父的词学观点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ngyuans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沈义父的《乐府指迷》是一部宋代与张炎《词源》、王灼《碧鸡漫志》合称为“南宋三大词话”的重要词话,在这部词话中沈义父对作词标准以及作词之法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在词学史上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沈义父;《乐府指迷》;词法;标准
  作者简介:鲁国霞(1994.1-),女,藏族,甘肃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1-0-01
  前言:
  随着词的繁荣发展和人们越来越重视词,就涌现出评论词、词人、词派以及有关词的本事和考订的著述,《乐府指迷》就是一部南宋沈义父著写的词话著作。《指迷》中的二十九则词话包括对如周邦彦、施梅川、姜夔等词人作词的得与失的评价,也包括了对作词结构、用韵、咏物等方面的作法论述。随着词学史研究的不断发展,古今学者开始越来越看重《乐府指迷》这本词话著作的价值。
  沈义父的《乐府指迷》从作词标准到作词方法,系统的阐释了作者的词学观点,主要表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一、作词四标准中看沈义父推崇周邦彦
  第一个标准“盖音律欲其协,不协则成长短之诗”。在沈义父看来作词是必须要协律,这是诗与词的重要区别。在两宋时期,作词可谓是一大热潮流,出现了一大批词人,可是真正懂音律的却并不多,这才有了沈义父的“不协律则为长短之诗”的论述。在《乐府指迷》中沈义父论述清真词时,第一句话就是“凡作词,当以清真词为主。盖清真最为知音。”可见,沈义父推崇周邦彦第一个原因就是他作词协音律。
  第二个标准“下字欲其雅,不雅则近乎缠令之体”。耐得翁在《都城纪胜》里记载:“唱赚在京师,只有缠令、缠达。有引子、尾声为缠令,引子后只以两腔递互循环间用者为缠达。”由此得知,缠令就是当时通行的一种俚曲,其辞不雅训,而且体格亦卑,所以学词者宜以为戒。沈义父说清真词所以冠绝时说“盖清真最为知音,且无一点市井气。”说清真词“无一点市井气”,则是把周邦彦的词划分为雅词一类。《乐府指迷》在论康与之、柳永、姜夔等人作词的得与失时,就是以用语是雅还是俗为标准的。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沈义父认为“雅”就是得,“俗”就是失,故而推崇清真词。
  第三个标准“用字不可太露,露则直突而无深长之味”。在古代文论中历来是看重含蓄的,这一标准就是说作词用字时不能写得太直白,用字太直白就没有深意。周邦彦所主张的用字不太露上主要体现在炼句和代字上。沈义父对于论语句需要代字有清楚的论述,曰:“鍊句下语,最是紧要。如说桃,不可直说破桃,须用‘红雨’……如说情,不可太露。”清人陈世焜在《云韶集》中云:“美成词熔化成句,工炼无比。”周邦彦的用字不露是符合这一标准的。
  第四个标准“发意不可太高,高则狂怪而失柔婉之意。”发意太高则狂怪,发意不可太高,则有柔婉之意。在《乐府指迷》中沈义父有专论豪放与叶律时曰:“近世作词者不晓音律,乃故为豪放不羁之语……则知诸贤非不能也。”沈义父认为豪放词多不协律,而那些婉约词都合律,也能看出沈义父对发意太高的词的批评态度。周邦彦作为北宋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在作词时并不是刻意注重婉约,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这也是因为周邦彦通音律和艺术功底深厚的原因。
  二、词法论述
  《乐府指迷》载:“壬寅,秋始识静翁於泽滨。癸卯,识梦窗。暇日相与唱酬,率多填词,因讲论作词之法。”开篇作者就表明了此书就是讲作词之法。在这十九则词话中,专论词法的就有八条之多。
  首先在音律方面,除了“四标准”之一的协音律的论述外,还有其他相应的论述。如沈义父认为:“腔律岂必人人皆按箫填谱。但看句中用去声字,最为紧要。然后更将古知音人曲,一腔两三只参订,如都用去声字,亦必用去声。其次如平声,却用得入声字替。上声字最不可用去声字替。不可以上、去、人尽道是侧声便用的,更须调停参订用之。”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四个点,分别是注意去声字,要按“古知音人曲”的方式、入声字代替平声、去声字不可代替上声字、调停参订用上、去、入声。虽然这是简单的四条作词法,但在后世随着人们越来越重视词和律的关系时,就显得越来越有用。除此之外,《指迷》中还有关押韵、词腔的论点,在后世词学实践和理论上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其次,在结构内容方面《指迷》中就有论起句、论过处、论結句、论大词小词作法的大框架论述,还有细分为论字面、论造句、论句上虚字等方法。可以看出,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的论述给我们展现出一个作词框架,开头、中间、结尾都有作词之法,剩下的又细化到了大词小词的作法。整体和部分的结合,让读者有了一个清晰流畅的脉络。
  最后,在咏物用事方面,沈义父主张追求的是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拒绝直截了当的描述,词可以用来表达情感,但是要节制。沈义父也认为“用事”也要遵循含蓄曲折的原则,不能采用直接说破的表达方式,如:“(论用事使人姓名)词用事使人姓名,须委曲得不用出最好。”
  结语:
  《乐府指迷》无论是在作词之法还是作为一种文学批评形式,在词学史上有着深远意义,值得后人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宋)沈义父著.夏承焘校注.蔡蒿云笺释.词源注 乐府指迷笺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2](南宋)耐得翁.都城纪胜[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
  [3]吴熊和.唐宋词通论[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4]方智范等著.中国词学批评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5]王运熙,顾易生.中国文学批评通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6]王辉斌.周邦彦“清真雅词”论[J].宁夏大学学报,2006(3).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新疆和田部分县乡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的流行病学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方法:  于2010年6月至2010年11月以调查问卷及体格检
目的:研究玻璃体腔内注射吲哚美辛(Indomethin IN)对兔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的防治作用,并评价其对视网膜的毒性。 方法:20只健康有色成
摘 要: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称颂的多为才貌兼备,蕙质兰心女子,所以《世说新语 惑溺》这一门中记录的女子则饱受当时社会的诟病。而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女子大多是以有主见、坚强、勇敢等形象示人。可以说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代表的不仅仅是作品中的她,更是当时整个社会的折射。故本文将对中西方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差异进行探究并分析其原因从而影射当时的社会问题。  关键词:文学作品;世说新语;女性形象  作者简介:刘羽淳(
本文通过对《红楼梦》的两个译本——杨宪益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和霍克斯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与原著的例证比较,尝试着探究两位译者文化背景及语言背景的差异对其
作者简介:薛冉冉(1991-),徐州人,徐州人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1-0-01  一部《诗经》,一首《关雎》,拉开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序幕。将《关雎》置于《诗经》之开篇,是不是意味着以爱情为主题的诗歌创作早在中国古代便已经居于重要地位了?  爱情,是红尘里千丝万缕情感中的剪不
期刊
摘 要:泰伯祠祭礼是《儒林外史》中浓墨重彩的华章,其中寄托了士人阶层对周公制礼作乐的追慕和向往,对古老礼乐文化的复兴。礼乐教化,农兵安邦蕴藏着几千年来儒生治国安邦的政治理想。礼乐教化作为意识形态的建设在士人阶层的心目中占有重要位置,然而随着历史的推移,礼乐制度对于等级制度的规范和普通百姓的教化作用逐渐减弱以致消失。因此,泰伯祠祭礼最后成为了匡复礼乐制度,缅怀大儒帮贤的一首挽歌。  关键词:祭泰伯祠
摘 要:中国历史文化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和传承,为现代后人留下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诗歌文学形式在中国的文明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其中以唐代诗歌最负盛名,产生一大批文才卓越的优秀诗人。在唐代的诗歌作品中,批判作品以其独特的形式被后人广为传颂,本文通过对唐代诗歌批评作品中的艺术风格理论进行深入探究,旨在提升对唐代诗歌理解和诠释能力。  关键词:唐代诗歌;批评作品;艺术风格;理论  [中图分类号]:I20
摘 要:吕履恒是清代河南吕氏家族中颇有影响力的学者。其擅诗文,在诗文方面都有颇深的造诣,是清代中州著名的文人。其词数量不多,但却突出较强的思想性。  关键词:吕履恒;《梦月岩诗馀》;思乡;怀古  作者简介:曹智慧(1990.8-),女,汉族,河南新乡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
《西游记》唐僧四人取经路上,三次遇到落草为寇之人。孙悟空在不同时期对待他们的态度、处理方法也各有不同,见证了悟空“猴性”消退,“人性”获得的一番修心成长经历,而这恰
摘 要:西汉时期,国力强大、开疆拓土、经济繁荣以及积极的文化政策等因素促使文人们产生新的文学诉求和审美态度,赋的创作盛极一时,创作数量和艺术成就都成为文学艺术的典范,影响深远。西汉赋中的植物描写独具魅力,赋中的植物描写,表现出时代境遇中文学创作视域的开阔和审美风格的形成,是时代风貌的表露,更是追求以重铺陈和体物为特征的“巨丽”审美风格的体现,反映出西汉文人一种强盛、磊落的精神气质和对大一统帝国的自